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泉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盛露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1-10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10-1-10 22:12:00的发言:

向兄學習了

敬茶了

版主兄谦逊,客气了!

 

多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精神在古代在2010-1-10 22:09:00的发言:

漂亮!大开门,浅见东汉。像出自湖北坑口。

 

这种器形我们通常叫“兽足朱雀耳螭钮盖瓶”,“盛露”不是这样的。

 

这样的青黄料多见于战国至汉代,常用于雕琢器皿或大型器物。这种料在两晋六朝后就绝坑了,至唐以后几乎不再出现,因此,后世即使想仿照找料都难。

 

所以,玩高古玉只要熟悉各时代、各文化时期的用料及用料特点,那么识料断代亦不失为好的鉴赏方法之一。

 

 

 

 

 

 

多谢精神在古代老师的精彩评析。

在下受益匪浅。老师的用料之说实在精彩。

不瞒您说,在下对这件器物很是疑惑,纵观器物应该是老件无疑。但有以下疑惑:

1、其耳及盖钮像是弱汉的风格,但器身纹饰又像是商周之交的风格(雷地纹,粗阳线上打凹等)。

2、汉代玉器皿多低矮,而此件玉瓶则偏瘦高。

在下谢过老师了。给您敬茶了!

还望老师不吝赐教,解析此器纹饰搭配之疑惑。

再谢了!

 

23#
发表于 2010-1-11 01: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泉水在2010-1-10 22:51:00的发言:

 

多谢精神在古代老师的精彩评析。

在下受益匪浅。老师的用料之说实在精彩。

不瞒您说,在下对这件器物很是疑惑,纵观器物应该是老件无疑。但有以下疑惑:

1、其耳及盖钮像是弱汉的风格,但器身纹饰又像是商周之交的风格(雷地纹,粗阳线上打凹等)。

2、汉代玉器皿多低矮,而此件玉瓶则偏瘦高。

在下谢过老师了。给您敬茶了!

还望老师不吝赐教,解析此器纹饰搭配之疑惑。

再谢了!

 

 

 

兄客气了!

 

之所以将您这件藏品断为东汉是基于以下理由:

 

1、这样繁复琢工的大型器皿起于战晚,盛于两汉。但在西汉时(尤其是西汉中前期)的风格更显奔放、犀利和霸气,有战国遗风;

 

2、西汉时期,与之相近的同类器物的饕餮纹兽足更显粗壮、强劲,螭虎(螭龙)竖耳,朱雀钩喙、头冠,兽足弯爪等处通常会琢制得非常尖锐、锋利,手触摸时有被扎伤的感觉,总之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凌厉气势;

 

3、如兄所言:“其耳及盖钮像是弱汉的风格”。这正是强汉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到顶峰至东汉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政权式微的体现。而器身纹饰,如铺地雷纹,凸阳打洼等纹饰搭配及工艺特征并非商晚至西周时期之独有风格,即使在两晋时于一些器物上仍在沿用(我家里没有扫描器,不然会上传些资料供兄参考)。因此,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收藏实践中若完全依靠部分(或某些)纹饰或工艺或局部特点去把握断代有时难免会发生以偏盖全的差错,甚至在一时间产生困惑。然而,当我们从总体上,即从总体造型、纹饰、工艺、用料、沁状等总体风格上去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时,就能打破藩篱,摆脱困境,辨伪识真,驱暗迎明,而后达到成熟鉴赏古代文物艺术的高境界。

 

另外:汉代玉器皿并非多低矮,恰恰相反,在中国制玉史上,大型器皿(器物)及种类出现在汉代非常丰富,如“带座双连盖瓶、玉熏炉、玉灯盏、玉鼎、玉塔、玉马车等等”,有些器皿(器物)器形之大、工艺之精湛繁复甚至远超乾隆鼎盛时期的玉雕作品,即使在东汉中晚期高大型玉器皿仍有所见,只是在总体风格上已少了许多西汉时期的威猛、灵动、犀利和霸气了。兄如果日后有机会多接触些中原坑口就会明白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管见,与兄探讨,旨为共同学习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 2:14:04编辑过]
24#
发表于 2010-1-11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精神在古代在2010-1-11 1:28:00的发言:

 

 

兄客气了!

 

之所以将您这件藏品断为东汉是基于以下理由:

 

1、这样繁复琢工的大型器皿起于战晚,盛于两汉。但在西汉时(尤其是西汉中前期)的风格更显奔放、犀利和霸气,有战国遗风;

 

2、西汉时期,与之相近的同类器物的饕餮纹兽足更显粗壮、强劲,螭虎(螭龙)竖耳,朱雀钩喙、头冠,兽足弯爪等处通常会琢制得非常尖锐、锋利,手触摸时有被扎伤的感觉,总之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凌厉气势;

 

3、如兄所言:“其耳及盖钮像是弱汉的风格”。这正是强汉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到顶峰至东汉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政权式微的体现。而器身纹饰,如铺地雷纹,凸阳打洼等纹饰搭配及工艺特征并非商晚至西周时期之独有风格,即使在两晋时于一些器物上仍在沿用(我家里没有扫描器,不然会上传些资料供兄参考)。因此,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收藏实践中若完全依靠部分(或某些)纹饰或工艺或局部特点去把握断代有时难免会发生以偏盖全的差错,甚至在一时间产生困惑。然而,当我们从总体上,即从总体造型、纹饰、工艺、用料、沁状等总体风格上去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时,就能打破藩篱,摆脱困境,辨伪识真,驱暗迎明,而后达到成熟鉴赏古代文物艺术的高境界。

 

另外:汉代玉器皿并非多低矮,恰恰相反,在中国制玉史上,大型器皿(器物)及种类出现在汉代非常丰富,如“带座双连盖瓶、玉熏炉、玉灯盏、玉鼎、玉塔、玉马车等等”,有些器皿(器物)器形之大、工艺之精湛繁复甚至远超乾隆鼎盛时期的玉雕作品,即使在东汉中晚期高大型玉器皿仍有所见,只是在总体风格上已少了许多西汉时期的威猛、灵动、犀利和霸气了。兄如果日后有机会多接触些中原坑口就会明白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管见,与兄探讨,旨为共同学习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 2:14:04编辑过]

向兄學習了

敬茶了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精神在古代在2010-1-11 1:28:00的发言:

 

 

兄客气了!

 

之所以将您这件藏品断为东汉是基于以下理由:

 

1、这样繁复琢工的大型器皿起于战晚,盛于两汉。但在西汉时(尤其是西汉中前期)的风格更显奔放、犀利和霸气,有战国遗风;

 

2、西汉时期,与之相近的同类器物的饕餮纹兽足更显粗壮、强劲,螭虎(螭龙)竖耳,朱雀钩喙、头冠,兽足弯爪等处通常会琢制得非常尖锐、锋利,手触摸时有被扎伤的感觉,总之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凌厉气势;

 

3、如兄所言:“其耳及盖钮像是弱汉的风格”。这正是强汉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到顶峰至东汉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政权式微的体现。而器身纹饰,如铺地雷纹,凸阳打洼等纹饰搭配及工艺特征并非商晚至西周时期之独有风格,即使在两晋时于一些器物上仍在沿用(我家里没有扫描器,不然会上传些资料供兄参考)。因此,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收藏实践中若完全依靠部分(或某些)纹饰或工艺或局部特点去把握断代有时难免会发生以偏盖全的差错,甚至在一时间产生困惑。然而,当我们从总体上,即从总体造型、纹饰、工艺、用料、沁状等总体风格上去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时,就能打破藩篱,摆脱困境,辨伪识真,驱暗迎明,而后达到成熟鉴赏古代文物艺术的高境界。

 

另外:汉代玉器皿并非多低矮,恰恰相反,在中国制玉史上,大型器皿(器物)及种类出现在汉代非常丰富,如“带座双连盖瓶、玉熏炉、玉灯盏、玉鼎、玉塔、玉马车等等”,有些器皿(器物)器形之大、工艺之精湛繁复甚至远超乾隆鼎盛时期的玉雕作品,即使在东汉中晚期高大型玉器皿仍有所见,只是在总体风格上已少了许多西汉时期的威猛、灵动、犀利和霸气了。兄如果日后有机会多接触些中原坑口就会明白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管见,与兄探讨,旨为共同学习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 2:14:04编辑过]

 

深谢老师的细评。您辛苦了!

老师所言既是。看东西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

正如老师前贴中所说:“懂高古的知音多了,玩起来才不觉孤独。这些年玩高古真的感到很累、很苦,一方面承受着该死的政策打压;另一方面还要无赖地面对外行对内行的批评指导。”

老师对高古玉知识的深厚、全面,实在令在下敬佩、敬仰。

还希望能得到老师更多得指教!

向您学习!

给您敬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4 02:57 , Processed in 0.0492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