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马纪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玉 学习和探讨

[复制链接]
261#
发表于 2009-3-10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3-9 23:30:00的发言:
 现代饕餮、饕餮纹文化
  广告饕餮之夜
  法国广告收藏家布尔西科先生,是“广告饕餮之夜”的创办者,是广告专业人士的盛会,它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业内人士可以从中看到,学到广告的创意表现手法,圈外人士也从中得到愉悦与礼堂享受。它的成功重要的是它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个心情发泄的绝好场所,是一所欢快、理智的发泄,热而不狂。“广告饕餮之夜”为观众准备的就是一道广告大餐,就是要每位到场的观众吃饱。广告饕餮之夜环球展映进入第24个年头(1984年开始)。每到广告之夜,满街头戴面具,挥舞气球,连喊带唱的狂欢场面,饕餮在现代文化中也预示着心灵的放松,欲望的满足。
  饕餮纹与雕塑艺术《起舞》的原型
  北京市义安路与天桥北路交会上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塑,它远看像古代的酒器,但细看其三足鼎立的形象仿佛是三个抽象的人物在跳舞,雕塑的名字叫《起舞》。其渊源即是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从两件青铜器——商代前期的纹爵所受的启发,进行艺术设计而塑造。现代还有饕餮纹设计的室内建筑设计等。
  饕餮与教育
  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饕餮纹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其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现代乃至世界都十分深远。

學習了

謝謝牛爺好資料

26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帅哥,在线噢!
牛牛
  25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angyyyi@126.com">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独孤求败 帖子:6617 积分:35861 威望:1 精华:9 注册:2008-4-8 19:4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9 16:59: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谢谢!帅哥,在线噢!

sjw
!你的回帖太好了!谢谢!

sjw[em5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0 8:27:17编辑过]
26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明清的帽花、拉丝工

[upload=jpg,dsc05740.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71580420.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43.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71681218.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46.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91829963.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47.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91822505.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0 20:09:20编辑过]
26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11:00 | 只看该作者
拉丝工[upload=jpg,dsc05744.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11351732.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45.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11380862.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52.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11361038.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50.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11396607.jpg[/upload]
265#
发表于 2009-3-10 20: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3-10 20:07:00的发言:

 

明清的帽花、拉丝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74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74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74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74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0 20:09:20编辑过]

合二仙       

何謂「和合」﹖「和合」,是指和諧、和睦、和氣、和順及相親的意思,是神界中管理人間的情緣部門,有改善人際關係的能力,例如與親人、同事、客戶、朋友的關係及異性的緣份等。關於「和合」兩字的出處,民間曾有「和合二仙」的傳說。

 

「和合二仙」的傳說

據民間的傳說,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的倆兄弟,本是文殊及普賢菩薩的轉世,玉皇大帝為了考驗兩人,於是用「分魂術」變了一位白蓮姑娘的女子出來,而且令倆兄弟同時愛上這女子。當哥哥寒山發現弟弟和自己的未婚妻是一對戀人後,於是出家為僧。弟弟千山萬苦找到哥哥得悉真相後,亦跟哥哥遁入空門。白蓮也被他倆兄弟的真情感動,於是變賣家財,資助二人蓋建寒山寺。即古詩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

 

在玉帝想封寒山及拾得為「和合二仙」之前,卻先問如來佛祖的意見,但如來佛祖竟說應封萬回為「和合二仙」。

關於萬回亦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一個叫萬回的人因為兄長遠赴戰場,因父母掛念而終日哭啼,於是他隻身前往戰場探望兄長。兩地相隔萬里之遙,他竟可以朝去夕返,故名「萬回」,民間俗稱「萬回哥哥」。

第二個版本︰一個叫「萬」,一個叫「回」的倆兄弟,萬為見萬里之外的弟弟,能即日往返。

 

無論第一個版本,還是第二個版本,也是體現了他們為了家庭和合而不怕艱難險阻,是人間團結友愛的精神代表。

後來玉帝想出一個辦法,佛家供萬回為「和合之神」,道家供寒山、拾得為「和合之仙」。直至清代雍正時,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民間亦多以此倆人為「和合二仙」。

 

「和合」象徵和諧好合

民間流傳的「和合二仙」圖或塑像,兩個肥胖的小男孩,一持荷花,一捧圓盒,笑嘻嘻的十分可愛,而「荷」諧音是「和」﹔「盒」的諧音是「合」,因而「和合」被理解為「和諧好合,全家和好」的意思。因此,「和合二仙」的年畫、泥塑的人像一經問世,便大受歡迎,更有新婚夫婦在婚禮現場懸掛「和合二仙」的畫像,或在新房內擺放「和合二仙」的泥塑像,寓意是和(荷)諧皆老,百年好合(盒),以圖吉利。經過長期的流傳及演變,已成為現今象徵男女相親相愛的神仙。之前無線電視播放的「翡翠戀曲」,劇中說若向「和合二仙」許願,便能得到美滿的姻緣,由此可見,「和合二仙」的形象深入民心。

轉摘
26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合二仙  

 

 

谢谢!版主辛苦!

267#
发表于 2009-3-10 23:2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3-10 23:06:00的发言:

合二仙  

 

 

谢谢!版主辛苦!

拉絲工法

是否興盛於明代

268#
发表于 2009-3-11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内容丰富多彩,新老精品纷呈

26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dsc05769.jpg]UploadFile/2009-3/200931122565046604.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64.jpg]UploadFile/2009-3/200931122565086951.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65.jpg]UploadFile/2009-3/200931122565024932.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67.jpg]UploadFile/2009-3/200931122565018305.jpg[/upload]
270#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dsc05763.jpg]UploadFile/2009-3/200931122581624011.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70.jpg]UploadFile/2009-3/200931122581616553.jpg[/upload]
[upload=jpg,dsc05771.jpg]UploadFile/2009-3/200931122581650143.jpg[/uploa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9 20:23 , Processed in 0.0521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