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edhill8f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求助] 老師們請帮忙,將文化期玉器分類。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3-18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想补充一下,可以说即使是没有加工过的原石,你把它埋在如"墓"的环境中,理论上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原石料的加工面遭受的人为破坏少一些,受侵蚀的表现就不一样,但一直裸露在地表的情况,应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但也有我所说的表现,只是多少的问题,和所处环境的动与静也有关系,有一句话"流水不腐"可借鉴.籽料处在一个特除的环境中---流水/砂中,但大多数也是残留着这种表现---皮子.

不当之处,请ADMIN和LONG兄指正.

[em17][em17][em17][em27][em27][em27][em17]

凡事得容时间,功夫给够了,hongzhi先生的理也就讲透彻了!大家也就对hongzhi先生之理也就慢慢参悟了!慢慢来,大家都不急,品茶,赏古玉,[em27][em27][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8 12:31:53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7-3-18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几位好藏友;古玉与玉料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手的加工,人体的陪伴[陪葬]. 而玉料,天然原石是接触不到人的,天然原石内的色,我认为不是沁,天然原石的外皮的色也不是沁色.看看'沁'字,它是借水到心.色是借某一载体由外到内的,处了载体[过去大家叫'人气']还有水或湿度.玉原石也会接触到湿度和色.但它形成不了活的,可变的沁,更不可能变成脱胎的玉.那到底是为什么,是应该探讨的问题.不知我的观点对否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13#
发表于 2007-3-18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4#
发表于 2007-3-18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123在2007-3-18 14:04:48的发言:

请教一下,天然原石内的色是如何形成的?若使用天然原石内的色,巧雕而成的器物,其色是否可以变化?

籽料是否可以称为“原石”?

经过把玩的“籽料”产生的变化该如何解释?

k 先生;我不是学地质的,但就我的经验答复您,1天然原的色的形成一种是在地下融岩变态时形成的。一种是在地上开裂受外界影响形成的。但它很局限于裂痕附近。巧雕而成的器物,其色长久把玩是会有变化的,但它不同于沁色的变化,它是色的减和浅,而沁是扩和散,自然色变化不吐浆。而沁色吐浆。

2 籽料是原石,它主要产于水中,千年的冲刷去掉了较软的部分,留下了它,由于在水中长年的存在,它有较好的亲水性,容易接纳人在把玩中带进的物质,它会变的越来越透,但它的透,不是古玉脱胎的宝光。没入过土的籽料件所产生的光只是透,象白玻璃一样的一种透。而古玉产生的宝光是由玉中反映出来的,光的反射。不知是否有道理,只是实践经验。另外在把玩中外界的摩擦改变物体的抛光面也是原因之一。

15#
发表于 2007-3-18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经过把玩的玉料,有色的深浅及油润的变化,是因为玉件经过长期把玩人的汗液、油脂进入到玉质当中而产生的光学变化。大家可做一个实验,在一个干燥的毛玻璃面上它的光显得污白,但你要是用水把毛玻璃面湿润它就会显得透、亮。通俗的比喻,不一定恰当。
16#
发表于 2007-3-18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7-3-18 21:39:14的发言:
经过把玩的玉料,有色的深浅及油润的变化,是因为玉件经过长期把玩人的汗液、油脂进入到玉质当中而产生的光学变化。大家可做一个实验,在一个干燥的毛玻璃面上它的光显得污白,但你要是用水把毛玻璃面湿润它就会显得透、亮。通俗的比喻,不一定恰当。

才先生;如果你用水洗掉汗和油,它不是还一样的透和亮吗。和田玉[没入过土的]应该是它的本质结构和成分,在遇到人‘气’后,产生了变化,我觉得所为的‘气’是一种有机物对玉石中无机物的影响,不知想法对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9 01:32 , Processed in 0.2123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