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笛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也有用仙鹤的腿骨制作的。骨笛规格不一,长短、粗细各不相同,通常比竹笛短而细,一般翅骨笛管长25厘米左右,鹤腿笛管长29厘米左右,管径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密封,只留一窄缝作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开一发音孔,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或开成前五后一)。演奏时,骨笛竖置,右手在下,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无名指、中指和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运用平吹超吹,音域d1—e3。音色清脆、悠扬。吹奏中多使用上滑 音和颤音等技巧。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还流传有一种用大雁的翅膀骨做的雁骨笛。管身无固定规格, 在笛管上端管口置一木塞,木塞与管壁之间留有一道缝隙作吹孔,管身开有六个按音孔。奏法与鹰骨笛相同。
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一般全长24厘米一26厘米、管径1.5厘米左右,管内中空无簧哨,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如图)。制作时,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有一个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个。开按音孔的工艺十分重要,民间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鹰笛不仅长短有别,管口大小有异.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多才多艺的塔吉克族人民,每当鹰笛开完音孔以后,还要在白净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图案纹饰或题字,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为奇持的是,鹰笛做好以后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内的房柁上,经过半年镶坑的烟气熏染,使外表呈现出美观、雅致的暗红色之后,方可取下带在身边。还有一种鹰笛,管身长28厘米,上端管径2厘米,下端管径1厘米,管身开七个按孔(前六后一),上端正面开一个方形吹口。
贾湖遗址发掘的349座墓葬中,282号墓规模最大,随葬品多达60件,墓主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
墓中的2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侧,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内侧,制作之精良,音质之优美,都堪称贾湖遗址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经专家分析,骨笛并非是入土时折断,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损坏。耐人寻味的是,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用细线连辍,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
舞阳骨笛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7孔,制作规范。有的骨笛上划有等分记号,表明制作之前先经过度量、计算,然后划线,再钻孔。个别笛子的主音孔旁还钻有小孔,专家认为是调音孔,可见制作者已有生律规范的意识,开孔后先要试音,如果音律不谐,再开小孔作微调。
在早、中、晚三期的5支骨笛中,早期的341号墓的1号笛、中期的282号墓的20号笛、晚期的253号墓的4号笛等三支骨笛,都有为了确定孔距而留下的计算刻度。
其中282号墓20号笛是用钻头轻点后留下的痕迹,在实际钻孔时,再作校正,在开第七孔时,先开一小孔,经过人耳的审听,发现此孔比实际需要的音略高,于是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再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经过测音,六孔至七孔的音距为178音分,与小全音音的音分数182音分只差4音分,而这4音分却是一般的人耳难以辨别的。而七孔至筒音的音距为250音分,与纯律增二度275音分也只差25音分。由于校正了第七孔的位置,使六至七孔的音距接近了小全音的标标准,使第七孔与筒音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与纯律增二度相近的音分值(也可以视为音距稍小的小三度)。
20号骨笛在开孔时,在预先计算的开孔点上也有所调整,即把原先计算的第二孔的位置向下移动了0.1厘米,
使第一孔与第二孔的音距为300音分;原第三孔的位置也向下移动了0.1厘米,使第二孔与第三孔的音分值调整到200音分,而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的音距也成了200音分。通过调整两个音孔位置,彼此的音距与音分数与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并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贾湖人似乎已经有了对十二平均律某些因素的认识和可以接受的范围。
282号墓的20号骨笛,笛身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孔前留下的计算痕迹。据专家分析,开孔前先用钻头在骨管上轻轻接触,以留下钻点为目的,而不钻透管壁。正式开孔时,再以已有的钻点为基础作适当调整。
管身的小七孔就是计算孔位时留下的,估计是试吹后觉得音稍高,遂在此孔的下方再开一正式孔。贾湖中期偏后的墓葬出土的骨笛,大多可见计算开孔位置时的刻度,说明了贾湖的先民制作骨笛采用的是经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341号墓1号骨笛全长20.9厘米,两端的骨头节已被锯去,但断面尚可见刻痕,当是锯割前所画的记号。骨笛通体呈棕色,把握光滑,显然是长期使用之物。经测音,1号骨如果以#D6 15为主音,则此笛的自然音序为356136,按音阶排列为13561,实际为四声音阶。它与M341:2骨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时间上的差别。四声音阶如果是旧石器音乐水平的最高体现,五声音阶的出现,则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飞跃。
通过两支骨笛自然音序的比较,可知1号骨相邻两音的距离比较远,自然音序中只有一个大二度音程,而在2号骨笛的自然音序中,却有三个大二度音程。这一重要发展,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从对开放式的粗犷型到密集的细微型表现方式的追求,这是音乐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发展。在贾湖文化延续的1200年的历史时期中,分别制作出了能演奏四声和五声音阶的骨笛,六声及不完备七声音阶的骨笛,七声以及带有变化音的骨笛,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渐进性。萧兴华先生说:“要揭开一万年以来中国音乐文化文明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演奏时,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两孔。管身竖置并稍微向左或右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气冲击管壁,使管中空气柱振动,并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兼用平吹和超吹,音域dl—e2,可达九度。音色高亢明亮,与口哨声维妙维肖。传统的鹰笛都成双成对.塔吉克族人民常用一只鹰的一对翅膀骨,做成两支左右相衬,大小和开孔完全一致的一对鹰笛,吹奏起来,音调也完全相同,好像一对孪生娃娃,颇富民族风采。由于鹰笛所用鹰骨的不同,在音响上也有区别:用鹫鹰骨做的鹰笛,骨质坚硬,骨纹细密,表面光润,骨管较长而粗,音调偏低.音色浓厚;用老鹰骨做的鹰笛,骨质不如鹫鹰骨,骨管较短而细雨,音调偏高,音色明亮。鹰笛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民间的鹰笛乐队,通常由四人组成,两男子吹鹰笛,两女子用手鼓伴奏,鹰笛多轮番吹奏上下乐句.有时两人也同时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加花装饰。
在塔吉克族人民聚居的塔什库尔干,不论你漫步在山村里,还是走在绿草如茵的牧场上,都会听到令人神往的鹰笛声,它伴着人们雄浑的歌唱和健美的舞蹈,使塔吉克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浓郁、强烈的帕米尔高原风格。鹰笛多用于盛大节日、婚礼和迎宾送客等喜庆场合,在歌舞、叼羊或赛马等活动中,也是离不开的伴奏乐器。近年来,专业文艺团体在创编的塔吉克族舞蹈中,还将鹰笛作为道具使用。鹰笛常吹奏民间乐曲.较著名的有《塔里要吾里》等。
河姆渡骨笛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上长7.1cm 下长5.31cm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约有数十件,这
河姆渡骨笛
是其中两件。用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个圆孔,有的内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现代儿童乐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简单的音调。它们是后世笛箫类乐器的远祖。
鹰骨笛
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 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管径1.5厘米。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图案花纹或题字为饰。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贾湖骨笛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 公分,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
红山文化之骨笛
1994年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骨笛管状深黄色,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骨笛的年代依据考古学资料,材料类比学的方法,经文博部门同志认定和辨认与骨笛同时发现的红山文化彩陶碎片和磨制石器工具,确认骨笛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距今约5500年。这件红山文化时期乐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乐文化,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
德出土3.5万年前骨笛 由秃鹫中空翅骨制成
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团队说,他们在德国境内出土一件大约3.5万年前的骨笛,它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
相关考古报告发表在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做工精细 这支骨笛由秃鹫中空翅骨制成,长约22厘米,直径2.2厘米,上面有V字形吹孔和多个音孔。音孔旁有精确雕刻的标记,似乎用于帮助制笛者校准应凿出音孔的部位。 骨笛由蒂宾根大学尼古拉·科纳尔领导的考古团队去年9月在德国南部阿赫谷中的“霍勒·费尔”山洞里出土。当时,考古人员发现12片秃鹫骨骼散落在山洞一小块椭圆形区域内,于是把它们收集起来。拼装后,这些骨片呈笛子状。 凭借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法,科纳尔估计这支骨笛距今至少3.5万年。“它毫不含糊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科纳尔本周告诉美联社记者。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说,对生活在阿赫谷和隆谷的奥里尼雅克期人类而言,音乐在他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科纳尔说。 据科纳尔介绍,这支骨笛的可吹奏复制品尚未制成,但他估计骨笛的音域可同不少现代笛相媲美。
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者维尔·鲁布鲁克斯说,在同一沉积层发现的这支骨笛和象牙小雕像显示,人类3.5万年前就已在欧洲地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
鲁布鲁克斯未参与科纳尔等人的考古活动。按他的说法,虽然难以说清这些人在认知上和社会生活上究竟多发达,但他们生活中的乐器、个人装饰品以及写实风格的艺术品说明,他们的行为符合现代人类行为范畴。 鲁布鲁克斯赞同科纳尔关于上述骨笛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乐器这一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