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59|回复: 1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专家孙守道先生-开官方学者市场考古之先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山文化民间藏友是一盘散沙-任南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154&page=1

红山文化和红山前诸文化古玉任南谏言[理]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40&page=1

沙里淘金 慧眼识真
(发布日期: 2007-9-21)

点击数:150
作者:姜念思


        当这部《红山文化玉器新品新鉴》大型图录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他的作者之一——孙守道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他生前竟没有看到这部凝结着他心血的著作出版,这使我捧书惆怅良久。
        孙守道先生十几岁就参加了文物考古工作,在这条战线上奋斗了五十余年。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这使他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青年成长为东北地区著名的考古学家。孙守道先生兴趣广泛,研究的领域很宽,从东北考古的各个时代到文物的各个门类,许多问题他都有所涉猎和思考。然而,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晚年对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他最早研究翁牛特旗出土的大玉龙,并第一个确认它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他是朝阳牛河粱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第一人,他最早认识到牛河粱坛、庙、冢的时代、性质及其价值,并对其后的发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在1983年就发表了《论中国史上“玉兵时代”的提出——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札记》的论文,肯定了风胡子“玉器时代”一说的价值,阐述了玉器在中国文明史研究中的地位。应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热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为考古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无不与红山文化的重大发现及其研究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牛河粱遗址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玉器的成批出土而引发的红山玉器研究热的同时,也导致了红山玉器的收藏热,这股收藏热最早出现于台湾和香港,很快又波及到大陆。一时间“红山玉”铺天盖地,大量的红山玉赝品充斥市场,造成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局面。面对这种为牟利而导致的市场混乱,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忧虑。然而,在震惊与忧虑之余,孙守道先生却又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的目的,不在乎认出假的,而是从被认为假的一群中救出真的。有假的并不可怕,虽然有的影响研究,扰乱文化面貌,混淆历史真实,但迟早会被识破。可怕的是把真的当成假的消失在这人世间”(《红山玉器的鉴定与研究的几个问题》,《传世古玉辨伪与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于是,为了挽救那些真正的红山玉,他在退休后,就从考古第一线转到考古第二线,开始“在公私收藏品中,在真假红山玉器鉴定中,把真的辨认出来,记录下来,建立起一套档案,以便全面掌握红山玉器的全面目,为进一步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玉文化迈出重要的一步。”
        近十年间,他目鉴了数千件公私收藏的“红山玉器”,从中鉴别出一批红山玉器新品,并开始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红山玉祖神之衣冠、乘蹻及玉产地寻索》《红山文化“玉熊神”考》《红山文化玉蚕神考·蚕之化蛹》等论文。千年伊始,他又准备与刘淑娟女士合作,将这些红山玉新品编辑成书,公布于众。然而,天不假年,正当他们开始动笔的时候,先生在体检中被查出了肝病。得知情况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抓紧最后的时间,在病情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将300余件玉器做了分类整理,并坚持写完了近两万字的序言——《故国神游》先生的故去,无疑给编写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压力。
        为了完成先生的遗愿,刘淑娟女士加倍努力。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补写了每件玉器的说明,最终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书稿完成后,刘女士又多方筹集资金,联系出版。所以说,孙守道先生的这些成果能够整理出版,刘淑娟女士功不可没。
        本书共收录红山文化玉器新品300余件,作者将其分为十三类:1.人形、人面形玉;2.生殖器形玉;3.龙形玉;4.动物形玉;5.勾云形玉;6.勾形玉;7.璧形玉;8.琮形玉;9.环形玉;10.珠坠形玉;11.兵器、工具形玉;12.印章形玉;13.块形玉。这十三类中,除了绝大部分属于典型红山文化玉器外,还收入部分属于红山诸文化即先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系列玉器(指虽与典型红山文化约处同一时代但有区域差异而具不同特点,形成一区域性或地方性文化类型的玉器)、红山文化式样玉器(指周边一些不同族属或不同性质文化的玉器)。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均经孙守道先生精鉴确认,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可以说,这些玉器真品是先生20余年研究鉴定红山玉器的成果和收获,也是先生对红山玉文化的全方位诠释。初读此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书中收录的300余件玉器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红山玉文化内涵的认识。刚翻阅此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同时感到一种震撼。红山文化玉器素以品种丰富、器型多变而著称,然而,此书所收录的众多品种、器型有许多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就拿动物型玉来说,目前考古出土和已被识别的只有鸟、蚕、鹰、鸮、龟、鱼等数种,而本书新收录的动物型玉竟有蜘蛛、蜻蜓、螳螂、蝈蝈、蝗虫、瓢虫、蚕蛹、蝉、蛾、蝴蝶、蚂蚁、蜜蜂、熊、虎(首)、猫(首)、蝙蝠、海豹等十几种,给我们展现了红山文化先民丰富广阔的昆虫世界与鸟兽天地。这些动物型玉在造型上仍然运用红山文化惯用的对称均衡和简化变形手法,器型具有抽象化和概括、写意的特点,生动而充满灵性。原始社会,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红山文化众多动物型玉器的出现,正是这种信仰的体现。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红山文化第一件大型祖神,第一件大型玉骷髅,第一件大型女性生殖器,第一件玉琮,第一件熊形玉,第一件花果形玉,第一枚玉印章……这些奇异新品的发现和确认,在红山玉器发现史上无疑是一次突破,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书中收录的许多玉器新品有助于我们对某些神秘器型的解读。红山文化先民想像力之丰富、奇特,往往是我们今人难以理解的;他们创造的玉器造型变化莫测,内涵丰富,所涵寓意有些至今难以破解。而其中最典型又最出神入化得让人难以琢磨的当属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了。本书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分为两大系列,即玦形玉猪龙和C形玉猪龙。认为玦形龙具有家猪形态,C形龙具有野猪形态,两个系列又各分出ABC三式。认为两个系列之间“既有先后平行发展的阶段,又有交合与分化衍变的过程”,关系错综复杂。本书不仅收录了目前已经确认的两个系列的各式器型,而且又提供了8个新品种:1.两猪龙上下相叠型,2.两猪龙左右并列型,3.C形猪龙与块型猪龙相向对置型,4.猪龙卷体扬颈上伸型,5.C形龙昂首扬鬣弯勾型,6.小C形龙扬鬣内弯蜕变型,7.小猪龙面相多姿多变型,8.小猪仔龙首四肢相抱型。这些新的器型对我们深入探讨玉猪龙的内涵以及两大系列之间的衍变关系无疑有新的启示。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玉器中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器类,型式可谓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专门研究,唯对这种器型系由何种动物演化而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猪龙首,有的认为是双鸟(凤),有的认为是“抽象的动物面”,有的说是饕餮面,还有的说它是“龙的正视图与左右侧视图的结合体”,或是“鹿角、猪獠牙等实物形态的艺术化再现”;而对那种简化型的勾云形玉佩,则认为“是古人对自然界云气所作的模仿物”。本书录入的一件变体勾云形玉佩或许对我们揭开这一器型的神秘面纱有所帮助。这件玉佩“呈半圆形,玉质灰绿色,顶部中心对钻一孔,两上端出刺,中间形成一豁口,下两端各为一长弧形勾,正中面上隐隐突出一对大圆形双眼,再下刻出三对双尖齿,通观之有似一兽面或人面的形象”。而作者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一神人面,或可说这是神灵之面,何况动物的神化往往就是拟人化,成为一人格神”。据此件标本作者列出了勾云形玉佩的演变规律,认为最后演变为人面形佩(本书录入一件);并认为大汶口那件人面形饰也受到了红山文化这种人面造型的影响。
        再次,我认为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物图录,而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性著作。因为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都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或考古出土品,而是作者从大量公私收藏的真假难辨的玉器中鉴选出来的;有不少器型目前尚无明确的出土实例可资对比,这需要相当的研究水准和鉴定功力。实际上,文物的鉴定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们从孙守道先生《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及其他有关文章中就能看到这种研究过程。孙先生长于鉴定是很有名的,对一件文物的鉴定,他往往能从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和例证来诸项解析这件文物,所以,他的鉴定结果往往被大家所认可。
        另外,孙先生抱病为本书撰写的近两万字的序言《故国神游》,是先生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后的总结。文中对收录的十三类玉器分类加以解说,特别是对那些第一次鉴别出来的新器型,如玉骷髅、女性生殖器、玉琮、印章等都做了简要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先生的过早去世,对本书也留下了一些缺憾,如《故国神游》中,先生本想通过一张图表来说明玉猪龙的分合变化,因病没来得及做完。再有,在红山文化式样玉器章节中,原本要选两件鸭绿江流域收集的红山文化玉器作插图,也未能如愿。这些只能留作永久的遗憾了。
最后,我也感到,读者初读此书,也许会因其新奇性而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某些玉器的真实性,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无论你相信与否,它同时一定会触动你的思想,引发你深入的思索。正如孙先生在序言中所强调的:“常言道,要给思想一个飞翔的天空。的确需要给研究探索和思考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也许是我们全面诠释神秘的红山文化的必备条件吧!我相信,这部书的出版,一定会进一步推动红山玉的全方位解读,从而使红山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孙守道、刘淑娟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此贴子已经被任南于2008-7-28 17:45:27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孙守道其它著述一览--聽雨堂主人 徐強先生提供

 孫守道红山文化其它相關主要著作一览

●  紅山文化玉器的發現、鑒別與探索(1981年)
●  從考古學上探溯龍在中國出現的年代(1982年)
●  中國史上“玉兵時代”的再提出(1983年)
●  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考(1984年)
 

孫守道相關主要著作目錄

●  紅山文化玉器的發現、鑒別與探索(1981年)
●  從考古學上探溯龍在中國出現的年代(1982年)
●  中國史上“玉兵時代”的再提出(1983年)
●  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考(1984年)


八八年以後:
●  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幾點看法(1994年)
●  東北新石器時代早一階段原始文化――查海遺址的發現及其意義(1955年)
●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與研究的問題(1997年)
●  紅山文化“玉熊考”(1997年)
●  中國東北史前玉文化試論(1998年)
●  主筆《中國考古文物之美》第一冊《文明曙光期祭祀遺珍――遼寧紅山文化壇

  廟塚》
●  
主編《東北文化――白山黑水中農牧文明》4年)
●  東北新石器時代早一階段原始文化――查海遺址的發現及其意義(1955年)
●  紅山文化玉器鑒定與研究的問題(1997年)
●  紅山文化“玉熊考”(1997年)
●  中國東北史前玉文化試論(1998年)
●  主筆《中國考古文物之美》第一冊《文明曙光期祭祀遺珍――遼寧紅山文化壇

  廟塚》
●  主編《東北文化――白山黑水中農牧文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7:09:58编辑过]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7:11:00 | 只看该作者

孙守道先生手书工作总结稿--聽雨堂主人 徐強先生提供

孙守道先生手书工作总结稿

88年以来

●  组织阜新查海遗址的探查与发掘

●  考查、指导阜新胡头沟红山积石冢的第二次探掘

●  阜新勿欢池青铜时代当与稻田有关的灌溉水渠遗迹的辨析

●  朝阳北塔的北魏塔寺及三燕龙宫夯基的发掘分析

●  北票三燕古城遗址

●  阜新博物馆“历史文明之光”基本陈列的设计

●  参加省内各地文物鉴定和文物保护的论证工作

●  参加国内外一系列学术访问和交流

●  考古研究成果(三考一论等)

●  95年以来开辟考古研究的“第二战场”介与文物交流与收藏的鉴定与研究(特别在红山玉器方面下很大功夫)

孙守道在大量公私收藏真假难辨玉器中鉴选的红山文化玉器.及表象

“我们的目的,不在乎认出假的,而是从被认为假的一群中救出真的。有假的并不可怕,虽然有的影响研究,扰乱文化面貌,混淆历史真实,但迟早会被识破。可怕的是把真的当成假的消失在这人世间”。
 

     “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都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或考古出土品,而是作者从大量公私收藏的真假难辨的玉器中鉴选出来的;有不少器型目前尚无明确的出土实例可资对比,这需要相当的研究水准和鉴定功力”。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7-11-8 14:30:33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7-11-1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在真假红山玉器鉴定中,把真的辨认出来,是大家的希望.

孙守道前辈在民间救出的红山文化古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浅层开片.

     

开市场考古之先河,树实事求是之榜样。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7-11-8 14:37:57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油状.团状凸起次生物.周边有沟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油状.团状凸起次生物.周边有沟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真假红山玉器鉴定中,把真的辨认出来,是大家的希望.

孙守道前辈在民间救出的红山文化古玉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7-11-8 14:40:12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7-11-2 11:47: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目的,不在乎认出假的,而是从被认为假的一群中救出真的。有假的并不可怕,虽然有的影响研究,扰乱文化面貌,混淆历史真实,但迟早会被识破。可怕的是把真的当成假的消失在这人世间”。

     “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都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或考古出土品,而是作者从大量公私收藏的真假难辨的玉器中鉴选出来的;有不少器型目前尚无明确的出土实例可资对比,这需要相当的研究水准和鉴定功力”。

      开市场考古之先河,树实事求是之榜样。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em27][em27]
7#
发表于 2007-11-2 11:49:00 | 只看该作者
前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开路的先锋.[em23]
8#
发表于 2007-11-5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weibing在2007-11-2 11:49:55的发言:
前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开路的先锋.[em23]

[em23][em23][em23][em23][em23]
9#
发表于 2007-11-5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7-11-1 16:55:42的发言:

沙里淘金 慧眼识真
(发布日期: 2007-9-21)

点击数:150
作者:姜念思


        当这部《红山文化玉器新品新鉴》大型图录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他的作者之一——孙守道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他生前竟没有看到这部凝结着他心血的著作出版,这使我捧书惆怅良久。
        孙守道先生十几岁就参加了文物考古工作,在这条战线上奋斗了五十余年。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这使他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青年成长为东北地区著名的考古学家。孙守道先生兴趣广泛,研究的领域很宽,从东北考古的各个时代到文物的各个门类,许多问题他都有所涉猎和思考。然而,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晚年对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他最早研究翁牛特旗出土的大玉龙,并第一个确认它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他是朝阳牛河粱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第一人,他最早认识到牛河粱坛、庙、冢的时代、性质及其价值,并对其后的发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在1983年就发表了《论中国史上“玉兵时代”的提出——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札记》的论文,肯定了风胡子“玉器时代”一说的价值,阐述了玉器在中国文明史研究中的地位。应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热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为考古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无不与红山文化的重大发现及其研究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牛河粱遗址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玉器的成批出土而引发的红山玉器研究热的同时,也导致了红山玉器的收藏热,这股收藏热最早出现于台湾和香港,很快又波及到大陆。一时间“红山玉”铺天盖地,大量的红山玉赝品充斥市场,造成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局面。面对这种为牟利而导致的市场混乱,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忧虑。然而,在震惊与忧虑之余,孙守道先生却又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的目的,不在乎认出假的,而是从被认为假的一群中救出真的。有假的并不可怕,虽然有的影响研究,扰乱文化面貌,混淆历史真实,但迟早会被识破。可怕的是把真的当成假的消失在这人世间”(《红山玉器的鉴定与研究的几个问题》,《传世古玉辨伪与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于是,为了挽救那些真正的红山玉,他在退休后,就从考古第一线转到考古第二线,开始“在公私收藏品中,在真假红山玉器鉴定中,把真的辨认出来,记录下来,建立起一套档案,以便全面掌握红山玉器的全面目,为进一步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玉文化迈出重要的一步。”
        近十年间,他目鉴了数千件公私收藏的“红山玉器”,从中鉴别出一批红山玉器新品,并开始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红山玉祖神之衣冠、乘蹻及玉产地寻索》《红山文化“玉熊神”考》《红山文化玉蚕神考·蚕之化蛹》等论文。千年伊始,他又准备与刘淑娟女士合作,将这些红山玉新品编辑成书,公布于众。然而,天不假年,正当他们开始动笔的时候,先生在体检中被查出了肝病。得知情况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抓紧最后的时间,在病情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将300余件玉器做了分类整理,并坚持写完了近两万字的序言——《故国神游》先生的故去,无疑给编写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压力。
        为了完成先生的遗愿,刘淑娟女士加倍努力。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补写了每件玉器的说明,最终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书稿完成后,刘女士又多方筹集资金,联系出版。所以说,孙守道先生的这些成果能够整理出版,刘淑娟女士功不可没。
        本书共收录红山文化玉器新品300余件,作者将其分为十三类:1.人形、人面形玉;2.生殖器形玉;3.龙形玉;4.动物形玉;5.勾云形玉;6.勾形玉;7.璧形玉;8.琮形玉;9.环形玉;10.珠坠形玉;11.兵器、工具形玉;12.印章形玉;13.块形玉。这十三类中,除了绝大部分属于典型红山文化玉器外,还收入部分属于红山诸文化即先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系列玉器(指虽与典型红山文化约处同一时代但有区域差异而具不同特点,形成一区域性或地方性文化类型的玉器)、红山文化式样玉器(指周边一些不同族属或不同性质文化的玉器)。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均经孙守道先生精鉴确认,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可以说,这些玉器真品是先生20余年研究鉴定红山玉器的成果和收获,也是先生对红山玉文化的全方位诠释。初读此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书中收录的300余件玉器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红山玉文化内涵的认识。刚翻阅此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同时感到一种震撼。红山文化玉器素以品种丰富、器型多变而著称,然而,此书所收录的众多品种、器型有许多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就拿动物型玉来说,目前考古出土和已被识别的只有鸟、蚕、鹰、鸮、龟、鱼等数种,而本书新收录的动物型玉竟有蜘蛛、蜻蜓、螳螂、蝈蝈、蝗虫、瓢虫、蚕蛹、蝉、蛾、蝴蝶、蚂蚁、蜜蜂、熊、虎(首)、猫(首)、蝙蝠、海豹等十几种,给我们展现了红山文化先民丰富广阔的昆虫世界与鸟兽天地。这些动物型玉在造型上仍然运用红山文化惯用的对称均衡和简化变形手法,器型具有抽象化和概括、写意的特点,生动而充满灵性。原始社会,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红山文化众多动物型玉器的出现,正是这种信仰的体现。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红山文化第一件大型祖神,第一件大型玉骷髅,第一件大型女性生殖器,第一件玉琮,第一件熊形玉,第一件花果形玉,第一枚玉印章……这些奇异新品的发现和确认,在红山玉器发现史上无疑是一次突破,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书中收录的许多玉器新品有助于我们对某些神秘器型的解读。红山文化先民想像力之丰富、奇特,往往是我们今人难以理解的;他们创造的玉器造型变化莫测,内涵丰富,所涵寓意有些至今难以破解。而其中最典型又最出神入化得让人难以琢磨的当属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了。本书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分为两大系列,即玦形玉猪龙和C形玉猪龙。认为玦形龙具有家猪形态,C形龙具有野猪形态,两个系列又各分出ABC三式。认为两个系列之间“既有先后平行发展的阶段,又有交合与分化衍变的过程”,关系错综复杂。本书不仅收录了目前已经确认的两个系列的各式器型,而且又提供了8个新品种:1.两猪龙上下相叠型,2.两猪龙左右并列型,3.C形猪龙与块型猪龙相向对置型,4.猪龙卷体扬颈上伸型,5.C形龙昂首扬鬣弯勾型,6.小C形龙扬鬣内弯蜕变型,7.小猪龙面相多姿多变型,8.小猪仔龙首四肢相抱型。这些新的器型对我们深入探讨玉猪龙的内涵以及两大系列之间的衍变关系无疑有新的启示。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玉器中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器类,型式可谓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专门研究,唯对这种器型系由何种动物演化而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猪龙首,有的认为是双鸟(凤),有的认为是“抽象的动物面”,有的说是饕餮面,还有的说它是“龙的正视图与左右侧视图的结合体”,或是“鹿角、猪獠牙等实物形态的艺术化再现”;而对那种简化型的勾云形玉佩,则认为“是古人对自然界云气所作的模仿物”。本书录入的一件变体勾云形玉佩或许对我们揭开这一器型的神秘面纱有所帮助。这件玉佩“呈半圆形,玉质灰绿色,顶部中心对钻一孔,两上端出刺,中间形成一豁口,下两端各为一长弧形勾,正中面上隐隐突出一对大圆形双眼,再下刻出三对双尖齿,通观之有似一兽面或人面的形象”。而作者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一神人面,或可说这是神灵之面,何况动物的神化往往就是拟人化,成为一人格神”。据此件标本作者列出了勾云形玉佩的演变规律,认为最后演变为人面形佩(本书录入一件);并认为大汶口那件人面形饰也受到了红山文化这种人面造型的影响。
        再次,我认为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物图录,而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性著作。因为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都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或考古出土品,而是作者从大量公私收藏的真假难辨的玉器中鉴选出来的;有不少器型目前尚无明确的出土实例可资对比,这需要相当的研究水准和鉴定功力。实际上,文物的鉴定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们从孙守道先生《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及其他有关文章中就能看到这种研究过程。孙先生长于鉴定是很有名的,对一件文物的鉴定,他往往能从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和例证来诸项解析这件文物,所以,他的鉴定结果往往被大家所认可。
        另外,孙先生抱病为本书撰写的近两万字的序言《故国神游》,是先生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后的总结。文中对收录的十三类玉器分类加以解说,特别是对那些第一次鉴别出来的新器型,如玉骷髅、女性生殖器、玉琮、印章等都做了简要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先生的过早去世,对本书也留下了一些缺憾,如《故国神游》中,先生本想通过一张图表来说明玉猪龙的分合变化,因病没来得及做完。再有,在红山文化式样玉器章节中,原本要选两件鸭绿江流域收集的红山文化玉器作插图,也未能如愿。这些只能留作永久的遗憾了。
最后,我也感到,读者初读此书,也许会因其新奇性而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某些玉器的真实性,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无论你相信与否,它同时一定会触动你的思想,引发你深入的思索。正如孙先生在序言中所强调的:“常言道,要给思想一个飞翔的天空。的确需要给研究探索和思考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也许是我们全面诠释神秘的红山文化的必备条件吧!我相信,这部书的出版,一定会进一步推动红山玉的全方位解读,从而使红山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孙守道、刘淑娟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在市场上没见到这本书,很遗憾.
10#
发表于 2007-11-6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玉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3 13:10 , Processed in 0.0645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