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十二字鉴真法对应馆藏高古玉---“缩”
"缩" 真品红山玉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
“缩”是指红山古玉表面的萎缩痕,因受数千年地质、气候变化或其它因素,玉皮壳上会表现出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出现桔皮纹、象皮纹、等而萎缩的结果是出现缩斑缩纹。 红山古玉在土中经历了数千的沧桑,其中的冷、热、干、湿、酸、碱、大地的压力、地球的磁力等等造就了红山古玉的千姿百态的苍老表相,正如人的一生经历的数十年的酸、甜、苦、辣、生活的压力、身体的老化,变的满目沧桑一脸的皱纹。
个人理解十二字“缩”,高古玉在其生坑态(墓葬土中)时,玉器处于底端或旁侧由于地底化学物质的侵扰导致古玉质的变化,其表象的老化重浅可理解为“缩”态。最好理解的则像“木乃伊”肌肉皮肤的萎缩状(红山古玉有类似像)。下图器物边缘部分受侵蚀较严重令器体外形萎缩,这里即有自身的质变缩也有被融蚀掉部分。细观察此部位则能看出古玉回缩纹仍在。不单是最底端或最外沿有缩态,(下图)同样中间部分也有侵蚀、有质变,其面表同样有初始的“缩"态。只是受侵蚀较轻,缩态不明显。
经观察红山古玉,如是受侵蚀较少的器表比较光滑。如发现部分有受沁,细观察受沁面表即“沁残”,则能看到有微微的凹洼如同月球表面的自然浅坑状,此即为“缩”态。人为仿品能做沁入但面表的重缩或浅缩纹态是办不到的。
[upload=jpg,20087299455132279 ok.jpg]UploadFile/2008-7/200872917363218753.jpg[/up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