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0.jpg (29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08-7-13 21:05 上传
[贴图]请老师指点:这玉件的沁象是否自然.
0.jpg (290.69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95.39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18.17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57.25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79.37 KB, 下载次数: 0)
2008-7-13 21:11 上传
0.jpg (271.96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98.82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52.68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46.93 KB, 下载次数: 0)
使用道具 举报
这质变可仿不了,
谢谢您关注!
这样的沁色本人认为为自然沁色,不浮,对应质变明显,另外,天然沁色看起来比较舒服,颜色自然。
在这里尤其注意对应质变态,注意观察有红色沁的地方红色沁与红色沁周围玉质颜色、透度、肥熟度,在与整体玉质地颜色,肥熟度,透度进行比较,会有些感悟。
个人判断:此为“注色加酸腐蚀”态。
也请才洪兄大伙一起讨论。
几处疑点:
1 蓝圈的沁色即使方位对也不应该是此状,色不真实,过度显得凌乱。
2 绿圈上的融蚀态不像自然解理态,亮点、规则型接近“氢氟酸”表象。
3 如过强酸咬后,通体酸蚀态是很难区分真品底端的“缩态”(这也是疑惑点)。况且假如是真品,蓝圈部分水融缩态强度应该要比黄圈明显,而此图恰好相反。可以说黄圈部分疑点最大,估计是与全身其他部位厚度、蚀像都一致。
[upload=jpg,200871321103590142 ok.jpg]UploadFile/2008-7/20087161240481861.jpg[/upload]
0.jpg (237.59 KB, 下载次数: 0)
2008-7-16 12:40 上传
此地也有疑问,像是为底部为何没“入沁”?假如此融蚀面像下图般内外圈包围状。则可以淡下一话题。
[upload=jpg,20087132145776837.jpg]UploadFile/2008-7/200871613204523192.jpg[/upload][upload=jpg,20087132145776837 ok ok.jpg]UploadFile/2008-7/200871613204521344.jpg[/upload]
0.jpg (181.48 KB, 下载次数: 0)
2008-7-16 13:21 上传
0.jpg (214.7 KB, 下载次数: 0)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0 23:13 , Processed in 0.0577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