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抛砖引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9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内常识。。。

通心穿:俗称通天眼,孔从顶至底钻成孔洞,也就是从一面钻到另一面,或双面对钻便于穿绳用的孔叫穿心空或通天孔。


斜刀:西周特有刀法,指并行的双阴线中,磨去其一的线谱,使成斜坡形。在刀法讲直沟刻阴线上,在其斜边再切一下行成斜坡。多呈现45℃斜坡。汉八刀:是汉代时特有的刀法,器表上线条显示粗劲、简练有力的刀口线。雕琢极少用八刀刀法,汉代玉器如蝉、握猪都常用汉八刀法雕刻。


透雕:刀刻去不要的部分形孔洞有灵气感。


游丝毛雕:东周战国呺国时就始用细毛丝刀法。


浮雕:指突地面的雕法,比阳刻略高比突出部分,有线浮雕和高浮雕、深浮雕。


剔地平平雕:先在玉料平面或其他地面设计主纹,把主纹外的地子均称琢低一定深度,将主纹凸现出来。


圆雕:立体雕法,商代以后才出现圆雕,多半是人物、动物等。这是一块玉料刻琢立体状似动物有卧形状态。还有一种圆雕刻琢,是一块扁平体刻成比高浮雕还高起的形状如动物,有形卧立体感。


钉金沁:玉器表受滚动,鼓击下土蚀的斑点状,再进入以黄色、红色、褐色侵染成。


饭参:俗称玉云花,指玉质内部如似稀饭样的白斑点,这沁形成,新石器、商周代、汉代时出土玉器,玩物等器常出现此类现象。
从裂:又叫玉隔、玉裂纹,指玉的质内外连起裂纹。


鱼脑冻沁:多半在白玉器在土中受有多方因素,形成冰裂纹,白云片又称气团,跟鱼脑一样的浸。


鱼子斑点沁:青玉器或白玉器在土中受松香或黄土浸成黄、黄褐色的斑点状。


白化:玉器入土后,受到入土埋环境影响,玉质结构表面变松,透明质丧失,颜色变的现象。


黄土沁:又叫玵黄沁,似如蒸熟栗既是受酸化铁及酸化锌沁染之故。


珠砂红色:是商周时期有些用矿物用朱砂封涂器物玉器长期接近地土湿温影响之故成立。


牛毛纹沁:玉浸色中隐约有黑丝犹如牛毛纹。也有红色丝的。玉器表面受土沁形成长短宽窄不一凸凹斑纹也叫牛毛纹沁。


金红沁:玉器面受沁如红彩上金粉之状,呈现即金红沁枣皮红沁:玉器埋入长期受沁沁成枣皮红即枣皮红沁(一般指血浸浸入玉上而为此沁)


松香沁:玉器受松香质沁染变质及纹理内形成松香沁,此色白如玉羊脂。


孩儿面沁:玉器埋入土中长期石灰浸形成儿面现象即孩儿面沁。


和田白玉白度:和田白玉白度直白:如硫酸钡调汁色这叫直白。现在有专家和玉猴子常叫一级白和田羊脂玉。任何管理单位、文物单位均没有明批把和田羊脂玉色白分等级叫法一级、二级白之分。对和田羊脂白色正确叫法是上等和田羊脂玉。(或顶级脂玉)


雪花白:和田玉白中含显白如雪花的玉。


梨花白:和田玉白中含显白大片法绵边的。


奶白:和田白玉中含显呈奶汁色还呈粉色的均叫奶白。灰白:白玉中含色显似白报纸受水浸干后呈发白黄色。


青白玉:白玉泛青色,有青色感,白度不够。
有待各位兄完善。。。

2#
发表于 2008-8-9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em27]各位兄完善........................................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9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高古玉一向是众多玉器爱好收藏者望而却步的门禁,在众多玉器收藏拍卖中,能真正收集到的高古玉的藏家少之又少,但是所有玩玉的藏家,先不论真假,或多或少的肯定会有部分收藏,即使是刚入行不久的人,也做梦都希望能碰到一块真正的好的高古玉。市场对高古玉的强劲需求,使高古玉的身价一路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飙升,利益驱动,作假频频,而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伪造居多。从本世纪初开始,高古玉的市场开始萎靡不振,至今现在的全国古玩集散地还可见大量的仿品出现,甚至还在市面上流通买卖。随着全民收藏之风的逐渐盛行,全国各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悠久的收藏文化,玉器的收藏又进一步的提高,高古玉的买卖和收藏又有抬头之势。而其中红山文化玉器在市面流通最多,也是最易骗人的器类,故收藏爱好者们应当注意。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众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各自的己见,以下只是我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些体会心得,愿与众位古玉爱好者共同分享。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从各类出土报告分析来看,红山文化玉器小件较多,典型器为玉猪龙、马蹄形器、勾云形佩、玉枭、玉龟等。C型龙发现较少,现有学术争论颇多,不为典型器,就现有的出土报告和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显示总共不超过5件。

  结合各地考古报告和出土的实物对比显示,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从玉料、雕工、器形、纹饰、沁色和用途六个方面来鉴别。

  1、玉料:红山文化玉器一般采用辽宁岫岩软玉,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石,玉料偏青或偏浅黄色,也有黄色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图1、2)。一般为蜡状光泽,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泽。由于粗结晶岫玉的质地较软,内部结晶体构造很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一般看到的市场上的很多仿红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过色,但是看起来比较自然,皆原因于此。

  2、雕工: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工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纹饰,一般简单的透雕比较多,多采用打洼工(就是俗称的瓦沟纹)(图3),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边缘都是有尖薄刃状之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钻孔一般分单面钻孔、双面钻孔和倾斜对钻三种方式,每种钻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迹。单面钻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状;双面钻孔一般呈腰鼓状或称蜂腰状,孔洞呈两边大中间小的不规则模式;倾斜对钻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对钻两个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称之为“牛鼻穿”,方便用于缝缀饰物。以上所有孔洞的边壁上都可看见螺旋打磨痕迹,古朴自然(图4)。而现在仿古者功利心强,没有古人那种用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磨制一件玉器的毅力,一般现代电动工具痕迹比较明显,古味尽失。

  3、器形: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器体扁而薄,边缘多成斜坡尖刃状(玉猪龙、C型龙除外),大型器物几乎不见,更无陈设器,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那些红山文化大型人头兽身、粗重厚大的摆件都是现代人所主观臆造的。

  红山文化玉器还有正反之分,一般正面多为瓦沟纹打磨而出各类造型,大多边缘磨成扁而薄的刃状,背部一般有穿孔,而且是平背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打磨的痕迹。如勾云形器(图5)、玉?、玉龟等等,它们的形状都是这样的。而现在市场上很多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都是双面工且无正反之分,可想而知,这些必假无疑。

  4、纹饰:红山文化的玉器纹饰都比较简单,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而像玉?、玉龟(图6)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现在市场上一些红山文化玉器要么在表面雕刻上文字,要么在不同器物上胡乱臆造纹饰,跟实际常理不相符合。广大收藏爱好者切莫图造型纹饰新颖之快,受他人之骗。

  5、沁色:红山文化区域内经考古发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石棺墓一般在辽宁朝阳市境内较多发现,土坑墓多出现在内蒙古赤峰一带。由于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结合粘土夯实而成,一般保存性较好,不易渗入砂土也不易受沁(图7);土坑墓处在气候环境比较干燥,戈壁化、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一般土壤成分严重缺水,沙土化比较严重,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因此,红山文化玉器大多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有极少数玉器出现鸡骨白现象,大多玉质还呈原色,蜡状光泽。现在很多收藏家以为年代越久远,玉器越受沁严重,这恰恰给了许多仿古者可乘之机,大肆伪造。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谓的红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发黑就是发红,为了表现出玉质,还把玉器抛光得很亮,但是红山文化是没有呈玻璃光泽的玉器,至今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实例,广大玉器爱好者们千万要注意。

  6、用途:考古发掘报告显示,红山文化的玉器都出自于墓葬,所谓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而有代表性的玉器(如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等)(图8、9)大多都出自于红山文化的大型墓葬。据研究,这些墓的主人应为原始社会首领或者部落巫师,在原始社会这两者有可能为一个人,而从他们墓里发现的大量穿孔玉器,则是缝缀在衣物上的。

  古人认为玉器是可以沟通神灵的,是与上天对话的工具,所以由原始宗教的萨满巫师穿上这样缀满玉器的衣服,就可以和上天神灵对话,就能够逢凶化吉,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一般都是小而扁薄的小件,大多数都有钻孔,用来缝缀在衣服上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许多玉器边缘磨成薄刃状,是为与衣服表面完好地衔接,有平滑感。而现在市面上所见的很多红山文化玉器,都不能体现出它原有的实用功能,单从这一点上就足以鉴别红山玉器的真伪了。

  以上关于红山文化鉴定的几个要点,仅以学术讨论为前提,抛砖引玉,望古玉爱好者不吝赐教,发表己见。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

4#
发表于 2008-8-10 01:16:00 | 只看该作者

“行内常识”内容分的仔细,好教材。

学习!![em27][em27]

5#
发表于 2008-8-10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21:56: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的几个要点

   结合各地考古报告和出土的实物对比显示,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从玉料、雕工、器形、纹饰、沁色和用途六个方面来鉴别。一、玉料:红山文化玉器一般采用辽宁岫岩软玉,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石,玉料偏青或偏浅黄色,也有黄色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一般为蜡状光泽,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泽。由于粗结晶岫玉的质地较软,内部结晶体构造很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一般看到的市场上的很多仿红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过色,但是看起来比较自然,皆原因于此。
二、雕工: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工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纹饰,一般简单的透雕比较多,多采用打洼工,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边缘都是有尖薄刃状之感。红山文化玉器的钻孔一般分单面钻孔、双面钻孔和倾斜对钻三种方式,每种钻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迹。单面钻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状;双面钻孔一般呈腰鼓状或称蜂腰状,孔洞呈两边大中间小的不规则模式;倾斜对钻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对钻两个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称之为“牛鼻穿”,方便用于缝缀饰物。以上所有孔洞的边壁上都可看见螺旋打磨痕迹,古朴自然。而现在仿古者功利心强,没有古人那种用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磨制一件玉器的毅力,一般现代电动工具痕迹比较明显,古味尽失。
三、器形: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器体扁而薄,边缘多成斜坡尖刃状,大型器物几乎不见,更无陈设器,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那些红山文化大型人头兽身、粗重厚大的摆件都是现代人所主观臆造的。红山文化玉器还有正反之分,一般正面多为瓦沟纹打磨而出各类造型,大多边缘磨成扁而薄的刃状,背部一般有穿孔,而且是平背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打磨的痕迹。而现在市场上很多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都是双面工且无正反之分,可想而知,这些必假无疑。
四、纹饰:红山文化的玉器纹饰都比较简单,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而像玉龟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现在市场上一些红山文化玉器要么在表面雕刻上文字,要么在不同器物上胡乱臆造纹饰,跟实际常理不相符合。广大收藏爱好者切莫图造型纹饰新颖之快,受他人之骗。
五、沁色:红山文化区域内经考古发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石棺墓一般在辽宁朝阳市境内较多发现,土坑墓多出现在内蒙古赤峰一带。由于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结合粘土夯实而成,一般保存性较好,不易渗入砂土也不易受沁;土坑墓处在气候环境比较干燥,戈壁化、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一般土壤成分严重缺水,沙土化比较严重,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因此,红山文化玉器大多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有极少数玉器出现鸡骨白现象,大多玉质还呈原色,蜡状光泽。现在很多收藏家以为年代越久远,玉器越受沁严重,这恰恰给了许多仿古者可乘之机,大肆伪造。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谓的红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发黑就是发红,为了表现出玉质,还把玉器抛光得很亮,但是红山文化是没有呈玻璃光泽的玉器,至今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实例,广大玉器爱好者们千万要注意。
六、用途:考古发掘报告显示,红山文化的玉器都出自于墓葬,所谓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而有代表性的玉器大多都出自于红山文化的大型墓葬。
现在市面上所见的很多红山文化玉器,都不能体现出它原有的实用功能,单从这一点上就足以鉴别红山玉器的真伪了。
7#
发表于 2008-8-17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专家的理论同样有很多错误的和不完善的地方,有的理论已经很过时了.甚至已经被陆续出土的东西给否定了.看看他们所说的理论,大都是人们能看到的外观的表现,什么硬度,什么颜色,什么腐蚀程度等等.他们的认识只是对国家藏品外观的认识,而且很大程度是以识别夏商周以后的古玉的方法,来认识红山古玉的,来认识史前古玉的,起码他们是这样向爱好红山的朋友这样传授的.另外他们在发表的文章中对考古出土的东西和非考古出土之物,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没有把它们不同的生存条件造成的外表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告诉大家,所以才有刘卫东先生的'市场考古学'出现.这些专家在文章中从不提"质变",从不提"熟""透".其实他们在鉴别中,真不考虑这些条件吗?不是的,他们卖红山时,首先看的就是"熟".这连做红山生意的农民都懂.前几年正是他们的教条主义的做法,给了造假的人以可乘机的理由.

我看大家可以逐条的研究一下专家的理论,大家共同提高吗.

比如;硬度,材料的范围等等.

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在和任老师的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相比较,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1 09:10 , Processed in 0.0598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