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08-11-2 17:21:00的发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11210491913953.jpg

LONG老大头给您看茶。 
两个问题:1 如从利用石根料仿件看此件似乎带有近似。因石根内色与自然受沁质变色有不同,石根色聚集较重也较深入。2 从表像受沁与解理态观察 沁色的确是随形而入无有被切断色路。盘变也较明显。请教如何更好地区分原石根色与自然受沁质变?如对石根仿品的盘变也会有出现沁晕散表现?
说的很对,你的第一个问题,说明你的仔细观察了.我在前几年也被这样的仿品迷惑过,确实太象了.就因为找这个图,回答晚了.看下图;
[upload=jpg,02 001.jpg]UploadFile/2008-11/2008113942522995.jpg[/upload] [upload=jpg,02 003.jpg]UploadFile/2008-11/2008113942515537.jpg[/upload] [upload=jpg,02 004.jpg]UploadFile/2008-11/2008113942585714.jpg[/upload] 以上图是非常好的仿品,就同你说的情况一样,但它是河磨料,利用石色加工的,依靠眼力分析,区别主要在于玉整体的本质上和沁的关系上.另外高古玉的沁色在生坑时,往往凝集在古玉表面,而受外界影响时才扩散较大范围.这给有些经验不足的人造成假象.
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答了一些,即整体和沁的关系,说明白了,就是除了观察沁色同时要观察,无沁色的玉质,观察其透明度,和老熟的情况,这里的观察有点经验的成分,要自己多锻炼眼力. 至于石色在被盘时的扩散,成因很多.但都是有限的扩散,而且不很影响旁边的玉色,受盘后仍然泾渭分明.而沁色是受盘明显快速扩散,与旁边玉色形成调和色直至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