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玉价值不该仅以材质论高低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3:20:18 | 只看该作者
老律师寻找海南民间散落的古玉珍品
2016年08月29日
                                                  


陈作发收藏的红山文化玉璧。       
       
陈作发收藏的羊脂玉蝉。
         
陈作发收藏的羊脂玉佩。


文\见习记者 郭畅 海南日报记者 刘贡

  陈作发是一名律师,也是一位古玉和陶瓷的收藏爱好者。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已收藏各类古玉几百件。

  用“伴玉而行”来形容陈作发的大半辈子,再恰当不过。陈作发认为,“美玉不会消亡”,只是暂时“沉睡”在民间。“每一个藏品都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只有你跟它有共鸣。”

  慕名找到陈作发,见到的是年过六旬的老先生。他随便带了几十块古玉,一一摆在他合伙的律师事务所会议桌上。鉴赏者一块一块拿起来,细看大吃一惊,海南怎么会有这么多宝贝?

  陈作发脸上依然是谦逊温和的笑容,用不急不促的语调,娓娓谈起他与玉的情缘。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君子比德于玉”的古语。

  古城底蕴 与玉结缘

  1978年,26岁的陈作发任广东省琼山县府城人民公社东方红管理区革委会副主任,负责帮助各种成分的人群落实政策返城,也就结识了一名叫黄庆福的原国民党校官。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黄庆福的亲戚从文昌乡下上来,说带了些玉想卖掉。我就说卖给我吧。”陈作发回忆,他带黄庆福去东门旧货店,请人鉴定价格,按照5元至10元不等,将这一批十几件全部买下。

  “花了我三个月的工资!”陈作发说。家境虽然一般,但自小在府城这座琼州古城长大,多少也见识过一些藏品,个人还收了些古钱币。他说:“根在古城,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古钱币、古玉这些传统韵味所吸引。”

  玉毕竟比钱币要贵气。陈作发开始寻找资料,想弄明白这些古玉叫什么名字,出自哪里,又如何到了海南。这一发便不可收拾,从此与玉结下深深缘分。

  自打开始收玉,陈作发便热衷奔波乡野村寨,收藏散落在海南民间的古玉。海口东门市场,一个在闹市中藏宝的福地,也是陈作发最常去的地方。怎样辨别出一块古玉,陈作发别有心得,“收玉,讲究先看人,再看货。首先要了解卖玉人的玉器来源,他是否有收集真货的渠道。”

  用“伴玉而行”来形容陈作发的大半辈子,再恰当不过。收藏古玉的人无疑是心思细腻的,正如《诗经》所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陈作发多年来,总是能沉淀自己潜心研究古玉,不断对海南的民间古玉进行探求。

  “收藏得太多,会不会考虑卖掉一部分古玉?”面对大家的问题,陈作发坚定地摇头道:“从来不会卖掉它们,有古玉就收藏,有时候觉得它们就像我最亲近的人,好东西应该有个好归宿。”

  对陈作发来说,古玉收藏不是投资,更不是盈利,而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儒家之所以尊玉崇玉,提倡佩玉,是希望人在佩玉时,时刻提醒自己,玉所具有的 “德”,我们也要具备。“看,这块玉的造型是一面古镜!”陈作发介绍藏品时,经常从形、材、质里找韵,也找寻为人处世的道理。

  分享交流玉文化渊源

  38年过去了,陈作发至今已收藏高古玉、红山古玉、明清古玉等各类古玉几百件。

  藏品多了,也不是件件都包装得华丽。陈作发的古玉用软纸或碎布包了,叠放在有些陈旧的铁皮盒子里。“这块是红山文化玉璧,直径8.1厘米,孔径2.1厘 米,厚0.4厘米,外径不太圆,刃边,型制古拙,典型红山玉璧器型。呈朱砂沁色,自然柔和,玉色为浅绿色,玉质温润。”但为何要设计成刃边,陈作发表示不 得而知。

  陈作发一一介绍这十多件成色不同、厚薄不一、各具特色的红山文化古玉。在LED灯光照射下,件件透出古老而深邃的色彩。

  “红山文化伟大原因之一是造型具有抽象艺术和具像艺术结合的特点,既抽象又写实,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陈作发认为。

  在海南,红山玉并不是随处可觅,陈作发开始收藏古和田玉,以及其它藏品。“这块清代白玉葫芦纹佩,长6.4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新疆和田 玉,色白微泛青,脂状光泽,晶莹剔透,雕工精细,拉丝工一步到位。”在其“攻玉读瓷”的微信相册中,陈作发的藏品描述得非常仔细,最近分享的元代梵文天 珠、明万历年间紫砂壶、夏代玉蝉等,让人眼前一亮。

  “每一个藏品都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只有你跟它有共鸣。” 陈作发形容。

  在陈作发的朋友圈里,分别展示了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籽料雕琢的宋代玉蝉、文化时期至夏代白玉蝉、春秋时期和田青玉玉蝉等几款玉蝉。其中一款明代玉蝉别具特 色。这是一块新疆和田青白雕琢的佩玉,头部有牛鼻孔,寓意着腰“蝉”万贯,玉蝉头部雕琢“富”字,也寓意着富贵吉祥。从雕工来看,其古拙粗犷,时代风格十 分明显。“禅在古人心中的地方很高,常用蝉的羽化涅槃比喻人的重生,向来被视为高洁、通灵的象征。‘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古人常佩戴蝉型玉佩祈求心灵不 灭,涅槃为仙。”陈作发介绍。

  过去没有微 信,藏品只能与极少数人分享;如今有了现代工具,陈作发也不藏着掖着了。“收藏不是‘孤芳自赏’,‘晒出来’,让大家看到海南地区是有大量优秀文化藏品存 在的。”陈作发说,由于国内对古玉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至今在古玉研究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也没有科学的测试手段,更多靠经验。海南 藏品让更多人知道,也是对古玉知识的普及。

  唤醒海南珍品价值

  陈作发初中时期经历了文革,学业被荒废,后来自学完成本科汉语言文学和法律学的双学位课程,与人合伙开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之余,陈作发就去寻找古玉,积蓄也全用来收藏。

  年过花甲还经常出庭辩护,那么做律师和收藏有关系吗?

  “看似无关,实则有相同之处。做律师和收藏都要讲究逻辑性,每一件藏品都要先考虑它的存在是否符合逻辑。”这“逻辑”二字,一直就是陈作发断定藏品价值的不二法宝。

  陈作发说,他小的时候,就听人说解放前,文昌籍国民党军统局局长郑介民从大陆拉了两大车古董到海南。解放后,这些古董流落到了海南的民间。加之海南有很多华侨,仅凭这两点,海南地区的古董一定是大量存在,就不会是古玉收藏的“沙漠”。

  “美玉不会消亡”,只是暂时“沉睡”在民间。陈作发认为,与内地古玉面世背景不同,海南流落在民间的古玉,被人存放起来,当此人决定出手古玉时,就会有一批古玉流入市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陈作发笑着说。

  很多人认为,受地域、人文历史条件等因素制约,海南古玩资源有限,品类也不像大陆其他地区那样繁多庞杂。但是从陈作发近40年的古玉收藏之路来看,海南收藏文化并不是一片沙漠,民间藏家的道路虽然艰辛,但在海南“沉睡”的古物在耐心、恒心支撑下,终能觅其踪影。

  作为海口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陈作发认为在打造黄花梨、沉香、黎锦等海南特色收藏品牌的同时,应积极寻找散落在民间的古玉珍品,唤醒它们“沉睡”的价值。

  本版图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刘贡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3:28:06 | 只看该作者
牧民布德花费近千万搜集4000余件乌拉特奇珍
2016年05月23日

 来源: 内蒙古晨报 记者 王燕粮
  乌拉特后旗牧民布德花了十几年时间,跑遍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花费近1000万元,搜集了各类反映乌拉特民族生活、生产和民俗用品4000多件。2008年,布德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石博城建成400平米的奇珍博物馆,展出1000多件宝贝。
  200块卖掉的红玉,被人转手卖了10万。他开始重新审视乌拉特奇石
  布德出生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韩乌拉嘎查。以前,他在家养羊。那时候,辛苦一年,纯收入也不到一万元。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高中毕业后,布德到北京清华大学紫光集团当过三年保安。
  2000年,回到家乡的布德,发现自己从小看着的、平凡的石头居然拥有惊人的魅力。那时,有一个小贩把一块长两米多、高半米的乌拉特红玉以200元的价格,从他手中买走,转手卖了10万元。无意中发现真相的布德,在其他牧民还在廉价卖出乌拉特奇石的时候,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审视脚下的草原、身边的牧人。从那时起,布德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把乌拉特奇石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要走出一条有利于牧民、有益于草原奇石发展的路子,要让乌拉特后旗的奇石拥有真正的身份、品牌和价值!
  经营奇石时,布德发现,牧民家里有许多传了很多代的珍贵的游牧文物流失,有的甚至用一瓶酒就被换走了。于是,布德在骑着破摩托车到处奔波收集乌拉特奇石的同时,开始收集散落于牧民家里的古董。这一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而且到了疯狂的地步。
  建起个人奇珍博物馆,珍藏乌拉特历史
  2008年,他的奇珍博物馆建成了,很多来博物馆参观的人要高价买古董,但是他一件都没有卖,他说,“这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如果再让流失,那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就保不住了,连历史都没有,我们就只能被同化,只能消失。”他的博物馆创办后,免费为青少年开放。从2014年开始,平均每天的参观人数有100多人,双休日、节假日超过数百人,而且周边旗县来博物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现在,因为展厅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了,他正在计划扩展展厅呢!可是苦于经济困难,暂时还扩展不了。
  布德创办的乌拉特民族生活、生产和民俗奇珍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精髓,他在尽最大的努力留住历史和文化的古老根脉。
  一个人要认识和融入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简捷的办法就是走进这个地方的博物馆。布德的乌拉特民族生活、生产和民俗奇珍博物馆,填补了乌拉特后旗没有民俗博物馆的空白。在宣传、传承乌拉特部落游牧民族文化,促进蒙元历史文化走出自治区、走向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也希望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能给他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
  有些馆藏文物,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日前,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布德的博物馆,发现好多藏品代表了民族历史的演变进程。
  博物馆有100余件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元代、清朝、民国年间的铜器100余件,元代到民国时期的生活用品500余件,纪念币、银票、字画和塑像等300余件。蒙古民族的铜钱铜币、古筝、马鞍、马镫、蒙古服饰、马灯、留声机、勒勒车轱辘等藏品陈列于橱窗内,有些藏品只能在历史博物馆才能看到。一根直径30多厘米、长近50厘米的椭圆形梭梭树化石,据专家考证是白垩纪时期的,距今有2.5亿~6500万年,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梭梭化石。一块长60多厘米,距今10000年~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生活工具,是至今内蒙古发现最大的一块石器。
  布德对记者说:“我的博物馆是巴彦淖尔市第一家个人奇珍博物馆,专门收藏蒙古民族的石器、铜器和游牧民族用品等。现在,博物馆的各种藏品有1000多件,因为博物馆展厅太小,现在有93件石器在乌拉特后旗博物馆展览。有一部分甚至是珍贵到连国内一流专家都需要继续考证的古文物。这些藏品是我十几年花了300多万现金,以物易物500多万元收集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3:32:21 | 只看该作者
新莽封禅泰山玉牒



 中国古代封禅泰山是一件极为隆重的祭祀典礼,帝王通过封禅祭告仪式表明其政权的正统性,从而达到巩固其封建统治的目的(《白虎通义》:“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在封禅过程中会将祭告天地的文书携刻于玉牒(或称玉简、玉册),然后瘗藏于祭坛之下,所以这一过程又称为瘗玉。二十世纪30年代,军阀马鸿逵驻 军于山东泰安时,无意间得到两套玉册,分别为唐玄宗及宋真宗封禅泰山玉牒(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唐宋玉册的发现令后世首次目睹了帝王封禅玉牒的真容。
  秦汉时期帝王封禅泰山的次数最多,仅武帝刘彻前后便数次封禅泰山,每一次都必有玉牒瘗藏,如《史记·孝武本纪》中载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四月“封泰 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然而由于一直未有考古实物出土,关于汉代封禅泰山玉牒形制具体如何,长期以来一 直不为人所清楚。直到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内四号宫殿遗址中出土一方玉牒残片,使疑惑史学界多年的谜题终得以解开。
  该玉牒为青石质地(见图),通体磨光,残长13.8厘米,宽9.4厘米,厚2.7厘米,阴刻篆文并填以朱砂,面文尚存5行29字。其文字分别为 “…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人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亶泰山新室昌…”从其中“封亶泰山新室昌”可判断这是一件新莽时期新朝皇帝王莽拟用于封禅泰 山的玉牒文书。该玉牒文书篆字书写风格既有别于同时期新莽度量衡等铜器上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也有异于当时货币“六泉十布”中的悬针篆。故有学者认为这种 笔画方折、行款均齐的书风,应属新莽六书中的“繆篆”并含有隶书的意味,体现书法演变中的过渡色彩。
  《后汉书·郊祀志》中载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时“遂使泰山郡及鲁趣石工,宜取完青石,无必五色。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书之;会求得能刻玉 者,遂书。书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汉代玉牒即为青石丹书,这件出土玉牒虽为新莽时期器物,但其采用纯净青石为原料,以及朱砂填色,于史书中记载汉代玉 牒制作相符,也同时证实史书对玉牒记载无误。
  王莽自代汉建立新朝至灭亡,在位15年间曾有三次封禅泰山的计划,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成行,这件玉牒自制作完成之后也就只能收藏于深宫。地皇四年(23)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玉牒也就从此掩埋于宫室的尘埃之中,成为一封王莽写给上天没有寄出的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3:42:57 | 只看该作者
宋怀明和惜玉坊的故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16年04月27日  
                                                  

                  
  大抵每个爱玉、惜玉之人对玉的感情,都可以用《牡丹亭》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来形容。惜玉坊坊主宋怀明先生在和田呆了十多年,在那里创业经商、玩玉藏玉,和玉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且来听听下面的故事。
惜玉坊坊主宋怀明先生
  和田:风沙、机会和美玉并存
  2002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年仅24岁的宋怀明来到和田寻求发展。满目所及尽是随风而舞的沙土,现实里的第一印象和口口相传的美玉之城相去甚远。
  糟糕的天气,实在无法让人有长期待下去的打算,但他也想:既然来了,就索性先找点事做。当时的和田,在各方面都相对滞后,百废待兴,有很多发展的机遇。带着想法开始行动,让他在和田一留就是十多年。
宋怀明先生收藏的部分和田籽料
  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艰苦而漫长,总要有些东西做支撑。宋怀明给出的答案是年轻的激情和和田玉籽料。
  创业的早期阶段,条件艰苦,是和田玉陪伴他度过了那段岁月。无处诉说的心事,辛酸委屈,挫折磨难,思乡情绪……都被寄托在了美玉之中。甚至有时候,想到眼前的籽料用几千年时光打磨自己,才有这被人赏识的模样,从而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和田玉给宋怀明的另一种影响是性格上的。他说自己年轻时的性格张扬,脾气也比较暴躁,是和田玉的内敛、温润滋润了自己的内心,改变了自己的性格、行事的方法和观念,让他在反复的沉淀中变得成熟稳重,才有了事业上的收获。
   巴扎:识玉辨玉、玩玉藏玉
  刚到和田没多久,宋怀明就被巴扎上那些红皮白肉的美玉吸引住了。但很多人都知道,买玉是要靠眼力的,没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是要交“学费”的。幸运 的是他初涉籽玉收藏就结识了圈子里以品鉴和田籽料闻名的阿六,也就少走了很多弯路,基本没有交“学费”的事情发生。所以对于阿六这个“导师”,他也一直心 存感激,至今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往来。
惜玉坊藏品:和田籽料项链
  十多年来,宋怀明对和田玉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关于识玉辨玉,他相信第一感觉。他说买玉一定不要用耳朵去听,而是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要相 信自己。其实玉和人之间也是有缘分存在的,懂玉的人用眼看心识后,感觉对了就喜欢,感觉不对那就是不对;而不懂玉的人,花再多的钱也未必能买到最好的东 西。
  而在玩玉藏玉方面,他也一直坚持对品质的追求。优质的籽料不论在何时都是珍贵、稀缺,值得收藏的,并且玉从来都不是普通物品,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必然会回归到它应有的价值。
  惜玉坊:故乡情怀和文化传承
  山东菏泽是宋怀明的故籍,每逢过年过节回到家乡,都要和发小同窗一起四处游玩。渐渐他发现整个山东几乎没有高端和田籽料经营收藏的机构,想到自己这些年的收藏积累也需要一个存储展示的空间,正好可以建一个会所。
  一番筹备后“惜玉坊”于2014年9月份在济南正式成立,并入驻山东银座珠宝交易中心。
惜玉坊藏品:攀龙附凤/豆中强
  除了高端和田玉的收藏经营,成立“惜玉坊”的另一个初衷也是为了传承玉文化。从“惜玉坊”成立以来,他更加主动寻求与大师的合作。“惜玉坊”中陈列的吴德昇、王金忠、郭万龙、蒋龙春等诸多玉雕界大师名家的作品就是很好的说明。
惜玉坊藏品:蝶恋花/王金忠
  不过,他尤其提到王金忠大师,因为两人在对玉的理念上有诸多很多相似之处。“雕琢富贵精神”的王金忠大师基本只用和田籽料创作,对材质和工艺有着极致的追求,与他的收藏理念融会贯通,合作起来得心应手。
  “惜玉坊”的故事讲到这里可以收尾了,但坊主宋怀明和玉之间那份深厚的感情还在加深,他对和田籽料的收藏在继续,与玉雕大师的合作也在继续。笔者也期待“惜玉坊”品牌接下来能有更加精彩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7-1-9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价值不该仅以材质论高低》

单单这一个标题就值得为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7-1-21 13:38:5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好精彩!要精品要真品,要学习要实战,多谢分享,祝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8 20:30 , Processed in 0.0521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