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许群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玉] 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

  [复制链接]
24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馆藏出土商周战汉等玉器质变如此严重,红山文化期的真古玉又如何呢?

[upload=jpg,中国出土玉器 (659).jpg]UploadFile/2009-9/2009957371915818.jpg[/upload]

0.jpg (48.46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0.jpg (28.33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0.jpg (40.72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2412#
发表于 2009-9-5 19:49:00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辛苦了[em56]
2413#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9:4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cl在2009-9-5 19:49:00的发言:
版主辛苦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em56]

2414#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9:43:00 | 只看该作者

馆藏出土商周战汉等玉器质变如此严重,红山文化期的真古玉又如何呢?

[upload=jpg,中国出土玉器 (660).jpg]UploadFile/2009-9/20099619432233882.jpg[/upload]
24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9:44:00 | 只看该作者

馆藏出土商周战汉等玉器质变如此严重,红山文化期的真古玉又如何呢?

[upload=jpg,中国出土玉器 (661).jpg]UploadFile/2009-9/20099619434129699.jpg[/upload]

0.jpg (49.23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0.jpg (39.43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红山文化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2416#
发表于 2009-9-6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再欣赏!

2417#
发表于 2009-9-6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只挑侵蚀沁化严重的馆藏品,馆藏品中老三代古玉中也有许多沁蚀极轻的或基本看不到外沁的。网上已经有网友注意了这个问题其中手机兄在古玉论坛发的“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图文并貌是真好啊。本人菜鸟初学但觉得:非要把老三代的高古玉与长它几千年的红山玉器放在一条线上对比是否牵强?料、工、沁怎么比?如何比?工上自然态时间上差了几千年能一样吗?差异有那些?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成功理论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它是有特定内涵和范围的:那种放之四海之皆准“的理论和标准早已被历史证明是没有的是不科学的。
2418#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123456wq在2009-9-6 21:19:00的发言:
不要只挑侵蚀沁化严重的馆藏品,馆藏品中老三代古玉中也有许多沁蚀极轻的或基本看不到外沁的。网上已经有网友注意了这个问题其中手机兄在古玉论坛发的“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图文并貌是真好啊。本人菜鸟初学但觉得:非要把老三代的高古玉与长它几千年的红山玉器放在一条线上对比是否牵强?料、工、沁怎么比?如何比?工上自然态时间上差了几千年能一样吗?差异有那些?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成功理论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它是有特定内涵和范围的:那种放之四海之皆准“的理论和标准早已被历史证明是没有的是不科学的。

感谢您的关注。

馆藏只挑些清晰度高的,模糊的都没有上传。

工上自然态时间上差了几千年能一样?虽差几千年,但道理是相通的。

2419#
发表于 2009-9-7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虽差几千年,但道理是相通的。[em243]

2420#
发表于 2009-9-7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123456wq在2009-9-6 21:19:00的发言
不要只挑侵蚀沁化严重的馆藏品,馆藏品中老三代古玉中也有许多沁蚀极轻的或基本看不到外沁的。网上已经有网友注意了这个问题其中手机兄在古玉论坛发的“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图文并貌是真好啊。本人菜鸟初学但觉得:非要把老三代的高古玉与长它几千年的红山玉器放在一条线上对比是否牵强?料、工、沁怎么比?如何比?工上自然态时间上差了几千年能一样吗?差异有那些?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成功理论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它是有特定内涵和范围的:那种放之四海之皆准“的理论和标准早已被历史证明是没有的是不科学的。

 

茶茶[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7 10:45:3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6 03:35 , Processed in 0.0609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