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人玩玉“首德次符”清之前巧色玉不多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5 08:08: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11.6666660308838px]来源:[size=11.6666660308838px]广州日报


[size=14.1666660308838px]清[size=14.1666660308838px]乾隆[size=14.1666660308838px]和田羊脂白玉子料带皮玉印

[size=14.1666660308838px]蒋卫东

[size=14.1666660308838px]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size=14.1666660308838px]利用子料表面枣红、秋梨、芦花和黑色等多种颜色的玉皮,在玉雕时作巧色,古已有之。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商代玉鳖,选用墨黑色玉皮,做成鳖甲、眼和足尖,与灰白色的鳖体相映成趣。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的鹰、熊、辟邪等西汉动物圆雕玉器,也都留有红褐色的玉皮。辽金时期的“秋山”玉,多为山林虎鹿题材,常以红褐色的玉皮做出秋天层林尽染的巧色。不过,总体而言,清代以前,巧色玉的数量屈指可数。明代《天工开物》记有“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美国Bushell氏调查清末民国初期北京的琢玉之法,也提到“凡大块玉璞,先用铁锯去皮”。出身于新疆玉雕厂的刘建新大师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子料进了玉雕厂,第一道工序仍是去皮,而且“子料去了皮,(与山料的区别)神仙也难辨”。古人选玉材,“首德次符”,以“肉”(玉质)为本,以皮色为末,重本抑末。推崇的,是玉自身洁白、细腻、莹润、无瑕的“品德”,而不是色彩绚丽斑斓的皮壳之色。

[size=14.1666660308838px]但迷恋子料的今人,在“无皮非子料”的偏执中,疯狂推崇皮色。疯狂的石头源于疯狂的时尚,眼下和田玉以色为美、以皮为贵的癫狂,几乎发展到了“玉卖一张皮”的程度。于是,五花八门的染色做假皮方法充斥坊间,逐利的需要也将做假皮的技艺推进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例如,在玉件的上部,有意识地保留一小块红色玉皮,寓意“鸿(红)运当头”,十分讨巧,受到市场热捧,但这样留下的小块玉皮,真假如何,有几人能够辨识鉴别?

[size=14.1666660308838px]热心的行家不断告诫我们,买玉切忌重色轻“肉”,不要舍本求末,被皮色所迷惑。一般来说,子料质地致密、坚硬、无绺裂的地方,往往皮薄色浅;皮厚色深的地方,玉质(“肉”)往往不好。皮少“肉”多,“肉”质洁白、细腻、温润、无绺裂的,才是玉中佳品。与此同时,行家们也给出了辨别真假子料及其玉皮的破解之道:真子料表面光洁、细腻、温润,形体自然、和谐。假子料有工具打磨痕迹,棱角依稀可辨,形体不如真子料自然、和谐。真玉皮的皮色有层次、不均匀、变化较大,色调自然。假玉皮的皮色均匀、单调无层次、色调生硬呆板不自然,在石性、瑕疵、绺裂处颜色堆积,缺少过渡色彩、光泽暗淡、没有鲜亮明快的感觉。但是,和田玉,凭什么你可以没有标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舍本求末,却要求每位普通爱玉者,在花钱买你之前,先得做足功课,把自己变成一个对你知根知底的行家?你为什么就不能像黄金一样来个24K或18K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size=14.1666660308838px]唉!和田玉,想说爱你,还真是不容易。


[size=14.1666660308838px]

3#
发表于 2016-2-5 08:50:13 | 只看该作者
过版辛苦,猴年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2-5 10:5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2-5 13:38: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又是一年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2-5 16:4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4 21:49 , Processed in 0.06239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