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马纪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有时间的网友看看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11-27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em56]请牛牛喝茶[em27]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21:36:00 | 只看该作者
帅哥,在线噢!
骆越文化
  1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iaochaode12@163.com">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江湖新秀 帖子:203 积分:118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4-18 0:1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1-27 22:08:00

学习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请牛牛喝茶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谢谢!
13#
发表于 2009-11-28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好文章![em56]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帅哥,在线噢!
石良
  1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江湖大侠 帖子:985 积分:53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4-25 17: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1-28 22:34:00

学习的好文章!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谢谢!您辛苦了![upload=gif,喝茶.gif]UploadFile/2009-12/2009122723225036250.gif[/upload]

0.gif (26.06 KB, 下载次数: 1)

[转帖]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有时间的网友看看

[转帖]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有时间的网友看看
15#
发表于 2009-12-28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11-27 16:43:00的发言:



6.工艺识真。一些玉质纯净、器表光洁、色泽温润的古玉,细察其工艺手法,对于鉴辨和断代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会在琢玉工艺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是前人无法超越和后人无法改变的。图12是一件商代晚期的牛首形玉佩,但它干净、清亮,显然长久地受到了大自然的宠爱,除了形制的特点之外,它实在并不显得那么“古老”。而它的历史,则恰恰体现在它那个时代鲜明的雕琢工艺上:减地浅浮雕、打洼叶状耳、斜刀折铁线、臣字眼,以及略显粗糙的原始的打磨痕迹等等,都集中地体现了殷商时期典型的工艺特色。因此,面对它的“新”,你无法否定它的“旧”;面对熟稔老道的晚商工艺,你无法断其为那个时代之外的玉器。同样,图13之西汉玉蝉,一流的质地和一流的白度,完全可与当代新玉一比亮丽。而锋利的轮廓、干净利索的刀法、流畅的线条和张扬突显的头部,这些手法构成了西汉琢玉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你面对一件“不开门”的古玉而彷徨的时候,工艺会站出来替它们“说话”。可以看出,古代琢玉,从开片、刀法、钻孔到打磨,每种工艺都凝结着特定时代的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只有深入地了解并研究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种工艺手法,才能将前人的智慧结晶变为自己的鉴识本领。而有了这种本领,你才能在收藏或鉴辨实践中对于那些贸然的放弃敢于说“不”!
7.风格识真。古玉时代风格的认定是以大量的出土考古玉器为基础的,因此,“标准器”成了古玉断代鉴别的主要依据,但必须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古玉都是可以以“标准器”来比照的。常常发现,不少新见古玉,尤其是那些质地上佳的出土或传世古玉,形制特别,纹饰怪异,而时代风格相对模糊,如果没有相应的考证依据,恐怕很难做出定性的结论。对于这样的“温室”状态古玉,最好的鉴识方法就是善于通过表象所呈现的种种蛛丝马迹,去捕捉隶属于那个时代点点滴滴的风格特征。如图14,因玉质太佳,看去太“新”,但它的风格特征比较明确。这是一件白玉剑格,从整体看,其器形规正,构图严谨,兽面及勾云纹饰协调;从微观看,其线条流畅,下刀利索而富有力度,连网格纹、双阴短线等辅助纹饰都表现得一丝不苟。这种风格,正是具备了汉代玉器最典型的特点,在宋、明以后,虽有同样的器形出现,但决不会有一样的气韵。图15则是一件风格特征比较含糊的玉器了,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器”可以用来借鉴。但若仔细辨析,还是不难看出玉器本身所提供的时代信息:从器形看,鉴于商周先人的鸟崇拜意识,因此以鸟为题材的玉佩比比皆是。相比而言,殷商玉鸟比较写实,而勾喙、团身、头饰冠状及卷云纹饰、减地圆型双目等风格的凤鸟,似为西周时期所常见。如果再从玉质(常见的透闪石青玉)、线条(婉转流利如一气呵成)、脊状及带榫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那么,毫无疑问,西周的风格特征便愈益明显了。把握古玉风格,就等于把握了识真断代的证据。出土物是如此,传世的玉佩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温室现象”的古玉由于具备了“不开门”的特点,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备受冷遇,造成遗珠之恨。这并不奇怪,正说明古玉鉴定这门高深莫测的知识,需要我们花更大的力气去探讨去研究。当然,探寻“不开门”古玉之门,其方法并不仅限于笔者所述,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才是解读古玉之谜的根本。须知,对于任何一个古玉收藏和研究者来说,如果凭借自身有限的知识和缺乏科学态度的定势思维,将赝品不负责任地断为真品或者将真品草率地断为赝品,都是对先人视为圣灵的玉器的亵渎。而真正的古玉,不管它是“开门”的还是“不开门”的,其实都是会“说话”的。如果你能理解这种“语言”,那么,当你在端详它琢磨它鉴赏它的时候,它同样会与你“对话”。(责编:王兰芳)
(注:本文图片均选自古方主编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李惠新 《收藏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16:50:48编辑过]

学习的好帖子

牛版辛苦

[em56]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2:54:00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古玉,不管它是“开门”的还是“不开门”的,其实都是会“说话”的。如果你能理解这种“语言”,那么,当你在端详它琢磨它鉴赏它的时候,它同样会与你“对话”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状态下的“叶脉纹”沁痕,它应该是真品保险系数较大的标志。这种迹象,对于识别高古玉器尤其是新石器时期的地方古玉,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
18#
发表于 2010-1-7 23:26: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有经验,有分析,不似有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误导人.
19#
发表于 2010-1-8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12-28 12:54:00的发言:
真正的古玉,不管它是“开门”的还是“不开门”的,其实都是会“说话”的。如果你能理解这种“语言”,那么,当你在端详它琢磨它鉴赏它的时候,它同样会与你“对话”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时代风格的认定是以大量的出土考古玉器为基础的,因此,“标准器”成了古玉断代鉴别的主要依据,但必须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古玉都是可以以“标准器”来比照的。常常发现,不少新见古玉,尤其是那些质地上佳的出土或传世古玉,形制特别,纹饰怪异,而时代风格相对模糊,如果没有相应的考证依据,恐怕很难做出定性的结论。对于这样的“温室”状态古玉,最好的鉴识方法就是善于通过表象所呈现的种种蛛丝马迹,去捕捉隶属于那个时代点点滴滴的风格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4 00:02 , Processed in 0.0597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