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求鉴] 白玉飞天山子,讨论年代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10:47 | 只看该作者
玉飞天的鉴别  
  玉飞天为唐代首创并盛行的一种纹饰。飞天原为印度佛教诸神之一,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被中国人接受。玉飞天多雕一横身女子,手持花枝,身披飘带,体态轻盈,面目慈祥,飞翔在云中。总体来看:一,唐代玉飞天整体较小,一般为3至5厘米,多作侧面飞天,脸正面的较少;飞天人物的脸型丰满,发都盘在头顶,耳朵周围去地,中间凸出一竖道;上身多为裸体,体态轻盈,好似天仙一般,在空中飞翔。宋代玉飞天整体上则比唐代的大些,一般为6厘米以上。这时期几乎见不到侧面脸型的飞天,全是以正面脸出现,五官清晰,与宋代童子开脸近似。宋代玉飞天不如唐代的姿态美,显得呆板一些。到了元代以后,所雕的飞天就没有章法了,其没有轻盈飞翔的姿态,而呈静止状,体态肥硕,没有仙女般的秀美。二、唐代服装给人以纱的感觉,穿在身上随风飘扬,衣裙紧贴在身上,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宋代服饰早期还有唐代遗风,晚期的衣纹线条不流畅,显不出秀美的身段来;元代以后就更差了。三、唐代飞天下面大多有云纹衬托,这时期的云纹为短角云纹,顶端向两侧分卷,中间有一凸起的花蕊,花蕊多呈扇面形,有数道小短阴刻线;宋代的云纹是多枝云,像树枝一样,一个云头连一个云头,在云头的边缘有的有锯齿状纹,宋代云纹很少见到有花蕊的,仅北宋时期有带花蕊的云纹;元代以后的飞天几乎不雕出云朵做装饰,只有飘带伴随,有的是变形云纹,好似绸子系的花结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12:15 | 只看该作者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青玉飞天就是清宫旧藏,这件玉飞天高3.9厘米,宽7.1厘米,厚0.7厘米,形态为一个依靠在祥云上腾空而飞的仙女形象,玉质为青玉,局部有黄色斑纹。这件玉飞天为镂刻浮雕而成,技艺十分精湛,代表了我国玉器发展黄金时期的成就。仙女的神态刻画十分传神,面目安详,端庄大方,上半身赤裸,下半身着裙裳,衣带飘飘,造型灵动,充满动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15:1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件宋代玉飞天横长7.3厘米,造型为横身飘飞的仙女形象,玉质为白色和田玉,局部带有斑纹。仙女裸袒上身,并镂雕长带,绕于肩臂,随风飞舞。身下镂雕一组长形云朵纹,整体造型生动流畅,充满动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18:52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博物馆馆藏唐代飞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21:02 | 只看该作者

拍卖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32:44 | 只看该作者



和田玉,青白玉质,致密坚硬,细腻温润,有极好的蜡脂光泽,整体有包浆。器作镂雕飞天形状,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整体均为砣轮制作,痕迹清晰,为明代时期玉雕作品。玉飞天造型起源于唐代,延续至宋代,明清时期已有出现,极为少数,这件明代玉飞天是研究明代佛教玉器的重要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39:4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上见到的一件“八仙玉山子”,风格接近:



0000-9-2.jpg (46.2 KB, 下载次数: 5)

0000-9-2.jpg

0000-9-3.jpg (45.38 KB, 下载次数: 6)

0000-9-3.jpg

0000-9-4.jpg (43.63 KB, 下载次数: 8)

0000-9-4.jpg

0000-9-5.jpg (48.52 KB, 下载次数: 9)

0000-9-5.jpg

0000-9-6.jpg (48.37 KB, 下载次数: 7)

0000-9-6.jpg

0000-9-7.jpg (41.38 KB, 下载次数: 10)

0000-9-7.jpg

0000-9-8.jpg (40.4 KB, 下载次数: 7)

0000-9-8.jpg

0000-9-9.jpg (40.31 KB, 下载次数: 5)

0000-9-9.jpg

0000-9-10.jpg (39.7 KB, 下载次数: 6)

0000-9-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44:56 | 只看该作者
“玉山子”是宋代出现的玉品名称,在《宋史·礼乐志》有提到真宗皇帝有一次与群臣观赏宫廷御花园中的石头山子,事后造词作诗以留纪念,后来宋朝玉雕工匠受到启发而将玉雕如山状,才开始有所谓的“玉山子”一词。一般的玉山子是把山水画琢雕成为立体造型,让人有观山子如观画般的美好感觉。

玉文化鼎盛时期在乾隆盛世的后期。乾隆二十五年后,政治、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玉料来源稳定,玉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回部每年两次向朝廷进贡玉料四千斤,玉料的增多,促进了宫廷的玉业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繁荣,富有的商人、庶民都在购买各式玉器,扩大了玉器的需求量。

    喜爱玉器的乾隆大帝,勤于考证,常常亲入库房,以一种“善冶擢才”的态度,把那些将土渍尘蒙的古玉,一一去垢焕幽,提出了一整套治玉理念:端正俗样、崇尚师古,提倡画意、推广痕玉。同时他还提倡“良材不雕”、“古尚简约”的艺术准则。

   “提倡画意”是提升玉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玉不但是一种珍稀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表现内容及手法与图画相似,故乾隆提倡画意,尤其在制作玉石山子这一类器物时,将中国山水画精髓融入其中,写实写意相结合,如同画家追求笔墨情趣一般,如“关山行旅”、“大禹治水”都是以绘画为蓝本雕刻而成,并且充满诗情画意,此种思想的推广,极大地带动了玉文化的提升,为后来玉雕山水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画意玉器的制作成功,也与玉器制作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入清以来,苏州、扬州、广州等地的玉工,已完善建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形成锯割、轮磨、擦磨、抛光、钻孔等专业作坊。在全国琢玉业中心之一的苏州,玉作集中于闾门里的专诸巷一带,延续明代治玉的审美取向,信手拈来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情景,利落醒目地演绎到玉器上。对此,乾隆帝洞察纤毫,题诗云:“迩来和田玉来多,官贡私售运接轸。专诸巷里工匠纷,争出新样无穷尽。”他将上乘玉料和宫廷画师所绘的画稿,发往苏州织造,交专诸巷玉工命制。一系列质地精良,画意盎然的玉山子作品,因而诞生。


    由于玉材珍贵难得,内廷偶得大型珍贵玉材时,必先以作山子为优先考虑,如此才不致耗费与浪费异常珍贵的玉材。而雕琢的题材多为文人所钟情的寄情山水的画意图案,这与乾隆帝极高的个人修养和文人趣味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51:21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博物館的玉飛天,無泌色,工藝較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3:52:34 | 只看该作者

出處 日本 i4uuu Collection Museum http://arts.i4uuu.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5 01:40 , Processed in 0.0637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