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林中秋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讨论]请大家谈谈盘玉的方法和心得。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9:31:00 | 只看该作者
转摘),             古玉“脱胎”谨防“被烫死”
                                          
  古玉的收藏保护是个有讲究的话题。刚买来的古玉,第一步要仔细观察它的老旧,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并留下第一张照片作为日后对比的宝贵资料。
  除蜡警惕新玉瑕疵
  如是生坑古玉,仅用清水简单清洗一下即可。如果是带有金属镶嵌的古玉,则最好用纯净水过洗。对于古玉上一些洗不掉的附着物,千万不要硬性去除。留下这些附着物有益处而无一害,对日后的研究会带来帮助。
  “脱胎”慎用“过水出灰”
  古玉一经盘出,确实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但也有因盘玉不慎,将玉的暗伤引发断裂,或者落地摔坏。因此,玉的盘养不当,必然招致对古玉的伤害。
  玉是一种有灵性的物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出土时质地变软,玉性暂失。有些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者看起来根本不像是玉。此种刚离土的古玉,民间称为生坑玉。其皮骨性软,不可急盘。也不可直接过沸水出灰。应先以净水洗除泥土附着物。放置几天,视其变化特性,再决定是否盘养。
  对古玉施以盘摩保养,依靠人工方法或者人体之精气濡养,将侵入玉体内的杂质排出于外,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会。有些玉在吸收外来物质于腠理之间后,玉体纹理确实有了颜色的变化,在盘养的过程中似乎会恢复不少玉性。这种使玉器变得更加古雅的方法,俗称“脱胎”,原理是通过物理热的传导,是玉体里的着色微量与手中酸碱度产生了反应所致。沁色的变化,皆因人而异。
  玩玉人要使古玉恢复玉性,追求“脱胎”,常常刻意人为地多次“过水出灰”。认为多次“出灰”后,可以把千百年的腐蚀去掉,使玉体内结晶体之间的水分复醒,而达到古玉脱胎换骨的面貌。其实,“过水出灰”现象是玉结晶间分化物质受压而出现的物理分子置换现象。古玉晶间分化后有了空隙,入水会有气泡出现。晶间空隙因千百年的弱酸弱碱化,使得最被易作用的玉中硅质绿泥石或残留的微量方解石形成分解物。每次过水,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便把晶间空隙的分解物,给压了出来。这个就是古玉不断“出灰”的原因所在。
  古玉经过多次沸水出灰,并不是好方法,常常有人会说沁色被“烫死了”。色彩还原都是依靠不同的温度,才产生不同的颜色。沸水温度过高,将古玉中的一些着色微量元素给高温还原了,所以才出现“沁死”的现象。切不可以沸水烫煮,往往有些沁色随着温度变化后呈现不可逆性。因此,“过水出灰”要以适当的温水浸泡,每次时间也不易过长,表面有溜滑的感觉就可以了。因为即使再长,当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就停止了置换。溜滑的手感是“出灰”的PH质与水质产生的软水效应。
   经过盘玩的古玉,玉体晶莹透亮,即所谓玉浆渐出,民间称为熟坑玉。其实“玉浆渐出”是指手的水分进入玉表发生作用后,使古玉的质地颜色由生坑玉的不易辨别转化为泌色精美、浆色宝光四溢。
32#
发表于 2009-2-6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em27]
33#
发表于 2009-2-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李祥云的古玉养浆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4 22:50:00

古玉养浆法;
古玉包浆有四种现象:1出土时以经包浆;2出土后经过一定时间,在一定湿度温度中自行包浆;3浸泡包浆;4把玩中包浆。
第三种方法,是本人把玩古玉养古玉包浆的亲身体验。此法尽管简単,却尚无人言之。玩家们若怀疑,不防一试。
试品条件:1远古玉珍品,2尚未包浆,3未经盘玩,4未经水煮{或烫}5未经洗刷或接触化学品{洗涤剂之类}。
方法:1、将古玉原模原样放在温清水中{玉表的附着物会即刻脱落,比刷的还干净},浸泡30分钟,沁蚀重者或钙化者还可延长时间。2、从水中取出,绝不能檫试{因为古玉受沁的物质接触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浆体物质},放在或悬空架在玻璃或玻璃器皿上,使之以阴干。3、古玉入水有两种反应:第一种,玉表上全部覆盖粘粥{这说明此玉出土不久并未接触过水}的液体,阴干后亦不要盘模或檫拭,晾在通风温润避光之处,使其自行进一步酝酿。经过十天半月,玉浆“瓷实”之后,在度浸泡。第二种方法:玉表上的水无粘性,可以反复浸泡,反复阴干,几日、几周之内均可反复浸晾。玉表上如发现有个别水珠久久不干,那么这颗水滴中可能以经包浆。试擦,可以感到粘性。这说明此玉以经开始复苏与沁浆。这样的水滴干后,斜视【视线与玉表近于平行】玉表,可以看到晶莹莹的点片状亮斑,这可以称作点状包浆。经过反复浸晾,浆点会逐渐扩大为片,片扩大为面。
远古玉器经过如次此一两年{或时间更长些}的保养,再擦拭此玉品,就会发现惊喜————光润晶亮的宝【包】浆以经覆盖全部玉体。
有了这种体验,玩远古玉会增添信心和把握?远古玉可以养浆这一现象,可以用来验证真伪,亦可以提示我们,干巴巴没有包浆的玉品不一定就是赝品。干巴巴的、乌漆麻黑、
'不起眼的古玉之中,往往失落着精品、绝品。

34#
发表于 2009-2-7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em56]  学习
35#
发表于 2009-2-7 23:21:00 | 只看该作者
(转摘),             古玉“脱胎”谨防“被烫死”
                                          
  古玉的收藏保护是个有讲究的话题。刚买来的古玉,第一步要仔细观察它的老旧,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并留下第一张照片作为日后对比的宝贵资料。
  除蜡警惕新玉瑕疵
  如是生坑古玉,仅用清水简单清洗一下即可。如果是带有金属镶嵌的古玉,则最好用纯净水过洗。对于古玉上一些洗不掉的附着物,千万不要硬性去除。留下这些附着物有益处而无一害,对日后的研究会带来帮助。
  “脱胎”慎用“过水出灰”
  古玉一经盘出,确实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但也有因盘玉不慎,将玉的暗伤引发断裂,或者落地摔坏。因此,玉的盘养不当,必然招致对古玉的伤害。
  玉是一种有灵性的物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出土时质地变软,玉性暂失。有些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者看起来根本不像是玉。此种刚离土的古玉,民间称为生坑玉。其皮骨性软,不可急盘。也不可直接过沸水出灰。应先以净水洗除泥土附着物。放置几天,视其变化特性,再决定是否盘养。
  对古玉施以盘摩保养,依靠人工方法或者人体之精气濡养,将侵入玉体内的杂质排出于外,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会。有些玉在吸收外来物质于腠理之间后,玉体纹理确实有了颜色的变化,在盘养的过程中似乎会恢复不少玉性。这种使玉器变得更加古雅的方法,俗称“脱胎”,原理是通过物理热的传导,是玉体里的着色微量与手中酸碱度产生了反应所致。沁色的变化,皆因人而异。
  玩玉人要使古玉恢复玉性,追求“脱胎”,常常刻意人为地多次“过水出灰”。认为多次“出灰”后,可以把千百年的腐蚀去掉,使玉体内结晶体之间的水分复醒,而达到古玉脱胎换骨的面貌。其实,“过水出灰”现象是玉结晶间分化物质受压而出现的物理分子置换现象。古玉晶间分化后有了空隙,入水会有气泡出现。晶间空隙因千百年的弱酸弱碱化,使得最被易作用的玉中硅质绿泥石或残留的微量方解石形成分解物。每次过水,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便把晶间空隙的分解物,给压了出来。这个就是古玉不断“出灰”的原因所在。
  古玉经过多次沸水出灰,并不是好方法,常常有人会说沁色被“烫死了”。色彩还原都是依靠不同的温度,才产生不同的颜色。沸水温度过高,将古玉中的一些着色微量元素给高温还原了,所以才出现“沁死”的现象。切不可以沸水烫煮,往往有些沁色随着温度变化后呈现不可逆性。因此,“过水出灰”要以适当的温水浸泡,每次时间也不易过长,表面有溜滑的感觉就可以了。因为即使再长,当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就停止了置换。溜滑的手感是“出灰”的PH质与水质产生的软水效应。
   经过盘玩的古玉,玉体晶莹透亮,即所谓玉浆渐出,民间称为熟坑玉。其实“玉浆渐出”是指手的水分进入玉表发生作用后,使古玉的质地颜色由生坑玉的不易辨别转化为泌色精美、浆色宝光四溢。

36#
发表于 2009-2-8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9-2-1 21:05:00的发言:

这是要有区分的,要清楚什么是钙化,什么是浆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2.1 00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2.1 00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图是钙化,二图是浆壳.

[em56]  学习。题目:钙化,白化,壳,浆,灰,包浆?研究红山古玉中,对某些方面称谓的各自的特定涵义与表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8 17:48:46编辑过]
37#
发表于 2009-3-13 00:24:00 | 只看该作者
请zhizzhi 兄参考 盘玉推荐。
38#
发表于 2009-3-13 00: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2-7 23:21:00的发言:
(转摘),             古玉“脱胎”谨防“被烫死”
                                          
  古玉的收藏保护是个有讲究的话题。刚买来的古玉,第一步要仔细观察它的老旧,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并留下第一张照片作为日后对比的宝贵资料。
  除蜡警惕新玉瑕疵
  如是生坑古玉,仅用清水简单清洗一下即可。如果是带有金属镶嵌的古玉,则最好用纯净水过洗。对于古玉上一些洗不掉的附着物,千万不要硬性去除。留下这些附着物有益处而无一害,对日后的研究会带来帮助。
  “脱胎”慎用“过水出灰”
  古玉一经盘出,确实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但也有因盘玉不慎,将玉的暗伤引发断裂,或者落地摔坏。因此,玉的盘养不当,必然招致对古玉的伤害。
  玉是一种有灵性的物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出土时质地变软,玉性暂失。有些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者看起来根本不像是玉。此种刚离土的古玉,民间称为生坑玉。其皮骨性软,不可急盘。也不可直接过沸水出灰。应先以净水洗除泥土附着物。放置几天,视其变化特性,再决定是否盘养。
  对古玉施以盘摩保养,依靠人工方法或者人体之精气濡养,将侵入玉体内的杂质排出于外,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会。有些玉在吸收外来物质于腠理之间后,玉体纹理确实有了颜色的变化,在盘养的过程中似乎会恢复不少玉性。这种使玉器变得更加古雅的方法,俗称“脱胎”,原理是通过物理热的传导,是玉体里的着色微量与手中酸碱度产生了反应所致。沁色的变化,皆因人而异。
  玩玉人要使古玉恢复玉性,追求“脱胎”,常常刻意人为地多次“过水出灰”。认为多次“出灰”后,可以把千百年的腐蚀去掉,使玉体内结晶体之间的水分复醒,而达到古玉脱胎换骨的面貌。其实,“过水出灰”现象是玉结晶间分化物质受压而出现的物理分子置换现象。古玉晶间分化后有了空隙,入水会有气泡出现。晶间空隙因千百年的弱酸弱碱化,使得最被易作用的玉中硅质绿泥石或残留的微量方解石形成分解物。每次过水,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便把晶间空隙的分解物,给压了出来。这个就是古玉不断“出灰”的原因所在。
  古玉经过多次沸水出灰,并不是好方法,常常有人会说沁色被“烫死了”。色彩还原都是依靠不同的温度,才产生不同的颜色。沸水温度过高,将古玉中的一些着色微量元素给高温还原了,所以才出现“沁死”的现象。切不可以沸水烫煮,往往有些沁色随着温度变化后呈现不可逆性。因此,“过水出灰”要以适当的温水浸泡,每次时间也不易过长,表面有溜滑的感觉就可以了。因为即使再长,当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就停止了置换。溜滑的手感是“出灰”的PH质与水质产生的软水效应。
   经过盘玩的古玉,玉体晶莹透亮,即所谓玉浆渐出,民间称为熟坑玉。其实“玉浆渐出”是指手的水分进入玉表发生作用后,使古玉的质地颜色由生坑玉的不易辨别转化为泌色精美、浆色宝光四溢。

學習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3 15:14 , Processed in 0.0797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