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零度漂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玉文化发展史(转)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3-19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致敬。。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15:1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EN仔在2009-3-19 13:15:00的发言:

学习。。。致敬。。

K兄:去哪里了?老实交代!还是潜水了呢?

 

[em102]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21:17: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玉器鉴定之要(转)

 

   古代玉器早有螺旋纹
      鉴定古玉,尤其鉴定红山古玉,近期似乎愈来愈艰难,定赝品为真品、视真品为仿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无须泛泛地套用什么“器型、纹饰、工法、沁色、材质”诸多繁琐的条条框框。比如,有经验的收藏家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红山玉器的材质绝不限于一两种青玉或岫岩玉。由于红山文化覆盖的区域十分广阔,因此其玉器的材质亦相当丰富,北方所产的诸多玉种以及绿松石、玛瑙、煤精、青金石、鸡肝玛瑙、戈壁蓝石、东凌石等等,均有选用。若仅限于岫岩青玉一种或两三种玉质,那必然挂一漏万,把许多别样玉质的红山玉器真品摒弃在赝品之内了。再如,红山玉器几乎没有固定的器型,就连最常见的玉猪龙或玉鹰,一模一样的玉品亦很罕见。如果仅仅拘泥于出土玉器的器型,那么必然把所有已经发展变化的红山玉器排除在真品之外了。


  鉴选红山古玉,应该掌握要领,有所依循。以下笔者把多年收藏与研究红山玉器的体会介绍给收藏家朋友们。
  鉴定红山古玉,主要的依据只有两点:一为古沁,二为古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21:20:26编辑过]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21:2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hca20070723-1-l.jpg]UploadFile/2009-3/200931921185973681.jpg[/upload]
    一件真正的红山玉器,不论它由什么材质制成,不论它是什么形制,不论它琢饰什么纹饰,它的身上一定承载着五千年前的信息,一定残留着五千余年自然沁蚀的迹象。这是任何真正红山文化玉器必备的信息与迹象,只要掌握了这两个要点,红山玉器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真假难辨,亦不会发生或至少会减少鉴假为真或以真为假的情况。


  红山古玉上承载的五千年前的信息,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古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古人制玉的工艺水平。我们只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并掌握红山古玉工艺上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很困难的。


  红山古玉工艺方面的基本特征,在于制玉的工法与技艺两个方面,那个时代的制玉工具与操作规程留在红山古玉器上的迹象,是我们鉴别红山古玉的第一重要的依据。


  制作红山古玉的工具主要有以下4种:切割与锯口的工具、钻孔的工具、刮磨玉表与刮刻纹饰的工具、抛磨玉面的工具。其中钻孔用的石棒与刮磨用的石片,出土文物与民间收藏中已有所见,而切割、锯口的工具与抛磨玉面的工具则尚无实物现身。


  笔者在读古书时得知马尾可以割玉。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两坚不能相合,两强不能相服,故梧桐断角,马牦截玉。”马牦即马尾。老子《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亦是此意。说明古人早就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并早已在实践中运用。新石器时代并未发明坚硬的金属器,因此切割硬于一般岩石的玉料或在玉料上锯口时,只能以长马尾(或其他代用品)为锯,以柔克刚,以软磨硬,以致柔驰骋于至坚之中。


  红山玉猪首龙玦的口内壁上与豁口两端,有绳锯(马尾所制)所留下的痕迹。豁口壁面切割呈台阶式、渐进式,向豁口内部推进,越趋向内部台面越高。其截面上有绳锯拉动推进时所留下的圆滑感。玦口两端凹豁的豁面,呈向玉猪首龙的大穿孔内部扩展的状态,显然是在豁口两侧向玉猪首龙玦口后部来回拉动绳锯所留下的特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21:21:02编辑过]

0.jpg (48.97 KB, 下载次数: 1)

玉文化发展史(转)

玉文化发展史(转)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玉上的钻孔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小穿孔,一种为大穿孔。小穿孔一般是玉佩上用以穿系佩绳的孔。红山古玉上的小穿孔有几种特征:1.对穿。2.外口大,孔道窄,孔深处往往空阔。3.孔对接有错位现象。这几点特征,当代人均会仿制,许多仿品都具备这些特征。而当代人不能操作、当代工具无法模仿的特征是:4.孔内壁上钻棒所留下的凹面,互相叠压(交接)处的棱为圆钝状;而当代钢钻人为叠压之处呈尖利的棱状。5.红山古玉孔壁上的螺旋纹的方向基本上与孔口互相平行;而当代精巧的小型磨轮却可以在孔内改变方向,所以有个别处所留下的螺旋纹与孔口的方向交叉或垂直。6.红山古玉钻孔内凹壁上的螺旋纹较粗糙,粗细、宽窄、深浅不一,这是钻孔时钻棒周围的解玉沙大小不等所形成的钻磨痕迹。而当代片状磨轮仿制的螺旋纹却是由一条条陡深而平行的沟衔接而成,十分明显。模仿钻棒所留的磨痕,显然与古代的钻棒磨痕大相径庭,而且高速旋转的钢钻破坏壁面所留的螺旋纹大多十分细腻。总之,当代人的钻孔,无论怎么模仿,都无法抹去当代尖锐快捷器具的速度感、锋锐感与掩饰感。只要掌握红山古玉钻孔的特征,其真伪一望可知。


  红山玉猪首龙玦中间的大穿孔,一般为外阔大,内狭小,对接处为孔内的棱。孔壁大多细腻光滑,螺旋纹不甚明显,孔外的边缘有棱状与漫坡状两种。大穿孔因其阔大,又居于玉猪首龙玦的中间,操作起来应该比运用小钻具钻制斜穿的小孔更为容易。所运用的钻具比较粗糙,易于加力加工。从一些大穿孔中留有螺旋纹分析,大穿孔在对穿相接时,孔道内会存在高低深浅不均的螺旋棱凹。为了使大穿孔孔壁平光润泽,富于美感,便产生进一步加工的程序。红山文化早期的玉猪首龙殃,可以见到未曾进一步加工的大穿孔。而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玉猪首龙玦,大穿孔一般都进行进一步加工。这一道工序,可能先要运用较细腻的钻具将孔壁上的棱凹磨平,然后再运用极细的解玉沙与兽皮将壁面抛光(兽皮可能缠绕棍棒),使之光润。这两个过程中,钻具与解玉沙在大孔壁上所留下的痕迹,在不少的红山玉猪首龙玦的大孔中都可以清晰地见到。而当代钻具所钻的大穿孔,一般为直穿。即使仿钻为喇叭孔,其壁面上钻纹的痕迹亦不呈现为同心圆旋转的状态或痕迹,而是布满当代小型磨轮在壁面上留下的方向不同(不规则)的纹痕。其缕状或片状的磨痕,呈均匀规则平行的纤维丝状,显然是当代高速磨轮所留下的痕迹。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以玉器上的纹样鉴定红山古玉,是十分靠不住的。因为当代人可以一模一样地仿制红山古玉上的纹样。但是透过红山古玉的纹样,窥视其纹样的制作特征,并通过其特征探索所用的工具,这样,就可以发现红山古玉上纹样制成的基本规律。


  红山玉器上凹棱的制作,并不像有人所说的为砣工所制。本人曾研究诸多红山玉器上的纹棱与凹槽,发现凡运用砣工者,要么为仿制品,要么为红山文化晚期或以后的玉器,而不是红山文化鼎盛时期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琢饰平行的直棱或平行的弧棱或拱形的弧棱,其特征为:棱与棱之间不呈绝对的等距状,棱脊不直或弧度不规范(不是绝对弧状);棱的截面为钝弧状,即弧坡较缓;弧坡上有平行状粗细不等的刮磨痕。棱与棱之间的凹槽,其实是棱的反向状态。槽面上的特征除了具备棱面上的特征而外,还有以下特征:凹槽之内刮磨的纹痕,有呈纵向状的,有呈横向平行的短凹弧状的,亦有纵横结合的。


  从丝缕状刮磨痕宽窄不一、深浅不等的状态分析,遗留下此状痕迹的器具,并不是陀具,而是尖利的刮削器具——石片。由于反复刮削,形成的棱坡或沟槽很难保持平直状态,亦很难不使之留下粗糙的丝缕状刮磨痕。


  红山玉器凹槽之内的横向平行弧状磨痕,是在纵向刮削之后,为使凹槽沟底开阔规整,另运用较细的棒状磨具,在凹槽沟底或在纵向沟底的两端加磨的结果。这种横磨纹,当代仿品中也大量存在,均为当代磨轮所制,整条凹槽因其横磨而有平行的弧状纹,为同心圆的磨轮所形成,所有弧状纹的弧度相等;弧痕较细,深浅若一;凹槽的坡棱上端均为同心弧的弧端,一般未有纵向的刮削纹痕。而红山玉器上的横磨纹痕未有同心弧的特征,弧度大小不等,弧纹宽窄不一,深浅不等,与纵磨痕交相出现。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工法所留下的痕迹,除切口钻孔与纹饰中的痕迹而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古人抛光玉器表面时所留下的磨痕。红山文化时代抛光玉器表面是用柔软的兽皮蘸细微的解玉沙,在玉表上反复搓磨,其毛糙之处逐渐被磨平,使之光润起来。当代仿品玉表上的磨痕,其纹痕一般极为细腻、规则,或方向一致,或呈簇片状或条状。故凡纹丝呈平行状,且纹丝间距均匀相等的,都应是当代磨具所为。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上的抛磨痕迹,因是用兽皮反复搓磨,而且解玉沙颗粒大小不一,其纹痕无规则可循,无方向感;纹痕深浅、长短、形状不一;而且受沁之后,大多纹痕已经消逝殆尽,唯有深重的纹痕留在玉器表面。


  红山玉器上的切口、钻孔、刮削纹饰、玉表抛磨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红山玉器的基本工法与技艺。研究与把握红山玉器这方面的特征,才是鉴选红山古玉首要的依据。

17#
发表于 2009-3-20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em80]好!有见解,学习!
18#
发表于 2009-3-20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em56][em57]辛苦!传播!探讨!学习!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鸡古白沁色的真相(转)

 

      古文献上对“鸡古白”(鸡骨白)的成因,都说同地火有关。就目前的出土玉器实物资料来看,那些玉援铜内戈、铜柄玉矛、铜柄玉戚等青铜与玉结合的复合器物,就显然有不支持这种观点的沁色现象。如河南新郑望京楼、河南安阳殷墟等地出土的此类兵器,以前人们一般都认为玉刃与铜柄(内)之间的结合是镶嵌而成,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结合,是通过铸造的办法,并非镶嵌。如果玉是接受地火的影响成为鸡古白,那么变化程度与其埋藏的年代两者之间应该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年代越久远,变化程度应越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先以温度对古玉的影响进行探讨。
  辽宁省旅顺博物馆藏的一件商代铜柄玉戚,据有关资料报道,经过X射线探伤机测定,通过X光照片可见,玉戚与铜柄的接触部位为1.4厘米,为了使玉戚与铜柄结合得牢固,先在玉戚与铜柄的接触部位钻两个小圆孔,直径均0.3厘米,铸造时铜液能够贯穿于二孔之中,把预定的接触部位包住,吻合程度相当好。所以可以断定是用铸造的方法使其结成一体。
 青铜与玉进行结合铸造,首先必须掌握玉的耐热程度的高低。铸造时铜水的温度大约1200度左右,铸小件器物时,铜液的温度则要更高。所以在铸造时为了避免玉在铸造时炸裂,铸前必须对玉件进行预热。由于玉与铜柄在铸造过程中,不活动、不移位,所以玉件的预热是和泥范的预热同时进行的,当达到理想的预热温度后,再进行铸造,使之成为一体,从而完成整个铸造程序。目前所见此类玉内短、内比援窄且无大穿的,基本都是合铸为一体的。河南新郑出土的一把玉援铜内戈,玉援呈青白色,局部有银粉色斑沁,而未见现在仿古玉常见的火烧制沁而生的鸡古白。由此可见古玉鸡古白成因应与高温无关,对地火说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1997年杨伯达先生针对良渚玉器鸡骨白的成因提出,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传世古玉辨伪综论》提出:“土中含氢氟酸的浓度与玉器侵蚀程度成正比。如杭州余杭地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对良渚文化玉器由表及里的侵蚀就较为严重,使之均变为鸡骨白。反之,江苏地区太湖东岸及上海附近的良渚文化玉器变成鸡骨白的并不多,说明土中氢氟酸含量甚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3 23:05:47编辑过]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笔者认为此说有误!首先,杭州余杭地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的结论是如何得出?
    我们知道,生产氢氟酸的原料是萤石。萤石又称氟石,主要化学成分为CaF2,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状态的氟,所以萤石是最主要的含氟矿物。我国氟石矿的总储居世界第二位,主要产于浙江、湖南、福建等地,但含氟矿物不等于是氢氟酸。细碎后的萤石与加热不得低于200~300度高温的浓硫酸作用后,才生成氟化氢气体,再经过冷凝处理后,才能生产出无水氢氟酸。为什么是无水的,就是因为单质氟是化学性质最活泼、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它能同所有其他元素在低温下发生化合;氟离子体积小,容易与许多正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单质氟是将氟化钾溶解在无水氢氟酸中进行电解制得的。这些电解条件在土壤里是不存在的。所以,远古土壤里不可能存在氢氟酸,含氟矿也不可能不经过高温产生化合反应而成为氢氟酸。如果是因为浙江地区有含氟的萤石,就认为杭州余杭地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的话,那么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出现的萤石制品,早该成为鸡骨白的首例,而不像现在我们所见的美丽依然。


 鸡古白沁色用地质学术语解释,就是矿物质的局部受到了“蚀变”。为了探求玉石蚀变的原因,科学家们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仔细地查看了蚀变和未蚀变部分的矿物结构、化学组合结构,发现已蚀变的玉片表面呈现白色或黄色,比较软、光泽灰暗,远不如未蚀变部分光亮,蚀变和未蚀变部分的边界对比较明显。从表面显微结构看,未经蚀变的表面既致密又光泽闪亮,而蚀变的表面则布满一些稀稀拉拉的针状透闪石晶体,网络般地粘在一处,经X射线发射光谱测定,蚀变和非蚀变的表面的化学组成并没有什么差别,用重比液强使古玉受沁内部的物质压出,再通过离心、沉淀、干燥,后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发射光谱测定,依然仅是透闪石晶体,而没有钙的成分,证明鸡骨白与玉质钙化说无法谈及,依然属于沁色范畴。


  沁色的微痕鉴定方法,是一种对玉器鉴定的辅助手段。以裸眼看,整个器物都呈白化皮壳效果,而40倍场镜下,沁色呈现丘斑状,上面的沁色渐进性地深入玉肌。而假沁色则无法在一个芝麻点大小的40倍场镜下,呈现如此丘斑状渐进性的沁色。理由很简单,一个是自然,而另一种是人为在短期快速利用化学处理所致。
 上述的观察测试说明了什么呢?显而易见,它证实大多数坟墓土壤水的pH值是在3~8范围内,在此酸碱度范围内,对透闪石的溶解度是非常低的。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其溶解沁色形成的过程也极其缓慢。各种软玉的粒度大致在3μm~10μm之间,自然沁色下,其晶形完好。一般受沁部位主要是在两晶体之间的空隙里产生,并且蚀变是顺着矿物颗粒之间的边界外有选择性地进行,对强透光效果好。


  我们知道,软玉包含有透闪石和硅酸盐矿物。在酸性水溶液中,透闪石和其硅酸盐矿物的溶解过程是非一致性溶解的。也就是说,溶解后某些成分随溶液而消失掉,仅剩下固态氧化硅残留物。这就给土壤中微量金属的浸入,形成多彩的玉体沁色提供了可能条件。而人工染色做沁,是短时间以高温与强酸作为手段,使晶形在不同层面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晶形产生不完整性。酸与原晶体间,由于杂质被强酸腐蚀,产生了酸化物质。


  而对鸡古白的表面溶解状况和未白化的地方进行化学比对分析,发现其矿物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属于一致性溶解。科学家将抛光过的完好的软玉块浸泡在氢氧化氨溶液中(pH值≥9),于室温下放置几个星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结构,发现它和古墓内天然蚀变的玉有同样结构,仅仅是蚀变程度没有那么严重而已。这种实验性溶解前后的化学组成没有变化的现象,是属于“一致性溶解”的。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溶液导致玉石的白化蚀变?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一个事实,从不同的历史年代墓葬出土的玉石,都存在蚀变现象。这就是说,软玉的蚀变程度与其埋藏的年代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因为如果土壤水和潮湿气候在起作用,那么年代越久远软玉的蚀变程度就应该越严重。那么在碱性水溶液中,即在pH值≥9溶液中,玉器会有什么变化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3 23:07:2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3:56 , Processed in 0.0565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