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象雄天珠] 转载:什么是象雄天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31 01:32: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6-11-1 12:34 编辑









什么是天珠?天珠是我国西藏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既古老又神圣的瑰宝,牠的存在和出现充分丰富了西藏历史,西藏文化,西藏佛教的历史见证和发展轨迹。这为我们当今挖掘探索象雄历史和象雄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象雄文化的历史传承,西藏三宝<天珠>,<唐卡>,<貝叶经>和我国南方的良諸文化,西北的红山文化所出土的玉器,陶器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绝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什么是天珠:天珠是象雄文化历史长河中<笨教文化>的瑰宝。牠集聚了文化,宗教信仰中的天,地,神,日,月,星,风,火,雷,水,土,山,众生之十三原神(俗称十三意念)。笨教为了对此十三原神的沟通,便创造了“三角”“方形”“半月”“圆形”的基本图案作为和大自然沟通的基本要仪。这是天珠图腾制作的基本法则。代表息,增,怀,诛(祥见天珠珍藏宝典)。
二、材料:史前二千年左右(距今四千年左右)宇宙陨石下落至西玛拉雅山脉的阿里,岗底斯山地区,由于强大的冲击力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熔化了撞击地的玛瑙矿区,冷却后部分形成带有宇宙微量原素的,<九层叶岩石>混合体。此时此地真是象雄古国笨教先民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的生活中心。笨教先民便就地取材以用作祭司用品制作天珠的材料。注:此材料后经有关科学测定的文字记载,证实和一般意义的玛瑙成份不一样。








三,天珠的制作:从取材,磨削,钻孔,调料,绘制,定形,切割,诵经念咒,加持到成珠的整套工艺流程都
必须有“工巧明”(当前五明佛学院的前生)专业的能工巧匠加经咒意念的穿透力才得以完成。其中取材,钻孔,磨削,绘制是关健步骤,观其图腾制作的精细规整和图案的几千年不变和消褪。这就是天珠的秘密所在。
四、天珠的儲存:笨教天珠经前弘,中弘至后弘长达1800年的制作历史。最终在莲花生大师入藏(公元713年)弘扬佛法,统一西藏止。其间有大量的天珠被莲花生大师用作山川,高原,湖泊伏藏,另一部分用作佛像的裝藏和寺院供养,极小部分遗落民间的达官贵人和藏医手中。这部分遗落民间的象雄天珠才是西藏百姓所称的宝珠。一般不会赠人。这部分象雄天珠至今在西藏仍属稀罕之物,很多大小寺庙的高僧大德都未曾见过和藏有。普通百姓更无从入手。
五,现有象雄天珠的由来:纵观西藏的佛笨之争,每次灭佛后总有部分装藏的天珠流入民间有缘之人手中。最严重的是1959年达赖集团出逃印度时,从伏藏的地下挖出了大量象雄天珠携带国外充作儲备资金。这批天珠目前都在逐渐通过边境贸易流回西藏。这批天珠是象雄天珠中的精品,品相端正,保存完好。
综上所述,一颗真正的象雄天珠必须具备的要点。


      这是一颗中期至纯天珠,距今也有五,六百年历史,外表油润,年轮纹钝化但尚清晰可见,但其内部沁色简单,无朱砂,玛瑙珠中可算精品但与象雄古珠相比相差太远。万事万物是相比较而存在,一颗几百年至上千年的中期天珠与千年以上至几千年的象雄古珠有其共同的民族风格但也有其不同的历史内涵,不同的制作技巧及不同的年轮特征,不同的物理性能及对人体健康的贡献。象雄古珠的出现和牠的存在,至今没有任何宝石能和牠的魅力比美。世上各类钻石宝石虽有牠的矿体成因年轮的存在,但牠的制作理念也仅是符合人类需求的美的工艺品而已,一般成品存世时间决超不过象雄古珠的年轮(1200年至3000年以上),牠的文化底蕴单纯,只能显现面世年代的制作工艺和权贵喜好。而象雄古珠不但具备了惊世绝论的制作工艺和笨教意念(十三念神)的渗入。至今尚能发挥其独特的避兇趋吉,入药治病,调理人体血脉的功能。石纹线,能量圈,朱砂团,有机离子状,等暗物质的存在,其他珠宝具备吗?何况象雄天珠的存世量相当少,牠的真实一面是无法复制的。所以拥有一颗上等的象雄古珠是价值连城的缘故就在其中。由于象雄古珠的发现和面世至今也就二年左右(见青海象雄天珠研究会会长徐文生大师专著“天珠珍藏宝典”)因此要被市场认识和接受,尚需时间的积淀,但个人相信时间不会太长,一旦时间窗口打开,精品象雄天珠会一珠难求,此时的古珠价值才会逐渐显现。此纯属个见,供老师参考!
2#
发表于 2016-10-31 06:03: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玉人大师兄上传宝贵资料,学习了,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10-31 11:3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8 23:55 , Processed in 0.0538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