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器上的纹样鉴定红山古玉,是十分靠不住的。因为当代人可以一模一样地仿制红山古玉上的纹样。但是透过红山古玉的纹样,窥视其纹样的制作特征,并通过其特征探索所用的工具,这样,就可以发现红山古玉上纹样制成的基本规律。
红山玉器上凹棱的制作,并不像有人所说的为砣工所制。本人曾研究诸多红山玉器上的纹棱与凹槽,发现凡运用砣工者,要么为仿制品,要么为红山文化晚期或以后的玉器,而不是红山文化鼎盛时期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琢饰平行的直棱或平行的弧棱或拱形的弧棱,其特征为:棱与棱之间不呈绝对的等距状,棱脊不直或弧度不规范(不是绝对弧状);棱的截面为钝弧状,即弧坡较缓;弧坡上有平行状粗细不等的刮磨痕。棱与棱之间的凹槽,其实是棱的反向状态。槽面上的特征除了具备棱面上的特征而外,还有以下特征:凹槽之内刮磨的纹痕,有呈纵向状的,有呈横向平行的短凹弧状的,亦有纵横结合的。
从丝缕状刮磨痕宽窄不一、深浅不等的状态分析,遗留下此状痕迹的器具,并不是陀具,而是尖利的刮削器具——石片。由于反复刮削,形成的棱坡或沟槽很难保持平直状态,亦很难不使之留下粗糙的丝缕状刮磨痕。
红山玉器凹槽之内的横向平行弧状磨痕,是在纵向刮削之后,为使凹槽沟底开阔规整,另运用较细的棒状磨具,在凹槽沟底或在纵向沟底的两端加磨的结果。这种横磨纹,当代仿品中也大量存在,均为当代磨轮所制,整条凹槽因其横磨而有平行的弧状纹,为同心圆的磨轮所形成,所有弧状纹的弧度相等;弧痕较细,深浅若一;凹槽的坡棱上端均为同心弧的弧端,一般未有纵向的刮削纹痕。而红山玉器上的横磨纹痕未有同心弧的特征,弧度大小不等,弧纹宽窄不一,深浅不等,与纵磨痕交相出现。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工法所留下的痕迹,除切口钻孔与纹饰中的痕迹而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古人抛光玉器表面时所留下的磨痕。红山文化时代抛光玉器表面是用柔软的兽皮蘸细微的解玉沙,在玉表上反复搓磨,其毛糙之处逐渐被磨平,使之光润起来。当代仿品玉表上的磨痕,其纹痕一般极为细腻、规则,或方向一致,或呈簇片状或条状。故凡纹丝呈平行状,且纹丝间距均匀相等的,都应是当代磨具所为。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上的抛磨痕迹,因是用兽皮反复搓磨,而且解玉沙颗粒大小不一,其纹痕无规则可循,无方向感;纹痕深浅、长短、形状不一;而且受沁之后,大多纹痕已经消逝殆尽,唯有深重的纹痕留在玉器表面。
红山玉器上的切口、钻孔、刮削纹饰、玉表抛磨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红山玉器的基本工法与技艺。研究与把握红山玉器这方面的特征,才是鉴选红山古玉首要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