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辽砚(2012-09-19 07:05:25) 名家论坛:辽砚距离名砚有多远? 特邀嘉宾:紫霞堂主、清宫御砚的挖掘者和传承人冯军 用心了 路自然就近了 □本报记者/莫永甫 辽砚如何成为名砚?辽砚与中国名砚的距离的话题,以冯军在辽砚中的贡献和影响,决定了冯军必定是此话题的首要人选。 关于冯军在辽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原政协副主席、辽砚文化史专家姜峰在他的专著《关东辽砚古今谱》中这样评述:“在时下制砚艺术风格趋同化的大趋势中,他始终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考,以曾是清宫制松花石御砚的供石地之一的本溪南芬、桥头砚石为资本,耗数十年时光,苦研宫廷制砚工艺,终使湮没百余年的清宫御用松花砚在本溪重光。他深解古人制砚之奥,是为了切实地继承,博采众家之长,是为了强化宫廷砚的独特个性,高仿不失毫厘,创新不丢脉络,为国家、民族守护这一珍贵的遗产,让这珍贵的遗产闪烁耀眼的光彩。” 80年前,西湖博览会使辽砚闻名中国;80年后,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辽砚又在中国四大名砚中胜出而获重奖 2012年,注定是辽砚大放异彩的年头。这年4月,冯军带着一方《祥云纹暖砚》前往扬州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玉雕精品展。 行前,冯军抱着前去看看,开开眼界的念头,并没有报名参与评奖。到了参展现场,展品展开,就引来了众多的观众,一些评委和专家夹杂在人流中随意观看。看到这方来自于本溪的砚品,就驻足仔细评鉴。看完之后,一评委问,报名参与评奖没有,听说没有后就摇摇头说可惜了。冯军闻讯马上报名,果然,这方辽砚在此届中国玉雕精品展上获得金奖。 这年的5月,由文化部、商务部等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冯军带去了《高仿台北故宫清宫御砚100珍》参展。展会上,中国四大名砚珍品荟萃,全国各地的精品砚台聚集。与这些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名砚比肩,冯军不敢抱太大的奢望,没想到,冯军带去的这100方珍品,夺人眼球,捧走了组委会特别设立的唯一一个“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的“特别金奖”。出自于本溪的辽砚,在与有数千年历史荣耀的四大名砚比赛中胜出,自是出人意料,让冯军格外激动。 冯军牢牢记住了领奖的日子——2012年5月18日。这一天,也注定是彪炳辽砚史册的日子。因为“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的“特别金奖”,也是我市辽砚作品在全国重大文化产业交流平台上获得最高奖项的日子。 自1929年张学良将军携辽砚于中国第一次博览会——即西湖博览会上获奖,外界方晓辽砚之名始,迄今已80多年了。中间历经多少磨难,多少坎坷。而今,一年之中,本溪辽砚一是在最具学术水平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大展中获奖,二是在由政府主办的大赛中夺得最高奖,身价倍增,名声鹊起,一举跨入了中国名砚的行列。可喜可贺。 可在欣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辽砚真的成了名砚?真的成了可与中国四大名砚比肩的名砚? 对此,很清醒的冯军说,辽砚只是在中国砚雕中有了名气,离真正的名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涉足辽砚,冯军就把发展的眼光盯在开发清宫御砚上,为的就是在影响力上占有制高点 本溪辽砚,在历史上曾花开两朵:一入皇宫,摇身而为清宫御砚,一度时间名动天下;一入民间,历经磨难而声名益隆。特殊的经历,优良的材质和独特的色彩,使其虽以仅有400余年的短暂经历进入有5000年的砚台史长河中,却得以在中国的砚林中独树一帜。这方面,冯军有其独特的贡献。 选择清宫御砚作为开发的目标,是冯军独特的眼力。 在中国,还有什么东西比皇家方物更具广告效应呢?可以说,皇家方物的影响力是无出其右的。 皇家宝物,既有定型的制式,又有对石材的特殊要求。冯军为了重拾清宫御砚失传200多年的制砚技艺,精细研读了台湾故宫博物馆出版、嵇若昕先生所著的《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研究》一书。书中89方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清宫御砚,他用放大镜反复揣摩,认真品味。他的开发,首先要从复制这89方存砚开始。 要复制出这89方清宫御砚就必须找到与仿砚的同等石料,这些无疑增加了选料的难度。本溪盛产的松花石,石质坚硬,花纹自然,紫若烟云,青如碧水,黄似彩釉。这些石材的特点完全符合制作宫廷御砚的要求。 清宫御砚同国内几大名砚存在最大的不同之处,雕刻制作上有明确的制式要求,极具创意的将砚体置于石盒之内。这样一来,不仅便于存放和养墨,也增加了砚盒这方可供鉴赏的风雅空间。而且大多数宫作砚,都以多石制成。如,砚体和砚盒分别为不同色彩的松花石。另外,清宫砚的研发人员还针对东北冬季严寒的地域特性,雕出了前无古人的可放置炭火和热水以保墨液不冻的暖砚。如此复杂的种类和繁琐的制作工艺,使得冯军不无感慨:“发掘清宫御砚,仅从工艺上讲,要比预料的难得多。” 在这艰辛的复制过程中冯军常常关闭手机,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内,通宵达旦地对一块石材精雕细刻。这个雕琢的过程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耗神、最耗时间的工序。细线条定准后,还要反复审鉴、修正至满意方能合格。最后经修光、上细、磨削去明显刀痕,使表面光洁细腻、造型优美。当一方精美的松花砚已呈现在眼前,还要进行题款。清宫御砚的款式在“清三代”是定制,题款要充分体现雕刻者的刀功、书法造诣、文学修养等多方面能力。有足够的功力才能与精美的作品相得益彰,否则损伤砚台神气,而流入劣品。因此其款书法摹制水平成为点睛的关键。 历时四年,总计89方清宫御砚,以一比一的比例制成的高仿作品从冯军的手中诞生,并成为业界轰动一时的新闻。 2007年4月,本溪清宫御砚考证课题组的专家赴台湾“故宫博物院”进行学术交流时,展示了冯军带领的本溪紫霞堂团队高仿的康、雍、乾三朝清宫御砚,撰写了《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研究》一书的砚文化著名学者嵇若昕称赞道:“紫霞堂的清宫御砚制作水平,已不在昔时宫作之下。” 之后,冯军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开发,使一批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产品不断问世,增强了观赏性,扩大了清宫御砚的题材范围。坐床也由木质的改为石质的,更具有审美观感。从成功仿制到成功创新,为冯军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总结开发清宫御砚并使之成长为名砚的过程,冯军说:一是功力,二是审美能力,三是创新思维,四是社会认知度。当然,还有一点他没说,那就是把发展辽砚当一生的事业来做。有句话说得好:用手雕刻的人是技师,用心雕刻的是艺术家,用生命雕刻的是大师。 冯军说,辽砚和名砚的差距,在于缺乏大师,缺乏文化的积淀 清宫御砚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认可,获得了各种顶极荣誉,但冯军说,离名砚还有距离。 什么距离? 辽砚还缺乏大师级的制砚名家的出现。他举例,四大名砚中,都有自己的大师级制砚名家的出现。有了大师的价值,才会有名砚的价值,辽砚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辽砚缺乏文化的积淀。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辽砚在制作中,要注入文化元素,提升辽砚本身的文化价值。二是需要文化名人的提点。历史上的名砚,都是由文化名人收藏和题款的。经过文化名人的收藏和题款,砚品的身价会陡然提升,辽砚需要文化名人给自己“重塑金身”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