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wyg5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看看是商鹿否?请拍砖!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7-27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好,   学习了!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抛光面一定能见乱而有序的砂痕,表面只闪柔光的主要因素。商周打孔的冲碴口也是工艺依据之一。

 

33#
发表于 2009-7-30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不怕死学,就怕学死
34#
发表于 2009-7-30 09: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wyg5000在2009-7-24 23:42:00的发言:
二。关子皮壳与包浆。古玉的旧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玉器本身的皮壳与包浆。所谓皮壳,是指长期的外在环境因素给玉器留下的陈旧痕迹或气息,而包浆,则是这一气息鲜明而突出的外部体现。当然,古玉的皮壳应为自然生成,它没有人为的因素素。比如经常盘玩一件玉器,同样会使其表面产生包浆。只是出土玉器的天然包浆与人工盘玩的包浆不同,前者凝重而后者浮泛,辨识当然也不是一件非常困的事情,困难在于: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有些出土古玉,其皮壳与包浆的表现形式会与我们常见的古玉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图4、图5)。这样的古玉,如果用一种经验中既有的关于皮壳和包浆的定势思维去观察,那么,你无论如何也不会看真看好粗略打量,其皮壳的陈旧感不太明显,或者通俗地说显得太“嫩”,而包浆也不是十分厚重滋润。但它确实蕴涵着一种内敛而温和光影。这光影叠加在同时代的打磨痕迹上,流畅而不张扬,虽然看去并不十分“开门”,但确实形成了古玉包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玉器本身在入土环境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外在(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了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贵外表。根据笔者观察,此类情况在同类出土玉器中并不鲜见。这就告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皮壳和包浆,并不能囊括所有出土古玉的状况。也就是说,不能以僵化的观念来看待古玉的“旧气”。有些商周玉器,虽然在视觉上不能给人一种熠熠生光、“宝光”饱满的感受,但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油亮滑腻、晶莹剔透的光泽性状,还是非常显然地烙下了远古时代的印记。因此,用皮壳和包浆的传统观念来衡量一件玉器的时代特征和真伪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华博下,如果脱离了玉材、器形及纹饰、工艺等特点的综合鉴察,而是仅仅偏执于一种概念化的表面特征,一叶障目,那么,造成对真古玉的误辨误断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
、关于纹饰与刀工。标准的器形加上标准的工艺手法,是我们对古玉断代的最好的依据之一。说到商周玉器的纹饰工艺,“勾撒法”‘浅浮雕”“一面坡“臣字目”“减地”“压地”手法突出耳、目、头、足的形体轮廓,以阴阳线表达细部,以剪影式风格体现动物形状,等等似乎已为人们所熟识,并且渐渐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鉴识标准。但我们同样不能偏狭于既有的经验,而对商周玉器的雕琢方法进行想当然的定性。科学地区分“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的雕琢手法,是我们认识商周玉器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举例而言,同是繁复的纹饰,在线条上殷商时期的显得比较简洁、粗犷、硬朗,而西周时期的则显得婉转、柔和、流畅。即使是同一时期的,有的刀工利索,线条如
图4-兽面形玉佩-商代晚期
图5-牛形玉佩-商代晚期


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样的玉器,比较容易为世人所认可,也有的看似刀工稚拙,砣痕浅显如轻描细雕,刀工与前者大相径庭,实则同样体现了其时典型的雕琢手法和工艺特色。如未亲见,便会让人顿生疑窦。即便同为片状式动物型玉饰,有的以满工雕饰,显现其头、目、腿、爪、器身等重要部位,特征明显,开门见山:也有的则以寥寥几刀斜坡,看似不经意勾勒,却画龙点睛般地表现了飞禽走兽的动态,神韵毕现(图9)。因此,繁复与简洁,粗犷与洗练,流畅与稚拙,精雕细琢的立体感与大刀阔斧的动态感,构成了商周玉器雕琢的基本技法,可谓巧夺天工、千姿百态风骚。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文所以将商周玉器混为一谈,是因为西周玉器与商代玉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在造型、纹饰、雕琢技法方面基本沿袭商代后期作风,但从总体来看有简化和某些独创的趋向),因此无须分述因此无须分述。总之,进入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出现为玉器雕琢技法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该时代所独有的纹饰工艺特点,才能全方位地领略商周玉器剔透玲珑的风貌和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四、
关于材质。自商周时期始,大量使用新疆一带产的昆仑玉(透闪石)已为科学检测所证实。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新疆昆仑山玉料所占的比例很高。除此之外,在商周的出土玉器中,新石器时期的一些主要玉料(如蛇纹石,河南南阳地区的“独山玉”,以及其他玉石类如绿松石、玛瑙等等),都是通常被选用的玉材。滕州一带出土的商周玉的商周玉器,在材质方面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特征。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些至今仍在沿用的玉材,如新疆和田玉,也可以看到一些目前几近绝迹却较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青黄色的优质玉材,既可以看到常见的美石如玛瑙、水晶或绿松石,也可以看到现今并不多见的那些呈深灰色或赭褐色的地方性玉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周玉器用玉的宽泛并不等于杂乱。玉匠对于材质的选择,应该是严格遵循了“美石即玉”的原则,进历经水、气、温等物博潇洒,堪行了认真的判别和筛选
的。
  总之,
商周玉器的丰富内涵,有如深厚的矿藏一般具有无限的挖掘潜力。本文只是浮光掠影谈些粗浅体会。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不吝
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4 23:31:25编辑过]

5000兄包浆的讲述是很到位的,顶上。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的在好不如看的实在。5000兄看看此物的包浆老否、对否。请不要拍砖需要5000兄的实话点评。

[upload=jpg,s5000570.jpg]UploadFile/2009-7/20097301011222934.jpg[/upload]
[upload=jpg,s5000571.jpg]UploadFile/2009-7/2009730104566798.jpg[/upload]
[upload=jpg,s5000572.jpg]UploadFile/2009-7/2009730104553733.jpg[/upload]
[upload=jpg,s5000573.jpg]UploadFile/2009-7/200973010453390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0 10:04:31编辑过]

0.jpg (274.28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207.1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210.98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223.8 KB, 下载次数: 0)

0.jpg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此物的包浆不老、工亦否。实话莫怪!
36#
发表于 2009-7-31 21: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wyg5000在2009-7-30 22:36:00的发言:
此物的包浆不老、工亦否。实话莫怪!

5000兄看这个包浆与工老否?实话我最爱听这也是喜欢兄的原因。

[upload=jpg,s5000763.jpg]UploadFile/2009-7/200973121572866174.jpg[/upload]
[upload=jpg,s5000765.jpg]UploadFile/2009-7/200973121572810912.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1 21:59:40编辑过]

0.jpg (298.97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200.74 KB, 下载次数: 0)

0.jpg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22:05:00 | 只看该作者

个看亦同上?实话莫怪!

38#
发表于 2009-7-31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wyg5000在2009-7-31 22:05:00的发言:

个看亦同上?实话莫怪!

在看看这个老否?

[upload=jpg,s5000849.jpg]UploadFile/2009-7/200973122154425508.jpg[/upload]
[upload=jpg,s5000792.jpg]UploadFile/2009-7/200973122154496833.jpg[/upload]
[upload=jpg,s5000799.jpg]UploadFile/2009-7/200973122154477010.jpg[/upload]
[upload=jpg,s5000804.jpg]UploadFile/2009-7/20097312215442257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1 22:15:47编辑过]

0.jpg (197.31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293.72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289.9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273.2 KB, 下载次数: 0)

0.jpg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22:5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可惜了!

40#
发表于 2009-7-31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wyg5000在2009-7-31 22:54: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可惜了!

请5000兄到红山论坛看看后在发感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0 16:06 , Processed in 0.0722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