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玉鱼拓片
西周玉鱼一尾,可一谈也。上个世纪,我去南京博物院组稿,参观陈列大厅,见院方展出商周玉鱼数枚,长度也就七厘米,薄薄一片,但形象生动,一见难忘。于是想起这一条玉鱼,颇为近似。
鱼为青玉,长7.1厘米、宽1.6厘米、厚0.3厘米。鱼体狭长,扁平直身。嘴上部有对穿孔;背鳍作坡状,阴刻直线十余条,粗细长短不一,刚直坚挺;尾部亦呈坡状,无阴线,仅在尾中间开一缺口;鳃为弧形,眼作圆形,阴线似均锥凿而成,不规整,且失手处甚多,不难想象,当时琢成一件玉器,要付出何等艰辛的劳动,从中更显示出先民琢玉的毅力;鱼头、脊、尾等处,有褐色沁斑。玉鱼整体风格古拙,工艺生辣、强直。年份为西周。谦逊而审慎的古玉专家张尉先生看过此鱼,他表示:商代特点也有些,但西周玉鱼特点更多,定为西周较适合吧。
玉器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古人对玉,有“玉,石之美者”一说。玉的色彩,玉的温润,玉的造型,令观者生爱慕心,从而产生众多的爱好者。
鱼,我们可以从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寻找到形象化的记录,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人面鱼纹彩陶盆,甘肃省博物馆藏鱼纹彩陶圜底盆等。由于鱼产子多,繁殖力强,子孙众多,被先民视为家族兴旺的象征。“鱼”与“余”同音,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逐渐成为一种吉祥语,经久不衰。大石斋唐云藏八大山人墨笔纸本《游鱼》图,仅仅一开册页,在一次北京拍卖会上,拍价484万元,方始落槌,这与追拍者企求吉利心理,不能说毫无关系。
玉鱼在当时作何用途?《古玉精英》作者说:“插图一八所示各种小刀的柄雕作鱼、虫、兽形,在目处穿孔悬挂。同式器物在安阳大司空村曾有出土,可知商后期器物。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用着随身佩戴的小工具……”作者认为是“小工具”。而《上海文博·论丛》(2004·4)刘云辉《春秋战国秦式玉器概览》一文云:“玉鱼……为棺饰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