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11-27 16:43:00的发言:
6.工艺识真。一些玉质纯净、器表光洁、色泽温润的古玉,细察其工艺手法,对于鉴辨和断代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会在琢玉工艺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是前人无法超越和后人无法改变的。图12是一件商代晚期的牛首形玉佩,但它干净、清亮,显然长久地受到了大自然的宠爱,除了形制的特点之外,它实在并不显得那么“古老”。而它的历史,则恰恰体现在它那个时代鲜明的雕琢工艺上:减地浅浮雕、打洼叶状耳、斜刀折铁线、臣字眼,以及略显粗糙的原始的打磨痕迹等等,都集中地体现了殷商时期典型的工艺特色。因此,面对它的“新”,你无法否定它的“旧”;面对熟稔老道的晚商工艺,你无法断其为那个时代之外的玉器。同样,图13之西汉玉蝉,一流的质地和一流的白度,完全可与当代新玉一比亮丽。而锋利的轮廓、干净利索的刀法、流畅的线条和张扬突显的头部,这些手法构成了西汉琢玉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你面对一件“不开门”的古玉而彷徨的时候,工艺会站出来替它们“说话”。可以看出,古代琢玉,从开片、刀法、钻孔到打磨,每种工艺都凝结着特定时代的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只有深入地了解并研究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种工艺手法,才能将前人的智慧结晶变为自己的鉴识本领。而有了这种本领,你才能在收藏或鉴辨实践中对于那些贸然的放弃敢于说“不”!
7.风格识真。古玉时代风格的认定是以大量的出土考古玉器为基础的,因此,“标准器”成了古玉断代鉴别的主要依据,但必须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古玉都是可以以“标准器”来比照的。常常发现,不少新见古玉,尤其是那些质地上佳的出土或传世古玉,形制特别,纹饰怪异,而时代风格相对模糊,如果没有相应的考证依据,恐怕很难做出定性的结论。对于这样的“温室”状态古玉,最好的鉴识方法就是善于通过表象所呈现的种种蛛丝马迹,去捕捉隶属于那个时代点点滴滴的风格特征。如图14,因玉质太佳,看去太“新”,但它的风格特征比较明确。这是一件白玉剑格,从整体看,其器形规正,构图严谨,兽面及勾云纹饰协调;从微观看,其线条流畅,下刀利索而富有力度,连网格纹、双阴短线等辅助纹饰都表现得一丝不苟。这种风格,正是具备了汉代玉器最典型的特点,在宋、明以后,虽有同样的器形出现,但决不会有一样的气韵。图15则是一件风格特征比较含糊的玉器了,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器”可以用来借鉴。但若仔细辨析,还是不难看出玉器本身所提供的时代信息:从器形看,鉴于商周先人的鸟崇拜意识,因此以鸟为题材的玉佩比比皆是。相比而言,殷商玉鸟比较写实,而勾喙、团身、头饰冠状及卷云纹饰、减地圆型双目等风格的凤鸟,似为西周时期所常见。如果再从玉质(常见的透闪石青玉)、线条(婉转流利如一气呵成)、脊状及带榫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那么,毫无疑问,西周的风格特征便愈益明显了。把握古玉风格,就等于把握了识真断代的证据。出土物是如此,传世的玉佩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温室现象”的古玉由于具备了“不开门”的特点,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备受冷遇,造成遗珠之恨。这并不奇怪,正说明古玉鉴定这门高深莫测的知识,需要我们花更大的力气去探讨去研究。当然,探寻“不开门”古玉之门,其方法并不仅限于笔者所述,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才是解读古玉之谜的根本。须知,对于任何一个古玉收藏和研究者来说,如果凭借自身有限的知识和缺乏科学态度的定势思维,将赝品不负责任地断为真品或者将真品草率地断为赝品,都是对先人视为圣灵的玉器的亵渎。而真正的古玉,不管它是“开门”的还是“不开门”的,其实都是会“说话”的。如果你能理解这种“语言”,那么,当你在端详它琢磨它鉴赏它的时候,它同样会与你“对话”。(责编:王兰芳)
(注:本文图片均选自古方主编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李惠新 《收藏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16:50:4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