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k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玉器收藏知识

[复制链接]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00:21: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2#
发表于 2007-5-26 00:40: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K老师。

73#
发表于 2007-5-26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123在2007-5-23 0:31:10的发言:

古玉出土后,几经把玩,形成熟坑皮壳。把玩过程中,磨去了很多原来的工和抛光痕迹。
    

现在普通仿品,只经过一次性大抛光,所以工底和角落里显得干涩,尽管有的用泥掩盖作旧,然而泥一洗去新工就原形毕露。
    

精仿品也用多次抛光,但终究急工好利,光薄色呛,不可能如古人一样的几年的慢工细活,而且很难形成刻工在皮壳中间的工艺。
    

现代的仿假皮壳工艺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杀、碱杀、石灰杀、硝杀、高压闷煮染、热拈处理、喷沙加热处理等等。最新的是仿桔皮纹、仿象皮纹和仿皮疹纹。
    

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来冒充玉皮壳和玉里的沁化,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关系特别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壳本身、玉里肉或沁纹有没有出现新老之分。

[em17]
74#
发表于 2007-6-25 23:1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123在2007-5-16 0:57:43的发言:

古玉鉴定辨伪必须十分重视信息源和积聚。

这里所说的信息源包含正、负两个方面。所谓“正”信息源,便是我们所说的真古玉器。在实践中有经验的鉴定专家,拿到一件古玉,往往到手第一眼就能八九不离十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正”信息。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正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对古玉的“神韵”有所领悟,体察出其特有的时代气息。

只有经常地、不断地与那些可以“验明正身”的真品打交道,才能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厚实的信息,从而炼得辨伪的火眼金睛。与此同时,古玉鉴定家同样不能忽视对负信息源的搜集。现代工艺科学的发展,使仿古和伪古玉器的“乱真”水平不断提高。如果不对那些高超的造假作坊和林林总总的地摊古玩市场有个大概的了解,不对那些层出不穷的制假工艺手段有个清楚的印象,那么,面对不断出现的高仿的“妖怪”,便会无所适从。

[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 17:26 , Processed in 0.0494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