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引用)話說玉器的包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10 00:18: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話說玉器的包漿









幾年之前,曾與朋友在報刊上合寫過一個專欄,定名為“茗古屋雜記”。如今時過境遷,朋友們皆有進步,各修勝業,無暇再來寫這樣的小塊文章。無奈“茗古屋”乃是筆者的書齋,諺雲: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晚報新民生收藏版編輯尋跡而至,只好重新持筆。環顧四壁的罎罎罐罐、花花草草,獨自在燈下,斟一盞苦茶,啜茗談古,興趣依舊。筆者之于收藏,既非學者更非專家,只不過在懸壺診病之餘,愛好把玩前朝器物,偶有心悟,輕薄為文而已。倘有唐突斯文,荒腔走板之處,也極盼讀者的指教。凡是喜歡古玩的人,莫不重視包漿。記得有一位今天已成為大收藏家的朋友,當年初涉古玩,經人介紹,在某“敗落大人家”的子孫手中買到一大批古印,他竟一律用細砂皮將包漿磨去,至今仍成為朋友圈子裏的笑柄。那麼,什麼是包漿呢?你去問收藏家,他的回答往往不是語焉不詳,便是高深莫測,頗有一點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其實包漿也就是以物品為載體的歲月留痕。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澤揣摩,或者土埋水浸,衣物皮膚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塵埃的吹拂,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的亮光。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告訴你,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乾澀的肌理相對照的。不只玉器,瓷器、木器、銅器、牙雕等有包漿,連書畫碑拓等薄如蟬翼的紙絹製品在內行人眼裏也統統有包漿。包漿既然承托歲月,使用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深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買來的竹席,不論打磨得多麼光滑,都不算有包漿,但老家裏睡了五十年的竹席,油光紅亮不待言說。新鋤頭的把柄沒有包漿,老農民的鋤頭柄,無不包漿厚實。鑒定古物,包漿甚為重要。倘你還不具備“望而知之”的功力,一時還搞不清楚古物的形制、時代面貌、工藝特徵、不妨可以從包漿入手,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舊包漿。如果一件古物包漿是真舊的,是到那個年紀的,工藝又不錯,你看了歡喜,買下來,雖不中,亦不遠矣。包漿種類有很多,近來亦多有高手仿製,但多數假包漿是匆忙做出來的,浮滑急躁,急功近利的馬腳終將露出,多看多摸多想,真假判然可分。就像黃瓜、絲瓜、茄子,從沒見過的人,你怎麼說也不甚了了,倘拉他到菜場去,幾分鐘之內,他就一輩子忘不了了。我在初學時,對包漿的區分也頗為困惑。於是跑到一家古董茶館,請教老先生,此時剛巧走進一個乞丐,伸手乞錢,老先生指著乞丐說,你看這袖口、衣領、前襟,包漿有多厚!又指著那張飽經風霜皺紋深刻的臉:你看這刀工!又指著脖子上的老膏污垢:你看這灰皮!又指著那通紅的酒糟鼻:你看這沁色!我翻遍書本解不開的困惑,全明白了。真是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誰說教育家都在大學的講臺上!



玉猪龙1-2.jpg (278.17 KB, 下载次数: 57)

玉猪龙1-2.jpg

玉猪龙2-1.jpg (284.04 KB, 下载次数: 41)

玉猪龙2-1.jpg

玉猪龙2-2.jpg (283.23 KB, 下载次数: 38)

玉猪龙2-2.jpg

玉猪龙3-1.jpg (277.76 KB, 下载次数: 50)

玉猪龙3-1.jpg

玉猪龙3-2.jpg (284.96 KB, 下载次数: 34)

玉猪龙3-2.jpg

玉猪龙3-3.jpg (284.21 KB, 下载次数: 48)

玉猪龙3-3.jpg
2#
发表于 2016-5-10 07:2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蚨主人 于 2016-5-10 07:24 编辑

老先生指著乞丐說,你看這袖口、衣領、前襟,包漿有多厚!又指著那張飽經風霜皺紋深刻的臉:你看這刀工!又指著脖子上的老膏污垢:你看這灰皮!又指著那通紅的酒糟鼻:你看這沁色!我翻遍書本解不開的困惑,全明白了----触类旁通,说的精彩、贴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5-10 07: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5-10 13: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3: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3:35:5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鑒定的第一關: 皮殼
  

  俗話說:瓷看底,玉看皮。就象人的皮膚一樣,玉皮殼是玉器所有裏外表像的連結和公開之地。
  每一年的歲月都會在玉皮殼上留下自然進化或老化的痕跡。雖然有的玉天生麗質,皮的品質很好,能抵抗老化留下的痕跡,而且一直保養的很好,很難看出歲月的痕跡。但大多數古玉還是會在玉裏玉外的對比中分析出科學的玉皮殼的老化程度的。
  更重要的是玉皮殼上還可以分析出工的痕跡和沁紋的痕跡。因為工和沁紋都是在玉皮殼上進行的,所以不通過玉皮殼的工和沁紋或者與皮殼不符合的工和沁紋,都是要特別注意的。
  玉皮殼的狀態分析還可以區分籽料上的老外殼——原璞玉皮和真沁之間的差別。這是鑒定老玉新工的很好的方法。
  玉皮殼還要分生坑皮殼和熟坑皮殼。
  首先要從古人如何做玉的工序開始注意玉皮殼的形成。
  根據目前的出土資料來看,古人做玉的第一道是開片造型。因為古人的工具原始,開片和造型的過程很慢長,所以就在開片造型的過程中開始了第一次打磨拋光工藝。開片造型和第一次打磨拋光工藝之後,就是用尖物刻出第一次草圖來。
  在第一次草圖的刻工中,又加入第二次拋光工藝。這道工序完成後,通過核可,就正式開始雕刻工藝。
  正式的雕刻工藝耗時更久。在雕刻中,又形成了第三次拋光。之後,再通過核可,又開始第四次拋光——全面完成的拋光工藝。這中間還不包括小修小改時的小拋光。古人用雙手和獸皮來拋光的,所以在多次拋光過程中就形成了玉皮殼。可參考閱讀 楊伯光 先生的中國玉器大全上卷第227頁圖31
  從層次上看,古玉皮殼的底子是經過第一次拋光後形成的,在拋光的底子上開始雕刻,然後再拋光。因此古玉皮殼的層次分析是: 拋光-刻工-拋光。刻工在拋光的中間,也就是說,刻工在皮殼的中間層次。特別注意在刻工槽底、洞裏拐角處和角落裏都是這樣的,這是關鍵之點。
  戰國到漢代的古玉皮殼的拋光最好看,估計是當時獸皮的工藝改進了,又加上多次拋光,故戰國到漢代玉器的光澤有玻璃光之美譽。
  古玉開始時以短線拋光為主,這在紅山古玉皮殼中最明顯。宋元明清時期,因為拋光半機械化,出現了中線拋光工藝。所以在玉皮殼底子上玉表面就平整得多了,但玉皮殼就開始薄起來了。現在的新玉使用的是一次性大面積機械拋光,因此沒有皮殼可言。
  包漿是人的汗跡留在玉表面而形成的,這在開片成型時就開始有了。古人開片成型化去幾月幾年,這之中天天搓摸玉的表面,汗水留在玉上,包漿就越來越厚。古玉出土後,收藏者把玩盤摸,玉表上又開始留下盤摸時的汗跡,包漿就更厚更潤了。幾乎所有古物上都有包漿的痕跡。
  玉皮殼的桔皮紋有兩種:一是拋光時所留下的痕跡;另一種是自然老化的痕跡。古玉皮殼上,這兩種桔皮紋有時同時存在,有時只有一種。
  古玉入土後,形成生坑皮殼。生坑皮殼的表像是 侵蝕痕跡和玉色的老化沁化。侵蝕痕跡有蝕咬坑、沙咬坑、土咬坑等。特別在酸堿土壤和空氣環境裏.玉色的變化有整體玉色老化和部分玉色變色,這就是沁。
  沁的含義是土裏的或空氣裏的或水裏的元素通過皮殼進入玉裏而產生的成分變化,進而產生了色變——沁紋。有咎裂處是最容易沁化而形成沁裂紋,這在玉皮殼上最先起變化。因氣候變化或其他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
  古玉皮殼上的侵蝕痕跡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長時間的變化,形態自然,表裏相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變化的來龍去脈,所有的變化也有根有據。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殼之中。
  如果玉皮殼老化了,而玉裏肉顯新,或者玉裏肉色老而玉皮殼不老,都是要注意的。
  古玉出土後,幾經把玩,形成熟坑皮殼。把玩過程中,磨去了很多原來的工和拋光痕跡。
  現在普通仿品,只經過一次性大拋光,所以工底和角落裏顯得乾澀,儘管有的用泥掩蓋作舊,然而泥一洗去新工就原形畢露。
  精仿品也用多次拋光,但終究急工好利,光薄色嗆,不可能如古人一樣的幾年的慢工細活,而且很難形成刻工在皮殼中間的工藝。
  現代的仿假皮殼工藝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殺、堿殺、石灰殺、硝殺、高壓悶煮染、熱拈處理、噴沙加熱處理等等。最新的是仿桔皮紋、仿象皮紋和仿皮疹紋。
  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來冒充玉皮殼和玉裏的沁化,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關係特別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殼本身、玉裏肉或沁紋有沒有出現新老之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5-10 18:53: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啦,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7 07:38 , Processed in 0.0735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