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30|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了解一下 《中国历代服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9 15: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历代服饰

商周服饰

商代衣冠

  商代衣冠 从出土的玉人等形象上来看,商代男子的发式,一般以梳辫为主,形式多样。有将头发上梳到头顶,编成一条辫子,再垂到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到肩上的;还有先将头发编成辫子,然后盘绕在头顶上的。奴隶,免冠,着圆领麻布衣,手上带枷锁;奴隶主戴巾帽(用丝绸布帛做成帽箍式或扁平状,有的还在上面绘有美丽的几何图案),身穿华服。商代妇女的发式多上耸而向后倾,上面插有发笄〔jī机,簪子〕。这种发笄,大多是用兽骨做的,也有用竹木、象牙或宝玉等制成的。笄的上端,大都刻有鸡、鸟、鸳鸯与几何图案。按照古代礼俗,贵族女子15岁时举行笄礼(就是盘发插簪),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古书上所说的“及笄”、“笄年”,就是指的女子已经成年。据文献记载,这种笄男子同样可以用来簪发,并可因质地优劣而区分人的尊卑贵贱。 商代贵族的服饰颇为考究。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中,有一个头戴卷筒式巾帽,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子。他将长长的辫发盘在头顶,戴一顶饰有圆箍形饰物的冠帽,身着布满云形花纹的交领衣服,腰里系着一条宽宽的带子,带子上端压在衣领的下部,衣长过膝,下身着裳。腹下还佩有一块上窄下宽的斧形饰物(叫“黼〔fǔ府〕”或“韦鞸〔bì毕〕”,类似后世的“蔽膝”),脚上穿着一双颇像一条翘头船式样的翘尖鞋。这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形象。




周代


 周代还有一种叫作玄端的朝会之服。上自天子,下至于士,均可穿着。它大多用黑色布帛裁制,衣袂和衣长同一尺寸,无章彩纹饰,形制端庄方正,故名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冠。委貌冠与皮弁造型相似,用黑色绢缯〔zēng增〕制作。 王后的服饰也有一定制度。共有袆〔huī挥〕衣、褕翟〔yúdí于敌,一作褕狄〕、阙翟、鞠衣、展衣、褖〔tuàn团去〕衣等六种(见《周礼·天官·内司服》),都属于连衣裳。这六式衣服所以不分上下,据说是意在表示女子的崇尚专一。前三种是王后伴随帝王参加各种祭把大典时所穿的礼服,上面均画有翟(长尾雉鸡)形图案作为装饰,但颜色有玄、青、赤之别。鞠衣,是王后在养蚕季节到来时,用以祭告先帝所穿的黄绿色(如初生桑叶之色)礼服。展衣,又名襢〔tǎn坦〕衣,是王后礼见帝王、宴见宾客时所穿白色礼服。褖衣则为平日所穿黑色便服。在穿着这些服装时,为显示它们各自的色彩,还要衬以素纱(白色纱縠〔hú斛〕)。此外,王后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以“副”(像汉代的假髻步摇)为首服,足着黑舃。至于其他贵妇的服饰,也订有具体制度,严格体现着等级差别。



冕服







  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不同,有等级的区别。如帝王冕服的玄衣,是用黑色材料做成的上衣,纁裳是用浅红色材料做成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六种图案;下衣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fú福〕等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纹。①它们各自代表一定的意义。日、月、星辰,表示天子照临天下,像日、月、星辰那样光耀;山,象征王者镇重安定四方;龙,象征人君善于应机变化;华虫(一种雉鸟),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一种礼器),表示人主威猛而有智慧;藻(水草),表示洁净,象征王者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火,表示王者率领百姓归顺天命的意思粉米(白米),象征人君有济养众生之德;黼,画作斧形,表示王者善于决断的意思;黻,画作形,是相背的形象,表示王者善于明辨是非曲直,等等。总之,这一切都隐含有规劝人君的意思在内,同时也标榜君德的至高无上。 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则视其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大体与冕旒的数目相应。如冠用九旒,则冕服用七章;冠用七旒,冕服则用五章,等等。另外,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足着赤舃〔xì隙〕絇〔qú渠〕履(一种用绸缎缝制而成、装有防潮木底、系带的红色鞋子)。在其他场合则要穿白色或黑色的舃。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章纹多少而递减。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此类推。 冕服还有一些附件:一是“芾〔fú福〕”,即蔽膝,系在革带上面,垂至膝前,象征古代遮羞布,以表示不忘古的意思;二是“革带”,用皮革制成,用来系带和绶;三是“大带”(又称绦带),用丝织成,用来束腰,下垂部分叫“绅”。后世因此而称有地位的人为“绅士”。此外还有“佩绶”和舃等。冕服历代相沿,虽然不断有所变革,但大体形制并未更易,始终被作为传统的法服。直至清朝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  




弁服

  除冕服外,周代还有一种叫作弁服的礼服。它仅次于冕服,就是最早的朝服。据说因头上所戴为弁,故称。弁有爵弁、皮弁、韦弁、冠弁等多种形制。爵弁,又作“雀弁”,是仅次于冕的一种首服。它是士的最高等服饰,形制像冕,但冕綖没有倾斜之势,前后也没有旒,在綖下作两只手掌相合状,颜色也不是上黑下红,而是“雀头”色(一种红多黑少的颜色)。戴爵弁者,须上穿纯衣(丝衣,即玄衣),下着纁裳,但不加章彩文饰,前用韎韐〔mèigé妹隔,祭服上的蔽膝〕代替冕服的芾。皮弁,为天子接受诸侯朝觐〔jìn尽〕或诸侯在朝及田猎等场合所戴。形状像翻倒的杯子,用白鹿皮缝制而成。在缝合处,缀有一行光闪闪的玉石,像星星一样耀目。所以《诗经·卫风·淇奥〔yù玉〕》有“会弁如星”的诗句。戴皮弁者,要上穿细布白衣,下着素裳,裳在腰中打裥〔jiǎn简〕,前系韦鞸。韦弁,用韎韦(用茅蒐草染成的赤色熟皮)制成。主要用于军事场合。执行军事任务时,需戴赤弁,着赤衣、赤裳。其他场合,则用韎布作衣,下着素裳。冠弁,通称皮冠。为田猎和习兵事时所戴。戴冠弁者,须上穿缁〔zī资,黑色〕布衣,下着积素裳(打褶的用白色无纹丝织物制作的下裳)。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有一次齐侯在沛泽田猎,传令召见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起初并未应召,后见齐侯戴起冠弁才进见。可知,不着冠弁是有违古礼的。虽卑微如虞人的小吏,也应以礼相待,不可轻侮。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25:00 | 只看该作者
周代常服

  周代常服周代男子二十而行冠礼,即开始头戴冠帽,很少光头。不戴冠帽被认为是非礼和不敬,非士君子之所为。有些士人甚至把正冠视逾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卫国发生内乱,孔门弟子子路在拒敌时冠缨被砍断。在这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子路还说:“君子死,冠不免。”竟放下兵器而结缨,结果被对方乘机杀死。
  当时的冠帽除帽箍形之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而两边翻卷等式样。大抵低而平的是普通人戴的,高而尖的是贵族阶层人士戴的。周代妇女仍保持着辫发的发式。有将辫发绾成一个大髻,垂在脑后的;有将头发编成两个辫子搭在胸前的;也有在梳好发辫之后,另在辫梢上衔接一段假发,使其下垂至膝的。 周代服装的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适应当时家具陈设简单,通常赤脚席地跪坐,外出则乘坐马车等生活条件,仕宦的衣服样式比商代略有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式样,衣领一般用矩领,裁作“”形。衣长大多到膝盖。在衣领和袖子边缘,有不同的花纹图案。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原色),裳用间色(即两个以上正色调配而成的多次色)。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在腰间系带。腰带仍然有两种:一种是用丝织物制成的大带(绅带)。官员上朝时,可以作插笏〔hù互,记事的手板〕之用。
  古人常说的“搢绅”,意思就是把笏插在带间。后世,“搢绅”逐渐演变为仕宦的代称。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鞶〔pán盘〕革(或称鞶带),作系鞸或悬挂佩饰之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胡服的日渐流行,革带用途更为广泛,形制也愈益精巧。带上镶嵌着许多金银珠宝,带两端也用带钩(后用带鐍〔jué决〕)联结起来,成为“钩络带”。由于它结扎方便,逐渐取代了绅带。 这个时期的衣服样式主要有四种:直裾单衣、曲据深衣、襦裙、胡服。 直裾单衣①,是当时流行很广的一种服式。在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其形制。②它一般用正裁,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的幅度大体相符。它的特点是右衽,交领,直据。衣身与下摆均呈平直状,没有明显的弧度。领、袖、襟、据都有一道边缘,袖端边缘大多用两种颜色的彩条文锦镶沿。它的质料有绢、罗、锦、绦、纱等多种。有的还在衣身用彩色丝线绣上猛虎、凤鸟、小龙等动物图案。


周代戎服

  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人们基于长年征战攻伐经验的积累,发明了专门用于护体的服装,这就是戎服。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用于保护头部的叫胄(zhòu 宙,又称首铠、兜鍪〔mòu谋〕、头盔、头鍪),用于保护身体的叫甲(有肩甲、胸甲、腿甲等)。 周代的戎服也有其特色。周代以前,士兵的战甲多用犀牛、鲨鱼等动物的皮革制成,上面绘有彩色图案。周代除沿用皮甲外,已出现“练甲”和“铁甲”。练甲产生稍早,多用缣帛夹厚棉制成,属于布甲一类;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因为它颜色黑,又称“玄甲”。它的前身是青铜甲(一种简单的胸甲。甲的四周有孔,可以钉缀在皮甲或布甲之上,与之配合使用)。从河北省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的实物来看,当时人们已知道用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甲片,穿组连缀成甲衣,以便于四肢活动,有效地抵御敌人的攻击。也有在甲外身披外衣(名“衷甲”)的。  




佩玉

  佩玉为饰早在商代就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从商代陵墓发掘出的大量形制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佩饰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到了周代,人们更赋予玉器种种神秘的道德色彩,于是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不习尚佩玉(称为“德佩”),并以玉的色泽来区分身份和等级。有所谓“天子佩白玉,公侯佩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玟〔ruǎnmín软民,似玉的美石〕”(《礼记·玉藻》)之别。玉的造型不同,佩在身上的寓意也不一样。如《荀子·大略》所说:“聘人以珪〔guī圭,长条形、上端作三角状的玉器〕,召人以瑗(大孔的璧),绝人以玦〔jué决,环形、有缺口的玉器〕,反绝以环(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玉佩除单独使用者外,还有组佩。即将若干件不同造型的玉佩用彩线穿组成串系挂在腰间。而在组佩中,最为贵重的是用于祭把等重大场合的大佩(具体形制说法不一)。挂上大佩,行走起来,由于玉器的相互碰撞,会发出悦耳的铿锵声响。人们用此来节制步履的缓急,以体现对礼俗的尊重。这就是古人所乐道的“鸣玉而行”。此外,当时人们还常在腰侧佩挂刀。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冠与帻

汉代冕冠

汉代皇帝冕服
 
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武冠、法冠、进贤冠等几种形制。按照规定,天子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把大典时,必须戴冕冠,穿冕服,并以冕旒多少与质地优劣以及服色与章纹的不同区分等级尊卑。长冠,又名齐冠,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后用黑色丝织物缝制,冠顶扁而细长。
   相传为汉高祖刘邦微贱时仿照楚冠创制,故又称“刘氏冠”。委貌冠,形制与皮弁相似,有些像翻倒的杯子,用帛绢制成。这两种冠均为参加祭祀的官员所戴。武冠,又名“鹖冠”。鹖,俗名野鸡,性好争斗,至死不退,用作冠名,以表示英武,为各级武官朝会时所戴礼冠。又因为它的形状像簸箕,造型高大,也称“武弁大冠”。皇帝侍从与宦官,也戴插着貂尾、饰有蝉纹金珰的武冠。法冠,又称“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羊,能分辨是非曲直。它头顶生有一个犄角,见人争斗,就用犄角抵触理屈者,故为执法者所戴。又因为它通常用铁作冠柱,隐喻戴冠者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也称“铁冠”。进贤冠为文吏儒士所戴。冠体用铁丝、细纱制成。冠上缀梁,梁柱前倾后直,以梁数多少区分等级贵贱(如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博士以下一梁)。
   此外,还有通天冠、远游冠、建华冠、樊哙冠等冠式。关于樊哙冠的由来,相传有这样一段趣事:刘邦攻破咸阳,驻军灞上。项羽设宴鸿门,图谋杀害刘邦,消除对手。席间,“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情势十分危急。汉将樊哙于是急忙撕下衣襟,裹起铁盾,顶在头上,权充冠帽,仗剑破门而入,解了刘邦此厄。从此,仿樊哙所戴制成冠式,便得了樊哙冠的美名。 秦朝时,巾帕只限于军士使用。到了西汉末年,据说因王莽本人秃头,怕人耻笑,特制巾帻〔zé责,有些像便帽〕包头,后来戴巾帻就成了风气。还有人认为用巾帻包头也与汉元帝刘奭有关。据说刘奭额发粗硬,难以服帖,不愿让人看见,被说成不够聪明,平日常用巾帻包头。结果上行下效,以巾帻包头便流行开来。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上帻两种形式。顶端隆起,形状像尖角屋顶的,叫介帻;顶端平平的,称平上帻。身份低微的官吏不能戴冠,只能用帻。达官显宦家居时,也可以摘掉冠帽,头戴巾帻。东汉末年,王公大臣头裹幅巾更是习以为常。像中军校尉袁绍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惜弃朝冠而裹头巾以求轻便;蜀汉丞相诸葛亮这样的元老重臣,也甘愿舍弃华冠而头戴纶巾(以细密的丝绢制成),手摇羽扇,指挥三军,以求潇洒悠闲,致令司马懿不得不叹服。


戎服

  秦朝士兵的铠甲,多用整片皮革或厚实的织棉等材料制成。上面缀有金属或犀牛皮做的甲片。甲片是活动的,主要用于双肩、腹前、腰后和领口,上面并绘有彩色花纹。这从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另一种是用正方(或长方)形甲片编缀起来,甲片是固定的,主要是用于胸前和背后,穿时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里面衬上战袍。前一种为指挥人员所穿,后一种为普通士兵所穿。甲衣的样式因穿着者所属兵种和身份不同,结构繁简也不一样。


男服

  秦汉时男子的常服为袍。这是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服装。原本仅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加上衣下裳。到了东汉,袍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着的礼服。它多为大袖,袖口有明显的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紧小的部分叫袪。衣领和袖口都饰有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面衣服。此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下面常打一排密裥的,有时还裁成弯月式样。另,袍不光是夹的,还有填棉絮的冬装。具体又分为纩袍(用新丝棉之细而长者絮成)、与缊袍(用旧丝棉或新丝棉之粗而短者絮成)等。御史或其他文官穿着袍服上朝时,右耳边上还常簪插着一支白笔作装饰(由准备记事转化而来)名“簪白笔”。官员平时多穿单,即单衣,衣。衣是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没有衬里,用布帛或薄丝绸制作。这时期的袍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据,一是曲据。曲据就是战国时的深衣,多见于汉朝初年。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服。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直据,又称襜褕,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它是衣的变式,不是正式礼服,隆重场合不宜穿着。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记载,汉武安侯田恬就曾因为赶时髦,“衣襜褕入宫”,被武帝视为“不敬”,而遭致免爵除国。

女服

  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时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其显著的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大。穿着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还有一种服装叫“袿衣”,样式大体与深衣相似。因为它在衣服底部由于衣襟绕转形成两个上宽下窄形状像刀圭的装饰,故而得名。此外,汉代妇女也穿襦裙。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有句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就是对一个身着襦裙的美丽采桑女的形象写照。这种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呈梯状,不用任何纹饰,不加边缘,因此得名“无缘裙”。它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这种襦裙长期为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东汉以后穿着的人虽一度减少,但魏晋开始重新流行后,历久不衰,一直沿袭到清代。汉代妇女也有穿裤的。但大多仅有两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扎。后来宫中女子有穿前后有裆的系带裤名“穷(意思是不通)裤”的,传到民间,逐渐为人们所仿效。

梳妆

  汉代妇女以梳高髻为美。童谣所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虽有些夸张,但犹可窥知汉朝时尚。《鲁元公主外传》就有孝惠皇后张氏“云髻峨峨(高耸的样子),首不加冠而盘髻如旋螺”的记载。妇女的髻式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有抛在脑后的。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一束,再从下朝上反搭,缩成各种式样。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椎髻和堕马髻。椎髻因为形状与洗衣用木椎十分相似而得名。堕马髻相传为东汉贵戚梁冀的妻子孙寿所创造。它下垂至背,侧在一边,看似从马上刚刚堕下,因而得名。孙寿梳着这种发髻,与她那画得细而弯曲的“愁眉”、在眼睑薄薄擦上一层油脂的“啼妆”等装扮相配合,更加妩媚动人。此外,汉代妇女还有把发髻盘成各种式样,并在髻后垂一绺头发,名“垂髾”或“分髾”。贵妇还常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这是一种附在簪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因行走时随着步履摇动,故名。也有头戴珠翠花钗,耳垂上插腰鼓形耳珰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对焦仲卿妻刘兰芝的美貌这样形容:“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汍素,耳着明月珰。”奴婢则多用巾子裹头。汉代妇女画眉施黛已成风气。眉上施黛,以求艳丽;面上敷粉,以求白皙;颊上涂朱,以求红润。当时的男子也有“胡粉饰貌,搔头弄姿”(《后汉书·李杜列传·李固》),以女性化为美的。这种风气蔓延至魏晋时期尤甚。曹操的女婿何晏,为取悦女人竟以服药美化容貌,并常“服妇人之服”(《晋书·五行志》)。

鞋履



  汉代的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也叫鞜〔tà踏〕;一种是上有裱饰花纹的织鞋,即锦履。“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字公幹)在《鲁都赋》中就曾作过这样的形容:“纤纤丝履,灿烂鲜新,表以文组,缀以朱蠙〔bín宾,蚌珠〕”(《刘公幹集》),可见其华美高贵;一种是麻鞋,也叫“不借”。除单鞋外,还有复底鞋,就是舃和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装有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也有用帛作面的称作帛屐。屐比舃稳当轻便,多用于走长路时穿。妇女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


襜褕

  汉代的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也叫鞜〔tà踏〕;一种是上有裱饰花纹的织鞋,即锦履。“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字公幹)在《鲁都赋》中就曾作过这样的形容:“纤纤丝履,灿烂鲜新,表以文组,缀以朱蠙〔bín宾,蚌珠〕”(《刘公幹集》),可见其华美高贵;一种是麻鞋,也叫“不借”。除单鞋外,还有复底鞋,就是舃和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装有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也有用帛作面的称作帛屐。屐比舃稳当轻便,多用于走长路时穿。妇女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唐代




官服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大裘冕是皇帝祭把天地时穿的礼帽和礼服。礼帽,外表黑色,里面浅红,帽缨为丝织,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里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朱袜赤舃。身带鹿卢剑,白玉双佩。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的礼帽,垂白珠12旒,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下裳大红,绣有12章纹。通天冠(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它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24梁,附蝉12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饰物),以黑介帻承冠。用玉、犀簪导。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开始戴翼善冠。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在元日、冬至、朔、望视朝时,皇帝戴翼善冠,穿白练裙襦。在讲武、出征、狩猎时,戴武弁。有大臣去世,则服白帢,即着白纱单衣,乌皮履。  


胡服


  唐代是胡服兴盛的时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著名的都会,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唐朝交往的国家很多。长安居民除了汉人之外,还有回纥〔hé核〕人、龟兹〔qiūcí丘瓷〕人、日本人、新罗人、波斯人。内地汉人与西北各少数民族、东西方各国人民交往也相当频繁。如果说以往的服饰大交流多是南北向的,那么,唐代服饰大交流主要则是东西向的,别开生面,更具特色。这是由于唐代水陆交通相当发达。唐代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对东西方诸国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这种服饰文化的交流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从唐代出土文物(尤其是绘画、雕塑等)来看,唐代妇女穿的胡服多为锦绣帽、窄袖袍、条纹裤、软锦靴等。上衣多为对襟、翻领、窄袖,袖口、领子、衣襟多缘上一道宽锦边。胡服中的幂〔mìlí秘离〕有两种形制:一种为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盖全身;一种以衣帽相连类似斗篷一类的装束。这种服装可能与阿拉伯的服饰有关。由于西北风沙很大,人们远行骑马用它围裹身体可以遮蔽风尘。有人认为,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以免男人窥视。也有人认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唐人绘画《树下人物图》,图中一个妇女左手高举摘掉蒙在头上的面幕。这种面幕用黑色布帛制成,长度约在胸际,左右各缀一根飘带垂至腰间,面部开有圆孔以便目视。这是戴幂的妇女形象。到唐高宗时,汉族妇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渐代替幂。《新唐书·车服》说:“初,妇女施幂以蔽身,永徽(唐高宗年号)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种高顶宽檐,檐下垂一个丝网的帽子。它比幂更具优点:一是戴摘方便,不像幂那样从头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较美观,三是缀在帽檐上的网随时可以撩起。废幂兴帷帽,反映了唐代妇女摆脱束缚、追求自然、讲究实用的意识。到武则天时,不论宫女还是民妇,骑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谓“帷帽大行,幂渐息”(《旧唐书·舆服志》)。



浑脱帽


  关于胡服的传播过程,有关专家认为,唐代胡服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胡服直接来自西域,间接来自波斯,其服饰特点是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衫,条纹卷口裤,脚穿透空软底锦靿〔yào药〕靴。浑脱帽是一种以乌羊皮制成的毡帽,高顶,尖而圆。后期胡服来自吐蕃〔bō播〕,主要指时世妆。其特点是妇女蛮鬟椎髻,双眉作八字低颦〔pín频〕,脸上敷金粉,唇涂乌膏。唐代白居易对时世妆描绘道:“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长庆集·上阳白发人》)唐代胡服、胡妆同胡乐、胡舞、胡食盛行一时,给当时的宫廷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给社会生活充实了许多内容。据史书记载,常山愍王李承乾被唐太宗立为皇太子,居东宫时,“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学胡人椎髻,剪采为舞衣……鼓鞞〔pí皮,一种鼓〕声通昼夜不绝。”  



梳妆


  梳妆可以显示一个女性的气质和风采。唐代妇女很注重头饰,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朵云状发髻)、半翻髻(形状宛如翻卷的荷叶)、反绾髻、峨髻等。妇女们的环钗是用来衬垫发髻的,用银制成,表面鎏金,中部为叶形薄片,叶的尾端分成两股,弯成椭圆形,故称环钗。 唐代簪花风尚驰名中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上的妇女,头上簪有数朵美丽的鲜花。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五位妇女,身披轻纱,头绾高髻,髻上簪有特大的花朵。有的簪真花,有的簪假花。唐代杨国忠任右丞相时,杨氏兄妹极端骄奢。
   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为〔è厄〕叶垂鬓唇。”中的“叶”,即髻上的花饰。可见,当时的贵妇人是极其讲究发上花饰的。据说,唐玄宗每年十月幸临华清宫,杨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盛开。 唐代的步摇与汉魏时期有较大不同,多用金玉制成鸟形,鸟口衔有珠串,随着人体运动而摇动。杨贵妃的金步摇,最为精美。它是唐明皇派人从丽水取来上等材料,由名师精心雕琢而成。 唐代妇女注重面饰。有钱、有势、有闲的女士,讲究面孔打扮。有的妇女,脸上敷铅粉,有的涂胭脂。用丹脂涂脸颊,色如锦绣,叫绣颊。有的额上画有鸦黄。眼眉处用黛(青黑色颜料)绘出各种样式,总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把眉毛画得又短又阔,略成八字形。独具特色的花钿〔diàn店〕,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钗,一般用金箔、纸、鱼骨、鲥〔shí时〕鳞、晴蜓翅膀、茶油花饼制成,做工精巧,色彩续纷,以红、黄、绿为主,有圆形、尖形、花形及各种对称形,把它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
  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饰妆靥,指的是在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各种图形,如月形、钱形等。唐代李贺诗“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描写的正是这种妇女面部美化妆饰。有的妆靥是画贴结合,多作两颗黄豆般的圆点,有的妇女喜欢用浅绛色点唇,这就是“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据说,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人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来化妆。 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张祜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张处士诗集》)据说,古人养蜥蜴,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



唐代民服


  唐代民服与官服相比,不仅质地相差悬殊,而且款式单调。读书人未进仕途时穿麻衣,即白袍。新科进士也穿白袍,因此有“袍似烂银文似锦”(五代王定保诗)的形容。广大劳动人民的衣着相当粗糙和简朴。一般平民穿褐衣,有长有短。麻布襕衫为士人所服,它是较长的衫,下加一道横襕,与襕袍相似。唐代的短袄,是一种内衣,任意用色,后来有所规定。还有一种长袄,宽窄不同。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五代服饰


  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历经50余载,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也有不同,即幞头巾子变化明显。“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后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丈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幕府燕闲录》)唐、宋二代幞头样式不同,中间经历了五代时期的转型样式。后唐李存勖〔xù绪〕即位后,尚方进御巾裹,有圣逍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宝山、交龙、太守、六合、舍人、二仪等数十种。南唐韩熙载在江南造轻纱帽,人称“韩君轻格”。这种巾式,上不同唐,下不同宋,比宋代东坡巾要高,顶呈尖形。 南唐的女裙也自有特点。韩熙载任中书侍郎时,广蓄歌伎,日夜宴饮。后主命画家顾闳中夜至其第窥伺,顾回来后凭记忆绘成《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期姬伎歌女夜宴的场面。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女性的服饰特点。她们的发式具有唐宋之间的转变形式,其裙束得比唐代的低,裙带较长,披帛比唐代的窄长。 前蜀建立者王建喜欢戴大帽,但又担心因与众不同,外出时会暴露自己,不够安全,于是下令平民百姓都戴大帽,形成举国上下戴大帽子的风尚。他的儿子王衍自制夹巾(一作尖巾),其状如锥,庶民都来效仿,晚年竞尚小帽,称之“危脑帽”。 有些古怪的事物发展为时尚,而趣味也随之变化。妇女缠足,可能起于五代。五代时,南唐皇帝李后主有个宫女用帛缠足,足形弯如月牙儿。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轻盈起舞,很受李后主的宠爱。此后,缠足之风愈演愈烈,残害中国妇女达千年之久。“金莲”便成了妇女小脚的代名词。但从事沉重体力劳动的广大妇女常常是不裹足的。



翼善冠

  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时穿袆衣,服饰图案为翚〔huī灰〕雉(五彩的野鸡);季春之月,躬亲蚕事的典礼,穿鞠衣;宴见宾客,则着钿钗襢衣。把周代王后的六衣简化为三衣。 皇太子谒庙、纳妃时着衮冕;还宫、元日、朔日入朝戴远游冠(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穿公服;视事及宴见宾客,戴乌纱帽;朔望视事着弁服;乘马时着平巾帻。(《新唐书·车服》)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冠有九旒,青纩充耳。青衣纁裳,绣有九种图形,朱袜赤舃,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为鷩冕。冠有八旒,青衣纁裳,绣有七种图形,朱袜赤舃,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冠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种图形,朱袜赤舃,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絺冕。冠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种图形,朱袜赤舃,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冠有五旒,青衣纁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冠旒越多,衣裳图形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襴,故又称“襴衫”。据说,这道横襴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这可能是明代补服的发端。唐代低级官吏常着青袍,也称青衫。杜甫诗:“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归行》)白居易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里的“青袍”、“青衫”指的都是徒有虚名的闲职或下级官吏。




辽代服饰

辽代登发


  辽代男子依契丹族习俗多作髡发。其样式从传世的《卓歇图》、《胡笳十八拍图》及辽墓出土的壁画上都可以看到。髡发,即将顶发剃光,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作为装饰。有的额前留有一排短发,有的耳边披散鬓发,有的把左右两绺头发剪成特殊形状,下垂至肩。以前,只知道辽代男子作髡发。但从近来发现的文物上看,有的妇女也作髡发。 辽代妇女常以金色涂面,称“佛妆”。宋代朱或玉《萍洲可谈》记载:“先公言使北时,见北使耶律家车马来迓,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据说,她们是在冬月以栝蒌(花淡黄色)涂面,到第二年春天把它洗掉。


辽代官服


  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以甲胄为朝服。占领后晋领土后,辽代统治者受汉族影响创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装,汉族官吏仍穿汉服。乾亨年间(公元979-983年)服制又有所变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举行隆重典礼时也着汉服。日常官服分两种:皇帝及汉族臣僚着汉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重熙元年(公元1032年)以后,大礼都改着汉服。我们不难发现,辽代皇帝和宋代皇帝对待异族服饰的态度不大相同。宋代皇帝采取禁止胡服流传的强硬做法,而辽代皇帝对汉服采取吸收宽容的态度,把它当作礼服。
  特别有趣的是,皇帝日常着汉服,皇后穿契丹服,呈现出和睦相处的良好气氛。 由于辽地处于北方,寒冷时间长,辽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贵的银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契丹族以游牧为主,祭山是大礼,服饰尤盛。大祀时,皇帝头戴金冠,身着白绫袍,束红带,佩鱼袋,带犀玉刀,穿络缝乌靴。小把时,戴硬帽,着红克(缂)丝龟纹袍。田猎时,戴幅巾,穿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捍腰。 皇帝本民族的衮冕服饰为:头戴实里薛衮冠,身穿络缝红袍,佩犀玉带,穿络缝靴。礼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衣红袄。常服是绿花窄袍。皇帝又着汉服的衮冕:冕为金饰,垂珠十二旒,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纁裳。衣有日、月、星、龙等八种图案,裳有藻、粉米等四种图形。大带,舃加金饰。这是祭祀宗庙、遣将出征、纳后时的衣着。这种衮服与宋代衮服比较,衣多一种图形,裳少一种图形,图案大同小异。 皇后小祀时,戴红帕,服络缝红袍,悬玉佩,穿络缝乌靴。这与宋代后妃服饰比较起来,款式及花样略显简便、单调。 皇太子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要戴远游冠、着绛纱袍。其冠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犀簪导。与宋代皇太子相比,朱明衣换成了绛纱袍,略趋简朴。 辽代臣僚戴毡冠,饰金花,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有的戴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掩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有的着紫窄袍,系带,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称为“盘紫”。高龄老臣,可服锦袍、金带。三品官以上戴的进贤冠,三梁,加宝饰;五品官以上,其冠二梁,加金饰;九品官以上,其冠一梁,无饰。臣僚通常着窄袍、锦袍,一般左衽,圆领,窄袖,颜色偏灰暗。

辽代民服


  辽代,男子冬季多穿貂袄、羊皮或狐皮外衣,肩围“贾哈”,足着乌皮靴,以求保暖。平时则头戴幞头,着圆领袍或开胯袍。妇女冬季戴貂帽,身着襦、袄。夏天,则着裙、着衫。其中的团衫,有黑、紫、绀等色,直领左衽,前后着地。裙多为黑、紫色,上面绣有花卉。这说明,契丹改辽以后,服制实行多元化,本民族服饰与汉族服饰交织在一起。这种特点,在吉林库伦旗辽墓壁画上、河北省宣化辽墓壁画上都能找到证据。

辽、金、元戒服


  辽、金、元都以骑兵骁勇善战著称。他们的戎服都具有便于骑射的特点。 辽代的主要战衣有金镀铁甲、银镀铁甲、貂帽貂裘甲。辽代精锐骑兵是鹞军。如有军情,吹起号角,招之即来。他们身披铁甲,犹如鹞鹰般迅捷,善于征战。调动兵马则用牌。金镀银牌形似方响(一种乐器),上刻契丹字,书“宣速”二字,使者执牌驱马,日行数百里。人们见牌,犹如契丹主亲临,索取财物,无人敢于违抗。这些持牌者,称为“银牌天使”。 金代将士的头盔相当坚固,只露出面目,因此枪箭难以贯入。他们的铠甲有红茸甲、碧茸甲、紫茸甲、黄茸甲,都用丝条连接铁片而成,也有用皮条穿联的。仪卫官吏,戴金蛾幞头,穿锦花袍,用金镀银束带。护卫将军戴幞头,穿紫窄袖衫,束金带,腰悬弓矢。 元代将士的兜鍪,多用皮革制成。元代兵卒也戴铁盔。还有一种胄作帽形,无遮眉,鼻部有护鼻器,形状奇特。元代铠甲相当精巧,覆膊、掩心、捍背、卫股,用皮革制成,上面有虎纹、狮子纹。有的内层是牛皮,外层满挂铁甲,甲片相连,酷似鱼鳞,故称“鱼鳞甲”。此外还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元代兵卒腰间挂有一柄弯刀,一个箭筒。元代已有火枪火炮,有的承接前代,有的为远征时所获。



6#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金代服饰

金代保护色服装


  金代男子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袍,腰系吐鹘带,脚着乌皮靴。金代男人服饰最大特点是采取保护色,即衣着颜色与不同季节周围环境颜色相同或相近。这和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有关。他们以游牧、狩猎为主,采取保护色,既可不被凶猛野兽发现,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又便于靠近猎物。冬天,他们多穿白色皮袍,和冰天雪地化为一体;夏天,他们多着绣有鹘、鹅、熊、鹿、山林、花卉等图案的服装,和周围环境合二而一。保护色不仅有利于狩猎,而且便于军事行动。




金代女服


  金代妇女穿襜裙。它多为黑紫色,上面绣全枝花,周身有六褶。上衣为团衫,黑紫色或绀色(红青),直领,左衽,前拂地,后曳地,用红黄带,双垂在前。老年妇女用皂纱,盘笼髻,散缀玉钿在上面。结婚的女子穿对襟彩领衣,前拂地,后曳地。金代女服修长,显得格外潇洒。贵妇人多戴羔皮帽,喜欢用金珠装饰。 金代规定,没有官爵的平民只许穿絁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所做衣服,他们的头巾、系腰、领帕只许用芝麻罗等面料。“奴婢止许服絁、绢布、毛褐。”(《金史·舆服下》)艺人如果有迎接、公宴应酬活动,可暂时穿上有绘画图案的衣着,而平时与百姓一样。


金代权贵服饰


  金代权贵,春夏衣着多用纻丝制成,秋冬服装多用貂鼠、狐、貉、羔皮制作。他们的裹头巾,在方顶的十字缝中加饰珍珠。自从金人进入黄河流域之后,金代执政者参酌汉、唐、宋的先例颁布了新的服制。 皇帝的衣冠无疑是最高级的。皇冕,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冕天板下有四柱,前后珠旒共24个。黈纩二,真珠垂系,玉簪,簪顶刻镂云龙。这种形制与唐宋时期的相比,显得更古老。皇帝的衮服包括衣和裳两部分,衣用青罗夹制,五彩间金绘画,正面有日、月、升龙等图形,背面有星、升龙等图形;裳用红罗夹制,绣有藻、粉米等图形。凡是大祭把、加尊号,皇帝服衮冕。而出行、斋戒出宫、御正殿,戴通天冠,着绛纱袍。皇帝临朝听政的服饰,前后期有所不同。 开始,服赭黄装;后来,服淡黄袍。常朝则戴小帽、红襴、偏带或束带。 皇后首服是花株冠①,以青罗为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有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12,还有孔雀、云鹤等图案,用铺翠滴粉缕(镂)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花株冠因有“花株各十二”而得名。它比唐、宋时期皇后的首服更加讲究。皇后的祭服叫袆衣,深青罗织成翚翟的形象,素质,领、袖端、衣边用红罗云龙。裳,用深青罗织成翟纹,边缘为红罗云龙。袆衣古已有之,不过金代的袆衣图案更加多样,做工更加考究。 皇太子的贵冠,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衮服,青衣朱裳,衣有山、龙等五种图案,裳有藻、粉米等四种图形。白袜,朱舃。这是皇太子谒庙时的衣着,和宋代皇太子的衮服大同小异。太子入朝、赴宴,则用朝服,即紫袍、玉带、双鱼袋。他们视事及会见宾客,则戴小帽,穿皂衫,束玉带。这种装束显得轻便,随和,自然。
   金代百官的朝服,用于导驾及行大礼。正一品的衣着,貂蝉笼巾,七梁额花冠,犀簪导,佩剑,绯罗大袖,绯罗裙,绯罗蔽膝,绯白罗大带。白绫袜,乌皮履。正二品的衣着,七梁冠,犀簪导,绯罗大袖,杂花晕锦玉环绶。其他官员,品级越低,冠梁越少,服饰质地越次。礼服,文职官吏五品以上者紫服,六品、七品绯服,八品、九品绿服。具体形制是,三师、三公、亲王、宰相一品服大独科花罗,执政官服小独科花罗,二品、三品服散答花罗,四品、五品服小杂花罗,六品、七品服绯芝麻罗,八品、九品服绿无纹罗。以不同品种花卉标志品级不同,这是金代官服的首创,别具一格。




金人服饰


  金代前期实行鱼袋制。皇太子束玉带,佩玉双鱼袋。亲王束玉带,佩玉鱼。文官,一品束玉带,佩金鱼。二品束笏头球文金带,佩金鱼。三品、四品束荔枝或御仙花金带,佩金鱼。五品束红鞓乌犀带,佩金鱼。武官,一品、二品佩玉带,三品、四品佩金带,五品至七品束红鞓乌犀带,都不佩鱼,八品以下则用皂鞓乌犀带。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世宗认为吏员与士民的服饰区别不大,有关机构不易检查,决定改为书袋制,即在官吏束带上悬书袋,作为官吏区别于士民的标志。其质料、颜色因品级不同而有所不同。省、枢密院令、译史用紫纻丝制成,台、六部、宗正、统军司、检察司用黑斜皮制成,寺、监、随朝诸局并州县,用黄皮制成,各长七寸,宽二寸,厚半寸,并于束带上悬带,公退时悬于便服,违者将受到有关机构的查处。







元代服饰

七宝重顶冠


  元代百官公服沿用宋制,采用紫、绯、绿三种服色。但款式有创意,最大特点是官服上绣有不同花卉图案:一品至五品同为紫衣,一品饰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饰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同为绯色,皆饰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同为绿色,素而无纹(《元史·舆服一》)。以花卉图案品种不同、大小不同,表示品级不同,这一点吸取了金代官服的特点。
   元代官吏穿礼服时,一律戴漆纱展角幞头。这点与宋代官吏装束一样。可以说,他们头饰似宋,服饰似金。 从皇帝到百官都穿质孙衣。它是元代内庭大宴的服饰。冬夏的服装各不相同。天子质孙、衣,冬服有十几种,穿衣戴帽各有一套。例如:穿纳石失(金锦)、怯绵里(剪茸),要戴金锦暖帽;穿大红、桃红、紫蓝、绿宝里(服上有襴者),要戴七宝重顶冠;穿红、黄、粉皮服,要戴红金答子暖帽,等等。夏服也有十几种,也是衣冠配套。例如穿答纳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大珠),要戴宝顶金凤钹笠;穿速不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小珠),要戴珠子卷云冠,等等。
   从冬夏装束服色上看,冬季的浓重,夏季的浅淡,讲究整体配合,要求圣洁不凡。 百官的质孙衣,冬服9种,夏服14种。 元代统治者每年要举行13次大朝会。每逢此时,帝王、大臣、亲信穿同一色的质孙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亲疏、辈分频频祝酒,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忽必烈在万寿日则穿上金光耀眼华丽无比的长袍,赐给2000名贵族和武官同样颜色和款式的衣服,赐给亲近贵族的礼服装饰着闪闪发光的宝石和珍珠。他还要选出很多男爵,赏给他们每人13套衣服,每套一种颜色,服上都嵌有珠宝。可见,当时的帝王为了笼络官吏是何等的挥金如土。 元代常服还有比甲、宝里、比肩、辫线袄。比甲,原是蒙古族的衣服,流行于元代。它无领、无袖,前短及腰,后长如袍,用襻结系,适合于骑射。宝里,是一种有襴的袍服。比肩,也叫“襻子答忽”,交领或圆领,右衽,半袖,长至足,腰上有褶,有襴或无襴,用锦帛或毛皮制成。辫线袄,是一种长袍,盘领,窄袖,腰作辫线细褶,用红紫帛捻成线,横腰间,又称腰线袄子。 元代衣着用料,质量相差悬殊。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丽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贵族男子夏季礼服不可缺笠,质地、造型、装饰都追求华美。但官府对平民却加以种种限制。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发布禁令:凡是乐人、娼妓、卖酒的、当差的,都“不许穿好颜色衣”。
   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发布禁令:平民百姓不能用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合、鸡冠紫、栀子红、胭脂红六种颜色,只能穿本色或暗色麻、棉、葛布或粗绢绵绸。仁宗于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发诏书定服色等差:“比年以来,所在士民,靡丽相尚,尊卑混淆,僭礼费财,朕所不取。贵贱有章,益明国制,俭奢中节,可阜民财。”(《元史·舆服一》)可见,重申服色等差,就是为了强化等级差别,不准官民混淆(蒙古人不在禁限)。诏书规定,“职官除龙凤文外,一品、二品服浑金花,三品服金答子,四品、五品服云袖带襴,六品、七品服六花,八品、九品服四花”。“庶人不得服赭黄,惟许服暗花纻丝绫罗毛毳,帽笠不许饰用金玉,靴不得裁制花样。”还指出汉人、高丽人、南人等投充番直宿卫者并在禁限(《元史·舆服一》)。这些禁令,鲜明地区分官民界限、种族界限,充分地表明了元代当权者的统治观念。看来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总把他们的特定服饰视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标志,以此炫耀自己。




元代妇女服饰


  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这种袍比较宽大,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而成。皇后、妃子、侍从穿翻鸿兽锦袍、青丝缕金袍、琐里绿蒙衫。贵族、宫女多穿红靴。“衣裳光彩照暮春,红靴着地轻无尘”(萨都刺《王孙曲》)描写的正是元代贵妇人的衣着打扮。




元代官服与常服


  蒙古族长期以来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戴帽。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为右衽、方领。元灭南宋之后,等级森严,全国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许多部门及地方官,多由蒙古贵族充任,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当。由于等级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服饰上自然会有所反映。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最次。公元1314年元朝制定服色等第,禁限很严,“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违反的人,当官的解职,平民则挨57闷棍。但蒙古人和充当怯薛(宿卫军)的诸色人不在禁限之例。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舃。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 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明代服饰

明代戎服


  朝服用于大把、庆成、正旦、颁沼等国家大典。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佩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明延宋制,也以冠上梁数划分等级。公冠为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侯七梁,笼巾貂蝉,前后金蝉,其余皆少于公冠一等。伯为玳瑁蝉,其余较侯再减一等。都插雉尾。驸马与侯相同,但不插雉尾。梁数之外,官员所佩的带、绶也是区分品级的标志。官一品,冠七梁,不用笼巾貂蝉,革带用玉,绶用云凤四色(黄、绿、赤、紫)花锦。二品,冠六梁,犀革带,绶同一品。三品,冠五梁,金革带,绶用云鹤花锦。四品,冠四梁,余同三品。五品,冠三梁,银革带,绶用盘雕花锦。六品、七品冠二梁,银革带,绶用练鹊三色(黄、绿、赤)花锦。八、九品冠一梁,革带用乌角,绶用鸂鶒,一种水鸟,色多紫〕二色(黄、绿)花锦。御史冠用獬豸。所拿的笏板,一至五品用象牙,六至九品用槐木。


明代男服

同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一样,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早已忘却自己也曾是贫苦百姓中的一分子,在强化统治者特权地位的同时,视百姓为贱人,认为庶民不过是“趋事执役以奉上者”。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出榜晓谕两浙、江西人民:“为吾民者当知其分(职分,应尽的义务),田赋力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能安其分,则保父母妻子,家昌身裕,为忠孝仁义之民。”否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五○)。  基于这种观点,反映在百姓的服饰上是多有限制。明初规定,庶人结婚可以借用九品官服,平时则服杂色盘领衣。男、女衣服不许用黄、玄色,不得僭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靴不得制作花样,不得用金线装饰。饰物不得用金玉、珠翠。平民百姓的帽子不得用顶,帽珠只许用水晶、香木,不许用金玉等。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而商人只准用绢、布。对衣服的身长,袖的长、宽,都规定了尺寸。这些限制,至明代中后期,多已禁而不止了。 明代男子便服,一般用袍衫,形制虽然多样,但都未脱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的特点。庶民百姓服装,一般是上身着衫袄,下身着裤子,裹以布裙。贵族人家男子的便服多用绸绢、织锦缎,上面绣有各种花纹。这些花纹大多含有吉祥意思。常见的是在团云和编蝠间嵌一圆形“寿”字,蝙蝠的“蝠”与“福”谐音,有蝠有寿,取意“福寿绵长”。另有一些牡丹、莲花等变形夸张的图案,牡丹是“富贵之花”,一直被认为是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莲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花,被视为“花之君子”,也被佛教当作“佛门圣花”。在这些花形间穿插一些枝叶、花苞,花样别致,含意喜幸、神圣,深受当时人们喜爱。 儒士、生员、监生等读书人大多穿襴衫或直裰。明制规定,生员襴衫用玉色布绢制作,宽袖,沿有黑边,黑色软巾垂带。直裰是一种斜领大袖的长衫,因背之中缝直通下面,故名。
   《儒林外史》中落魄的童生周进与发迹的王举人都是身穿直裰,不过一个是多处已磨破的旧“元色(黑色)绸”的,一个却是崭新“宝蓝缎”的(《儒林外史》第二回)。此外,还有穿曳撒,程子衣以及褡护、罩甲的。曳撒,也是明代一种袍服,交领,大襟,长袖过手,上下衣相连,前面腰间有接缝,两边有摆,从两边起打褶裥,中间留有空隙,是士庶男子的一种便服。明代后期,士大夫宴会交际时也多穿用。程子衣,是明代文人儒士的日常服装,衣身较长,上下相连,腰间有接缝,缝下折有衣褶,袖宽大,斜领掩襟。搭护是一种比褂略长的短袖衣。罩甲有两种,一种对襟的,是骑马者的服装,一般军民步卒不准穿;一种不对襟,士大夫都可穿用。




明代官员公服

  

  常服用于常年理事,也是公服,形制比较简便,由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三部分组成。乌纱帽前低后高,两旁各插一翅,通体圆形,外表用黑皱纱,帽里为漆藤丝或麻,既轻又牢固,可以自由戴脱。明代以乌纱帽作为官帽,此后即引申为官职的代称。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ó陀,袋子〕萧萧两袖寒”(《予告归里,画竹别 潍县绅士民》),就是以乌纱帽代指官位。束带,依品级区别,一品用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钑花,四品为素金,五品银级花,六品、七品素银,八品、九品乌角。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职官常服使用补子。这是一种有固定位置、形式、内容和意义的纹饰,以金线或彩丝织成飞禽走兽纹样,缀于官服的前胸后背处,通常做成方形,前后各一。文官绣禽,表示文明;武官绣兽,表示威武。公、侯、伯及各品官各不相同。明代这一创制,延续到清代,成为区别官员品级的又一显著标志。  



祭服

  

  祭服,最为尊贵,只用于祭把的特定场合。明朝初立,学士陶安即请制五冕。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于是删繁就简,规定皇帝“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制定品官祭服。一品至九品都是青罗衣,白纱中单,黑领黑边。赤罗裳,赤罗蔽膝。冠带、佩绶等都依朝服品级。  




官服


  明代官服恢复唐制,但比唐代的“品色衣”等级的差别更加明显。这与朱元璋夺取政权后,改变农民立场,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有关。 官服中最高等级的冕服只限于皇帝、皇太子、亲王等皇室成员专用。冕服用于祭把或朝会等大典。明初冕服一如传统形制,洪武(公元1368-1398年)初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曾有几次变更,只是在质料、花纹位置上作些调整。历次改变,都使规定更加具体,制作也更为考究。明代冕服与前稍有不同的地方:一是将原冕服下裳的前三后四改作连属一起如帷幕的式样;二是规定所绣日、月的直径为五寸;三是用黄玉作充耳;四是将古制的五彩玉旒改为七彩玉珠,又将火、华虫、宗彝绣在袖上,日、月、龙绣于两肩,星辰、山绣于后背等等。皇太子在陪同皇帝祭把天地、社稷、宗庙,以及大朝会、受册等重大典礼时,也服衮冕,但较皇帝次一等,衮服用九章纹,冕为九旒,旒用九玉。世子衮冕又次一等,为七章、七旒。旒上所用珠玉的质料、色彩都稍有不同,以示区别。 皇室冠服,还有皮弁服、武弁服、通天冠服、常服、燕弁服等,用于不同的场合。以上冠服,由于时代不同,也略有改变。如武弁服,在明初时用于皇帝亲征或遣将,以后就不多用了。几种冠服中用途最多的是常服,常服为折角向上的乌纱帽,盘领窄袖黄袍,袍的前后及双肩各绣金织盘龙,金、玉、琥珀束带。因乌纱帽折角向上如“善”字,后名“翼善冠”。与唐代相比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这种冠的实物,是明十三陵中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金制翼善冠。全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上面镶嵌两条金龙戏珠,姿态生动,制作精致,体现着皇帝的尊贵及特权地位。  



贵妇冠服


  明代贵妇冠服,分礼服与常服两种。皇后礼服用于受册、谒庙、朝会等大典。皇后于大典时所戴的冠称凤冠。明代凤冠形制较宋代复杂。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规定:皇后凤冠,圆框之外饰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另加大小花各12枝,冠旁各缀二博鬓(一种云形片饰,似下垂状的冠翅),用12花钿。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又有规定,凤冠比原来华丽。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明代凤冠实物是定陵出土的四顶。 这些凤冠因存放在特制的朱漆箱中,所以保存完好。孝端皇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妻子)的一顶,冠上三龙二凤。冠圈以金板圈成椭圆形,上染红彩,周围是用晶亮珍珠和各色宝石嵌成的花朵。冠壳外,用翠鸟的碧蓝色羽毛,贴出层层云海,上插三条立体的金龙。正中的一龙,昂首翘尾,口衔一串珍珠宝石制成的珠滴(类似下垂的缨络),在彩云间奔腾,十分生动。冠的左右各有一龙,龙首伸向两侧,龙口衔一条珍珠宝石串成的“挑排结”(似下垂的流苏),下坠金累丝嵌宝石花三朵,立于翠云之端,充满活力。冠壳外的朵云间还点缀着八朵用珍珠和红、蓝宝石组成的大花朵,正面的主花上插有二只展翅飞翔的金丝凤凰,点出了凤冠的主题。冠后左右各垂博鬓三札,上面饰有珍珠、宝石和悬垂的缨络。这六条尾翼,使凤冠的外型显得丰满,更增添了美感效果。凤冠里面是漆竹丝做的圆椎,边缘镶有金制口圈。其他凤冠也大致如此,只是龙凤的数目不同。每顶凤冠上都镶有珍珠5000多颗、宝石100多块。其中有一块宝石价值白银五六百两,当时折合大米约14万斤。据说当时有些宝石是从锡兰、印度购进的。礼服除凤冠外,尚有翟衣。衣为深青色,交领,大袖,织有翟纹,间以小圆花。领、袖、衣边等处镶有织金云龙纹。穿翟衣时内衬玉色纱中单,系与本服同等颜色花纹的蔽膝。还有玉革带、大带,青色袜、鞋,上面装有珍金饰。
   皇后常服除凤冠外,还有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永乐时,衣服改用黄色大衫,圆领,右衽,宽袖,前胸绣有龙纹。深青霞帔,上饰珠玉等各种饰物,另有褙子、鞠衣、缘裙等,颜色、质料、花纹等都有规定。皇帝与后妃服装多用织绣。明代织锦是有名的工艺品。定陵出土的袍服及成匹织锦,图案极其美丽,虽在地下300余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尤其是孝靖皇后用的一件罗制的百子衣,上绣双龙寿字,周身用金线绣松、竹、梅、石、桃、李、芭蕉、灵芝等八宝及各种花草,并绣有百子。百子姿态各不相同:有捕捉小鸟的,有因猫捕蝶而按住打猫的,有捉迷藏的,有登上凳子摘桃的,有围在一起戏鱼的,有在水盆中洗澡的,又有在旁边喷水的,有放风筝的,有执伞盖的,有跳绳的,有看书的,也有假装教书先生的。神态自然,惟妙惟肖,反映了明代丝织工人高超的织绣技艺。当然,从这些光泽灿烂的丝织品后面,我们似可看到织工的斑斑血迹和泪痕。 明代对授有封号官员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服饰也有严格规定。命妇的礼服用于朝见君后、参与祭把等大典。主要有礼冠,明制规定,除皇后、嫔妃外,其他人不得戴凤冠。内外命妇的礼冠形状虽同于凤冠,但冠上不得用凤凰,只能用金翟。至明代中叶,这项规定已被打破。嘉靖时,权贵严嵩家就有凤冠十数顶,其装饰之富丽不亚于后妃冠。严嵩失势后,他的儿子严世蕃被杀,家产籍没,从他府邸中查抄出珍珠五凤冠就有六顶,珍珠三凤冠七顶。命妇礼服除礼冠外,还有霞帔、大袖衫、褙子等。礼冠上的珠翟及各种珠翠饰物,均依品级而增减。命妇礼服上的花纹是随同她们的丈夫或儿子所任官职品级而定的。




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以后改为常朝时穿便服,只在初一、十五朝参时穿公服。这种服制为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用纻丝或纱罗绢制作。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按品级绣织各种大小不同的花纹。八品以下官员的公服没有纹饰。穿公服时,头上须戴幞头。









明代梳妆

  

  明初妇女发式基本保持宋、元时的式样。嘉靖以后,花样日多。这时期的妇女发髻有梳成扁圆形、顶部簪宝石花朵的“挑心髻”;有将汉代堕马髻稍作变动,将侧垂髻梳成后垂状的;也有将发向上梳起,以金银丝绾结,顶上装点珠翠如纱帽般的高髻。另有一种牡丹头,是将头发梳至顶部,用发箍或丝带扎紧,再分成几股,每股向上卷至顶心,再用发簪绾住。梳成的发式蓬松如牡丹,故名“牡丹头”。与此梳法相似,只是变换卷发形式的还有“荷花头”、“芙蓉头”等。当时的苏州乡村有一首山歌唱道:“南山脚下一缸油,姊妹两个合梳头。大个梳做盘龙髻,小个梳做扬蓝头”,足见当时髻式名堂之多。此外,还有一种假髻,戴时罩在髻上,用簪挽住。到明末,发式更加繁多,有“罗汉髻”、“懒梳头”、“双飞燕”等等。 妇女当时盛行戴珠箍。珠箍是以彩色丝带穿以珍珠,悬挂在额部,也是明代妇女发上的特殊装饰。珠箍原是富贵人家妇女的饰物,后来流行至一般妇女。年轻妇女还有戴头箍的风尚。式样用料不一,冬季多用毡、绒等,制成中间窄、两头宽的形状,外表覆以绸缎,加以彩绣,考究的还要缀以珠宝,两端有扣,用时围绕额上,扣在后面。因有御寒作用,又称“暖额”。富贵人家妇女,冬天用水獭、狐、貂等兽皮制成的暖额,围在额上如兔蹲伏,故又名为“卧兔”。明、清小说中多有这种描写。头箍样式时有变化,开始较宽,以后又窄,到清初时只有一条窄边,系于额眉之上。另外还有以梳蓖插于发际作为装点的。由于手工艺的进步,加工更趋精良,一种以金累丝工艺装饰花纹的梳子深受当时妇女的喜爱。用鲜花绕髻,也是明代妇女的时兴装饰。鲜花亮丽、清香,妇女簪于发际,起坐、行走,都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这确是当时妇女的一个聪明的装饰手段。

网巾

  

  明代一般人用的巾、帽,除采用前代式样外,还有新创制,形制繁多。最常用的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它形似渔网,多用黑色细绳、马尾、综丝编织而成。巾口用布制作,旁有金属小圈,用以贯穿绳带,紧带即可网发。戴网巾又是男子成年的一个标志。网巾一般衬在冠帽内,也可单独使用,露在外面。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访,见一道士在结网巾。朱元璋问:“此何物也?”道士答:“此为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这“万发俱齐”的话使朱元璋非常满意。“翌日,命取网巾,颁示十三布政使司,人无贵贱,皆裹网巾,于是天子亦常服网巾”(《明史·舆服志》)。还有一种上面开口的网巾,用时将发髻通过开口露在外面,开口处也用绳带系拴,名为“一统山河”。网巾在明代使用时间最长,直至明亡,才在清统治者强制下去掉。另有儒巾和四方平定巾,是士人所戴。明初,朱元璋指令士庶“服四带巾”(《明史·舆服志》)。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为四方平定巾,取其四方平定的吉祥之意。这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四方形便帽,用黑色纱罗制成。平顶巾,是皂隶、公使等下层小吏戴的。软巾,也称唐巾,用软绢纱制作,有带缚在后面,垂于两旁,比较普及。此外,还有吏巾、汉巾、万字巾、诸葛巾等。帽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以及衙门中执役人戴的红黑高帽等。



鞋靴

  

  对鞋靴的穿着,明代有严格限制。靴子用作公服,无论用皮、毡、缎、丝何种材料制作,都必须染成黑色,用木料、皮革或硬纸做成厚底,外涂白粉,所谓“粉底皂靴”即是。教坊及御前供奉人可以穿皂靴,儒生可以穿皂靴,校尉力士当值时也可以穿,外出时则不许。明代的锦衣卫统穿白皮靴。他们草菅人命,作恶多端,京师百姓见白皮靴来,无不畏之如虎。明初的20余年中,庶民百姓原也可以穿靴,后以民间靴“巧裁花样,嵌口金线蓝条”,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重新规定,凡为庶民、商贾、技艺、步军、杂职人等一律不许穿靴,只许穿皮扎(《明史·舆服志》)。北方寒冷地区的人们可以穿牛皮直缝靴。靴上不许装饰,也不得染成黑色,以与官靴相区别。南方广东、福建等地男女多穿木屐,有的还在上面绘制彩画,别具特色。  


翼善冠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更定燕弁服,作为皇帝燕居休闲的服装。世宗朱厚熜认为,古代的玄端上下通用,有失皇帝威仪,于是告谕礼部:“今非古人比,虽燕居,宜辨等威”(《明史·舆服志》)。后更名“燕弁”,寓有深宫独处,以燕安为戒的意思。燕弁服的冠匡如皮弁,用乌纱为帽,全帽有12瓣,各瓣间压以金线,帽前装饰五彩玉云,帽后列四山,朱缨,双玉簪。衣服仍如古玄端式,两肩绣日、月,衣前盘一圆龙,后面盘二方龙。同年,在燕弁服的基础上制定保和冠服,作为亲王、郡王、世子等燕居时的服装。保和冠乃是明代的创制,但也并未脱离传统的冠制体系。  



直裰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这裙始于朝鲜国。裙式蓬大,舒适美观。传入京师后,京师人多“买服之”。最初,能织做者很少,价钱昂贵,只在一些富商贵公子中流行。以后商家及贩售者增多,“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连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陆容《菽园杂记》)。
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清代




黄马褂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褂,是较受荣宠者的服装。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褂,褂用明黄色。正黄旗官员的马褂用金黄色。清代皇帝对“黄马褂”格外重视,常以此赏赐勋臣及有军功的高级武将和统兵的文官,被赏赐者也视此为极大的荣耀。赏赐黄马褂也有“赏给黄马褂”与“赏穿黄马褂”之分。“赏给”是只限于赏赐的一件,“赏穿”则可按时自做服用,不限于赏赐的一件。如乾隆时曾给提督段秀林赏穿黄马褂。段秀林为官古北口,一次随驾扈从热河,乾隆帝召见时,见他须发皆白,便问他尚能骑射否?段秀林答:“骑射乃武臣之职也,年虽老,尚能跨鞍弯弧,为将士先。”乾隆帝遂在宫门前悬鹄一只,令段试射。段秀林一箭中鹄,乾隆大喜。为奖励其武功,便赏穿黄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荣耀者为数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鸿章等均蒙恩赏穿。


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与龙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龙少去一爪,为四爪龙形。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如皇子蟒袍为金黄色,亲王等为蓝色或石青色,皆绣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级绣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黄色。八品以下无蟒。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清代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用于祭祀庆典的有朝冠;常朝礼见的有吉服冠;燕居时有常服冠;出行时有行冠,下雨时有雨冠等。每种冠制都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 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暖帽为圆形,帽顶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①、珍珠等。凉帽为玉草②或藤竹丝编制而成,外裹黄色或白色绫罗,形如斗笠,帽前缀金佛,帽后缀舍林,也缀有红色帽纬,饰有东珠,帽顶与暖帽相同。皇子、亲王、镇国公等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依品级递减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龙、薰貂、紫貂,依不同时间戴用。帽上亦缀红色帽缨,帽顶是满花金座,上衔一颗大珍珠。夏天的凉帽仍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帽顶同于冬天的吉服冠。常服冠的不同处是帽为红绒结顶,俗称算盘结,不加梁,其余同于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其余如常服冠。夏天以织藤竹丝为帽,红纱里缘。上缀朱氂。帽顶及梁都是黄色,前面缀有一颗珍珠。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顶。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瑯、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①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极为贵重,唯有功勋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赏戴。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袭不变。而施琅却上疏辞却侯爵,恳请依内大臣之例赐戴花翎。经部议,在外将军、提督没有给翎先例。最后,还是由康熙帝特别降旨赐戴。以世袭侯爵换取一翎,足见当时花翎之贵重。而“顶戴花翎”也就成为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到清中叶以后,花翎逐渐贬值。道光、咸丰后,国家财政匮乏,为开辟财源,公开卖官鬻爵,只要捐者肯于出钱,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级的官衔,穿着相当的官服,荣耀门庭,欺压地方。清代小说《红楼梦》写秦可卿死后,贾珍因贾蓉不过是个“黉〔hóng洪〕门监生”,写在灵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五品职衔的龙禁尉,使葬礼风光了许多(《红楼梦》第十三回)。清初极为难得的翎枝,此时也明码标价出售。开始是广东洋商(专营对外贸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朝廷无可嘉奖,遂赏戴花翎。以后,海疆军兴,捐翎之风更盛,花翎实银一万两,蓝翎5000两。以后又援照捐官之项折扣,数目很少,捐者遂多。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时,条奏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7000两,蓝翎4000两。此时的顶戴花翎其实已变了味道。但其象征荣誉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鸿章因办洋务有功,慈禧赏他戴三眼花翎。

清代官吏凉帽

清代官吏暖帽


清代将官盔帽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样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清统治者是以骑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维持统治,巩固政权,就要不忘这一根本。反映在服饰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为戒。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诸王、贝勒:“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清史稿·舆服志》)作为载入史册的清代官服定制,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无大的变动。这是一套极为详备、具体的规章,不许僭越违制,只准“依制着装”。上自皇帝、后妃,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得按品级服用。



清代文一品官补子


清代武六品官补子



清代甲胄武上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定陆军新制服,分礼服与常服。衣服用开襟,戴军帽,帽前有黑色遮阳(冬季不用)。军官及骑兵穿皮靴,步兵穿宽紧(有松紧带的)皮鞋,打麻布裹腿。上衣佩有肩章、领章、袖章,并用团蟒、金辫、红丝辫等分别等级。军服的礼服为天青色,常服冬季用深蓝色,夏季用土黄色。在新式军服实行后,军营中也仍有用顶戴花翎的。 辛亥革命后,服饰起了根本性变化。清代官服的顶戴花翎被废弃,而更重大的改革是剪去了发辫,取消了服饰等级差别。人们的服饰趋向实用、简便、美观,花色、式样日新月异,从而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满族妇女的鞋极有特色。以木为底,鞋底极高,类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后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较宽,中间细圆,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凿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底”。
   鞋面多为缎制,绣有花样,鞋底涂白粉,富贵人家妇女还在鞋跟周围镶嵌宝石。这种鞋底极为坚固,往往鞋已破毁,而底仍可再用。新妇及年轻妇女穿着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岁时开始用高底。清代后期,着长袍穿花盆底鞋,已成为清宫中的礼服。 汉族妇女的服装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作用类似男褂,形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有的点缀着各式珠宝。里面为上袄下裙。裙子初期还保存明代遗风,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以后随时代推移,裙式也不断发展,创制不少新式裙样,如一种“弹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浅色绸缎上用弹墨工艺印出黑色小花,色调素雅,很受妇女喜爱。以后也有在裙上装饰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铃的,还有一种在裙下端绣满水纹的,裙随人体行动,折闪有致,异常美观。
   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时兴的“鱼鳞百褶裙”,是对传统百褶裙的发展,即在裙子折裥之间用丝线交叉串联,裙在展开时犹如鱼鳞一般,新颖多彩。裙、衫的长短搭配也时有变化。清初时仍沿袭明嘉靖以来的遗风,上衣较长,裙子露出较短,不遮双足;晚清以后,衣与裙渐短,衣长至胯,裙在脚面以上;辛亥革命后,变化更大,尤其知识妇女多着圆翘小袄,配以长褶裙,颜色协调,显得端庄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后期,南方又流行过不束裙而着长裤,裤多为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及膝下,多镶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锋”。清代中期以后,妇女冬季流行披斗蓬,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



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袄、衫、裤等。长袍,又称旗袍,原是满族衣着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装。清兵入关后,全国军民在必须“剃发易服”的命令下,汉族也迅速改变了原来宽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这种长袍。旗袍于是成为全国统一的服式,成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装。它可以做成单、夹、皮、棉,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旗袍的样式为圆领、大襟、平袖、开褉。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也在演变,尤其是妇女的旗袍,变化较多。总的趋势是更加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到民国时期,这种长袍仍是一些正式场合的服装。与长袍配套穿着的是马褂,罩于长袍之外,原是骑马时常穿的一种外褂,因便于骑马,故称“马褂”。其式为圆领,有开衩,有扣襻,长仅及腰。
   马褂亦有单、夹、皮、棉之分。满族进关之初,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时(公元1723-1735年),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马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其中一种叫得胜褂,对襟方袖,最初仅用于行装,自从傅恒①征讨大小金川回京后,喜爱它的便捷,平时经常穿着,随即风行一时。翻毛皮马褂,是达官贵人们的服装。坎肩,或叫马甲、背心,清代很时兴。坎肩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无领、无袖、对襟,穿脱方便,有的还套在长袍外面起装饰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讲究,式样变化也多。“巴图鲁”坎肩,比较特殊。“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其式样如南方的“一字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当时在京师八旗子弟中甚为流行。后来在它两边的袴褴〔lán兰〕处加上袖子,称作“鹰膀”。
   《红楼梦》中写贾宝玉与众姐妹相约到芦雪庭观雪景,宝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骑马时常穿这种“鹰膀褂子”以显威风。坎肩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至今仍是人们喜着的衣服。长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所穿的开两衩。另有一种冬季穿的不开衩的长袍称“一裹圆”,是市民百姓的服装,官绅人家也常以它作为日常便服。 清代服装的颜色,比较丰富,民间除不准使用黄色、香色(介于黄、绿之间的颜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们的喜好和社会的时尚,各时期不同。清初,流行蓝色,人们取其清淡、明快,于是天蓝、宝蓝等色受到人们喜爱,甚至影响到皇宫内院;乾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们爱其“红火”,于是围绕红色的大红、真红、枣红、粉红等又成为男女老少服装首选的颜色;乾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绛色,人们争相仿效,称为“福色”。“福”既代表绛色,又蕴含福气,人们愿借“福”色衣获得幸福,故绛色又风靡一时;至嘉庆(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绛色的深暗而追求鲜亮洁净的浅灰、亮灰、银灰等色彩。
   清代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这可能与满族的习俗有关。帽有礼帽与便帽。礼帽分暖帽与凉帽两类。暖帽用于寒冷季节,是缎子或呢绒、毡子做成的圆形帽,四周卷起约二寸宽的帽檐,依天气冷暖分别镶以毛皮或呢绒。凉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凉帽是用竹、藤丝编织的。便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缝合而成,上尖下宽,呈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或黑丝线编的结子。为区别前后,帽檐正中钉有一块明显的标志叫做“帽正”的。贵族富绅多用珍珠、翡翠、猫儿眼等名贵珠玉宝石,一般人就用银片、料器之类。八旗子弟为求美观,有的在帽疙瘩上挂一缕叫做“红缦”的一尺多长的红丝绳穗子。这种形制,也有变化。咸丰(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为一般人所不取,为图方便,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叠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的毡帽,也沿袭前代式样。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菩萨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着便服时穿鞋,着公服时穿靴。靴多用黑缎制作,尖头。清制规定,只有官员着朝服才许用方头靴。  




梳妆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较多,孩童时期,与男孩相差无几。《红楼梦》描述贾母八旬大寿时的排场,“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侍候”(《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未留头的小丫头就是男装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后,方才蓄发挽小抓髻于额前,或梳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已婚妇女多绾髻,有绾至头顶的大盘头,额前起鬅〔péng朋〕的鬅头,还有架子头。“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这种发式,使脖颈挺直,不得随意扭动,以此显得端庄稳重。梳这种发髻者多为上层妇女。一般满族妇女多梳如意头,即在头顶左右横梳两个平髻,似如意横于脑后。劳动妇女,只简单地将头发绾至顶心盘髻了事。以后受汉髻影响,有的将发髻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  清末,这种发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楼,名“大拉翅”。 汉族妇女的发髻首饰,清初大体沿用明代式样,以后变化逐渐增多。清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将头发分为两把,俗称“叉子头”。又有的在脑后垂下一绺头发,修成两个尖角,名“燕尾式”。后来还流行过圆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样。此外,还有许多假髻,什么蝴蝶、罗汉、双飞燕、八面观音等等。清末,又有苏州厥、巴巴头、连环髻、麻花等式样。年轻女孩多梳蚌珠头,或左右空心如两翅样的发式,或只梳辫垂于脑后。以后梳辫渐渐普及,成为中青年妇女的主要发式。头饰,北方妇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制作覆于额上的。《红楼梦》中写刘姥姥见到“那凤姐家常带(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红楼梦》第六回),就是这种打扮。江南一带还时兴戴勒子,上缀珠翠,或绣花朵,套于额上掩及耳间。髻上饰物还有簪,用金、银、珠玉、翡翠等制作,有的做成凤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摇。还有的做成各种花形,行走时轻微摇动,华丽而动人。



满族妇女的鞋

  满族妇女的鞋极有特色。以木为底,鞋底极高,类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后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较宽,中间细圆,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凿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底”。鞋面多为缎制,绣有花样,鞋底涂白粉,富贵人家妇女还在鞋跟周围镶嵌宝石。这种鞋底极为坚固,往往鞋已破毁,而底仍可再用。新妇及年轻妇女穿着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岁时开始用高底。清代后期,着长袍穿花盆底鞋,已成为清宫中的礼服。




旗袍

  满族妇女的长袍,圆领、大襟,袖口平大,长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贵族妇女的长袍,多用团龙、团蟒的纹饰,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绦或彩牙儿。满族妇女旗袍还时兴“大挽袖”,袖长过手,在袖里的下半截,彩绣以各种与袖面绝不相同颜色的花纹,将它挽出来,以显示另种风致和美观。领与袍分离,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妇女穿旗袍时也需戴领子。这是一条叠起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带子,围在脖上,一头掖在大襟里,一头垂下,如一条围巾。至同治、光绪时期(公元1862—1908年),逐渐出现带领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领子。领的高低也在不断变化。民国以后,已经没有不带领的袍、褂了。这种长袍以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一旗袍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5:20:00 | 只看该作者
上古商周服饰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字体: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上古商周服饰 战国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图(根据四川成都出土青铜壶纹饰复原绘制)。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女窄袖曲裾服,衣长略短,下配拖地长裙。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夏商周服饰-发式与冠饰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将其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除蔽体之外,更是“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章服制度。

商周服饰-发式

左图中,左边的人物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右边的人物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右图为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商周服饰-冠饰

左图为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右图为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左图为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右图为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的贵族男子,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力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9 06:12 , Processed in 0.0742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