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请问有没有关于红山玉刀工与钻孔的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7 22: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问哪里有关于红山玉刀工与钻孔的鉴别教材?如果哪位知道的话请给个连接 小弟将不胜感激![em225]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9: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哪位前辈知道哪里有吗?```
3#
发表于 2008-9-18 19:5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tdog530在2008-9-18 18:29:00的发言:
没有哪位前辈知道哪里有吗?```

任先生说过.工上自然态质变是关键,我们没可能指挥8000年人做什么.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9:56: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指教```是我被误倒了```[em58]

5#
发表于 2008-9-18 19: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tdog530在2008-9-18 19:56:00的发言:

谢谢指教```是我被误倒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em27]

6#
发表于 2008-9-19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hotdog530友:红山古玉的甄别,我的看法是先不要从微观的工法入手,工法仅仅是在工上自然态质变、玉质肥熟、浆、神、沁等鉴别项过关的基础上的辅助鉴别项,仅从工法断定是否红山是丢西瓜拣芝麻的做法,更何况红山工法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标准。切记,我们从工法上仅能判断其是否有明显的现代工痕迹这一点入手,而不是“工法是否是红山的工法”这一片面思维去断定,如果是后者,您有可能放过很多的收藏机遇。大巫头01版主说的好:认工不如看沁,看沁不如认浆,认浆不如看熟,看熟就是质变,质变就是自然态。
7#
发表于 2008-9-19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8-9-19 7:36:00的发言:
hotdog530友:红山古玉的甄别,我的看法是先不要从微观的工法入手,工法仅仅是在工上自然态质变、玉质肥熟、浆、神、沁等鉴别项过关的基础上的辅助鉴别项,仅从工法断定是否红山是丢西瓜拣芝麻的做法,更何况红山工法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标准。切记,我们从工法上仅能判断其是否有明显的现代工痕迹这一点入手,而不是“工法是否是红山的工法”这一片面思维去断定,如果是后者,您有可能放过很多的收藏机遇。大巫头01版主说的好:认工不如看沁,看沁不如认浆,认浆不如看熟,看熟就是质变,质变就是自然态。

[em63]

8#
发表于 2008-9-19 12: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8-9-19 7:36:00的发言:
hotdog530友:红山古玉的甄别,我的看法是先不要从微观的工法入手,工法仅仅是在工上自然态质变、玉质肥熟、浆、神、沁等鉴别项过关的基础上的辅助鉴别项,仅从工法断定是否红山是丢西瓜拣芝麻的做法,更何况红山工法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标准。切记,我们从工法上仅能判断其是否有明显的现代工痕迹这一点入手,而不是“工法是否是红山的工法”这一片面思维去断定,如果是后者,您有可能放过很多的收藏机遇。大巫头01版主说的好:认工不如看沁,看沁不如认浆,认浆不如看熟,看熟就是质变,质变就是自然态。

好,学习了!

9#
发表于 2008-9-19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型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装饰纹饰简洁,疏朗多为抽象图案。

一般多着重大块面抛光,仅在眼、口部作精细雕琢。器形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

琢制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沟槽,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有的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说明琢磨很精细。

后期才在隐起图案上加刻阴线纹。

因为大多应用于悬挂、佩带,几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

一般为单面钻孔,两面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称马蹄孔。

可能出于减少钻孔难的设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

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则采用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眼。

有的对穿孔对接有误差,因而孔径有台阶式痕迹。这两种琢孔方式商周时代仍沿用。

另有三种为红山文化玉器特征有,一为在一面打两个孔,斜入"刀"在深处穿通,俗称象鼻眼,这种打孔方式唐代以后才又采用;一为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对穿,另一为在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

这三种穿孔方式可统称为双眼穿洞单面成孔法是红山文化琢制工艺的独特特征。

以上方法再加上任老师的十二真经。。。要鉴定是与否。。。不难了。。 

10#
发表于 2008-9-19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EN仔在2008-9-19 16:44:00的发言:

红山文化玉器型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装饰纹饰简洁,疏朗多为抽象图案。

一般多着重大块面抛光,仅在眼、口部作精细雕琢。器形多为扁平体,无论单面或双面雕琢均有厚薄变化,常将器物外轮廓琢成薄形钝刀状。

琢制工艺擅长以磨碾手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沟槽,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有的棱线触之有感,视之不见,说明琢磨很精细。

后期才在隐起图案上加刻阴线纹。

因为大多应用于悬挂、佩带,几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

一般为单面钻孔,两面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称马蹄孔。

可能出于减少钻孔难的设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

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则采用双面打孔,孔径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眼。

有的对穿孔对接有误差,因而孔径有台阶式痕迹。这两种琢孔方式商周时代仍沿用。

另有三种为红山文化玉器特征有,一为在一面打两个孔,斜入"刀"在深处穿通,俗称象鼻眼,这种打孔方式唐代以后才又采用;一为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对穿,另一为在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

这三种穿孔方式可统称为双眼穿洞单面成孔法是红山文化琢制工艺的独特特征。

以上方法再加上任老师的十二真经。。。要鉴定是与否。。。不难了。。 

[em17]

孔内エ上质变,点击放大看

[upload=jpg,04.jpg]UploadFile/2008-9/200891916464637914.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9 16:48:16编辑过]

0.jpg (254.99 KB, 下载次数: 0)

请问有没有关于红山玉刀工与钻孔的教材?

请问有没有关于红山玉刀工与钻孔的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6 07:57 , Processed in 0.0579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