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草原射天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杂类] 宋老艾叶绿珍品欣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1:28:37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老艾叶绿实在太稀少了!我也只淘到这一个!供大家鉴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1:34:5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石,而不是玉,时间越久颜色越暗!特殊的晶格是艾叶绿独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1:44:35 | 只看该作者
艾叶绿石 艾叶绿石是一种肌体中含有银色金属沙点的矿物,如繁星闪烁夜空,绿中透出黄色,清中期以前排为石中之首,是难得一见的宝物,因北方地理气候所影响,石质成熟的辽宁老坑所产为第一,其次为福建寿山所产,因古典记载有限所至五花石坑具体位置至今成迷,有史记记载清康熙御赐寿山在今吉林省境内,为康熙狩猎场地,解放前归辽宁,辽宁产艾叶绿石,及五花石坑地点还有待考证。

寿山石主要出产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市郊北部约30多公里的寿山乡,日溪乡,闽侯县等地。 寿山村是寿山石的唯一的原产地。其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东北部,出福州市区北上,在蜿蜒而平坦的盘山公路上行车三十余公里就能到达寿山。 寿山村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寿山村由群山所环抱,正是这些山头构成了寿山一道道亮丽的的风景线。以寿山村为中心的"百里连亘"、"万山村立"的群峰里,主要有高山、旗山、旗降山、杜陵、善伯等。从高空俯视,一条美丽的线条-寿山溪镶嵌在寿山上,有"石帝"之称的田黄正是出产于寿山溪自身及周边。


山坑石中的著名品种。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三山志》中记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相距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明末谢在杭在评述寿山石时,曾称艾叶绿为第一。清代毛奇龄《后观石录》中,形容其色泽"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又日"上半如碧玉,下半……,又如西洋玻璃瓶。"清代郑杰《闽中录》中也称"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不可多见,大者尤难"。史载艾叶绿原产距寿山十数里的"五花石坑"内,是该洞罕见的品种。但该洞早于清代即绝产。近代每以月尾绿中色如老艾叶、质通明纯洁者充作艾叶绿。也称"艾叶冻"、"艾叶晶";如色稍淡者,则称"艾叶背绿"。艾叶绿与田黄、白芙蓉并称"寿山石三宝"。

艾叶绿石产于福建、浙江、辽宁、石色如同艾叶般翠绿。艾叶绿是名贵上品,除质地温透精绝外,它的颜色更是浓艳鲜嫩,翠绿无比。辽宁产的艾叶绿是最上品。

寿山石在明代以艾叶绿为最上,清代以后首推田黄。

艾叶绿色青翠,质灵秀。间或带点绿黄色的称艾背绿。是寿山石中品质最上乘的,艾叶绿产量极少,无脉可寻,偶尔在矿石中出现一点这样的精灵,多是脱蛋类的石头,可遇不可求的。明清文人推崇为第一,价格很高

艾叶绿石的石质用手摸之,石细如婴肤,有一种石中分泌油脂的感觉。不火,不躁,端庄秀丽。纹理在强光之下呈半通透状,由于石头受水冲荡滚动而成的裂痕又经过近千万年的水中氧化,而出现红格,如雨后彩虹,异常美丽,肌体之中含银色金属沙点如夜空繁星闪烁,甚是动人。印章的石质颜色,绿中含黄,黄中有绿,漂亮之极。

名人谢在杭最早提出艾叶绿石乃石中第一,谢在杭在福建为官,见到的寿山石何止千万,为什么说艾叶绿第一,而不是田黄或者是芙蓉第一呢?这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艾叶绿石在明代末期就已经绝迹,足以见其珍罕性。田坑的艾叶绿极为珍贵,其价值可与桔皮红田黄齐肩。

属于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与青田石的产地特征比较(依据《东洋见闻录》)主要矿物方面:青田石的主要矿物为叶蜡石,以叶蜡石为主的青田石约占青田石品种总数的70%以上,而寿山石的主要矿物为地开石(高岭石族矿物)。次要矿物方面:蓝线石、红柱石、刚玉,特别是近宝石级的单晶体蓝刚玉为青田石的特征次要矿物。青田石中的叶蜡石较少伴生有硬水铝石,寿山石中的叶蜡石常伴生有大量的硬水铝石次要矿物。新品种方面:青田石和寿山石中均发现有绢云母型新品种。珍贵品种的矿物组成:寿山石中的珍贵品种田黄石的矿物组成为珍珠陶石和地开石,而青田石中的珍贵品种灯光冻的矿物组成为叶蜡石。结构有序度方面:青田石的内部结构有序度普遍高于寿山石。透明度方面:青田石的透明度普遍低于寿山石。因为青田石以叶蜡石为主,矿物组成复杂,次要矿物丰富,结构相对疏松,含铁量较多。而寿山石以地开石为主。一般来讲,叶蜡石型印章石的透明度低于地开石型印章石。分类方面:青田石分为叶蜡石型、地开石型、伊利石型和绢云母型。寿山石分为田坑、山坑、水坑、原生矿、次生矿。青田石、寿山石的产地特征存在差异与它们的母源岩性、成矿环境和蚀变作用差异有关。保养:寿山石,也称作塔石,是以叶蜡石或地开石为主要成份的一种石料,是雕刻、篆刻常用的石材。因含有的成分多为地开石、高岭石、尹利石、叶蜡石所以需要3到6个月保养一次。因为人的死皮组织容易附着在寿山石上会滋生真菌,最后酸化使得寿山石酥脆,用滤勺过滤融化后的御守塩浸擦洗。如操作时用俱攞钵盛放,长期后可看到钵上生长出树根桩物质,也算是收藏的乐趣。


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分。石坑寿山,角山,九茶山,月尾溪,都灵坑,坑头洞,水晶洞等处。 田坑

田坑产自寿山乡一带溪旁水田底所埋藏的零散独石。田黄石是田坑的简称。在地质学上称为"冲积型砂矿"外观特征:质地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石肌里隐隐可现萝卜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黄色、白色、灰黑色或黑色的(鸟雅皮)石皮。间有红色格纹。其品种主要按色泽区分。通常分为:田黄石、白田石、银裹金石、红田石、绿田石、黑田石、田黄冻、硬田、搁溜田和溪管独石等。水坑水坑产自寿山乡南面的坑头矿脉。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富光泽。水坑诸石多出于此。水坑石的品种主要以每一块矿石的色象形似而区分:水晶冻鱼脑冻,又称作白水晶,晶玉,产自坑头洞和水晶洞黄冻鳝草冻,又称作鳝脊冻,仙草冻,产自坑头洞和水晶洞,灰中带黄者为好牛角冻,产自坑头洞,颜色有如牛角,而天蓝冻,又称作蔚蓝天,产自坑头洞和水晶洞桃花冻瓜瓤红,又称作肉脂、坑头冻、西瓜水、小桃红,产自坑头洞,颜色红如桃花,白如玉玛瑙冻环冻,又称作豹皮冻,产自坑头洞,水晶洞,颜色灰绿褐色,有环状花纹,如豹皮。坑头石,产自坑头洞,坑头洞石除各种晶、冻以外统称坑头石掘性坑头冻油石山坑山坑产自寿山、月洋两个山村。山坑是分布最广,品种最多的石系。主要品种:高山石,产自高山各洞,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等色。(红高山、白高山、高山冻、高山晶、太极头、掘性高山、玛瑙洞、荔枝洞等等)杜陵坑,又称作都灵坑,都成坑,都丞坑(黄杜陵、红杜陵、白杜陵、五彩杜陵、掘性杜陵、尼姑楼、蛇匏、善伯洞、碓下黄、掘性碓下)迷翠寮,又称作美醉寮,产自都灵坑山顶,质地细腻,质地莹澈不如都灵石,有黄,淡灰,藕粉红等色。芦荫,产自寿山乡,有黄,淡灰,淡黄,淡黑和白色。鹿目格,也称作鸽眼红,红地有蓝白点,不透明。月尾石,产自月尾溪(月尾紫,月尾绿、月尾冻、月尾晶)虎岗石(栲栳山、狮头石、花坑石)金狮峰,产自月尾溪对面山中,品种有房栊岩、鬼洞、野竹桁。吊笕石,也称作豆耿,产自吊笕山,品种有吊笕冻、虎皮冻、鸡角岭。连江黄山仔濑,又称作山井籁,产自日溪乡东坪村,有黄,红,白,黑等色。柳坪石,产自寿山北十里柳坪乡,品种有柳坪紫、柳坪晶、黄洞岗。猴柴磹(槟榔九茶岩、白九茶、豹皮冻、无头佛坑)旗降石,又称作奇艮石、奇岗石,产自寿山村北的旗降山(黄旗降、白旗降、紫旗降、银裹金李红旗降、金裹银旗降、掘性旗降)老岭石(老岭黄、老岭青、老岭晶、老岭通、大山通、豆叶青、圭贝石、墩洋绿、雄堆绿)旗山石(水洞湾、牛蛋黄、寺坪石、煨乌)水莲花,产自旗山,有白,灰,红三色鸡母孵,又称作鸡母窝,产自旗山,有黄,红,白三色,以黄色为佳。马头岗,产自旗山,有色黄如鹅蛋者,也有带灰色和豆青色。大洞黄,产自旗山,以软黄为佳。三界黄,产自旗山,红白黄三色,以软黄为佳。月洋石(半粗、绿若通、竹头窝、竹头粗、峨嵋石、溪蛋)芙蓉冻,产自月洋乡,质地温润细腻,颜色有藕尖白,猪油白,淡黄色,嫩青色。根据颜色可分为黄芙蓉、白芙蓉、红芙蓉、青芙蓉、花芙蓉(红花冻)等,根据产地分为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半山冻,产自月洋乡,颜色有李果红,花红,黄白几种,与芙蓉冻相似。根据颜色可分为白半山,黄半山、红半山、花半山。

历史1954年在褔州仓山区发掘南朝的墓葬群中发现用寿山石雕刻的石猪。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经唐宋朝雕刻艺术渐渐成形,但作品仍以人物及动物石俑为主。现褔州市博物馆藏有以上这些雕刻作品。元明朝开始与起用叶腊石制印,寿山石成为印石材料的一个重要品种,同时寿山石的雕刻艺术也随着产生并逐步发展。直至清朝初年杨玉璇、周彬等雕刻名家出现,促使东门、西门两个流派逐渐形成。寿山石需要每3至6个月时间,用过滤后的御守塩水浸养或者擦拭。如用俱攞钵盛放御守塩,长期使用 钵上可以出现树根样子的奇异现象,算是收藏者的趣味

赏石方法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收藏鉴赏寿山石雕,应该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1:55:45 | 只看该作者
艾叶绿产于福建、浙江、辽宁,石色如同艾叶般翠绿。艾叶绿是名贵上品,除质地温透精绝外,它的颜色更是浓艳鲜嫩,翠绿无比。辽宁产的艾叶绿是“最上品”。艾叶绿是闻名遐尔的寿山石中最为稀有和珍贵的品种,被人誉为"寿山三宝"之一。由于它色如艾叶般青翠嫩绿,质又细腻温润、脂凝通灵、莹洁无类,而被人视为珍品、神品。
艾叶绿,不透明至微透明,所见一般为黄绿色,深绿色如同艾叶者很少,最为珍贵。此品种产出无规律,无准确产出矿脉,极少产出,故收藏者,多只闻其名而不谋其面。
  明朝倍爱官宦珍爱的软宝石,与老艾叶颜色相仿,价值不低于田黄石。以入印为主,亦有小把件,产于辽宁的称老坑,浙江青田和福建寿山亦有少量出现,称为新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2:0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原射天狼 于 2017-9-4 14:43 编辑

艾叶绿石的神秘  2015-02-05  兰心女人  
  艾叶绿亦称「艾绿」不透明,色较艾叶艳丽。绿中透出黄味,其绿色较淡者则别称艾背绿。清毛奇龄中记载艾叶绿二枚,其一〞绿色通明,而至底渐至深碧色,独其往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其二〞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外国)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酒瓶。由于传世艾叶绿难得一见,因为在清代便已绝产。而今有人认为艾叶绿即为月尾绿,实为谬也。  明末谢在杭在评述寿山石时,曾称艾叶绿为第一。明末清初,田黄未被发现之前,文人雅士们始终将艾叶绿品为第一,可见在宋、明时期人们对艾叶绿石的珍爱地位。这是事实。莫非自己手中握的就是绝迹已久,却仍活在史书中的艾叶绿?.............................  自南宋以来至今八百年来,艾绿名声越来越大,几乎成了所有绿色印石代称..  近代每以月尾绿中色如老艾叶、质通明纯洁者充作艾叶绿。也称“艾叶冻”、“艾叶晶”;如色稍淡者,则称“艾叶背绿”。  艾叶绿与田黄、白芙蓉并称“寿山石三宝”。  绿印石称为艾叶绿的印石大概有六种: 广东绿,寿山月尾绿,青田艾叶绿,辽宁老种艾叶绿,寿山水坑艾叶绿,还有一种彭湖环冻艾绿石, 寿山老艾叶绿,         寿山艾叶绿简称“艾绿”,指月尾石中色花翠似老艾之叶的矿块。产量甚微,以奇特稀有而见珍。“艾绿”一名早在南宋已见文献记载,不过古时所指乃寿山五花石坑所产的石种。在明代以前极负盛名,鉴藏家均评寿山石以“艾叶”为第一。       从这里艾叶绿原石雕刻品来看,它与现今月尾洞所产艾叶绿(即月尾绿)有明显不同。其石色浓凝鲜绿,但其色略逊翡翠一筹。翠绿中带有黄赭色筋络,有白色小块、点、和流水纹,质细凝腻,受刀艰涩又其表面保留少许灰白色石皮,以供辨识。而现今艾叶绿月尾石,色浓绿而略带赭色,石质松散易裂。两者相较之下,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曾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种石质凝腻,色如老艾叶的老艾叶绿[为了别于其他以艾叶绿命名之绿石,可以老艾叶绿名之.......................................................................       明代谢在杭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可见古人十分推崇艾叶绿。甚至尊为寿山石之首。以敝人之见,现今田黄石尚有,而艾叶绿矿已绝,所以被挤落而屈为寿山石第二,实为可惜。 寿山水坑艾叶绿,艾绿因之得名. 众所周知水坑鱼脑冻.黄水晶.白水晶都是名品, 这艾绿其实就是绿水晶,这种绿色像瓜皮绿,不像翡翠,可以用多种颜色来形容,只能以艾叶绿相称,  古人定名是有根据的,原来水坑的绿水晶有些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枯的颜色,故称为艾叶绿,简称艾绿.. 曾见一块棕绿相间的艾绿印章,其棕色似漂于绿晶上,而绿晶被分为通体小晶体,在阳光下如遍体祖母绿,美丽异常,握在手中让人心动,至今难忘.艾绿因其名气大,所以其他产地的绿色印石也以此相称,其实那些只不过是绿色,与艾叶无关.. 艾绿的缺点是随时间推移而颜色变深,尤其是明代以后产的大块纯晶体,但晶体质地不变,深绿庄重,沁人心肺..虽然是几百年的产物,也不是一般印石可比,是绝佳品类. 想当初,文彭提倡冻石篆印,而南宋就已经问世的稀有的艾绿,即水坑”绿水晶”以其纯冻的身份,论纯净(无罗卜花,红格)论冻化,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第一.. 现称艾绿是指水坑绝品”绿水晶”晶冻而言…  这是不同时期寿山石艾叶绿的影像图片了来自网上是不可以尽信的(尤其那些未经权威鉴定的非专业网站所发图片),   传说艾叶绿产自与寿山相距十数里的“五花石坑”,明末清初“五花石坑”已不见出产,且现代寿山也没有“五花石坑”的确切地址可考。  寿山艾叶绿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南宋梁克家在《三山志》中所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明代《闽杂记》中也有类似记述:“坑距山里许,石皆五色,水坑以绿为贵,所称艾叶绿也。”另清高兆在《观石录》中曾记载:“方寸一枚,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神品。”清毛奇龄《后观石录》中记载艾叶绿二枚,曰其“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往处稍白,则艾背叶矣。”“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瓶。”  及至民国龚伦在《寿山石谱》中所言:“月尾山,隔溪与都成坑对峙,山产石,绿者曰月尾绿,紫者曰月尾紫。其艾叶冻一种,明谢在杭品为寿山石第一者,即出于此。”“艾叶绿黝如老艾叶,质涩,间有水痕,冻而透明者颇罕,微似粤产之广绿石。”另外同时期的《寿山石小志》则谓:“艾叶绿又名艾绿,清时已绝产,色如黄槁之艾叶,中有黄筋如线及白块或紫块,质颇嫩,半透明而带光泽,浓者色黄绿,淡者如粉绿,作月白色,明净无瑕,皆佳品。”  由此可见自龚伦以下,没人见过真正的艾叶绿实物,多以近现代的月尾绿为本,发牵强附会之说而已。     《中国印四大名石寿山石》第112页见到刊登在那里的邓石如刻得黄绿石印章照片  .     从邓石如刻得巧色老坑艾叶绿来看,它与现在月尾洞所产艾叶绿(即月尾绿)有明显不同,这里且以‘旧产’和‘新产’区分:旧产石色浓翠,绿中带黄赫色筋络,有白色小块点和水流纹,质细结凝腻,但受刀较涩。 1" />寿山五花坑产的“艾叶绿”品评为寿山石第一。由于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在明代被誉为“印石第一品”9" />    【转帖】艾叶绿之我见(一)1、艾叶绿首先是一种色,以艾叶绿之色命名某石种,现今寿山石的艾叶绿最为著名。前后《观石录》关于艾叶绿的文字,使得今天许多寿山石研究者一筹莫展,像哥德巴赫猜想。    艾叶绿首先是一个广义的石种概念。寿山石中,艾叶绿最近的血统是月尾绿,其能吸引最多的寿山石爱好者参与其中,对普及和推广寿山石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寿山石的研究者不是这么看的。如果月尾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寿山艾叶绿,那可是要闹笑话的。    那,究竟何为寿山艾叶绿呢,几乎所有的寿山石研究者,在引用了前后《观石录》的相关说法后,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又似乎成了学术问题。    确实,从研究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学术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仅仅靠讲述寿山艾叶绿本身是难以讲得清的。    它将会涉及寿山石的三个石种:月尾绿、艾叶绿和绿田。    它将会涉及寿山石的山坑、田坑、原生卵形石以及是否经历水流搬运的问题。  2、寿山艾叶绿最早见诸文字的大概是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其以色泽命名寿山石开创有文字可考之先河。    五花石坑,先民们从山坡、山洼里“捡”原生状态的独石,而非找石脉开山洞“采”石。一捡一采,昭示了早期(南宋)寿山艾叶绿和中晚期(明清)洞产月尾绿、党阳绿的根本差别。    以色泽而论,洞产月尾绿中接近艾叶绿之色,当然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艾叶绿。广义的艾叶绿是一个商业性概念,和寿山石历史上以原生独石状态存在的艾叶绿无共同之处。    千万不要把源之矿脉的、掘性的月尾绿混同与原生独石状态的艾叶绿,其地质形成条件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把躺在月尾溪旁的山坡、山洼里的,色如老艾之叶的原生独石称之为寿山历史上的艾叶绿,是否可行呢?    遗憾的是,躺在月尾溪旁的山坡、山洼里的,色如老艾之叶的原生独石几乎绝迹了。    寿山历史上的艾叶绿,成了寿山人永远的痛。  3、如果说,洞产的(包括掘性的)月尾绿和艾叶绿在地质的形成条件上有着血统关系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假设一下,在寿山石家族里,属于田坑的绿田与艾叶绿就可以称之为孪生姐妹。     我们可以尝试着闭上眼睛,脑海里慢慢地会出现一个慢镜头,一块原生状态的,栖身于月尾溪旁的山坡、山洼的艾叶绿,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然后又在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地表或地下的水流所搬运......作为理所当然的结果,其必定成为田黄家族的一员,按田黄石以色泽命名,可称之为绿田。     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大家可以试问一下,为何多数寿山石研究者对绿田的文字描述像对艾叶绿一样,落笔很少,甚至全无呢? 窃以为,受地质形成条件的制约,寿山的艾叶绿极少,寿山的绿田更是难见踪迹。连石头都看不见摸不着,研究者拿什么来研究呢?     寿山石石种数百,唯艾叶绿、绿田难求。     一位网友对《艾叶绿之我见(一)》的回复写得好:“艾叶绿已经神话,就让它继续神话吧,不要试图打破这个神话,毕竟神话也是文化的一种方式,而且比其他方式更容易传播和接受.这样可能对极少数人造成了伤害,他们真正的艾叶绿也成为赝品,但对大多数人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假借艾叶绿之名招摇撞骗的事情发生,至少发生的少一些。”    对真正喜爱寿山石之绿的朋友来说,月尾、善伯、党阳和芙蓉等都不缺少可以聊补无米之炊的石种,然艾叶绿及绿田,却只能神往也。 艾叶绿色青翠,质灵秀。间或带点绿黄色的称艾背绿。是寿山石中品质最上乘的,艾叶绿产量极少,无脉可寻,偶尔在矿石中出现一点这样的精灵,多是脱蛋类的石头,可遇不可求的。明清文人推崇为第一,价格很高     艾叶绿石的石质用手摸之,石细如婴肤,有一种石中分泌油脂的感觉。不火,不躁,端庄秀丽。纹理在强光之下呈半通透状,由于石头受水冲荡滚动而成的裂痕又经过近千万年的水中氧化,而出现红格,如雨后彩虹,异常美丽。印章的石质颜色,绿中含黄,黄中有绿,漂亮之极。       名人谢在杭最早提出艾叶绿石乃石中第一,谢在杭在福建为官,见到的寿山石何止千万,为什么说艾叶绿第一,而不是田黄或者是芙蓉第一呢?这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艾叶绿石在明代末期就已经绝迹,足以见其珍罕性。田坑的艾叶绿极为珍贵,其价值可与桔皮红田黄齐肩。除了寿山外,其他产地的绿色印石也以艾叶绿相称,其实,只不过是绿色,与艾叶无关,只是艾叶绿的历史名份太高,附会而已。 艾绿的缺点是随时间推移而颜色变深,尤其是明代以后产的大块纯晶体,但晶体质地不变,深绿庄重,沁人心肺。虽然是几百年的产物,。也不是一般印石可比,算是绝佳品类。 何为艾叶绿       艾叶绿简称“艾绿”。质地明净凝腻,富有光泽,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论纯净(无萝卜丝、筋格等),论灵度,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第一。石质温润易刻,又是印材之佳选。  艾叶绿的历史评价         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三山志》中记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相距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明代谢在杭评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可见古人十分推崇艾叶绿,甚至尊为寿山石之首。             清代毛奇龄《后观石录》中,形容其色泽“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又曰:“上半如碧玉,下半……,又如西洋玻璃瓶。”清代郑杰《闽中录》中也称“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不可多见,大者尤难”。以上的评价,都生动地描绘出艾叶绿的质于与色,绿而通灵者难得,青翠碧绿者可爱。绿又稍白者,艾背绿也。       艾叶绿石能得到人们的追崇,一是它丽质可人,再者能称之为艾叶绿的少之又少。清代卞二济《寿山石记》中感叹,随着其他品种佳石“凿山博取,而石之精者出焉,间有美玉者、珀者……其色不同,五色之中,深浅殊姿,别有缃者縓,者……旧传艾绿为上,今种种皆珍矣。……庶天下知闽之奇如此。”  艾叶绿产自何脉?        正是崇高的历史评价,再加上艾叶绿稀有,甚至早已绝产。因此,有关艾叶绿的传说,林林总总,不一而终。现在,很多人都将月尾绿中色如艾叶者称之为“艾叶绿石”。那么,到底,“艾叶绿”产自何脉?该石种的产地归属,数百年来颇有争议。我们先来考证历史上,艾叶绿的可能矿产地。        刚才说了,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三山志》中记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相距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由于梁克家所指之“五花石坑”没有具体的位置,之后的有关寿山石的文字记载或各种石谱也没有“五花石坑”的记述,现代寿山石矿区中更无这个矿坑之名,所以古时的艾叶绿石到底出产于哪里无从查考。现在研究寿山石的专家对艾叶绿石的产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出产于月尾矿洞,有人认为出产于黄巢矿脉。        认为艾叶绿石出产于月尾矿洞者,对梁克家的“五花石坑”的理解是泛指五颜六色的寿山石矿坑,并非指某个特定的矿洞;而对“相距十数里”的理解是指寿山石矿区的范围。并且认为寿山石中月尾石的绿色最富特色,至今仍有色如艾叶者。   认为艾叶绿石出产于黄巢矿脉的理由是,这个矿区相距寿山村十数里,历史上出产了不少党洋绿、鸭雄绿等上乘冻石,细腻洁润,透明度强。因为村民认为黄巢山是党洋村的“风水之山”不能破坏,禁止开采,所以清朝以后这个矿洞绝产,以至此后很难见到所传之“艾叶绿石”。    两种对艾绿产地出处的看法,从以下的一段话,可得以求证。    清代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有这么一段话:“产于山洞者日‘山坑’,……各洞所产有肉红、有美人红、如薄纱笼肉。有瓜皮红,色如瓜瓤。有牛尾紫、有猪肝紫、有艾绿、有石绿。‘奇艮’亦‘山坑’,多黄白二色……党洋亦寿山乡名,所产淡青藕色极似‘青田’,有淡绿者呼‘党洋绿’,逊于‘艾绿’”。郭柏苍的这段话,显然是把艾绿与月尾紫共矿并列,并认为党洋绿逊于艾绿。由此可证,艾叶绿石产于月尾山。         本文综合自郑宗坦先生的《考证艾叶绿的矿产地》    传说艾叶绿产自与寿山相距十数里的“五花石坑”,明末清初“五花石坑”已不见出产,且现代寿山也没有“五花石坑”的确切地址可考。按古籍《观石录》所著,老种“艾叶绿”是指寿山水坑绿水晶,这些绿水晶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枯后的颜色,这种焦枯的颜色就像艾叶枯焦的叶片似漂于绿晶上,美丽异常,      绿水晶质地明净凝腻,富有光泽,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论纯净(无萝卜丝、筋格等),论灵度,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印材之佳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4:28:25 | 只看该作者
常青树 发表于 2017-9-3 13:46
学习 欣赏上佳藏品。按您的观点此物材质为“绿田”,即为“田”材质,按照“田”的特征应有“萝卜纹 ...

按古籍《观石录》所著,老种“艾叶绿”是指寿山水坑绿水晶,这些绿水晶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枯后的颜色,这种焦枯的颜色就像艾叶枯焦的叶片似漂于绿晶上,美丽异常,      绿水晶质地明净凝腻,富有光泽,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论纯净(无萝卜丝、筋格等),论灵度,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印材之佳选。
艾绿的缺点是随时间推移而颜色变深,尤其是明代以后产的大块纯晶体,但晶体质地不变,深绿庄重,沁人心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7-9-5 21:07:00 | 只看该作者
草原射天狼 发表于 2017-9-4 14:28
按古籍《观石录》所著,老种“艾叶绿”是指寿山水坑绿水晶,这些绿水晶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 ...

谢谢赐教,感谢不尽。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8:44:17 | 只看该作者
常青树 发表于 2017-9-5 21:07
谢谢赐教,感谢不尽。长知识了。

这种材质太过稀少,为了和大家一起学习,故而不吝奉出,希望大家用心学习艾叶绿知识,一生见到这种藏品的机会实在不多,比红田都要稀少的多,清代就绝产了,至为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8:48:27 | 只看该作者
白点、晶格、油润是鉴别的关键点,和普通的绿水晶是不一样的,用手一盘就出油,油腻感十分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28 01:48 , Processed in 0.0540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