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道德楷模说
这一说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品质和当时人们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观念探合在一起,加以拟人化地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
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个理论就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而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在我国古代曾以玉的品质作为道德楷璜把自然界中的这种矿石——玉石,把工艺美术品中的这个古老品种——玉器,溶进一种(或数种)哲学思想,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儿的论述,正式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并借助于比较普遍的社会舆论,形成一种风尚和习俗,去培养人们内心的信念,去帮助巩固和发展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玉的”道德楷模说”应起源于商周时代而形成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其代表性的论述莫过于(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一节。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韬者,何也?为玉之富而晤之多歌?孔子曰,非为辖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大昔者君子比德干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纷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情越以长;其终础然;乐也;推不论瑜,榆不掩暇志也;罕尹旁达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璃特达,信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所论述的由玉体现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共十一种德性,其原则和规范围然是和封建杜会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可谓儒家道德规范大全。和孔子观点相仿的还有管子管子也有一段论述:
夫玉之所以资者,九德出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墨,义也廉而不纠行也;鲜而不垢,法也折而不挠,勇也;取适皆见稿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是以为符瑞。
此外,《五经通义》曰: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另《说文》释玉为:“石之美有五德者。”其对五德即仁、义、智、勇、辇(洁)的注解为: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船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伎,挈之方也。
以上各种论述的共同之处,都是把玉石在质地、光泽、硬度、纹路、音色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体现出封建道德的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体现了封建道德和天命论的关系。天命论是讲天有意志,认为道德是上帝赋予人们的先验的东西。孔子就说过:“天生德于予。”自命为受天之德。天德秉赋于人,是为“人德”。玉石的品质是天生的,在儒家看来,也是老天赋予的。于是他们借物象形,把玉石和天德巧妙地粘合在一起,煞是天衣无缝。另一个是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为仁以及孝憔等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据于土地等级制的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状况。帝玉将相各级官吏自塔顶按品级依次向下排列,进行着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百姓则处于塔的最底层,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为了维护这种宗法和等级关系,封建地主阶级提出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忠君、孝亲是其最基本的核心。而这一类伦理却硬是通过玉石的天然品质来进行宣扬和传播,作为要求人们遵守效法的样板。道德一旦形成,就不是消极和中立的。它既是经济基础的反应,也能对其起积极的反作用。这样,也就产生了玉文化中的道德楷璜的内容。
2、以玉为玺—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的恋玉情结
自西周以来,玉人典章;玉器成为君权神授的形象代表,于世间万物之中荣登至等地位。自秦以后,以玉为全;做成天子神器,成为赋有上天之命的国家政权法制信物。
(1)古玺传承刀光血影
公元前221年,当寨玉赢政扫平六国初定天下之时,即创立了六袭之制和传国玉主。为处理国事之用,则有皇帝行垄、皇帝之袭、皇帝信全、天子行空、天子之级、天子信垄,各有所用。除此之外,另制一枚代表天命皇权之努,取蓝田之玉,琢玉购虎纽。全文为‘受命于天,既寿十昌’八个大字,系丞相李斯所书,玉玉孙寿镌刻,此即大名鼎鼎之传国玉玺。
玺者,玉印也。秦以前即有,如《周礼》之中多有货贿用空,玺节之记载。自始皇帝起,努便严格规定为天子一人专用,成至尊之称。除天子外,任何人不得用单。故《说文》曰:玺,玉者之印也。
古人造此字,从尔从玉,意为上天授尔国家土地,尔当还承天命室而守之。或曰以玉标志最高政权,其意义引申为上天授尔宝玉为天下君,尔当宝之以执掌天下。由此便知这传国之势非其它六空可比,确系天命之象征,唯君临天下者方能使用。反过来说,谁宝而有之,谁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真龙天子。故传国红一经问世;便为世人瞩目。由于赢政治袭之举发生在春秋战国之后,历史上卞和献璧及街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早已传得家喻户晓,故亦有传说始皇之垄即为和氏璧所琢;将这“天下所共传宝”与传国里联系了起来。然是否当真却漫无左证,由此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此以后,围绕着这枚传国玉玺发生了一代代争夺杀伐,上演了无数次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历史话剧。
传国玺在秦时由始皇帝传之二世,再传之婴。惜乎暴案短寿,三世而终,历时仅一十五载,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年军直逼咸阳,案子奉此传国玉级伏地投降。五年后,高祖即天子位,承秦皇制度。自此,此罂平静地深藏于汉宫达200年之久直到玉莽之时又发生了重大变故。
在中国历史上,玉莽应算得上是富窃神器的专家。他原是以外戚身份人朝为官扶持汉室,曾官大司马、封安汉公。国家大事皆由玉莽作主,其位不为不显赫。当是时也平帝在位,不过是一个12岁的孩童,还属玉莽子侄之辈,竟不能为玉莽所容。公元5年,一次玉莽用椒酒给平帝上寿,次曰平帝便得重病渐次致死。莽即从刘姓宗室中再选一名两岁的子侄登基,此即史书中所谓“孺子刘婴”。玉莽自称摄皇帝,其实,这只是操纵朝政的一大手段而已。三年之后,玉莽即推翻刘婴,自立为帝,改国号“新”。唐白居易诗曰:“周公恐惧留言后,玉莽卑谦末篡时。”颇入本三分。
玉莽篡位时,心中最牵挂的是那枚标志为天命神授的传国玉单。该全原一直在玉莽的姑妈太皇太后玉政君手中保管,玉莽向太后索要,太后不肯相让。玉莽又派大臣玉舜追逼,受到老太后的严词痛斥。
玉老太后说:“你玉莽父子因宗室之便,仰仗我汉家之力,方得以累世富贵,以至于位极人臣,想不到现在竟乘我皇室孤单,以为便利,夺我刘姓天下,一点都不顾往曰的思义。像你这样的人,连猪狗都不如。普天之下有像你这样的亲属兄弟吗?而且你既然自封了皇帝,自当复位一套金匾符节,更换你新的朝服制度,更应当重新制作你自己的玉努,使之传之万世,才能算是你的作为。为什么一定强要我这颗不吉祥的亡国之势呢?我汉家老寡妇,必将不久人世,想与此给一同安葬都不能办到,你玉莽何其歹毒也。”
在玉老太后的口中,至尊至贵的天命神变被说成了亡国不祥之努。孰是孰非,想必读者自明。然痛斥归痛斥,想不交出是不行的,老太后不得已将此给摔在了地上。玉莽得实之后喜不自禁,特意摆酒庆贺。据说此单竟被摔坏了一角,只好用黄金镶补了起来,民间自此始有“金镶玉”一说。
玉莽在位也不过十数年,其间有一西汉远支皇族刘玄起兵,开初加入绿林起义,后被拥立为帝,号曰“更始皇帝”。公元23年刘玄率汉军攻克长安,将玉莽斩杀于渐台,新莽政权土崩瓦解。传国玉单复归汉室,落入更始之手,此时距玉老太后驾崩方十年耳。
然好景不长,公元25年赤眉义军复又打进长安,更始帝不得已向义军投降,传国单又落到了赤眉军所拥立的刘姓后裔帝君——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手中。从上述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汉末年,围绕着传国全所发生的政权变更,充满了奸邪和杀戮。到了东汉末年,其争夺杀伐上演得更加激烈。
新莽末年,原汉高祖九世孙刘秀起兵反莽,加入义军,公元25年自立为光武皇帝,后定都洛阳,发兵围剿赤届军,迫使刘盆子投降。传国里传到了刘秀手中,并由此在东汉一代传了12代皇帝,又历时200多年之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是外戚和宦官火并,继而引发董卓之乱。废少帝,立献帝,东汉玉朝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三足鼎立。连年战争,城垣凋敝,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汉掌全官曾于战乱之中将传国经投于并中。时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在征讨董卓的征战之中,于并内得此宝级,使之变为家藏之物。但此事技袁术得知后,因袁术久有借逾之心,使扣留孙坚夫人,抢夺了该组。而《三国演义》则将这一段写成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带兵投靠袁木。为了替父报仇并恢复江东霸业,孙策以家父所遗传国玉级为质,向民术借兵攻打江东。袁术大喜,立即提供兵卒3000、战马500匹,还特意封孙策为析中校尉、破寇将军。孙策以此夺回丹阳、会稽等江东六郡,重建基业。后孙策中诉而死,遗位于孙权,此是后话。然传国级落入了袁术手中。袁术死后传国缴一度又复归献帝,但最终落入曹操之手,以至于后来又上演了一出曹氏得努失级的历史悲喜剧。
公元220年,曹操死。次于曹丕袭父爵,称魏玉,继而便操纵一班文武官僚,声言汉作已终,逼献帝交出皇位。所谓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于魏玉。献帝不允,丕则陈兵大内,大闹宫廷,追逼玉级,新杀符宝郎,迫使献帝于同年十月卜地繁阳,筑三尺高台,亲李传国级,请曾丕登台受单,代汉称帝。而献帝反疏于台下,由曹丕封为山阳公,着即曰离京,非官召不许人称,演出了一出逼宫夺位的闹剧。这是曹氏得级的故事。但人们还想不到在45年之后,曹氏又演出了一出剧情完全相同的失玺故事。
公元265年,司马上继晋玉之位。此时,沈帝位已传至窗操之孙曹奥。司马炎带创人宫,辽曹克按照当年曾三绍汉的做法,重修受禅台,由克亲奉玉单,请司马炎登台受单、代魏建晋。而共则跪伏于台下听命,被封为陈留公,着出京住,非宜召不得进京。可谓一报还一报,历史意此惊人的相似。《三国演义》有待曰;“魏吞汉宣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又曰;“晋国规璜如玉,陈留琮迹似山阳......”
自此,传国级由魏归晋,在晋室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