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建议对每一件国藏品工上自然态质变进行讨论任南红山文化网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6:57:00 | 只看该作者

建议对每一件国藏品工上自然态质变进行讨论

[upload=jpg,48.jpg]UploadFile/2009-3/20093716564066565.jpg[/upload]
失透.失色.方位.过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7 16:57:44编辑过]
52#
发表于 2009-3-7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3-7 16:5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失透.失色.方位.过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7 16:57:44编辑过]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硬质解理显现。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8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且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随型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53#
发表于 2009-3-7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em27]
54#
发表于 2009-4-25 23:17:00 | 只看该作者
偶学习, 茶茶[em27]
55#
发表于 2009-4-27 14:1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8.jpg]UploadFile/2009-4/200942714151680277.jpg[/upload]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有色部应为水融减缩区.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2-16 11:07:00的发言:

着眼点看什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62100215339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着眼点看什么?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斧 新石器时代中期
长21.5、中宽7.7、厚1.45厘米
吉林省镇赉县镇南镇聚宝山砂场遗址出土,现藏于白城市博物馆
墨绿色。顶部略窄,刃部稍宽,均呈外凸弧形,两侧斜直,两面略外鼓,横截面近梭形。通体抛光

着眼点看什么?

59#
发表于 2009-5-6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二字之“过”

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硬质解理显现。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十二字之“缩 ”

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且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随型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个人体会:

  十二字“过”主要强调玉质变后受侵入沁的色感差别态,其先觉条件是质变,可理解成质变色范畴。“过”--质变色的过渡态同时包括失透色(失透、失色)的过渡色差。这与一般大型积石冢类如红沁色有相对点的不同。

 

  十二字“缩”,强调方位受水侵蚀的玉表物理变化。玉“缩”在表解理的明显变化差异如:减融态、表缩态、留(岛屿状)等。其受绝对的“方位”条件,表解理缩态向对应方位反向呈包裹态势,包裹态局部有程度不一的“过渡缩态势”(有轻重缩之分),总体包裹态势可称之为“缩”。

60#
发表于 2009-5-6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猪笼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pg]UploadFile/2009-5/20095611143520737.jpg[/uploa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7 13:12 , Processed in 0.0658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