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者当自强
作者:君德轩
在古玩艺术品领域,自宋以来,仿古作伪的现象就时起时伏,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仿古造假现象也随之更加猖獗。在这种情势之下,确有不少的人为此吃亏上当,买了不少的假货,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民间就没有真品、珍品,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藏家买的都是假货,更不意味着藏界没有在收藏“实战”的洗礼中,锻造出了一批资深高手。
非常令人感到可悲、可怜、可笑的是,有的号称国家级的专家,不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顾历史和事实,不懂科学,根本就不认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根本就不相信民间既有真品也有珍品的事实,更不相信藏界确有比他们水平更高的资深高手、能手。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博物馆里都没有,你怎么会有?国家都没有,你怎么会有?某年代的东西总共就有几百件,你怎么会有?这么精美的东西,古人根本做不出来”等等。也有的号称国家级的专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见了假的说真的。真是啼笑皆非,洋相出尽,不胜枚举。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在收藏鉴定界颇有影响的一位知名人士说过的一段话:“专家是收藏界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说老百姓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辩伪能力,出于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爱好,喜欢收藏,买了不少艺术品,出现赝品,有情可原,可我们的专家们,整日浸融在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和理论中,却不懂得真假,不负责任的为这些赝品开据鉴定证书,就说不过去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间收藏与博物馆没什么关系,水本来就浑,一些不懂装懂,辩伪能力极差的所谓的研究员,专家硬是来搅这汪浑水,把本来就浑的水搅的更浑。我们的研究人员虽然身居博物馆内,有很强的文化,历史知识,考古经验,但缺乏鉴定能力,因为我们的大学里没有辩伪这一学科。改革开放前,文物是“高压线”,不让收藏,也没有什么赝品,有的也是老仿(古人仿古人,或民国仿)。因此他们就是想学,也没有实物学,学了也派不上用场。改革开放后,收藏大军蜂拥而来,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鉴定家,开始为老百姓鉴定藏品了!“标型学”的概念已经深深地映入他们的脑海,对鉴定必须掌握的“痕迹学”,几乎没有研究,自然会走眼。我可以直率地说,研究员不是鉴定家,鉴定家必须是从市场中磨练出来的。 我曾把专家分成五大类:一、理论型专家,此类专家只会写书,讲课,眼力不行;二、极左型专家,认为民间不会有好东西,见一个杀一个,因为左就不会犯错误;三、老好人型专家,此类专家最怕得罪人,见什么都说好,这类专家目前最受欢迎;四、腐败型专家,此类专家只要有钱,什么都好说;五、复合型专家,即眼光又差,又腐败,这类的专家危害最大。北京收藏界盛传的“十大名旦、十大黑头、四小丑”就是这些专家。他们证书己经飘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己经飘到了海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的竟是三流仿品,他们也照样开具。不仅如此,他们还为一些专拍假货的拍卖公司“掌眼”,成批量的开具鉴定证书,使许多老百姓上当受骗!所以,我常说,找专家也是一门学问,专家找对了,你会一对再对,专家找错了,你会一错再错。不少私人博物馆找的是上述一些专家,结果是全军覆没,追悔莫及!辛辛苦苦赚来的人民币打了水漂。我们要找那些长期战斗在收藏市场第一线的实战型专家”。
他还说到,“我十分讨厌那些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为事,什么都懂,什么都鉴定的专家。实际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不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浩瀚,谜团很多,你只要能够将某一个品种研究透了,就很了不起了。凡是什么都看,什么都懂的专家,一定是个害人专家!这种所谓的专家目前还不少,他们打着国家级专家的牌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处鉴定,真的说假,假的说真,害苦了许多老百姓”。
笔者认为,造成收藏鉴定领域里的混乱现象,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藏品持有人,过分相信、依赖、甚至迷信所谓的名头很大的专家。让一些名不符实的“专家”大捞了一把,玩了一把。要避免这种可悲现象的继续蔓延,作为收藏者所能做到的,是自强不息,藏者当自强。搞收藏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一定要坚持走自己救自己的道路,一定要先学习掌握了识真辨伪的真功夫后,再掏腰包买藏品,一定不要花自己的钱买鞭炮,给那些既缺德又少才的“专家”去放,自讨苦吃。如果自己掌握了识真辨伪的真功夫,还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花钱找所谓的“专家”,求他们说一声“对”还是“不对”呢?,到那时,你就可以做到“我的藏品我做主”,面对胡说八道的“专家”说不。
20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