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hanm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原创]故宫珍宝馆,世界第一的和田玉山子!再添国宝。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8:33: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1872.jpg]UploadFile/2009-9/200991618164136019.jpg[/upload]
[upload=jpg,1873.jpg]UploadFile/2009-9/200991618164176366.jpg[/upload]

 

 

再转贴详细资料:

 

故宫珍宝——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案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陈列着一件巨大的玉雕——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玉山(图版八,以下简称“禹山”)。玉雕卓立如峰,山岭叠嶂,瀑布急涌,遍山古木苍松,处处洞穴深秘。在这险峻的山岩峭壁之上,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民工,他们有的锤凿打石,有的用镐刨砂砾,还有的用简单的杠杆机械凿石开山。这幅生动活泼的劳动图景,其题材就是久传民间的夏禹治水的古老传说。这件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
一、玉料来源
  “禹山”的玉料是温润、密致而坚硬的青玉,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五千三百多公斤(据清档案记载九千斤折算为现代衡制重量)。“禹山”底座为高60厘米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青玉山的莹润光泽衬以纹饰精美的青褐色铜座,更显得雄伟壮丽。“禹山”正面中部山石处,阴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篆字方印,背面下部刻有“八徵耄念之宝”六篆字方印,上部阴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五十三年一月《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
  我们从乾隆的诗文中“兹得密勒塔巨材”之句,可以知道,“禹山”的原材料采自我国自古以来以产玉著称的新疆和阗(即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新疆和阗玉的开采和输送内地,史书屡有记述。《明史》记载:永乐四年,和阗“遣使者贡玉璞”,“二十二年贡美玉”,“迄万历朝,于阗(即和阗)亦间入贡。”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定准噶尔和回部部分上层分裂主义分子叛乱之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安定,新疆和阗密勒塔山玉得到了大规模的开采,每年都有大量玉料运至京师及内地,且多大块玉料。用这些玉料制做的大型玉器,除《大禹治水图》玉山重达万斤以上外,现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的《会昌九老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丹台春晓图》玉山和云龙青玉大瓮等大型玉雕,用料都重达数千斤之多。
  从诗文中还可以知道,《大禹治水图》玉山的稿本,是根据清宫内府所藏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图》画轴临仿而成。因画轴无作者姓名,年代也不清楚。鉴赏家根据画谱和画风考证,晋·顾恺之、隋·展子虔、五代·朱简章与周文矩、宋代·赵伯驹等都曾绘过《大禹治水图》,故不知究竟出自谁的手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禹山”图景的稿本所临画轴,最晚不迟于宋人所画。
  夏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又是数千年来人们传颂的伟大功绩,历代封建帝王都以法先王、学尧、舜、禹来标榜自己。乾隆帝为显示自己法先王圣绩之隆,将大禹治水这一题材雕刻在珍贵的巨玉之上,以示自己“作歌敬志神禹神”,以博千古之名。乾隆帝在他的诗中有“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之句,这就说明了他雕刻“禹山”的目的。当然,不管乾隆帝个人意图如何,《大禹治水图》玉山把古代劳动人民开山治水、战胜自然的生动场面,通过匠人之手,艺术性地显现于巨玉之上,流传至今,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关于新疆和阗玉的开采和运输,官修史书和私家著作都有记述,而且有许多夸张的故事传说。《明史》列传记载:和阗“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皆出崑崙山。土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密勒塔山玉也久负盛名,郭璞注《穆天子传》,李善注《南都赋》等,均有述及,当时称为密山。明代后期,密勒塔山玉继续开采。清代,山玉的开采规模更大,有时多达二三千人同时作业。采玉的劳动者,冒着凛烈的寒风,爬越险峻的冰山,在空气稀薄的情况下,挖山掘洞,从岩石中开采玉料。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记述:“叶尔羌、和阗皆产玉,和阗为多,……叶尔羌西南曰密尔岱(按即密勒塔) 者,其山绵亘,不知其终。其上产玉,凿之不竭,是曰玉山。山恒雪,欲采大器,回人必乘耗牛,挟大钉巨绳以上,纳钉悬绳,然后凿玉,及将坠,系以巨绳,徐徐而下,盖山峻,恐玉之猝然坠地裂也。”开采固然不易,但运输更是困难。一块重达万斤以上的玉料,由遥远的新疆密勒塔山是怎样经过千山万水运至北京的呢?黎谦的《瓮玉行》诗序云:“于阗大玉三,大者重二万三千余斤,小者亦数千斤,役人畜挽拽,卒以千计,至哈密有期矣。” 《瓮玉行》诗句是:“于阗飞檄至京师,大车小车大小图,轴长三丈五尺咫,堑山导水湮泥涂,小乃百马力,次乃百十逾,就中瓮玉太第一,千蹄万引行踌躇,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轮生角千人扶。 ”乾隆帝亦有“密勒塔山……采得大玉,由冰而拽运至京师”的记述。据此可知,运输一块大玉料,需要制作轴长三丈五尺(约十一、二米)的特大专车,车上有铜制如“生角”的扶把,前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要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逢山凿岩开路,见水导河架桥,遇上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冰面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五、六里或七、八里。若按这个日速计算,和阗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零五里(见清乾隆时编《回疆通志》)路程,成年累月拉运,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运至北京。假若只能在冬天由冰而拽的话,则在路上需要更长的时间。《瓮玉行》诗说的是瓮玉料和两块数千斤的玉料的运输情况,《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玉山玉料的运输,应是与此完全相同的。
  
二、制作年限
  关于《大禹治水图》玉山的制作情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现简要摘录如下:
  “巡视两淮盐政、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加三级革职暂行留任徵,为移会事,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七日,准贵处移会,内开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十日,将九千斤大玉一块,画得大禹开山图纸样,正背左右四张,具奏。奉旨:‘九千斤大玉准做《大禹开山图》样式,将内里收贮《大禹开山图》发交舒,著贾铨照图式样在大玉上临画,准时发往扬州,交图明阿成做’。钦此。”
  “……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廿七日,将拨得《大禹开山图》玉山蜡样,随纸画样四张呈览。奉旨:‘准交两淮盐政图明阿照此蜡样做法,纸样大小成做。其座子照玉形配做铸料铜座。其大玉上所画钻心,照依大小并照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俟打得时,即送京呈览。’钦此。”
  “……奉发蜡样,恐日久熔化,故照发到蜡样刻成木样一座,咨送贵处呈览,敬谨办理在案。”
  乾隆五十二年四月记事录:“十九日,太监鄂鲁里传旨:‘两淮成做《大禹开山》,业经奏过做得,至今未见送到。着舒文向伊家人问明回奏。’钦此。于二十日奴才舒文谨奏,为遵旨传问,据两淮盐政徵瑞坐京家人周祥声称,《大禹开山》陈设一件已经做得,现在光亮,于六月内始能下船,由水路运送解交,约于八月间方可到京等语。”
  “四月廿六日员外郎王德、达达色库长金江、催长舒兴、笔贴式福海来说,将两淮送到《大禹开山》木样一座安在‘奉三无私’呈览,奉旨着交舒文、伊龄阿看地方安设。其配做大玉山子俟送到时,亦交舒文、伊龄阿在乾清宫、宁寿宫看准地方奏明再安,钦此。”
  “今据两淮盐政徵瑞于八月十六日送到《大禹开山》陈设一件,连座通高一丈六寸,奴才等即督同造办处官员前往乾清宫、宁寿宫等处,量其分位大小,评细斟酌,以期如式。谨拟得乾清宫西暖阁对如意门陈设,并拟请宁寿宫东暖阁现安玉瓮分位换安,如蒙允,准其玉瓮拟陈设乐寿堂西稍间。再拟得乐寿堂向北现安《西洋水法一统万年青》分位换安。又拟得颐和轩西次间雕龙柜分中安设,计查勘得应行陈设地方五处,谨画得地盘纸样五张,一并粘签恭呈御览,伏祈圣主训示遵办,为此谨奏等因,于八月二十日交太监鄂鲁里转奏。奉旨,准在《西洋水法一统万年青》分位安设,钦此。”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记事录:“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内,两淮送到《大禹治水图》山子一座,安宁寿宫、乐寿堂陈设。于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太监鄂鲁里传旨:‘着如意馆朱永泰刻字。’钦此。今为刻做《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一座,高九尺五寸,刻做不能得力,须用踏跺一座,方能刻做,理合呈明堂台批示。”
  从以上所引用的清宫造办处的档案材料可以知道,《大禹治水图》玉山,原名为《大禹开山图》玉山。“禹山”的雕刻是由当时两淮盐政所管辖的扬州工匠负责完成的。“禹山”制做的过程是这样的:大块玉料从新疆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决定用清宫内藏《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雕制《大禹治水图》玉山。先由清宫造办处画工根据稿本设计出图样,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画四张,于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十日完成。随后又制成蜡样,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送乾隆皇帝阅示。乾隆帝于五月七日批准后,发往扬州雕制。玉料和图纸蜡样送扬州后,因扬州天气较热,怕日久蜡样熔化,经乾隆批准,又照蜡样刻成木样。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在玉料上依照木样大小和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雕刻光细。若按走水路从北京到扬州的时间为三个月计算,那么“禹山”在扬州正式动工的时间应是乾隆四十六年的九月份,完成时间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份,同年八月十六日“禹山”水运到北京。
  玉雕完成运回北京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又命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刻字,将他亲笔题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和诗刻在“禹山”的背面,又将他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和《八微耄念之宝》篆刻在“禹山”前后适当位置上,估计约需一年时间,到该年年底才能刻完。
  “禹山”从扬州运回北京陈设在何处,又经过了仔细的调查选点后才定下来。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先将从扬州运回的“禹山”木样安设在圆明园的“奉三无私” 殿,让乾隆帝审看。此后,乾隆帝命内务府大臣舒文在乾清宫、宁寿宫等处看准地方安设。舒文等拟了乾清宫西暖阁、宁寿宫东暖阁、乐堂寿正间、颐和轩西次间等五处地方,并画好地盘纸样五张呈乾隆帝裁决,最后乾隆选定在乐寿堂安设(即弘历退位当太上皇居住地之一),将该处原陈设的《西洋水法一统万年青》换掉。我们现在去珍宝馆参观,在乐寿堂看到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乾隆五十二年安设的。
  这样,《大禹治水图》玉山从设计、运输、制做到刻字、安设,前后共用八年时间。
  ↑3↓三、琢磨工艺
  关于“禹山”是如何琢磨出来的,目前虽无直接的材料可据,但从“禹山”留下的琢磨痕迹中和清宫有关资料中可略知其大概。如前述,“禹山”在运去扬州前,有在“禹山”上“临画”的记载,可见“禹山”在清宫造办处已作过出坯剖料的初步工序。据载《秋山行旅图》玉山等大件玉器,在运至南方制作时,为了便于设计和减轻在途中的运输量,就曾经有过类似工作程序。
  “禹山”顶部刻字时,有专门供方便刻字特制的“踏跺”一座,“禹山”的上部琢磨,料想也有类似的工具。据现代有经验的琢玉技师对实物观察,当时琢磨玉山肘,为了方便上下和前后左右同时多人制作,定要沿“禹山”周围搭一棚架,棚架上还要有可供上下左右活动升降的构造(它或许就是所谓“踏跺”一类的器械)。现“禹山”上深进的山洞,镂雕的树木枝干叶脉等处,均留下许多大小不同口径的圆形琢痕。可知当时“禹山”的制作,除用传统的琢玉铊子外,还有大小口径的管钻(这是一种圆形缺口筒状物,专为琢磨玉器的金属制工具,据考古界证实,早在商代已用它制造玉器)。不论铊子和管钻,除手工转动使用外,都离不开能使其旋转的器械,并且要用水掺金刚沙来配合。关于如何使用这类工具和琢磨运转的实况,明末清初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述:“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槃,以槃水盛沙,足踏圆槃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割断。”这里所说的“圆槃”,即今称为铊子一类的琢器,它直接和玉接触磨擦玉器;所称“沙”,即比金属和玉坚硬的金刚沙,又名解玉沙。清乾隆时,琢磨玉器的工具和方法较此亦不会变化多大。制做这件大型“禹山”,除前述的棚架和可以活动的“踏跺”一类设备外,宋氏所述的方法和工具是不可缺少的。从“禹山”上刻磨字的痕迹观察,其字又不是用铊子琢刻的,而是用金刚石特制的“刻玉刀”,直接在玉石上刻划出来的。
  《大禹治水图》玉山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的资料可据,但在“禹山”前十几年制成的《秋山行旅图》玉山(下简称“秋山”)制造的有关资料中,可估出其约数。据造办处制作“秋山”时记载:“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造办处谨奏请旨事,今查凿堑《秋山行旅图》,已做六个月夜工,四个月日工,约得二成,共用过买办银六百零七两。……据通武称:每日用玉石匠二十四名,连冬令夜工成做,约于明年四月间,糙坯可得。”
  从这段记述,可知“秋山”制作时,在造办处做坯的工作,二十四人同时操作,前后用了十个月才完成全部工程量的五分之一。这就是说,“秋山”制作成器的全部工时约要三万多个工作日,花费银三千余两。据估计,“禹山”工程量约大于“秋山”四倍。这就是说,“禹山”在京作糙坯,即使增加四倍于二十四人的人力,也得近三年才能完成,如日夜加班,也要二年的时间。“禹山”从打坯到在扬州制作成器,不包括刻字工时,总工程量约为十五万个工作日,也就是说,若由一人单独完成,他得四百余年方可制成,需白银一万五千余两。这在当时可购大米一万六、七千担(一担大米约合六十公斤)。必须指出,玉料开采和运输的工时和银两,还不在其内,其数量要多数倍于此,若加在一起,将更为惊人。
  “禹山”从开采到制成,以往一般的介绍和说明,是十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前述,玉料在山上开采约二至三年(因山上气候酷寒,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才能进山开采玉料),由山上运到北京要三至五年,在造办处打糙坯要二至三年,制作用去整八年,弘历诗句中称“禹山” “攻用十年告蒇事”,看来就是指“禹山”在京打坯和到场州制成及刻字的总工时,显然这个工时量是不包括玉料的开采和运输时间的。它清楚地说明,如包括开采和运输的年数,少则要十四、五年,多则十八、九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是最后完成的一年,可知玉料的开采是在乾隆三十八年或三十四、五年前后的事。这就是说,  “禹山”是在清代鼎盛时期的一七六九年至一七八八年之间制成的。
  “禹山”经十余年制成,参加的人有成千上万,花费工作日以几十万计。“禹山”的制成,在中国玉器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显示了我国各民族人民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1】 此诗见于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三十五。
  【2】《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二十。
  【3】《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二十。
  【4】 王先谦《东华续录》卷八十八。
  【5】【6】 黎谦《亭素轩集》。
  【7】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五。
  【8】【9】【10】 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作活计清档”十二。
  【11】【12】 清内务府造办处乾隆五十二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四月记事录。
  【13】 清内务府造办处乾隆五十三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五月记事录。
  【14】 清内务府造办处乾隆三十一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0年4期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 
  

0.jpg (74.69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故宫珍宝馆,世界第一的和田玉山子!再添国宝。

[原创]故宫珍宝馆,世界第一的和田玉山子!再添国宝。

0.jpg (81.25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故宫珍宝馆,世界第一的和田玉山子!再添国宝。

[原创]故宫珍宝馆,世界第一的和田玉山子!再添国宝。
82#
发表于 2009-9-16 18:39:00 | 只看该作者
[em27][em27]
83#
发表于 2009-9-18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万分感谢山猫版主.敬茶!!!
84#
发表于 2009-9-18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万分感谢山猫版主.敬茶了!!!
8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美石在2009-9-18 12:30:00的发言:
万分感谢山猫版主.敬茶了!!!

 

美石兄太客气,

 

古玉的终极魅力不就是“丰富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历史知识”吗?

 

 

世界上唯一从没间断的古文明史只有中国,

 

而中国的古文明史是用“古玉”串起来的。

86#
发表于 2009-9-18 19: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3-4 23:45:00的发言:
田黄石三联玺   

 

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宝田黄石三联玺就是乾隆的喜爱之物。这件三联玺是用产自福建寿山田坑的上等田黄石做成,其原石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就来到了清宫,在库房里一待就是近百年。乾隆年间,机缘巧合这块石头被呈到了乾清宫,乾隆皇帝对其一见倾心,命工匠精心雕琢,于是乾隆三联玺就此诞生。后来,这件三联玺被末代皇帝溥仪缝在棉衣里带出了紫禁城,之后又随其辗转长春、远东、抚顺,直到抗美援朝时期,溥仪将这枚珍贵的田黄石三联玺捐献给了国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f8624i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f8623i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f8632i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f8635i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谢谢,在学习。

87#
发表于 2009-9-18 19: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9-16 18:33:00的发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87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87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再转贴详细资料:

 

故宫珍宝——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案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陈列着一件巨大的玉雕——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玉山(图版八,以下简称“禹山”)。玉雕卓立如峰,山岭叠嶂,瀑布急涌,遍山古木苍松,处处洞穴深秘。在这险峻的山岩峭壁之上,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民工,他们有的锤凿打石,有的用镐刨砂砾,还有的用简单的杠杆机械凿石开山。这幅生动活泼的劳动图景,其题材就是久传民间的夏禹治水的古老传说。这件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
一、玉料来源
  “禹山”的玉料是温润、密致而坚硬的青玉,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五千三百多公斤(据清档案记载九千斤折算为现代衡制重量)。“禹山”底座为高60厘米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青玉山的莹润光泽衬以纹饰精美的青褐色铜座,更显得雄伟壮丽。“禹山”正面中部山石处,阴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篆字方印,背面下部刻有“八徵耄念之宝”六篆字方印,上部阴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五十三年一月《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
  我们从乾隆的诗文中“兹得密勒塔巨材”之句,可以知道,“禹山”的原材料采自我国自古以来以产玉著称的新疆和阗(即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新疆和阗玉的开采和输送内地,史书屡有记述。《明史》记载:永乐四年,和阗“遣使者贡玉璞”,“二十二年贡美玉”,“迄万历朝,于阗(即和阗)亦间入贡。”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定准噶尔和回部部分上层分裂主义分子叛乱之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安定,新疆和阗密勒塔山玉得到了大规模的开采,每年都有大量玉料运至京师及内地,且多大块玉料。用这些玉料制做的大型玉器,除《大禹治水图》玉山重达万斤以上外,现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的《会昌九老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丹台春晓图》玉山和云龙青玉大瓮等大型玉雕,用料都重达数千斤之多。
  从诗文中还可以知道,《大禹治水图》玉山的稿本,是根据清宫内府所藏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图》画轴临仿而成。因画轴无作者姓名,年代也不清楚。鉴赏家根据画谱和画风考证,晋·顾恺之、隋·展子虔、五代·朱简章与周文矩、宋代·赵伯驹等都曾绘过《大禹治水图》,故不知究竟出自谁的手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禹山”图景的稿本所临画轴,最晚不迟于宋人所画。
  夏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又是数千年来人们传颂的伟大功绩,历代封建帝王都以法先王、学尧、舜、禹来标榜自己。乾隆帝为显示自己法先王圣绩之隆,将大禹治水这一题材雕刻在珍贵的巨玉之上,以示自己“作歌敬志神禹神”,以博千古之名。乾隆帝在他的诗中有“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之句,这就说明了他雕刻“禹山”的目的。当然,不管乾隆帝个人意图如何,《大禹治水图》玉山把古代劳动人民开山治水、战胜自然的生动场面,通过匠人之手,艺术性地显现于巨玉之上,流传至今,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关于新疆和阗玉的开采和运输,官修史书和私家著作都有记述,而且有许多夸张的故事传说。《明史》列传记载:和阗“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皆出崑崙山。土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密勒塔山玉也久负盛名,郭璞注《穆天子传》,李善注《南都赋》等,均有述及,当时称为密山。明代后期,密勒塔山玉继续开采。清代,山玉的开采规模更大,有时多达二三千人同时作业。采玉的劳动者,冒着凛烈的寒风,爬越险峻的冰山,在空气稀薄的情况下,挖山掘洞,从岩石中开采玉料。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记述:“叶尔羌、和阗皆产玉,和阗为多,……叶尔羌西南曰密尔岱(按即密勒塔) 者,其山绵亘,不知其终。其上产玉,凿之不竭,是曰玉山。山恒雪,欲采大器,回人必乘耗牛,挟大钉巨绳以上,纳钉悬绳,然后凿玉,及将坠,系以巨绳,徐徐而下,盖山峻,恐玉之猝然坠地裂也。”开采固然不易,但运输更是困难。一块重达万斤以上的玉料,由遥远的新疆密勒塔山是怎样经过千山万水运至北京的呢?黎谦的《瓮玉行》诗序云:“于阗大玉三,大者重二万三千余斤,小者亦数千斤,役人畜挽拽,卒以千计,至哈密有期矣。” 《瓮玉行》诗句是:“于阗飞檄至京师,大车小车大小图,轴长三丈五尺咫,堑山导水湮泥涂,小乃百马力,次乃百十逾,就中瓮玉太第一,千蹄万引行踌躇,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轮生角千人扶。 ”乾隆帝亦有“密勒塔山……采得大玉,由冰而拽运至京师”的记述。据此可知,运输一块大玉料,需要制作轴长三丈五尺(约十一、二米)的特大专车,车上有铜制如“生角”的扶把,前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要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逢山凿岩开路,见水导河架桥,遇上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冰面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五、六里或七、八里。若按这个日速计算,和阗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零五里(见清乾隆时编《回疆通志》)路程,成年累月拉运,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运至北京。假若只能在冬天由冰而拽的话,则在路上需要更长的时间。《瓮玉行》诗说的是瓮玉料和两块数千斤的玉料的运输情况,《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玉山玉料的运输,应是与此完全相同的。
  
二、制作年限
  关于《大禹治水图》玉山的制作情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现简要摘录如下:
  “巡视两淮盐政、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加三级革职暂行留任徵,为移会事,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七日,准贵处移会,内开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十日,将九千斤大玉一块,画得大禹开山图纸样,正背左右四张,具奏。奉旨:‘九千斤大玉准做《大禹开山图》样式,将内里收贮《大禹开山图》发交舒,著贾铨照图式样在大玉上临画,准时发往扬州,交图明阿成做’。钦此。”
  “……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廿七日,将拨得《大禹开山图》玉山蜡样,随纸画样四张呈览。奉旨:‘准交两淮盐政图明阿照此蜡样做法,纸样大小成做。其座子照玉形配做铸料铜座。其大玉上所画钻心,照依大小并照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俟打得时,即送京呈览。’钦此。”
  “……奉发蜡样,恐日久熔化,故照发到蜡样刻成木样一座,咨送贵处呈览,敬谨办理在案。”
  乾隆五十二年四月记事录:“十九日,太监鄂鲁里传旨:‘两淮成做《大禹开山》,业经奏过做得,至今未见送到。着舒文向伊家人问明回奏。’钦此。于二十日奴才舒文谨奏,为遵旨传问,据两淮盐政徵瑞坐京家人周祥声称,《大禹开山》陈设一件已经做得,现在光亮,于六月内始能下船,由水路运送解交,约于八月间方可到京等语。”
  “四月廿六日员外郎王德、达达色库长金江、催长舒兴、笔贴式福海来说,将两淮送到《大禹开山》木样一座安在‘奉三无私’呈览,奉旨着交舒文、伊龄阿看地方安设。其配做大玉山子俟送到时,亦交舒文、伊龄阿在乾清宫、宁寿宫看准地方奏明再安,钦此。”
  “今据两淮盐政徵瑞于八月十六日送到《大禹开山》陈设一件,连座通高一丈六寸,奴才等即督同造办处官员前往乾清宫、宁寿宫等处,量其分位大小,评细斟酌,以期如式。谨拟得乾清宫西暖阁对如意门陈设,并拟请宁寿宫东暖阁现安玉瓮分位换安,如蒙允,准其玉瓮拟陈设乐寿堂西稍间。再拟得乐寿堂向北现安《西洋水法一统万年青》分位换安。又拟得颐和轩西次间雕龙柜分中安设,计查勘得应行陈设地方五处,谨画得地盘纸样五张,一并粘签恭呈御览,伏祈圣主训示遵办,为此谨奏等因,于八月二十日交太监鄂鲁里转奏。奉旨,准在《西洋水法一统万年青》分位安设,钦此。”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记事录:“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内,两淮送到《大禹治水图》山子一座,安宁寿宫、乐寿堂陈设。于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太监鄂鲁里传旨:‘着如意馆朱永泰刻字。’钦此。今为刻做《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一座,高九尺五寸,刻做不能得力,须用踏跺一座,方能刻做,理合呈明堂台批示。”
  从以上所引用的清宫造办处的档案材料可以知道,《大禹治水图》玉山,原名为《大禹开山图》玉山。“禹山”的雕刻是由当时两淮盐政所管辖的扬州工匠负责完成的。“禹山”制做的过程是这样的:大块玉料从新疆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决定用清宫内藏《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雕制《大禹治水图》玉山。先由清宫造办处画工根据稿本设计出图样,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画四张,于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十日完成。随后又制成蜡样,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送乾隆皇帝阅示。乾隆帝于五月七日批准后,发往扬州雕制。玉料和图纸蜡样送扬州后,因扬州天气较热,怕日久蜡样熔化,经乾隆批准,又照蜡样刻成木样。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在玉料上依照木样大小和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雕刻光细。若按走水路从北京到扬州的时间为三个月计算,那么“禹山”在扬州正式动工的时间应是乾隆四十六年的九月份,完成时间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份,同年八月十六日“禹山”水运到北京。
  玉雕完成运回北京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又命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刻字,将他亲笔题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和诗刻在“禹山”的背面,又将他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和《八微耄念之宝》篆刻在“禹山”前后适当位置上,估计约需一年时间,到该年年底才能刻完。
  “禹山”从扬州运回北京陈设在何处,又经过了仔细的调查选点后才定下来。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先将从扬州运回的“禹山”木样安设在圆明园的“奉三无私” 殿,让乾隆帝审看。此后,乾隆帝命内务府大臣舒文在乾清宫、宁寿宫等处看准地方安设。舒文等拟了乾清宫西暖阁、宁寿宫东暖阁、乐堂寿正间、颐和轩西次间等五处地方,并画好地盘纸样五张呈乾隆帝裁决,最后乾隆选定在乐寿堂安设(即弘历退位当太上皇居住地之一),将该处原陈设的《西洋水法一统万年青》换掉。我们现在去珍宝馆参观,在乐寿堂看到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乾隆五十二年安设的。
  这样,《大禹治水图》玉山从设计、运输、制做到刻字、安设,前后共用八年时间。
  ↑3↓三、琢磨工艺
  关于“禹山”是如何琢磨出来的,目前虽无直接的材料可据,但从“禹山”留下的琢磨痕迹中和清宫有关资料中可略知其大概。如前述,“禹山”在运去扬州前,有在“禹山”上“临画”的记载,可见“禹山”在清宫造办处已作过出坯剖料的初步工序。据载《秋山行旅图》玉山等大件玉器,在运至南方制作时,为了便于设计和减轻在途中的运输量,就曾经有过类似工作程序。
  “禹山”顶部刻字时,有专门供方便刻字特制的“踏跺”一座,“禹山”的上部琢磨,料想也有类似的工具。据现代有经验的琢玉技师对实物观察,当时琢磨玉山肘,为了方便上下和前后左右同时多人制作,定要沿“禹山”周围搭一棚架,棚架上还要有可供上下左右活动升降的构造(它或许就是所谓“踏跺”一类的器械)。现“禹山”上深进的山洞,镂雕的树木枝干叶脉等处,均留下许多大小不同口径的圆形琢痕。可知当时“禹山”的制作,除用传统的琢玉铊子外,还有大小口径的管钻(这是一种圆形缺口筒状物,专为琢磨玉器的金属制工具,据考古界证实,早在商代已用它制造玉器)。不论铊子和管钻,除手工转动使用外,都离不开能使其旋转的器械,并且要用水掺金刚沙来配合。关于如何使用这类工具和琢磨运转的实况,明末清初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述:“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槃,以槃水盛沙,足踏圆槃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割断。”这里所说的“圆槃”,即今称为铊子一类的琢器,它直接和玉接触磨擦玉器;所称“沙”,即比金属和玉坚硬的金刚沙,又名解玉沙。清乾隆时,琢磨玉器的工具和方法较此亦不会变化多大。制做这件大型“禹山”,除前述的棚架和可以活动的“踏跺”一类设备外,宋氏所述的方法和工具是不可缺少的。从“禹山”上刻磨字的痕迹观察,其字又不是用铊子琢刻的,而是用金刚石特制的“刻玉刀”,直接在玉石上刻划出来的。
  《大禹治水图》玉山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的资料可据,但在“禹山”前十几年制成的《秋山行旅图》玉山(下简称“秋山”)制造的有关资料中,可估出其约数。据造办处制作“秋山”时记载:“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造办处谨奏请旨事,今查凿堑《秋山行旅图》,已做六个月夜工,四个月日工,约得二成,共用过买办银六百零七两。……据通武称:每日用玉石匠二十四名,连冬令夜工成做,约于明年四月间,糙坯可得。”
  从这段记述,可知“秋山”制作时,在造办处做坯的工作,二十四人同时操作,前后用了十个月才完成全部工程量的五分之一。这就是说,“秋山”制作成器的全部工时约要三万多个工作日,花费银三千余两。据估计,“禹山”工程量约大于“秋山”四倍。这就是说,“禹山”在京作糙坯,即使增加四倍于二十四人的人力,也得近三年才能完成,如日夜加班,也要二年的时间。“禹山”从打坯到在扬州制作成器,不包括刻字工时,总工程量约为十五万个工作日,也就是说,若由一人单独完成,他得四百余年方可制成,需白银一万五千余两。这在当时可购大米一万六、七千担(一担大米约合六十公斤)。必须指出,玉料开采和运输的工时和银两,还不在其内,其数量要多数倍于此,若加在一起,将更为惊人。
  “禹山”从开采到制成,以往一般的介绍和说明,是十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前述,玉料在山上开采约二至三年(因山上气候酷寒,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才能进山开采玉料),由山上运到北京要三至五年,在造办处打糙坯要二至三年,制作用去整八年,弘历诗句中称“禹山” “攻用十年告蒇事”,看来就是指“禹山”在京打坯和到场州制成及刻字的总工时,显然这个工时量是不包括玉料的开采和运输时间的。它清楚地说明,如包括开采和运输的年数,少则要十四、五年,多则十八、九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是最后完成的一年,可知玉料的开采是在乾隆三十八年或三十四、五年前后的事。这就是说,  “禹山”是在清代鼎盛时期的一七六九年至一七八八年之间制成的。
  “禹山”经十余年制成,参加的人有成千上万,花费工作日以几十万计。“禹山”的制成,在中国玉器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显示了我国各民族人民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1】 此诗见于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三十五。
  【2】《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二十。
  【3】《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二十。
  【4】 王先谦《东华续录》卷八十八。
  【5】【6】 黎谦《亭素轩集》。
  【7】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五。
  【8】【9】【10】 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作活计清档”十二。
  【11】【12】 清内务府造办处乾隆五十二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四月记事录。
  【13】 清内务府造办处乾隆五十三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五月记事录。
  【14】 清内务府造办处乾隆三十一年“各作成作活计清档”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0年4期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 
  

详细,谢谢。

88#
发表于 2009-9-19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山猫老师辛苦了,[em01]学生学习了,开眼了 谢谢您!敬茶~[em27][em27][em27]

89#
发表于 2009-9-19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好图,看得我都口水了[em02]。

山猫老师真的辛苦了,照相技术也很不错[em17]

学习了 谢了  开眼了[em01]

学生敬上~[em27][em27][em27][em23][em23][em23]

9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天乐在2009-9-19 9:25:00的发言:

好图,看得我都口水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山猫老师真的辛苦了,照相技术也很不错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学习了 谢了  开眼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学生敬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天乐兄客气了。

 

据说中国人爱玉的本质是从骨髓里遗传来的。

 

笑谈了。

 

 

尽我的一点微薄之力,

 

能让更多的爱玉之人欣赏,

 

宣扬老祖宗的“中华文明”,

 

我欣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8 16:54 , Processed in 0.0698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