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谢老师点拨,是否会是老料新工?[em87]
老玉新工最大特点是:切后皮与里有明显色差,特别是红沁色,此件切口处与表面的色差并不明显。浆与沁的对应也比较统一。
使用道具 举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8216157428251.jpg
深凹处有骸晶,这张清晰。
回老师:低洼处基本能显现工痕,在鹰的侧部饰纹内还能现陀纹痕.于面表接触土中的位置基本被浆层覆盖不见工痕.如是浅土层环境不稳定因素,低洼处都有一般解理态表象,此要另当看待.另学生也做周身破口观察,无任何异常.其实从自然态质变理论中即可判断此件.学生的不同观点,请老师指正![em27][em27]
谢日兄\牛哥关注![em27]
此像类似骸晶体部位应是主要的入沁点,质变与土腐蚀导致其表凹陷开裂,并有小范围的腐蚀面扩散.至于是否次生骸晶体还不好说.另个人觉得此件应无水流痕因素.常见带水流很纹其皮表自然解理态较明显,脉状突出.且能感到其硬度象水冲刷成堤坝感.最主要的带水流动性环境的,一般"浆"面难以形成.多为熟坑时手接触感之.而此件能直观到浆层厚重,如刷一层浆膜.其浆面层次也能象自然解理状.---- 个见.[em27]
回忘兄:是完全可以的.
辽宁省博物馆多数红山清晰现工痕.主要看土中稳定程度.红太阳所拍红山多为深土依然清晰见工.任老师的一件深土,明显见"坨痕".[em27]
0.jpg (85.1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08-8-2 18:58 上传
玉 鹰(河磨料)
0.jpg (22.62 KB, 下载次数: 0)
谢日兄\牛哥关注!
此像类似骸晶体部位应是主要的入沁点,质变与土腐蚀导致其表凹陷开裂,并有小范围的腐蚀面扩散.至于是否次生骸晶体还不好说.另个人觉得此件应无水流痕因素.常见带水流很纹其皮表自然解理态较明显,脉状突出.且能感到其硬度象水冲刷成堤坝感.最主要的带水流动性环境的,一般"浆"面难以形成.多为熟坑时手接触感之.而此件能直观到浆层厚重,如刷一层浆膜.其浆面层次也能象自然解理状.---- 个见.
[em54]
回老师:低洼处基本能显现工痕,在鹰的侧部饰纹内还能现陀纹痕.于面表接触土中的位置基本被浆层覆盖不见工痕.如是浅土层环境不稳定因素,低洼处都有一般解理态表象,此要另当看待.另学生也做周身破口观察,无任何异常.其实从自然态质变理论中即可判断此件.学生的不同观点,请老师指正!
按常理讲 低洼处见工痕 有些奇怪
先人制玉 原料就有残缺? 个人愚见
[em99]
任老师十二字鉴真理论是包含高古玉出土后物态的基本表象。此表象必须是与自然规律相对应的。因古玉的表象千变万化,假如不能一一准确对应到十二字。何为?所以个人觉得这里还有更深一个问题探讨,就是结合“十二字”精髓 “悟进去”。 打个比方:如一件真实出土的器表上少或无解理态(不完全解理),是为无沁无裂无孔坑,又有工有神只显熟。如只认识到“团状凸起完全解理”与“沁过度”势必将其误判。红山古玉三百件之谬论有很大成分是重“认工”而轻 "质变”。先不说是否科学,单一之法来概全可视为“消极”性。而“十二字”其正真内涵是更重视自然科学、更有积极拓取性。所以“十二字”不单能看到“史前团状之高耸”,还能更近“石器素面之神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8 18:57 , Processed in 0.0556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