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抖一抖收藏界的糗事(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4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口闭口,白明都在提“打眼”二字。打眼,这个收藏界的行话,说白了就是看走眼了,把赝品当真品。守护着跨越西周到民国三千多年的6万多片瓷片,工作之余在京城开了一家中国古代陶瓷标本的私人博物馆,被同行称作“片儿白”,白明算得上是收藏界里高度资深的“发烧友”。不过,这位有三十多年收藏经验的“发烧友”也没少遭遇“打眼”。

 

  绝大多数人打了眼都藏着掖着,有几个愿意把丢脸的事拿出来抖搂?可白明“抱着牺牲精神”,把自己许多年来咽进肚子里的“牙”,一点一点给“吐”了出来。

 

  记者问他,这样抖搂不怕得罪人?白明说:“我就是要来一个古玩收藏的实话实说。让大伙儿听到点实话,别被这股子收藏热烧得找不到北”。

 

  收藏热有点“危机四伏”

  解放周末:在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过五次收藏热,分别是在北宋、晚明、清代的“康乾盛世”、清末到民国和今天。有人说,今天这股“跨世纪”收藏的热度远远超过了以往四次。您怎么看?

 

  白明:说起前四次的收藏热,其实还真不算是热,充其量只能算是“温和”,因为它主要还是集中在文人士大夫和古玩商人之间。而今天的收藏热,我就给你一个数字,据统计中国有7000多万人在搞收藏,也就是说,中国有5.4%的公民战斗在“淘宝一线”,而且这个数字仍在剧增。现在玩收藏,既是理财、赚钱,也成了一种时髦,变成了谁都可以来参加的群众性活动。

 

  解放周末:民间收藏本是好事,是一种体现文化内在的现象,但发展到“群众性活动”的状态是否正常?

 

  白明:我感觉现在热得不正常。热到有那么一些人,做着发财梦,盼着“捡漏”(编者按:收藏行话,在信息不对称不发达、知识匮乏、交流手段闭塞的情况下,某“明白人”从“无知者”手中偶然收到了宝贝),被一夜暴富神话的巨大肥皂泡笼罩着。这样的收藏热,显得有点“危机四伏”。作为一个纯粹的爱好古玩收藏的人,看了很揪心。我写书的目的,就是希望给大家一点提醒、一点常识。

  做旧、杀熟、掏老宅子,遍地陷阱等你来钻

 

  解放周末:在《打眼》两本书里面,您说了不少啼笑皆非的打眼故事。揭开古玩收藏乱象的一幕幕,正是先从您自爆打眼经历开始的。

 

  白明:记忆中我最惨痛的一次打眼是在十多年前。一个朋友抱着一个宣德大碗来找我,想请我一位在香港搞收藏的亲戚鉴定一下。朋友说,大碗现值三万元,到了香港可以拍到十多万元,不过这碗是一位收藏朋友暂时放在他那里的,过两天就要拿回去了。接着,他撺掇我先把大碗从他的收藏朋友手中买下来,然后再卖给香港的亲戚。当时的十几万很值钱,我被说得动心了,一边发了传真让亲戚过来验货,一边忙不迭地凑钱,连毛票、钢都上了,还搭进了家传的一块翡翠,两天之内凑齐三万块钱交到朋友手里,换回了宣德大碗。可当我那位亲戚来验货时,一眼就看出是个假货,还留下一句轻蔑的话:“小子啊,好好回去读书,回去到博物馆看,差得太远了!”我当时脑袋“嗡”地一下炸了,赶紧端着赝品跑去找那个朋友,他竟反咬一口说,这哪里是我给你的那件宣德大碗?你把我的东西给调包了还跑回来找我要。那时,我真有点痛不欲生呐。

 

  解放周末:温柔却血淋淋的一刀。

 

  白明:古玩行里最惨痛的,就是这种因“朋友”温暖笑容下的狠手而打眼,“杀熟”的事儿并不新鲜。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4:51:00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周末:还遭遇过哪些打眼?

 

  白明:比如“掏老宅子”的骗局。2000年在我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位叫老康的“冒儿爷”(北京话,指看起来很憨厚的男人)找到我,自称是晋商的后代,说家里老屋有一堂的红木椅子要出让。我带着一位懂木器的朋友一起上他家里看。一见到那把椅子,我就喜欢上了,无论怎么看都很像一件“真玩意”。一起同去的朋友验证之后也表示这是个真货。我当时甚至害怕朋友看上这件宝贝,就找个借口把朋友支走了。接着,我又发现了椅子旁边的一个小柜子,凭着一点粗浅的木器知识,我想这就是明代的“影子木”。我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一口价买下椅子,要求老康再“搭”上那个小柜子。老康起急,说那是祖宗留下的宝贝,“贵着呢”,还说这把椅子现在还卖不了,因为是一套,另外几件还在几个兄弟那里,要买还要等一段时间。我最后一咬牙,花三万元先买下了那个“影子木”。因为还惦记着买那把椅子,我时不时去老康家一趟,每次老康都会故意让我发现一些“好玩意”,我就从老康家又买走了一件箱子、两把军刀,到最后还是没有买到那套椅子。后来有朋友一看,“影子木”是用火碱烧出来做旧的;皮箱是纸糊的,热水一冲就烂了……老康用一把真椅子做诱饵,让我买回来的东西都是“瞎活”(赝品),前前后后一共搭进去了近四万块。

 

      解放周末:又一次惨痛的经历!

 

  白明:这种“掏老宅子”的骗局利用落魄的老宅子,屋主自称是历史名人后裔,或者用历史上的某些特殊事件来给你“做局下套”。如果你缺乏一定的知识,再加上“定力”不够,让故事给忽悠懵了,最后大多是把赝品当宝贝抱回了家。所以有人问我,白先生您这些年来“打”过多少次眼?我说,如果把我放在一台X光机前面照的话,估计我身上跟筛子似的,全是眼了。我在收藏中遇到的骗局、圈套实在太多了,造假做旧、杀熟设局、掏老宅子,遍地的陷阱等你来钻。

  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解放周末:揣摩您和其他人一次次打眼的经历后,发现不少明摆着就是陷阱,头脑冷静下来很容易看穿,但是为什么就总心甘情愿往里跳?

 

  白明:在抨击完那些设局下套的骗子后,我也开始反思我们收藏者自己。有的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翻了几本书,逛了几次古玩市场,就以为可以上阵了。但有的人很有知识却仍旧上当。为什么?因为光有知识没有常识。

 

  解放周末:常识指什么?

 

  白明:常识就是大家都应该懂的东西。比如真品的存世量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常识。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的宋代汝窑,全世界真品只有60件,都收藏在博物馆里,这就是常识。但是有的人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只是整天做着捡漏的痴梦,能不上当受骗吗?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4:52:00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周末:常识能提供一定的保护。

 

  白明:打眼,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贪”字。我对经历过打眼的收藏爱好者说,不要光埋怨造假者、骗子,其实你自己也带着骗别人的心态。我们常常不都是怀着捡漏的心才被打眼的吗?我跑过去看人家老康的东西,觉得老康是一个憨爷们,能被我忽悠出真货来让我捡漏,结果因为贪心反而中了圈套。所以打眼者和骗子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在骗和被骗中,我们要问到底是谁在骗谁?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导致人们在收藏理念上陷入“重市场轻文化”的误区

 

  解放周末:不可忽视的是,各种媒体的“立体轰炸”对这股收藏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白明:以前有关古玩收藏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少得可怜,现在可以说是收藏知识的“爆棚期”。最好的印刷装帧技术而用在了古玩收藏的画册上,很多电视台在播放投资鉴赏古玩的节目。媒体的传播力最大程度地给老百姓普及了文玩知识,但是收藏必定是小众的,当媒体把收藏引向大众时,就必须考虑要把大众最终往哪里引导。

 

  解放周末:一边是高收视率,一边是骂声不断,鉴宝类节目在当下颇有争议。

 

  白明:我特别不赞成媒体把老百姓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两个环节上。一个是鉴定真伪之后,对假货大锤一挥,哐当一声砸了。景德镇有一句行话:“一件陶瓷七十二。”一件陶瓷从制作到放到你眼前,要经过72道程序。不管真的假的,这里面有土、火、水、人的元素,是自然界和生灵之间的造化。但是媒体为了制造视听上的刺激,就这么砸了,我觉得是对资源的浪费,对人工的不尊敬。

 

  解放周末:这是娱乐观众的手段。

 

  白明:另外一个环节,是给宝物估价。我们看到一些节目做到最后,很多有关文玩文化和历史的东西,老百姓未必记得进去,但却记住了主持人说的一句话,“请看专家给出的最后估价”。一件文玩卖多少钱决定了它的全部价值,这种错误的导向忽略了文物背后的文化历史的价值,导致人们在收藏理念上陷入“重市场轻文化”的误区。

 

  解放周末:甚至还有的媒体热衷炒作捡漏。

 

  白明:我非常反对媒体“神话”捡漏。捡漏不是没有,但几率很小。我常常说,捡漏的概率比飞机失事的概率还小。曾有某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冲着我就说,“收藏家的第一桶金都是从捡漏来的,您就讲讲您捡漏的故事。”我很不客气回答说,我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因为捡漏得到第一桶金。还有的媒体说,白先生您做一个“打眼PK捡漏”的节目吧,收视率肯定高!我觉得这样的媒体很不负责,渲染投机的心态,搅得电视机前的观众坐立不安,把心给弄乱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周末:错误的导向会引起什么结果?

 

  白明:就像放风筝一样,你把看节目的人的心像风筝一样放到天上去了,起初还有线拽着,节目做到后来,就像拿起剪子,咔嚓咔嚓把所有的线都给剪断了。结果这些风筝有的越飘越远,有的自由落体,噼里啪啦往地下掉。我觉得,目前有些媒体在做有关收藏鉴宝的节目时,就考虑收视率,却不怎么考虑将来怎么收场,最后要把老百姓引向何方。

  热过了头,专家先“烧”糊涂了,开始说胡话

 

  解放周末:有些节目中的专家,他们坐台鉴定,常常对所谓的“市场价值”津津乐道,却只字不提收藏文化。

 

      白明:是的,有这样一种情况。像我,经常有人要给我冠以“专家”的名号,但我拒绝接受,我做不起。

 

  解放周末:为什么?

 

  白明:因为我没有这个资格来鉴定。鉴定需要一个庞大综合的知识体系。面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我们都显得很渺小。而收藏就像蹬毛线头一样,越蹬越多,越蹬越大,触及的领域特别多。一件瓷器你看它不起眼,但至少要跟着五套知识:考古、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化学,都得跟着上。没有这些知识,鉴定起来难免偏颇。

 

  解放周末:所以不敢轻言专家,轻易鉴定。

 

  白明:如今的专家和过去的专家已经大不相同。过去像故宫博物院的一些老鉴定家,一心在象牙塔里潜心研究,著书立说,没有市场的打扰,也没有精力去参与经济。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藏热大兴,专家供不应求,突然变得炙手可热。一旦热过了头,一些专家先给“烧”糊涂了,开始说胡话了。

 

  解放周末:老百姓不仅可能面对赝品文玩,还可能面对“赝品”专家。

 

  白明:有的专家明知道是一件仿品却敢写下真品的鉴定意见。有的拿着自己的藏品委托别人到媒体上献宝,再由他自己为主的鉴定组公然开出高价。还有的专家和一些检测机构串通,使用高科技作伪,反正老百姓也看不懂。这些所谓的专家,其实是一些伪专家。

 

  解放周末:那么,真专家该怎么当?

 

  白明:我不反对专家做鉴定。专家鉴定收费,出售的是自己的知识,这很正常。但专家必须忠于他的事业、知识、人格和内心,就像瓷器要有品相一样,专家也一定要有品相,要讲良心,在诱惑面前要有定力。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周末: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和专家对收藏的理解与态度,比古玩本身的真伪更重要,更有辐射力。

 

  白明:是的。有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月都能遇到这样的人,抱了一个瓷器到我的博物馆来,打开证书,说是某个节目给的,专家都说了,这瓶子能值三十万元。其实是个赝品。这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专家,把收藏这个本来与历史文化对接、和古人对话、愉悦身心的爱好和行为变成了孤注一掷的投机,结果培养出了一大批“问题收藏爱好者”。

  说打眼,恰恰要唤回对中华文化的一份敬畏

 

  解放周末:说到这里,收藏界难道就是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江湖?

 

  白明:这倒未必。其实,古玩收藏是能让人提升操守的爱好。古玩给我们的精髓恰恰是“诚信”二字。过去的古玩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卖一件古玩可以歇三年,这符合古玩本身的规律。但是今天骗局这么多,是有些人缺失了这份诚信。我一直说,我们要对中华文化心存一份敬畏,对中华文化中的孝悌、善良、诚信这些美德要心存敬畏。说打眼,恰恰是要唤回我们对文化心存的这份敬畏。

 

  解放周末:那么,在今天高烧不退的收藏热中,人们该怎样回归理性、重怀敬畏?

 

  白明:古玩的真谛在于“玩”字。玩的就是一个时间、一个过程,不急不躁,是你在和见不到的古人对话,唤起你对历史温暖的回忆。所以一时收不到好东西、真东西、甚至收到赝品,只要没伤筋动骨,就不必懊恼,我送四个字:不冤不乐。

 

  解放周末:这是怎样的心态?

 

  白明:即使你花了几个钱买的是假货,回来你通过研究琢磨,了解历史学到了知识,就算最后知道买来的是个假货,有那么一点冤枉,但也不过乐乐而已,与之“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种心态比那些非要“追”个国宝藏在被窝里偷着乐,想要通过收藏一夜暴富的心理健康多了。

 

  解放周末:但不可否认,目前不少人收藏古玩还是出于理财的动机。

 

  白明:西方有一句谚语:“走进教堂和与上帝见面,完全是两回事。”收藏行为与把收藏品变成现金完全是两回事。有人问我,古玩能不能当作一种短线理财行为?我说这是个伪命题。文玩收藏怎么会是短线的?它一定是长线的,需要时间拉动它的升值空间。今天买明天卖,这是炒股票,但古玩不是股票。我并不是说古玩收藏不能带来财富,完全有可能,但古玩之“财”绝不仅仅在于它的升值空间。

 

  解放周末:古玩之“财”还在于什么?

 

  白明:在于古玩背后丰富厚重的历史和你一辈子都读不完的知识,在于人们通过学习实践练就的“眼力”,在于与古人对话的一份超脱和面对诱惑的一份心理定力。我常说,娱乐就是一种惊讶,但稍纵即逝。文玩不是稍纵即逝的,当你关注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过程时,那种内心的快乐和获得是长久的。

 

  解放周末:与古玩打交道已经三十多年,遍尝酸甜苦辣,您有什么要忠告今天的收藏爱好者们?

 

  白明:要清醒地认识到,大众收藏无短线,一夜暴富的神话没有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4:57:00 | 只看该作者
捡漏的机会也不存在了。现在信息发达、展陈条件那么好,就是一个“逛”古玩的时代,老百姓别着急下手。你可以收藏一片青瓷,一盏油灯,一枚古钱,在这里面游走把玩。我自己就是业余玩瓷片儿的,一件完整的元代青花瓷上一条完整的龙,价值可能上亿。我得不到一条完整的龙,但我有机会得到一块瓷片儿,它要么是龙头,要么是一段龙身,哪怕是一片龙爪,同样可以折射历史的灵光,可以穿梭时空与古人对话。“缩龙成寸,铸博为约”,从文化上来讲,其中的乐趣一点也不低于收藏一件完整的青花瓷。文玩专家马未都先生说过:“防止打眼,戒之在贪。”所以我倡导在“不冤不乐”的心态下来收藏,多看书武装自己,把对古玩的投机心态,转变成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投资,对祖先留下的文化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就能享受收藏中的愉悦,感悟人生的真意。
 
 连续出版了《打眼1》、《打眼2》,白明给当下过热的收藏界泼了一盆凉水。侃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抖搂出不少收藏界的糗事,白明试图在追问:是什么让人们一叶障目,以假当真?频频打眼,是源于外界还是源于我们自身?

  其实,话说打眼,就是在说人性,就是要唤回对中华文化的一份敬畏。

7#
发表于 2009-4-24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8#
发表于 2009-4-25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漂版的辛苦不会浪费,

 

白明的这些话,有听得懂、听得进去、知道分量的人。

9#
发表于 2009-4-25 19:04: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gif,请喝茶.gif]UploadFile/2009-4/2009425194863353.gif[/upload]

0.gif (26.06 KB, 下载次数: 0)

抖一抖收藏界的糗事(转)

抖一抖收藏界的糗事(转)
10#
发表于 2009-4-26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版主辛苦、谢谢了![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24 04:18 , Processed in 0.0585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