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09|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7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pload=jpg,dsc00591.jpg]UploadFile/2009-8/20098717142479522.jpg[/upload]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

                                                               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经历的六个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世纪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经历六个不同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于红山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田野工作仅限于小规模的地表调查。根据调查资料,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认识到西辽河流域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已注意到长城地带作为南北文化接触地带研究的重要性,成为较长时期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及红山文化研究的指导性意见。?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家对赤峰红山后遗址的第一、二住地进行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红山文化实物资料,并出版了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仍旧停留在《赤峰红山后》报告所公布的材料,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外诸多史前考古学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20世纪50年代,红山文化研究步入正轨,并由此确立了该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标志性工作有两项:—是1954年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二是1956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对红山前的三个地点和红山后的一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和试掘,获得一批重要的实物标本,对《赤峰红山后》报告中的错误结论予以更正,提高了对于红山遗址群及红山文化研究的总体认识。?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红山文化这一重要课题,对于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汉旗白斯朗营子四棱山、三道湾、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遗址的调查和主动性发掘,极大地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明确了红山文化祭坛的形制。而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各个地点积石冢石棺墓内出土一批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辉煌的红山文化玉雕群最终得以确认,同时还发现女神庙、祭坛、大型祭祀平台等相关遗迹。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田野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得以建立,红山文化综合研究水平整体显著提高。巴林左旗二道梁、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林西县白音长汗等遗址均发掘出红山文化房址或墓葬,出土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红山文化实物资料。红山文化玉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此贴子已经被任南于2009-8-7 17:15:43编辑过]

0.jpg (258.77 KB, 下载次数: 1)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三项重要成果

发布: 2009-2-22 11:53 |  作者: webmaster |  来源: 本站原创 |  查看: 5次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获悉,进入21世纪以来,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据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2000年以来,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主要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    
     第一,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发掘了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该地点是一处距今53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长方形环壕聚落,填补了红山文化晚期研究资料的空白。
 聚落房址偏小,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大体成排分布,窖穴分布在房址外围,排列密集,充分反映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单一家庭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生产和生活单元。
     第二,2001年7月,敖汉旗博物馆对草帽山遗址第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获得一批红山文化晚期重要的遗迹、遗物资料。该地点清理出分层砌筑的石墙基址,其内分布有方形的祭坛和小型石棺墓,共7座。
草帽山遗址内坛冢结合分布,祭祀功能十分突出,是新世纪红山文化考古较重要的收获。?
     第三,200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河梁第十六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一座大型石棺墓。墓内出土玉凤、箍形器、玉人各1件,玉环3件,绿松石坠饰2件。
 这是目前所发现的规格最早的一座红山大型墓葬,虽未见勾云形器,但和箍形器共同出土的玉人和玉凤,代表了一种新型的高规格玉器组合关系,对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结构和用玉制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该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与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研究存在薄弱环节
    
http://news.QQ.com  2007年06月16日16:55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点击查看呼和浩特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6月16日专电(记者丁铭)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点击查看赤峰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获悉,红山文化的发现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方面均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深入开展红山文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矗但同时也应看到,红山文化研究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据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红山文化研究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薄弱环节:

  第一,红山文化目前分为四期,年代跨度约为1500年,目前三、四期的资料较丰富,一、二期的资料明显偏少,需要有意识加强寻找、发掘红山文化早期遗存,以便建立更完整的红山文化自身发展序列。

  第二,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相比,红山文化目前缺乏经过较大规模揭露的居住性遗址,对房屋形制、聚落布局、社会组织形态的认识尚显薄弱。

  第三,红山文化积石冢多建在山梁或土丘的顶部,代表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意义。埋葬在积石冢石棺墓内的死者仅限于少数社会成员,推断生前应为享有特权的祭司阶层,死后多用玉器随葬,有关普通社会成员的完整墓地至今尚未发现,在墓葬形制及随葬方式等方面有无差异尚待证实。

  第四,通常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狩猎、采集和捕捞经济作为补充,但尚缺乏植物考古证据。

  第五,关于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理论问题学术界争论颇多,需要在今后的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中寻找更有力的证据。

  席永杰说,针对上述薄弱环节,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田野工作和综合研究,相信21世纪的红山文化研究必将在考古学界的努力下掀开新的一页。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该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在与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完)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8月10日,由赤峰学院、赤峰市文化局主办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在赤峰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参加高峰论坛的国内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朝阳师专、朝阳市文化局、朝阳市文联、赤峰学院、翁牛特旗政协文史办。境外学者来自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论坛由赤峰市文化局局长于建设主持,赤峰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荣旭致开幕词,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是首届红山文化节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以红山文化节带动高峰论坛,交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推动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不断提升新台阶。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研究项目在内蒙古启动
2008年08月14日 09:58:06  来源:新华社
【字号 】 【oPrint();">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3日专电(宋景军、孙国权)由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直接承担的国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研究项目1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正式启动。

    据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此课题目的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途径,探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源。这项庞大的工程关乎国家的声誉、民族的根源、文明起源的模式。

    席永杰说,这项工程需各个相关学科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是关乎子孙千秋万代的大事。此项工程完成后,对中华文明产生和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及中华民族形成、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的认知都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对提高中国文明大国的历史地位也有着直接的意义。

    席永杰介绍,国家三部门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研究项目课题,委托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慎重选择,决定成立项目课题组,并委任在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有突出贡献和学术成果显耀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为课题组负责人。此项目将历时一年,在赤峰、辽宁朝阳、沈阳等地开展研究工作。

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称约八千年前红山文化骨笛能演奏完整乐曲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4-14  发表评论>>

13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召开发布会,宣布兴隆洼遗址发掘出土的约八千年前的骨笛能演奏完整乐曲。这一研究成果把中国乐器史向前推进了约三千年。

据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赤峰学院院长席永杰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对兴隆洼文化的研究,前不久,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将1986年在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出土、后一直存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库的约八千年前的骨笛报批取回,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介绍,骨笛取回后,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对骨笛进行了复原修补。发布会上,赤峰市竹笛研究会会长杨国庆用出土的骨笛现场演奏了《国歌》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个曲目。骨笛奏响了天籁之音,有完整的七个音阶。

席永杰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支骨笛把中国乐器史提前了约三千年。”他认为,这支骨笛的成功演奏,表明早在约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乐器的制作技术。对这支骨笛的研究,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古人类科技发展水平和古代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兴隆洼文化是东北亚地区十分发达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在中国考古学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迄今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距今7250-8000年。(宋景军)

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首次证明:古人用砂绳切割玉石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6-23 10:26 

  “石之美者为玉”我国作为有着悠久崇玉传统的国家,先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制玉、解玉、加工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前不久进行了一次实验考古,即对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时期古人加工玉的方式再次进行实验。6月5日,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告诉记者:经实验证明古人确用砂绳切割玉石,此举在中国大陆尚属首例。

  为保证本次实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还邀请了赤峰地勘院原总工程师王子祥参加。王子祥对用于实验的麻绳、细砂、玉石等器材进行了专业鉴定。

  据王子祥介绍,用于本次实验的玉石是岫岩玉中的透闪石,属于软玉,硬度为摩氏6.3。玉石条的长度为23.5厘米,宽3.5厘米,厚2厘米,重量为527克。古人制玉的材料大部分是岫岩透闪石玉,实验加工岫岩透闪石,具有可比性。砂绳切割玉器实验开始后,一个人拉动麻绳,两个人往绳上加水砂,30分钟时,被加工的玉石材料上内深为3毫米,外深7毫米;45分钟时,玉石内深8毫米,外深14毫米。当进行到60分钟时,经测量,内深20.4毫米,外深25.6毫米。口宽,三次均为3毫米。

  考古界专家认为,古人制作的玉?切口上面有波浪纹,是砂绳加工的结果。而现代人用电锯加工玉石是不会出现波浪形纹理的,这也是鉴别古玉器与现代人做假玉器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一个小时的实验证明,古人的确使用砂绳加工制作玉石,且用麻绳、水砂加工玉石,切口出现的波浪纹与古人制作玉?切口纹理一致。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7:00 | 只看该作者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日前,自治区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对2007年结题项目进行了评审,由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教授承担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青铜文化、游牧文化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评审,等级为优秀。 ...

日前,自治区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对2007年结题项目进行了评审,由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教授承担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青铜文化、游牧文化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评审,等级为优秀。同时,席院长的课题成果《红山文化与辽河文明》、《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专项出版经费支持,并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隆重开幕

时间:2008-08-29 11:13:23  来源:  作者:

        8月29日上午,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赤峰市委、市政府主办,赤峰学院承办的“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新城区国际会展中心多功能厅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国家民委社团管理办公室主任曲扎,赤峰市委书记杭桂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荣旭,副市长梁淑琴,赤峰学院院长席永杰,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建设,内蒙古社科院院长吴团英,内蒙古社科联副主席牛森、王学俭。共有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及北京、辽宁等地区的13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会。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马永真主持了开幕式。

        市长王中和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和内蒙古社科院院长吴团英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

        开幕式上对“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节暨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奖。本次共收到论文130余篇,经大会组委会评选,共评出获奖论文37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21篇),其中我院历史系副主任任爱君教授撰写的论文《试论古代草原宇宙观之五方色习惯》荣获一等奖。

        北京联合大学朱耀廷教授,深圳市社科院乌兰察夫研究员,赤峰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建设分别以《元大都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的产物》、《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视野》、《关于红山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为期三天,开幕式结束后,根据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日程安排,从29日下午至30下午,与会专家和学者将围绕“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两个主题分组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

10#
发表于 2009-7-17 17:4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许群利在2009-7-17 13:16:00的发言:
我国首次证明:古人用砂绳切割玉石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6-23 10:26 

  “石之美者为玉”我国作为有着悠久崇玉传统的国家,先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制玉、解玉、加工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前不久进行了一次实验考古,即对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时期古人加工玉的方式再次进行实验。6月5日,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告诉记者:经实验证明古人确用砂绳切割玉石,此举在中国大陆尚属首例。

  为保证本次实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还邀请了赤峰地勘院原总工程师王子祥参加。王子祥对用于实验的麻绳、细砂、玉石等器材进行了专业鉴定。

  据王子祥介绍,用于本次实验的玉石是岫岩玉中的透闪石,属于软玉,硬度为摩氏6.3。玉石条的长度为23.5厘米,宽3.5厘米,厚2厘米,重量为527克。古人制玉的材料大部分是岫岩透闪石玉,实验加工岫岩透闪石,具有可比性。砂绳切割玉器实验开始后,一个人拉动麻绳,两个人往绳上加水砂,30分钟时,被加工的玉石材料上内深为3毫米,外深7毫米;45分钟时,玉石内深8毫米,外深14毫米。当进行到60分钟时,经测量,内深20.4毫米,外深25.6毫米。口宽,三次均为3毫米。

  考古界专家认为,古人制作的玉?切口上面有波浪纹,是砂绳加工的结果。而现代人用电锯加工玉石是不会出现波浪形纹理的,这也是鉴别古玉器与现代人做假玉器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一个小时的实验证明,古人的确使用砂绳加工制作玉石,且用麻绳、水砂加工玉石,切口出现的波浪纹与古人制作玉?切口纹理一致。

[em65]【有感而发】也让时下造假的人学一学古人解玉治玉的方法吧!一来让他们多干一些体力活儿,练练身板儿;二来效法古人治玉,体会古人治玉的艰难,兴许克服一下浮躁心态。然后再问问他们够不够成本。即便是这样,我也相信他们不会模仿得像,为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8 7:14:2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19 12:44 , Processed in 0.0579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