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封腊金钢砂滚毛黄料仿品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8-31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真品“净” “熟”</font></p>
<p>&nbsp;</p>[upload=jpg,snv30143.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11371179.jpg[/upload]<br/>[upload=jpg,snv39334.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11369330.jpg[/upload]<br/>
<p><font size="5">“净”: 红山古玉表象深沉 ,内外明彻,净无瑕秽。生坑的红山古玉虽然被泥土包裹, 一旦被擦净,清透便能脱颖而出。这种“净”是经过悠久岁月的过滤而生成的。</font></p>
<p><font size="5">要把“净”与沁色区分开。“净”的对立词是“脏”。油腻腻、脏乎乎的一团;或者是干巴巴的一片死白;或者是被烂得浑身都是窟窿,都是造假者惯用的手段。</font></p>
<p><font size="5"></font>&nbsp;</p>
<p><font size="5">&nbsp; </font></p>
<p><font size="5">“熟”的感悟在于其内涵,好比人的成熟,是内在的一种变化,同时也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古玉的“熟”也是同理。先人曾经制作、使用过的玉,经悠久岁月的自然作用,变的深厚、&nbsp;&nbsp;&nbsp;&nbsp;凝重&nbsp;&nbsp;&nbsp;&nbsp;、柔和、&nbsp;&nbsp;&nbsp;&nbsp;自然、玉熟而润的一种内在的质变。也就是古玉再次发生了变化、温润与透明、丰腴有泽、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font></p>
<p><font size="5">古玉的“熟”也象人的成熟一样,即可看到,也可触摸到,还可以感觉到。但这种感觉我还真是一下说不清,有种说法:新玉象“少女中的美女”,古玉象“熟妇中的美女”。 </font></p>
<p><font size="5">这里所说的“熟”与通常所说的古玉“熟坑”“生坑”不是一个概念。 </font></p>
<p><font size="5">&nbsp;“熟”的对立词是“生”,这里所说的生与“果实没有成熟; 没有煮过或没有煮够火候的;生硬,勉强”的含义接近。</font></p>
12#
发表于 2008-8-31 21:08: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肥”是一种质变,仿品没有。</font></p>
<p>[upload=jpg,dscn22561.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75017562.jpg[/upload]</p>
<p><br/><font size="5">&nbsp; </font></p>
<p><font size="5">“肥”, 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font></p>
13#
发表于 2008-8-31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听课!
14#
发表于 2008-8-31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真品的“肥”</font></p>
<p>[upload=jpg,051.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104637315.jpg[/upload]</p>
<p>&nbsp;</p>
<p><br/>&nbsp;</p>
<p><font size="5">“肥”, 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font></p>
15#
发表于 2008-8-31 21:18: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仿品的“透”是玉本身的透光性,而红山古玉十二字鉴别法所讲的透是指“熟透”含义。</font></p>
<p>&nbsp;</p>[upload=jpg,dscn2224.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175584997.jpg[/upload]<br/>&nbsp;<font size="5"> </font>
<p><font size="5">“透”,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感觉,与“熟”相连就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实与一个新长出来的果实给人的感觉一样。而且对于新的玉,在手中盘的时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老玉盘的时间越长,变化也会越明显,当然脱了胎的除外。对于,战汉的古玉在用灯光侧打的时候,玉的有些地方会有胶冻一样的感觉,这种胶冻是做不出来的。古玉埋在土中的位置不一样,依据这一点,便于分便出古玉在出土时那面朝上朝下。沁色在湿润的条件下也是不一样的。</font></p>
16#
发表于 2008-8-31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洗一洗,看其是否有熟、透特征,对照真品看其用料,此类很能蒙人!
17#
发表于 2008-8-31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真品的“透”。</font></p>
<p>&nbsp;</p>[upload=jpg,snv38500.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20039686.jpg[/upload]<br/>[upload=jpg,snv38501.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20046381.jpg[/upload]<br/>&nbsp;
<p><font size="5">&nbsp; </font></p>
<p><font size="5">透——晶莹剔透的通透现象。是玉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收藏红山古玉也不要把玉的这个基本特征忽视了,我认为收藏红山古玉要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玉质要好,二是工艺造型要美。收藏与考古研究是不同的。<br/>&nbsp;&nbsp;&nbsp; 按推论,在一定地域内相同的环境中,时间越长玉越熟,更润透。但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同一墓中出土的玉器,其沁的程度会有天壤之别,所以研究古玉无定式。在某种环境中时间短的也可比更长时间之玉更熟透。我认为这就与玉质有关,玉质差石性大的其“熟、透”的现象就要比玉质好的差许多。甚至于无法相比。<br/>&nbsp;&nbsp;&nbsp; 透沁是特殊环境天成,使红山古玉更显神韵与通幽。原生态特征更突显。<br/>&nbsp;&nbsp;&nbsp; “透”字有三层含义,一是玉本身具有的通透现象,二是指“熟”的程度。下面我们讨论“透”的第三层含义是指,透露、显露出来、呈现的含义。<br/>&nbsp;&nbsp;&nbsp; 红山古玉埋在土中数千年,其质地硬密,温润如初,依然透着灵气,透着细腻绵柔的光泽,这就是它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它贵重价值所在。从中透现出的“意味”则是文化内涵的呈现。温润的红山古玉,温软中散出一丝神秘。透露着无限的内涵。</font></p>
18#
发表于 2008-8-31 21:25: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5">&nbsp; </font>
<p><font size="5">“葬” 红山古玉埋藏地下数千年,已被土的气味深深的沁透,一般红山古玉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红山古玉的土腥味与战、汉古玉的气味不尽相同。<font color="#ff0000">在田野里出土的红山古玉,有浓郁的土香味</font>,而战、汉古玉则是一种墓葬气味。 </font></p>
<p><font size="5">通过气味鉴别红山古玉方法:用温水浸湿古玉,可嗅出土香的气味;此种方法仅限于近期出土的古玉,是鉴别那些伪造出土红山古玉的方法之一,它们不仅没有土香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此种方法要多实践、多对比,才能有所辨别。 </font></p>
<p><font size="5">传世的红山古玉,或已经盘出来的,这种土的气味就会随着古玉的恢复而散发出去,根据我的经验,在吐灰的过程中,气味还有,一般灰吐尽,味尽失。</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5">仿品遇热时一般是“蜡”的味道!&nbsp;</font></p>
19#
发表于 2008-8-31 21:33: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仿品的表面放大图片看不到“微孔”。</font></p>
<p>&nbsp;</p>[upload=jpg,0004.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325075991.jpg[/upload]<br/>&nbsp;
<p><font size="5">“孔” 红山古玉在土中经千万年的埋藏,自然受沁,会在玉的表面形成自然的蚀“孔”,并深入肌理。这种“孔”是很自然的,我把它称为“活孔”。之所以是“活孔”就是如同人的汗毛孔一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孔”往往是沁门,红山古玉出土后也是由“孔”吐灰的。真正的红山古玉,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像人身皮肤上的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四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br/>&nbsp;&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 用“孔”来鉴别真假红山古玉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仿品没有自然状态下的“孔”。<br/><br/></font></p>
20#
发表于 2008-8-31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052.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341611334.jpg[/upload]<br/>[upload=jpg,045.jpg]UploadFile/2008-8/200883121341620702.jpg[/upload]<br/>&nbsp;
<p><font size="5">“孔”这里所说的“孔”不是红山玉器上的“穿孔”,红山古玉无论是大件、小件、微小佩件,穿孔有多种,如:对穿孔、象鼻孔、螺旋孔、脊上孔、顶上孔、螺丝纹孔、喇叭状孔等等。目前所见到的有关红山玉器的书、文章都是讲的这些“穿孔”。<br/>&nbsp;&nbsp;&nbsp; 任老师的12字鉴别法中的“孔”讲的是红山玉器表面受侵蚀后留下的“微孔”是需要放大才能看到的,在红山玉器鉴别中是首先提出来的这一鉴别方法。这种“微孔”是非常神奇的,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孔内的结晶会呈现出一个绚丽多彩、极其壮观的微观世界。<br/>&nbsp;&nbsp;&nbsp; </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13:09 , Processed in 0.0614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