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随州曾侯乙墓曾出有不少玉琮改雕而成的玉饰,与海昏侯墓这件蜷体玉龙有异曲同工之妙。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一件羽人形玉饰,也是利用了玉琮一角设计制作的。
玉蟠龙,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双龙形玉饰,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玉半琮,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羽人形玉饰,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海昏侯墓主人刘贺生活在西汉中晚期。汉代玉器上龙的形象,多为水滴形眼,拉长眼梢,斜磨眼眶以凸出眼球,雕出瞳孔,眉骨尖凸;口部大张,露出钩齿,上颚外翻,斧形下颚。叶形耳后展,耳尖上翘,有的耳后还有细长分岔的角。但这件蜷体玉龙的时代风格却与汉代格格不入。
西汉早期玉龙佩,徐州狮子山出土
玉龙头部的形态,及表面的减地浮雕龙首纹,正为判定其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龙头短粗、臃肿,作闭口状,椭圆形眼,鼻肥厚翻卷,“L”形短角后伏于颈上,这些特征均为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的玉龙佩及双龙首玉珩所常见。
战国早期玉龙佩,长子牛家坡7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玉龙佩,洛阳中州路1316号墓出土 减地浮雕龙首纹,流行于春秋末期及战国早期。此纹以侧视的龙首形母题重复铺陈而成,风格细密繁缛、纷杂跳动。龙首轮廓由谷粒状、卷云状、长尾蝌蚪状零件构成,目、髯等细节皆用单阴线雕琢。制作这种纹饰,通常要按照预先的设计,砣磨或刻划出浅细的阴线起稿定位,然后沿草稿深刻下去,再将零件间的凸梁剔除,最后打磨圆润、细雕而成。
战国早期玉璧,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春秋末期战国早期玉牌饰,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春秋末期玉剑饰,六合程桥2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未完工玉璧,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综上所述,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蜷体玉龙,原系史前或商代玉琮,在春秋晚期偏晚至战国早期改制而成,后又流传至西汉晚期为刘贺所收藏。
玉器材质坚硬,温润莹泽,原料来源及加工都不甚容易。因此古人对玉器极其珍惜,当器用观念变化或发生破损时,往往会将原来的成品重新加工,从而形成新的器形、器类,抑或补琢了新的纹饰。与质料特征发生根本变化的金属、陶瓷器不同,玉器的制作总是一个减损材料的过程,原因在于材质和工艺的特殊性。改制玉器既然是对原器的再加工,则会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来的特征,同时也将产生打破原器的痕迹。如此新旧两类风格,肯定会在玉器的造型、纹饰、色泽等方面有所反映,这为我们甄别改制玉器、断定原器年代创造了条件。 通常情况下,出土文物的时代当与墓葬、遗址同期,但是玉器具备耐用性及珍贵性,古人将早期遗玉继续用于佩戴或他用,乃至最终作为殉葬品埋入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海昏侯墓出土的蜷体玉龙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充分反映了出土玉器年代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丁哲:《考古出土改制玉器浅识》,《东方收藏》2015.1。 2.丁哲:《从海昏侯墓出土的“舞女”谈起》,古玉鉴定秘籍2015.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