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001.jpg (140.9 KB, 下载次数: 3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5-29 11:40 上传
002.jpg (133.47 KB, 下载次数: 364)
003.jpg (131.67 KB, 下载次数: 362)
004.jpg (146.44 KB, 下载次数: 364)
200882610282455348.jpg (249.06 KB, 下载次数: 363)
2012-4-24 12:27 上传
使用道具 举报
玉器的蚀孔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的看法:要根本地解决这个话题,首先要弄明白玉器蚀孔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懂得了“本质”,理解了它的机制,方能假以为依据,借以为判断。 岩石(在这里就玉器了)蚀孔——是由于岩石中含有“比岩石的主要矿物耐水土侵蚀差的其它杂质矿物”。因为这些杂质矿物相对更容易被溶蚀掉,所以岩石之上就会出现“蚀洞、孔、坑”。 注意:因为杂质矿物体在岩石中的“个体体形不同”、“相互关联程度及位置不同”,所以孔洞的形态各种各样。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无论是什么杂质矿物,它都是以“结晶形态”存在于演示中的,可以是“单晶”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单晶集群”。因此——1,孔洞的形态永远不会出现光滑的圆坑样式(呵呵,因为世界上没有圆的单晶);2,孔洞不一定必须是“口小肚子大”;3,也不是非的有“圆珠(它肯定是外来物,或有机或无机)”;4,杂质矿物在岩石体内可以有一万种分布方式(如:集群集团状、层状片状、细小或较大单晶散漫状等等)这要看它是哪种矿物,以及它的成岩环境、成岩条件是怎样的,所以“蚀孔”在玉器的表面形态万千,包括任南老师所说的相当一部分“自然态”。 再注意:“耐侵蚀”是个相对概念。倘若反过来——“杂质矿物”比“主要矿物”更耐侵蚀,呵呵,情况就反过来了:杂质矿物会凸出于岩石表面!我们会在玉器表面看到凸出的晶体!呵呵,这当然也包括看到蚀坑内的晶体(那是杂质中的主要矿物或“杂质中的杂质”)。 ——现在您对“自然态”有一部分明白了吧? 嗷!!请您再再注意:有一种极端情况——玉石中也存在着含有极易被溶解的“无机盐”或“近于无机盐”杂质矿物的可能。——其结果可想而知:即使是刚加工完成的玉器,水洗、把玩不久也会出现蚀痕!!所以,有“自然态”并不意味玉器一定经历了几千年,那要看它是什么玉!这也就是我们必须分辨玉种、玉质的重要所在。古人喜欢和田玉(并且非得白如截肪)就是因为它成分纯一、极少杂质、精刚内蕴、百年不蚀的原因!其它如:和田青玉、岫岩、南阳、蓝田之类虽比不上和田,但还耐用,故为寻常用或者葬用。它者如水晶之类坚顽材料,更因为加工、磨光的困难,器物成品在当时即为罕物,想必只有皇、王才有。 ————以上拙见,赧献于任网智者。 qika 发表于 2011-3-21 0:03:00 。
DSC09988.JPG (115.99 KB, 下载次数: 368)
2016-5-29 12:06 上传
DSC09994.JPG (89.88 KB, 下载次数: 365)
005.jpg (124.61 KB, 下载次数: 386)
2016-5-29 11:41 上传
006.jpg (204.56 KB, 下载次数: 353)
007.jpg (140.9 KB, 下载次数: 663)
总算明白“籽麻变西瓜”这句话。 ---- “弄巧成拙”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em01]
009.jpg (131.67 KB, 下载次数: 373)
2016-5-29 11:43 上传
010.jpg (146.44 KB, 下载次数: 352)
011.jpg (124.61 KB, 下载次数: 368)
012.jpg (204.56 KB, 下载次数: 342)
蚊虫叮的包(仿次生物)与皮肤生的瘊子和鸡眼(有根)是不同的
好比喻![em27]
013.jpg (129.36 KB, 下载次数: 372)
014.jpg (121.79 KB, 下载次数: 370)
015.jpg (156.02 KB, 下载次数: 371)
016.jpg (153.85 KB, 下载次数: 366)
[upload=jpg,dsc09795副本.jpg]UploadFile/2008-6/200863011514343365.jpg[/upload](有根)
近期各地网友来京人员很多.针对藏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于自然态和仿品做烂区分有问题.本网教材所上表层自然态解理.是显微镜下放大倍数很高的图像.如次生物,团状脉纹,浅表开裂,沁门等.并非是目测看到的凸凹与烂面,而仿造厂仿次生是根据本网放大了的图做仿.将籽麻做成了西瓜.而多数网友没真正理解显微图故上当.在此提酲大家..........过烂.凸凹过大者加小心.比如蚊虫叮的包(仿次生物)与皮肤生的猴子和鸡眼(有根)是不同的
017.jpg (134.87 KB, 下载次数: 355)
2016-5-29 11:44 上传
018.jpg (141.17 KB, 下载次数: 366)
019.jpg (172.88 KB, 下载次数: 350)
020.jpg (141.69 KB, 下载次数: 347)
[upload=jpg,dsc08334.jpg]UploadFile/2008-6/20086301155288556.jpg[/upload]粘贴仿次生物
0.jpg (158.58 KB, 下载次数: 0)
2008-6-30 11:52 上传
蚊虫叮的包(仿次生物)与皮肤生的猴子和鸡眼(有根)是不同的
0.jpg (193.88 KB, 下载次数: 0)
2008-6-30 11:55 上传
[upload=jpg,dsc08321.jpg]UploadFile/2008-6/2008630120461323.jpg[/upload]
将籽麻做成了西瓜
0.jpg (204.66 KB, 下载次数: 0)
2008-6-30 12:00 上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9795副本.jpg(有根)
比喻真切
关于皮象的辩认没上过手真品、理解难些.就是上过手一个文化区的真品、对皮象的辨认可能只认这个文化区的皮象。而中华大地之辽阔,土质不同、文化层、文化区众多、故沁象皮象是有差别的、大家又不可能上手各地区、文化层,文化区的古玉、那怎么办呢?!
我一直重复一个方法、次生物之自然沁象的辩真伪、次生不是有包为次、次即主体原态之后天变化,如沁熟、沁裂、沁孔、沁坑、沁色、沁留、沁浆、等原生态后天之变化为次。
多掌握原生态后天之自然变化的次、对于各文化区、文化层、众多不知名的玉的辩真伪就不难了、
任南
021.jpg (128.45 KB, 下载次数: 362)
2016-5-29 11:45 上传
022.jpg (147.91 KB, 下载次数: 347)
023.jpg (143.92 KB, 下载次数: 350)
024.jpg (131.27 KB, 下载次数: 352)
2016-5-29 11:46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2 13:25 , Processed in 0.0688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