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36|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探秘中国传世高古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2 00:07: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秘中国传世高古玉器 这个被低估的文化价值

目前市场,“国人不识金镶玉”,没有文化内涵的人通常都以外在形态去把高古玉和明清玉比较工艺美,却完全忽视了历史悠久的文化才是我们的中国人对玉文化的迷恋之情。
中国古代玉器以其历史悠久,质地温润,色泽晶莹,功能广泛,技艺精湛而闻名遐尔,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被誉称“玉器之邦”。因此,一千年来,来围绕关于古玉鉴赏的话题一直常谈不休,谁在玉器的辨伪上能当之无愧地成为玉中的“标准器”?几千年前的玉器在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史前社会主要用于祭祀神灵(六器)、标志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六瑞)以及用于死后的殓葬(殓尸玉)(参见《周礼注疏·大宗伯》《周礼注疏·典瑞》)。在这三项活动中美玉的因素发挥着主体的功能。佩戴用玉器(佩)一定具有美的成份,同时又与祭祀神灵、标志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密切相联。可以说远古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玉和玉器。
从这一角度来说,玉、玉器实为文化、理念的载体,又是古代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因而中国玉文化、玉观念、玉器工艺及其艺术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繁荣,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性器物。
从简概朴拙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刚劲凝重的夏商玉器、流畅剔透的两周玉器、厚重有力的两汉玉器,也有新异典丽的唐代玉器、灵秀简劲的两宋玉器、敦厚别致的辽金元玉器,还有简练圆熟的明代玉器和繁缛富丽的清代玉器,基本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貌。
今天就带大家去领略下那些馆藏级别的传世玉器
玉玦 兴隆洼文化 直径3、孔径0.7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细腻温润,表面有凹坑和土沁。外廓为不甚规整的圆形,中央稍偏处从两面钻一孔,孔的两面均有喇叭口现象。再以线锯穿入孔中并向玦体的一侧拉切出缺口,当接近完成时,线锯发生偏移,缺口弯曲,因此又从缺口外侧向内切割补做。从此玦的制作工艺看,尚处于朴素的原始阶段,略逊于查海和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不排除其时代稍早的可能性。
玉玦 兴隆洼文化 直径3.6、孔径2.6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呈青黄色,器上有白色、褐色条状或片状沁斑。器呈圆环状,中间一孔由两面钻通,再以线切割法从孔一侧拉出一缺口。缺口不平。通体磨光。
管状玉玦 兴隆洼文化 高4、外径3.8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细腻温润,局部有浅褐色土沁。外形近管状,外壁略外凸,横剖面近椭圆形。在管中央稍偏位置钻一孔,孔壁有明显的螺旋痕。从孔内以线锯向玦体较窄的一侧拉切出纵向缺口,口壁可见弧形的线锯拉切痕迹。
玉管 兴隆洼文化 高6.3、外径2.3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局部有浅褐色点状沁斑。管体略扁圆,壁外凸,两端呈斜切的平面,孔从两端对钻,孔缘有磨痕,与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管形制相同。
玉匕形器 兴隆洼文化 长6.5、下端宽1.2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有黄褐色沁。器呈匕形,上端扁平,其下有一喇叭状图案,下端出弧刃,刃缘尖薄锐利。通体磨光。
玉锛 兴隆洼文化 残长3.3、上宽2.4、刃宽2.8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碧玉质,杂有黑斑及土沁。磨制。器上端残断不存。单面刃器较钝,并向一侧斜,侧边起棱,一面存有钻孔残痕。
神人形玉佩 红山文化 高14.6、宽6、厚4.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黄绿色,身上有大面积铁褐色沁斑。器形为一戴动物冠的坐姿人像。人像尖下颚,蛋形首,面部窄而前凸,头上戴一动物头形冠,动物眼睛圆凸,有两个竖直的长角,双耳镂空。动物两角之间有浅刻网格纹。人细腰长腿,呈坐姿,上肢弯曲抚于腿上。器背颈部有大的对穿孔,可以悬挂佩带。这种坐人形玉佩还未在考古出土品中发现,原来一直认为是兽面人身的造型,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为人戴着冠的形象,所戴冠似傩舞时戴的动物冠面。
带齿兽面形玉佩 红山文化 长16.5、宽5.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褐色沁。顶部单面钻一孔,兽面作圆目长齿,镂雕弧形眼眉,眉眼之外琢磨浅凹槽纹路。造型奇特,磨制技法粗朴原始,属红山文化典型器物。
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长16、宽9.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为青绿色,器上杂有黄褐色沁斑。薄片雕,器边缘呈双面刃状,表面随器形磨出宽凹槽,槽底刻单阴线。此种独特技法,唯红山文化玉器多见。
鸟形玉佩 红山文化 长9.1 、宽4.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受浸蚀呈青灰色,局部有黄白色斑。鸟作侧身飞翔状。器中间厚,至边缘渐薄成刃状。以简单的粗阴线刻划出鸟的头、颈、喙、翅及尾部,并留有毛刀痕。鸟的胸、腹、尾部有三个对钻孔。
C形玉龙 红山文化 高25.5、宽21.8、曲长60、直径2.2~2.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黄绿色。玉龙头部雕琢,单阴线眼,似梭形,大而凸出。吻部长而前凸,鼻上翘,下颚有两道阴线纹,所有阴刻线均不太深。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长圆柱形,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形成“C”字形曲线。中部有穿系孔,如以绳系挂中孔悬置,则正好水平平衡。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字形玉龙。
人踏兽形玉神像 红山文化 高27.7、最宽11.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背面有土斑胶着于玉器之上。体近长方形,中部厚,边缘较薄,并有一定的钝刃感。整器由一神人和一兽复合而成。神人头戴类似勾云的高冠,五官鲜明,三角形鼻凸出,身穿有服饰,在臂膊及后背上饰有网格纹。双手抚于胸前,并持一长杵类物,脚踏一弧形半圈。半圈下有一兽,兽首前伏,左右双前足,似投降状伏卧。背面则是正面纹饰的反面,饰有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
玉猪龙 红山文化 高14.1、宽10.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温润纯净。首尾相对,呈“C”字形,阴线刻兽首:巨目圆睁,双唇紧闭,双耳高耸,极具神韵。余部雕刻极简,背脊对穿一孔。风格古朴浑重,是红山文化典型器物之一。
玉猪龙 红山文化 直径6.7、厚2.3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白斑。龙体卷曲呈“C”字形,首尾相对处出一缺口,尾端出尖。半圆形扁耳竖立,圆目,口微张,吻部前伸,有褶皱。纹饰以磨制的沟槽纹表现。龙体丰圆,颈背有一对钻圆穿。
玉猪龙 红山文化 高5.9、宽4.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黄绿色,黄褐色沁。兽体弓背卷曲,呈“C”字字形,头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兽首刻划较其他同类出土物简练,双耳正面直立,双圆眼外凸,面部以鼻梁为中心隐起脊凸并有若干条阴刻线纹,背部对钻一孔。从玉质和整体制作风格看,此猪龙与内蒙古敖汉旗大洼乡出土器以及天津博物馆收藏品基本一致,可证是红山文化玉器,也是红山文化标志性动物形象之一。
玉猪龙 红山文化 高15.4、宽10.5、厚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有铁褐色沁。猪龙首大耳直立,双耳间打洼。双目圆睁,目下有两道阴刻纹表示皮纹,鼻孔大而圆,下吻部亦有两道阴刻纹,所有阴线均较粗浅且边缘圆滑。猪龙首以下光素,卷曲如环状,背部有两孔,均对钻而成。玦口未完全切割开。这类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已发现多件,大多形体较小,超过10厘米高且较厚重者不多见。
兽头形玉饰 红山文化 高5、宽4.5、厚2.8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较温润,局部有黄褐色玉皮。形似圆雕的猪首:一对扇形大耳,面部有多道凹凸纹表示褶皱纹理,一对可以穿系的对钻孔同时可以代表眼睛,吻部前伸,在吻部竖面上,雕琢凸起的上唇和微凹的鼻孔。下端为三角形的插榫,可以插嵌于其他器物上,未进行细加工。
兽形玉坠 红山文化 高4.3、宽2.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葵黄色,柔润洁净。兽呈葫芦状。立耳,浅浮雕大圆眼,凸吻似豕,鼓腹,底一圆凸尾。颈后部横穿一孔,孔内有螺旋纹。背平素。这种动植物合体造型甚奇特,值得研究。其头部特点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异曲同工之妙。
玉鸮 红山文化 高5.7、宽5.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温润纯净。圆雕正视展翅立鸮,耸肩,翅膀以浅阳线雕羽毛纹,双足下部以阴线刻斜方格纹,背面颈部有两对对钻孔,其一钻豁,造型简约,刀法遒劲,其形制与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黄玉鸮极似。
玉鸮 红山文化 高7.3、宽7.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黄绿色,质地莹润,下部有铁锈红色沁。整体略呈方形。鸮首向上凸起,双眼圆睁,吻部凸出。爪收于腹下。此玉鸮形体厚大,略具象形,但神态十足。
玉鸮 红山文化 长5.3、宽4.5、头厚1.9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黄色,有橘红色沁斑。圆目凸出,勾喙较短,双翅平展,双爪作下扑状,尾略呈扇面状并向前卷。后颈部穿象鼻孔。
玉鸮 红山文化 高2.5、宽4.6、厚0.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器身有土褐色沁斑。玉鸮呈展翅状,正面琢出头和尖嘴,双翅与尾部有数道较粗的阴刻线表示羽纹。背面虽光素无纹,但有实心钻对穿的隧孔,上部对穿后,中间穿鼻残断,又从下面重新打一隧孔,孔内残留有一圈圈的钻孔痕和磨损痕,由此看出这件玉鸮当时曾长期佩戴。这件玉鸮造型与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鸮相似,可证为红山文化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 红山文化 高4.6、口径8.1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深绿色,杂有黑色点状杂质,有一道裂隙纵贯上下。器作扁圆筒形,上端外敞作斜口,下端略窄作平口,较红山文化遗址中常见的玉斜口筒形器稍矮,也可能是残断后经过改制。这类器型在出土时多发现于死者的头部,所以现在学者倾向于认为其功能是巫师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
玉臂鞲 红山文化 长10.5、中部宽7.8、厚0.5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器体弯弧呈拱形,一侧有三个两面对钻的小孔,可供缝缀。拱面上以压地打凹技法碾磨出八条宽浅的凹沟,形似瓦沟,以有孔的一侧为底,从中心呈“U”字形对称分布,两道凹沟之间形成阳线凸棱。此器与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M9及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玉臂饰相同。
三孔形玉梳背 红山文化 长7、宽2.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有少量黑褐色沁。器身并穿三个直径相同的圆孔,两端各外凸一弯形尖角,下部刻一排斜线,其下对钻四小孔,供插嵌木质或骨质梳齿之用。此器形制及纹饰与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遗址采集的红山文化三孔形玉梳背相似。
玉管 红山文化 长6.2、直径2.3、最大孔径1.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浅黄色,温润细腻,有红色沁。一端磨平,另一端圆弧,横断面呈椭圆形。中孔对钻,平端孔较粗,孔内尚残存管钻内芯。
蚕形玉佩 红山文化 长2.9、宽1.7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黄色。呈璜状,近头部横穿一孔,两面钻。头部有斜面,面上有浅圆形双目,斜面顶部有两个对称的小豁口,当为触角。通体磨光。
箍形玉器内芯 红山文化 长11、最宽6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亚腰状,通体磨光。一端较窄,一端较宽,呈杵状。器身的背面存有一纵向的凹槽,一端较尖,尖端有两处圆窝,均有线割的孤线痕。从其形状看,应为制作箍形玉器时掏出的内芯,再次加工利用。
玉璧 良渚文化 直径22、孔径4.6厘米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3:34:32 | 只看该作者
常青树 发表于 2017-8-2 12:06
感谢“龙飞飞版主”提供的重要学习此资料,帖子很重要,是学习高古玉知识的重要篇章。帖子中的“人 ...
谢谢:常青树师友的关注!看了师友上传的图片;工法形制是与北京博物馆的那件有异曲同工之意;然则细究工上的自然解里和整器表象还是有别的;就您的这件器物整体琢磨浑然玉质上佳;沁色整器质变微乎;局部的工上解里也显自然;纵观全器还稍显生疏;综上所述只是个人的观点;再次感谢常青树师友的关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8-2 10:02:1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8-2 10:5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8-2 12:06:2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龙飞飞版主”提供的重要学习此资料,帖子很重要,是学习高古玉知识的重要篇章。帖子中的“人踏兽形玉神像 ”红山文化 高27.7、最宽1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本人藏有一件(见下图),请您掌眼。                                     祝好 常青树敬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3:18: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美玉友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3:20: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萧师友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2-26 15:42 , Processed in 0.0604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