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求助]新人请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4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入红山论坛,有问题请教各位前辈和兄弟姐妹!

1、和田玉流入内地最早时间?

2、和田玉范畴内的玉,密度是否有不同?

3、如果密度有不同,如何判断?是否密度越高表面的玻璃光越明显?

恳请前辈和兄弟姐妹给予答复为盼!

2#
发表于 2009-12-14 18:03:00 | 只看该作者

 

 

最早的丝绸之路-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5日 19:23)

 

    我国考古学最新研究提出,中国在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前的新石器晚期存在着一个大量以使用玉器为主的时期,历经几千年。它,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类的踪迹,玉石就成了他们须臾不可或缺的伴侣。他们在把玉石当作工具的过程中认识了玉石之美,玉石也便成了人们美化生活的饰物和珍宝。可以说,对美的认识,也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们大都知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而“丝绸之路”是后来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的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古代新疆的和田玉是怎样跨越高山峻岭、戈壁山川到达我国中原,又如何向西行进?中途经过了哪些中继站?“玉石之路”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课题,深藏着许多迷人的奥秘。 

  大约3000多年前,新疆产玉点已不少,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国内地。《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线,也大致说明了当时新疆到中原地区“玉石之路”的路线。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而且,透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当今考古发掘的玉器相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黄河上、中游的远古父系部落与昆仑北坡母系部落之间是怎样以和田玉器为载体沟通交往的。先民们从昆仑北坡的和田一带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送到遥远的地方。于是,由近到远,不断向东方和西方延长伸展,终于开拓出了一条最早的和田玉运输线——“玉石之路”。 

  这条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汉张骞通西域,其实走的就是玉石之路,他凿通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玉帛之路。汉代在甘肃设置的玉门关,以运输玉石而闻名,在汉以后的玉帛之路上更加繁荣。正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又如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所写:“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现代矿物学家、地质学家对和田玉进行认真的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和田玉的成因与镁质大理岩和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两者发生交代作用有关。和田玉属于“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的产物,在恐龙称霸地球之前数亿年,和田玉就已经出生了。和田地区河水中的玉石,是随着夏季河水的北流而离开昆仑山,到达和田绿洲的。其原生矿,应当在昆仑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这个海拔地质风化比较严重,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夏季融雪时,风化了的原生矿表层破碎,崩落河谷,随着洪水冲向下游。 

  1977年,新疆地质工作者在冰川消融后的季节,进山寻找羊脂玉矿点,虽然未能找到,却在山谷中意外地捡到一块重达158公斤的特级白玉(羊脂玉)。 

  寻找和田河源头玉矿的工作,由于艰难、危险,对工作人员的身体、知识和野外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这可能是历次探索都徒劳无功的原因。 2002年6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我们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起进行了一次“探索玉石文化”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对“玉石之路”源头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3#
发表于 2009-12-14 18:12:0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代和田玉向内地输出综略

 

玉的琢制和使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琢玉所用的玉材,包括和田玉、蓝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等,而以和田玉为上。和田玉是产于新疆和田、喀什、莎车、且末等地的软玉,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按其产出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山料玉,即原生玉石矿藏;山流水,指山料玉被水带到山下者,属山麓堆积型玉石矿藏;子玉,系由流水多年冲刷而成者,属于冲积型玉石矿藏。其中,子玉开采最方便,质量亦佳,惟产量有限;山流水质量次之,产量稍大;山料玉产量最大,但是因为地处高寒,交通十分不便,过去以为直到清代才开始大规模开采。目前学术界在玉器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但是对于清以前和田玉开采、特别是输入内地的历史,尚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试图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此作一概括的论述。

 

研究和田玉,首先利用的应该是新疆本地留下的资料。新疆考古为此提供了一些素材。

距今3800年前,在今罗布泊地区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沟生活着一群古罗布泊居民,从他们的墓葬中,出土了软玉质玉珠,为死者颈腕部装饰品。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和田玉器。两汉以后,南疆地区兴起了鄯善、精绝等城郭王国,考古工作者在尼雅(古精绝国)、楼兰(古鄯善国)两座遗址中分别采集到玉珠,当时继续使用和田玉器。西州回鹘建立的高昌回鹘汗国,11世纪后期统治新疆东部,其信仰佛教的统治者在首都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城北)兴建了王家寺院,本世纪80年代人们在寺院的库房遗址发现了一批玉器,经鉴定有三件属于和田玉。这是新疆境内第一批通过科学认证的和田古玉器。和田玉当时已流入北疆,并成为寺院的财产。显然,依靠上述零星的材料远不足以描述和田玉开采与使用的全过程。幸而汉文史籍早在先秦已有大量关于和田产玉的记载,考古发掘和传世玉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这主要是因为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用玉的传统,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良渚、红山玉器文化。致密润泽、色彩丰富的和田玉传入后,随即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内地最早用和田玉加工的玉器出土于殷墟妇好墓中,包括三件小型白玉雕,玉材属于子玉,另有三件残器,可能也是和田玉。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这时和田玉已经进入殷商王室贵族的生活,标志着内地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时代的开始。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更多地使用和田玉,这可以从陕西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及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中找到例证。战国时期是殷商以后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目前经过科学检测的出土玉器尚少,今后的地质考古学研究一定会证明,这一时期的大量玉器是用和田玉加工而成的。因为先秦古籍,如《尚书》、《古本竹书纪年》、《尔雅》、《管子》、《吕氏春秋》、《九章》,都记载了昆仑山所产的美玉。

 

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推动了和田玉的生产与输出内地。《汉书·西域传》称鄯善出玉,于阗、子合出玉石,莎车出青玉。武帝时,汉朝的使者已亲临和田,并把他采集的和田玉带回内地,“汉使究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随着玉材输出的增多,分析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玉器的材质,可以看出"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这种羊脂玉显然是和阗所产,先秦时代罕见。"

 

战国到两汉是和田玉使用的第一个高潮期,不仅用量大增,用玉的阶层也广泛起来。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和田白玉成为上品,儒家学者把美玉润泽坚锐的物理属性比拟成仁义智勇的君子之德。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最为重要,玉器发挥着帝王将相等封建统治阶级权力象征物的功能。

 

三国以降,由于战乱的影响,玉器发展进入低潮。晋室南渡,中原与西域交通更加困难,也阻碍了和田玉的输出。不过和田玉的使用并未中断,皇族中“贵人、夫人、贵嫔三夫人佩于阗玉”。当时人服药成风,主要是服五石散,也有服玉屑的,而以和田白玉之屑为上。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白玉尤善。”

 

和田玉输入江南,要费更多的周折。永明三年(485)南朝齐武帝“遣给事中丘冠先使河南道,并送芮芮使。至永明六年乃还,得玉长三尺二寸,厚一尺一寸。”

南朝使臣历时三年,转经吐谷浑控制地区,才获得一块大型和田玉。至于西北地区的一些割据政权,则继续从和田直接输入玉材。吕光在姑臧(今武威)建立后凉政权,就曾遣使向和田购玉,“吕光之称王也,遣市六玺于于阗,六月玉至也。”

 

隋唐时期,和田玉的开采继续见于史籍记载。玄奘从印度回国,途经天山南路,他记述瞿萨旦那国(今和田)产“白玉、翳玉”,还说乌铩国(今莎车)“多出杂玉,则有白玉、翳玉、青玉”。和田与内地当时有直接往来,贞观六年(632)于阗国“遣使献玉带”。780年,唐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一、枕一、带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这说明到唐代中期,和田本地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琢玉业。不过,从文献记载看,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输入在隋唐时期并不兴旺。当时中西交通相当发达,除了政府间的朝贡贸易以外,主要由粟特商人承担民间贸易。可是在他们经营的商品中,玉石似乎无关紧要,几乎不被提及,只是在唐玄宗时,他们曾进贡过白玉环、璧等物。

这种情形在五代大为改观。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如占据瓜沙二州的起义军、占领凉州等地的吐蕃残部、占据西州的西州回鹘和于阗等都向内地输出和田玉。其中,占据甘州(今张掖)的甘州回鹘进贡次数尤多,仅据《旧五代史·回鹘传》和《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门统计,在924~959年三十余年间,即进玉十六次 。这些政权进贡的玉材一般以“团”为计量单位,常常直接称作玉团,并有一团玉重八斤的事例。可见其所进者,已不再是殷周时代多呈砾石状的小件玉石,而有相当体积。当时和田玉的输出数额较大。甘州回鹘贡玉动辄以数十、上百团计,于阗国王李圣天甚至遣使贡玉千斤。过去官方垄断和田玉的买卖,到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开放了此项贸易,“晋汉以来,回鹘每至京师,禁民以私市易,其所有宝货皆鬻之入官,民间市易者罪之。至是,周太祖命除去旧法,每回鹘来者,听私下交易,官中不得禁诘,由是玉之价值十损七八。”

 

从此以后,玉石贸易走向活跃,虽然明清时期都曾有过中央政府力图垄断贸易的事情发生,但终归失败。这对于玉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对于玉器生产的商品化都有重要意义。

 

文:程越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末学鞠躬致谢!
5#
发表于 2009-12-15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祥汝在2009-12-15 10:13:00的发言:
末学鞠躬致谢!

 

祥兄客气了。

 

您的治学精神令人佩服。

 

玩古玉必须有牢固的基本功,

 

才能把今后的收藏之路走得顺畅。

 

 

瞎玩不如不玩,

 

大把的钱掏给了骗子,

 

那是傻子干的事。

 

 

所以钦佩兄谦恭的“不耻下问”,

 

祝愿兄走稳“古玉之路”的前几步。

 

愿与兄共同学习、讨论、进步。

 

 

 

 

 

 

 

6#
发表于 2009-12-15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祥汝在2009-12-14 11:22:00的发言:

初入红山论坛,有问题请教各位前辈和兄弟姐妹!

1、和田玉流入内地最早时间?

2、和田玉范畴内的玉,密度是否有不同?(同为和田玉,密度差别很大。)

3、如果密度有不同,如何判断?是否密度越高表面的玻璃光越明显?

     (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判断要靠慢慢积累经验,“密度越高表面的玻璃光越明显”

        是对的,但玻璃光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恳请前辈和兄弟姐妹给予答复为盼!

 

 

[upload=jpg,重258克.脂白.肉质细腻油润.密度好.随便怎么看就是那么油.2.jpg]UploadFile/2009-12/2009121513173117817.jpg[/upload]
[upload=jpg,重258克.脂白.肉质细腻油润.密度好.随便怎么看就是那么油.3.jpg]UploadFile/2009-12/2009121513175858435.jpg[/upload]
[upload=jpg,重258克.脂白.肉质细腻油润.密度好.随便怎么看就是那么油.4.jpg]UploadFile/2009-12/2009121513182092971.jpg[/upload]
[upload=jpg,重258克.脂白.肉质细腻油润.密度好.随便怎么看就是那么油jpg]UploadFile/2009-12/2009121513183783550.jpg[/upload]

 

 

借来的图,够不够“羊脂”不敢说,

 

因为在和田,一块“羊脂”级别的玉也是万里挑一。

 

但可以肯定密度高,油润。

 

仅供参考。

0.jpg (162.43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新人请教

[求助]新人请教

0.jpg (175.46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新人请教

[求助]新人请教

0.jpg (167.04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新人请教

[求助]新人请教

0.jpg (146.79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新人请教

[求助]新人请教
7#
发表于 2009-12-15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em27]
8#
发表于 2009-12-15 18:45:00 | 只看该作者
也有同样的问题,感谢shanmao版主解惑,敬茶![em27]
9#
发表于 2009-12-16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12-15 14:05: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给老师敬茶。[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4 14:52 , Processed in 0.0648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