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之:不同点多半是由于古玉件所出土的地理位置、地下环境等原因的不同而产生,大部分红山古玉件在红山地域浅表沙土层,沙漠地带有的一阵大风吹过就能发现古玉件,有的红山区域的老百姓在耕地中就能捡拾到,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出土的古玉件能和国家正规出土的古玉件的表象能一样吗?因此,要想认识、研究红山不要教条,要综合、全面、科学的判断才是。 个人拙见,请各位发表看法。 在这里所指的”玉”是以”美石皆玉”为标准的,这样比较符合红山文化时期玉石的原始概念和特征。 就目前来看,国家考古出土的红山玉器大部分都是以积石塚为主的。虽然也分积石,石土,土墓,混合墓种种。积石塚的封闭环境很好,上下都是以石为主。又处于地下1米到几米之间的冻土带,地温和地气相对稳定,而且积石和葬玉本来就是归属石料,同处地下,一封就是6000多年。在这6000多年的北方高寒的时光里,整个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内部的侵蚀浸腐,包括气体,土壤,石料,以及有机体,都非常的少而慢。加上红山先祖的智慧过人,将积石塚选择在了向阳山坡或山顶上,干而不燥,风而不潮。所以,大部分红山积石塚里出土的玉器,就和红山先祖的遗骨一样,保存完好的多,经过专业清洗,立刻光鲜漂亮。 可是,在馆藏品里的征集品的形态就不一样了,里外老化的痕迹很明显。特别是在民间收藏品中,要收藏到如积石塚里出来的红山玉器很难。道理大家都清楚。真正在民间流传的是蒙辽一带农民和牧民,在田野里,草原山,沙漠中,河水边捡来的,这些原野品的形态是老态龙钟。因为大部分的都是暴露在天地中几千年,几百年,至少也有几十年。这些原野品为什么会暴露出来的?有的是原来就遗弃在原野里,有的是老墓变迁,有的是地层变化,有的是地貌变化,有的是人为的,有的是综合的。这类红山玉藏品就形成了”原野里的红山玉”。 红山文化内涵的广泛性,多样性,及其神秘复杂性,也导致了红山仿品的千千万万,千奇百怪,以至世界山河一片红的假红山现象。 总之,红山文化的3500年长时期的和四分之一中国的大范围的复杂多样性,有内部各部落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和外来部落的融合,特别是和中原各部落,以及北方和东方和南方的各部落的广泛融合,因而,红山玉文化也就具有非常广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忽视了这种复杂多样性,就会导致,以偏盖全,划地为牢,固步自封,顾此失彼,少见多怪,非我既否的狭隘的世界观。而在红山文化的民间收藏中,这种长时期的大范围的复杂多样性,就非常明显地集中表现出”原野里的红山”。
编辑:西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