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KEN仔在2008-9-18 22:32:00的发言: 因为大多应用于悬挂、佩带,几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一般为单面钻孔,两面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称马蹄孔。可能出于减少钻孔难的设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则采用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眼。有的对穿孔对接有误差,因而孔径有台阶式痕迹。这两种琢孔方式商周时代仍沿用。另有三种为红山文化玉器特征有,一为在一面打两个孔,斜入"刀"在深处穿通,俗称象鼻眼,这种打孔方式唐代以后才又采用;一为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对穿,另一为在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这三种穿孔方式可统称为双眼穿洞单面成孔法是红山文化琢制工艺的独特特征。。。。。
说的好,补充;孔内的留痕,是与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有深浅宽窄之分.与受腐情况不同,有清楚与不清楚的不同.所以工痕只能做参考.不能绝对定论.如果仅凭此定论,真是一孔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