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47|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引用] 汉传金铜佛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0 02:38: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佛教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佛教造像以其最能体现佛教教义而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艺术风范。我国自两汉以来,各个时代都创造出了不少工艺精湛、纹饰绚丽、造型优美、面目慈悲的造像精品,佛教造像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神圣与庄严感,也总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并有着其他艺术品难以比拟和替代的价值。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两千多年。而中国式的佛像雕刻艺术,在南北朝时便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南北朝的时候就崇尚一种“秀骨清像”,佛像菩萨是很清瘦的,秀骨清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菩萨比较清秀,一种清秀飘逸的美,他的服装是褒带博衣,衣褶是层层叠叠,给人一种很秀美的感觉,这是南北朝的一种特点。比方说着名的西方三圣是一个造像碑,碑中间是阿弥陀佛,碑的左边是大势至菩萨,碑右边是观音,统称西方三圣,上面是飞天八个飞天,飞天上面是两个小飞天,把一个净瓶捧在手里,把幸福撒向人间,这个着名的西方三圣,石雕比较多,铜鎏金的非常少。

到了隋代,佛教造像保留了北齐、北周的遗韵,这一时期虽是佛教历史的过渡时期,但产生了一批中国汉族化的佛教形象。因为隋炀帝比较重视佛教,所以说隋代制造出我国不少的金铜佛像的顶级之作。

到了唐代,唐代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期,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了艺术的发展,而佛像的制作也到达了辉煌的地步,很多我们国家金铜佛的定级之作也就在唐代。那么唐代的菩萨制作,制作得非常精美,非常华丽,整个是博衣飘带,整个是比较飘洒、秀美,那么由于受汉传佛教的影响,唐代的佛像面部都非常丰满,鼻子高高的,樱桃小口,身材都是以胖为美,这些艺术家们就把唐代的宫女作为模特。我们经常讲,叫唐代的宫女像菩萨,菩萨像宫女。也就是讲,这个时期的作品一般比较好鉴定。

在宋代佛像作品中,菩萨的形象塑造的成就最高。创作手法以唐代造像的理想化为基 础,进行了个性化的写实加工,作品以普通人为原型,佛像逐渐走向民间,就像身边的你我他,表现出亲切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我们在南北朝的时候弥勒佛是很清秀的,到了宋代以后,由于人们的需要,就改为大肚弥勒佛,现在大肚弥勒佛我们经常见到,宋代的佛造像总之言之走入世俗化,给人一种很亲近的感觉,一种写实的东西比较多。

元代以后,社会更为动乱,战争连连不断,汉传佛教的影响逐步减弱了,藏传佛教逐渐扩大。在老百姓当中,藏传金铜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所以我们目前见到的大多都是藏传金铜佛。

在国际市场上,汉传金铜佛拍卖价钱在逐渐提高,有的价格令人咋舌,非常之高。前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尊24厘米高的菩萨造像,估价是80万到100万,结果拍了150万左右。所以汉传金铜佛,因为它存世量很少,由于多年的战乱,其他的因素,所剩的东西非常少,所以它的价钱昂贵也是正常的。在市场来看,汉传金铜佛在国内基本上没有价格,就是说我们有心的话,偶尔能到一些古玩市场,有些文物商店能看到汉传金铜佛,在国内有时候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因为现在还没有得到广大藏家的认可。

由于汉传金铜佛的造像跟藏传金铜佛有很大的区别,有些造型很多人不一定看得懂,这便是汉传金铜佛的高难之处。除此之外,汉传金铜佛历史跨度长,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并且千姿百态,因此,要收藏汉传金铜佛,一定要对各个时期的金铜佛的特征有所掌握。

(文章来源:中国收藏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2:44:25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国时期;此时的金铜佛造像多以陶、石为材质,比较简洁。坐佛多立佛少。佛像大都身披袈裟,头顶有肉髻,圆光,结跏而坐,手施说法印或无畏印。佛像表情平和,略带微笑,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有的整体制作,有的可以拆卸。这些特征后来成为我国佛教造像的基本定式。
   南北朝时期:此时的佛像或坐或立,背有莲瓣形、光焰形背光。北朝造型庞大,气势古朴、粗犷,面相躯体肥胖,神态庄重含蓄。南朝十分推崇“秀骨清像”。所铸铜体形较瘦、气质优雅俊秀。着褒衣博带式(又称“冕服式”)大衣,衣纹繁复飘逸,具有汉式风格。这时期还出现不少碑形组合造像,如著名的“西方三圣”碑中主佛为阿弥陀佛,左、右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隋唐时期:此时出现了一些精美绝伦的金铜佛顶级之作。隋代佛像显得丰腴圆满。有些佛像头大身小,体态状硕,脸部略长,此时的服饰已十分豪华,璎珞垂至足,显得飘逸秀美。唐代佛像以胖为美,面相丰满圆润,躯体浑厚,肌肉结实有张力,神情庄重大方,衣着繁复、雍容华贵。佛像服饰十分华丽,整体工艺精湛。
宋代:此时的金铜佛造像已正道主了世俗化、人间化,造像显得和蔼可亲,以写实为主,面相或方或圆不尽一致,头顶肉髻,正面有髻珠,出现了内着V字领的僧衣,袈裟样式也是宋代僧人服装。为了迎合世俗化的需要,一些工匠将原本清秀的弥勒佛演变成“大肚弥勒佛”。千手千眼观世音也诞生在这一时期。      
辽元时期:辽代的金铜佛造像面部丰圆,肉髻平缓,袒胸,下着长裙,装饰简洁。元代崇尚藏传佛教,金铜佛造像头顶平缓,肉髻较高,额宽且平,身躯四肢较粗宽,气势浑厚。                                                                                                                                                                        
明清:明清时期藏传佛像的造像直接以西藏佛像为范,风格清晰,浮雕珠宝,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略有汉人物征。汉传佛像的造像颊丰颐满,眉细弯,鼻高直,肩宽腰束,衣服极具质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11-10 02:44:46 | 只看该作者
欣賞,學習!{: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2:59:31 | 只看该作者

东莞资深佛像收藏者何志坚认为  当前佛像价格上升无关市场炒作

       佛教造像作为一种雕塑艺术,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依据各个朝代信奉的佛教门派之分,明清以前的佛像,称汉传佛像,留存下来的以石佛居多;明清佛像则称藏传佛像,存世的以鎏金铜佛卖价最高。

       近年来,明清金铜佛像在香港和内地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1.166亿港元的天价拍出,去年苏富比香港秋拍,明永乐鎏金铜佛突破2亿港元。

       在国内佛像拍卖市场,作为藏传佛像的金铜佛像,占到九成以上的交易量。明清金铜佛像又分为宫廷造像与西藏民间造像,其中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的宫廷造像“永宣佛像”尤被目前国内藏家和投资人看好。

       东莞资深佛像收藏专家何志坚已是香港苏富比春秋两拍的常客,近两年流连苏富比总是不忘留心他的心头好——永乐永宣佛像。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结缘藏传佛像并买进起,如今何志坚已经在香港、东莞等地举办多场佛像专场并出版佛像收藏相关图录书籍。今年刚刚结束的广州华艺春拍上,他以9万元收到一尊16公分的尊胜佛母,更是让他觉得超值。

       结缘

       文物商店巧遇藏传佛像

       何志坚回忆,近年来,国内拍卖会上精品佛像品类多来自天津文物商店。而与天津文物商店的缘分则是和自己常年做钢材内贸生意出差有关。

       “一次机缘我认识了天津文物商店一个专门从事藏传佛教研究和征集的研究员。和他聊天后,渐渐被藏传佛教的深奥和神秘所吸引,当时开始和他学佛像知识并尝试买进。”何志坚说。

       据何志坚回忆,1998-2002年期间,10-20公分清中早期的佛像一般1万元左右就可收到,特别精的品类只在2万元左右,甚至运气好的话几千块也能淘到宝贝。“相对于同时期陶瓷类、书画类的红火,佛像还是冷门藏品,当时是入手买进的好契机。自那时起,无论在市场还是拍卖会上看到中意的佛像逐渐开始收。”

       何志坚展示了一尊2002年在天津文物商店2万多元收到、尺寸在16公分左右的清代佛像。他指着底座的藏文解释道:“从前故宫专家谈到过,凡是佛像底座有藏文的,故宫都归为一类文物。”何志坚说,学了一段藏传佛教知识后了解到,这尊佛像的坐姿和藏文标识说明这可能是皇家佛龛六品楼的东西。这尊佛像的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无忧胜如来,属于药师系列。

       谈到自去年起佛像价格在拍场上的凶猛涨势,何志坚说,其实佛像价格最早开始攀升和苏富比拍卖有关。第一波涨价是在2006年的苏富比,收藏家蔡铭超以1.1亿元买进了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第二波涨价是去年苏富比秋拍,60多公分的明永乐鎏金铜佛突破2亿港元。佛像上涨持续到今年仍未停止。

       为何佛像收藏在拍场上日渐火爆?何志坚认为,这和国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周围不少做生意的朋友,近年来开始玩沉香、戴佛珠,这似乎成了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精神支柱的一个趋势。由此来看,这轮佛像价格上升不是源于炒作,而是人们对宗教类的精神需求所导致的,所以价格会比较稳定。

       理念

       佛像收藏适合中小投资

       今年在广州华艺拍卖会上收到的一尊16公分铜尊胜佛母像令何志坚心头窃喜。“我买到手只用了9万元,感觉捡到宝了。华艺当时是无底价拍卖,只有我和北京一个行家在场面上争,过了1万后拼抢到9万落槌。”其后,何志坚特意查阅了今年北京瀚海拍卖中拍的一尊几乎相差无几的清代16.5公分三头八臂的尊胜佛母。瀚海的估价就在5万-8万元,最后拍得了32万元。

       “在我看来,城市中产阶层如果涉足收藏市场,投入十几万元来玩的话,买什么都不如买佛像好。”何志坚坦言,清中期的工艺品的雕工上乘,而现在某些知名美术高工作品也过十万元了。这和古旧艺术根本不可比,况且古旧艺术还会持续上涨。很多人不敢涉足收藏最主要的不是怕价格贵,而是怕买到假货。其实只要选对一门品类,扎下心研究,路子走对了,十几二十万元还是能买到很好的东西的。

       “我进入佛像收藏领域研究后发现这门艺术历史沉淀厚重,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就非常有兴趣跟天津文物商店的专家学习。凭着兴趣不断深入研究,慢慢见到一些文物也就看得懂了。如果进入收藏领域是为了投资回报、资金运转就没必要了。”何志坚坦言。

       何志坚曾游说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和他一起学买古董,该友人开门见山地准备拿出几千万元给他收古董但要看回报。何志坚一听马上回绝。“买藏品是没有固定投资回报的。外面风雨太多,没兴趣玩就不会去研究,买进的艺术品若有人说不对则容易导致互相猜疑。这样的心态不适合进入收藏圈。”

       相反,朋友圈中也有信任何志坚,一路和他一起学收藏知识的伙伴。

       去年从一个行家手里以十几万元价格收到的一尊20公分清代普巴金刚让何志坚尤为得意。

       “藏传佛教有种神秘感,你看这尊普巴金刚三头愤怒相,三头六臂凸显威武和神秘。如今市场上的普巴金刚比较少,藏传佛教多身多头多手的造型更是少见,艺术成就也比其他同时期的佛像高。”何志坚吐露,他收到过的最贵的一尊是2008年从尼泊尔收来的25公分大明永乐时期造的佛像。谈了两个月,花80万美金买下。“当时是咬牙买回来的,现在价值估计过千万了。还是应了我那条收藏准则:买对了,是市场帮你升值。”

       收藏心得

       不要以捡漏心态对待收藏

       “记得2002-2003年北京嘉德四季拍卖上佛像的无底价竞拍,两件精品分别是明代、元代的佛像。明代佛像拍到8000元落槌,更意想不到的是,元代的佛像1000元,一举锤就落了。”何志坚说,“买回来后我有意外之喜。这尊元代佛像的品相和年份按现在的估值已达20万-30万了。”

       “淘到宝是非常态,买东西还是不能以捡漏的心态来对待。”何志坚讲到,今年由于经济环境调整,市场上有一部分藏家的好东西会抛出来,但切勿动捡漏的心。在我的收藏态度里,喜欢是最主要的,投资是第二位的。

       何志坚就曾经因为“捡漏”心态在拍场上交了学费。

       2008年,在北京的某场拍卖的现场,何志坚在图录上看中了一个市场价在100多万元,标价才20几万元的官窑瓷器。

       “当时眼力不够,为了捡漏。想一定开拍后抢着举牌。”何志坚回忆,开拍后果真没人举牌,他兴奋地马上举起收了这尊“官窑”。回去后反复看,找了藏家朋友帮忙辨别,才发现交了学费买了假。“其实拍场上若没人举这件拍品,已经是很大的警示了。由于自己贪心而走错路,吃一堑长一智,此后在拍场上再没冲动过。”何志坚说。

       何志坚坦言,当年玩收藏我自己有一个投资比例。比如一年赚得100万元,那么我就拿出30%左右投艺术品。对股票和房产我则一点不投。同时,收藏的品类中我注意流转。收藏都有阶段性高峰,当书画价格高峰时我就拿画出去,换另外相对没那么高峰的藏品。陶瓷也是一样。对待艺术品有时很像股票,哪类旺就抛哪类出去。学多了有了经验后,靠自己去控制调解,把手里的东西越玩越精。

       根据何志坚自己的经验,对收藏知识的积累一是去大的拍行展会上多看多学,二是和大藏家多探讨收藏的核心问题。谈到广东具有收藏实力的人群,何志坚感叹到,广东人太过谨慎。“一些有实力收藏的群体不了解真实的收藏界,真的很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3:15:38 | 只看该作者
清代宫廷金铜佛像欣赏



药师佛像
  在中国漫长的佛教造像历史长河中,值得介绍的历史阶段有很多,如:北魏迁都前后的造像,中晚唐和五代造像,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等等。而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最终衰落的时期,清代的佛造像在北方依然是以西藏系统的造像为主流,南方汉族的传统手法雕塑日见衰退,不复振作。
  清代的民间佛像艺术也和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样,在乾隆朝以后,江河日下,乏善可陈。但清朝从康熙年起也效仿明朝的做法,在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本人也信奉藏传佛教,亲自过问佛像的样式,故而该朝佛像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另一方面,由于乾隆年间铸造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大,乾隆帝为了做佛事或为母亲祝寿,一次即动辄铸造成千上万尊,致使佛像制作工艺渐趋简率,千篇一律。比较起来,康熙朝佛像的艺术性较之乾隆朝更高些。

长寿佛像
  考究的康熙朝造像
  康熙朝佛像的面相丰圆适中,较为秀美,尤其是双眼的塑造是写实性的,上眼睑呈弧形,略有上扬的感觉。菩萨像的帔帛从双肩下垂,又优美地向两侧甩出,然后缠绕双小臂,通过双臂再双双复搭于台座前成垂带状。
  此时的莲座高度一般偏低,莲瓣饱满,花形亦较宽肥。纹饰一般为两层,里层莲瓣起伏很高,呈凸起的椭圆形,上又饰有3朵卷云,纹样优美生动。
  在康熙时代早期,莲瓣纹的装饰手法是满布台座一周,时代愈往后,台座背面的花瓣逐渐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到乾隆时代,已基本上将背后的莲瓣省略不做,仅剩正面的莲花装饰,满莲瓣的莲座几乎见不到了。
数量惊人的乾隆朝造像
  雍正朝的宫廷造像大概是因为雍正皇帝提倡节俭之故,带年款的极为少见,目前仅见有一尊带年款的金铜佛像,造型介乎康熙与乾隆朝之间。
  乾隆朝制作的金铜佛像数量远远超过康熙朝,由于乾隆朝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多,工艺水平虽然不低,但为了大量生产,在工艺上就有所简略,技艺上已逊于康熙朝金铜佛像。
  乾隆时佛面相较康熙时饱满,额头宽而隆,脸形偏方圆,五官刻划程式化,鼻子有的简略地做出三个面,呈三角体,较为生硬。康熙时佛像是写实性的眼,上眼睑呈圆弧形,外眼角略上挑,很是生动传神。而乾隆时的双眼,上眼睑向下垂,弯度很大,呈俯视形。

四臂观音像
  乾隆时的佛座,其上莲花瓣纹饰也大为简略,莲瓣的内层一般不再装饰云朵纹,绝大多数为素莲瓣。莲座的最下缘已不再是明代和康熙造像的直壁样式,而是一律制成圆隆形,给人以圆润肥厚之感。
  康熙时期造像尚多红铜质地,而乾隆时期造像几乎多用黄铜,铜质冶炼精致细密,造像器壁厚实严谨,触手感觉生硬干脆,分量沉重,若用金属敲击,发声清脆悦耳,俨如铜铃。在鎏金方面,康熙造像金色偏橘黄、中黄,金质较厚,色泽悦目灿烂。乾隆造像金色偏冷,呈中黄略冷的黄色,且金质较稀薄。康熙时代的金铜佛像做工精细,金色完美,较之乾隆朝大批量生产的佛像更富有艺术性。带官款的康熙佛像,全世界至今发现也不过一尊。
  由于乾隆皇帝本人精通和信奉藏传佛教,他在紫禁城和承德外八庙共建了8座六品佛楼,按照下品、上品、上上品、瑜伽品和般若品这些佛教修行的等级,铸造了数千尊佛像,这些佛像台座正面都铸官款,背面按品刻佛像的名字,本身艺术水平并不高。
汉藏风格融合造像
  除宫廷御制外,在北京和山西等地,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民间也制作了一些按西藏佛教仪轨而来的佛像。这些佛像尽管也属于藏佛,却是制作于内地民间,出自汉族工匠之手,从脸形、手部到衣着样式都无不充溢着汉文化的审美趣味,只有发髻、项饰、耳环、璎珞、莲瓣等细碎之处仍能体味出来自西藏的因素。有的造像也可说是汉藏寺庙都可兼用的,如释迦佛、布袋和尚、罗汉、四天王、千手观音像等,这些造像也很有意思,值得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3:19:31 | 只看该作者
汉传金铜佛像的鉴定与收藏
文王立军   摘自《王立军说收藏》

历史悠久的金铜佛像,如今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收藏品。人们认识到:金铜佛像是佛像艺术中最优秀的一类,是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又可以供奉,是卖一件少一件不能再生的文物,因而具有保值增值的潜力,越来越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价格逐年在攀升。


但国内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汉传金铜佛像的价值,既没有市场,也没有价格,属于被“遗忘”的藏品。国内文物市场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尊藏传金铜佛像出现,会有不少买者前去问价;而一尊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传金铜佛像搁在那儿,往往无人问津。这说明许多人尚不了解汉传金铜佛像所应有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国内的一些书刊,有关藏传金铜佛像的文章、图片比比皆是,某家博物馆所藏的藏传金铜佛像已不知印了多少个版本。但国内没有一本介绍汉传金铜佛像的大型画册,有的只是几本小册子。这实在令人感到遗憾!不过,从收藏角度来看,这也是件好事,有些藏品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她的价值之时,有眼力和有远见的人可以捷足先登,今后必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收到朋友送来一本新出版的有关古代铜器鉴定的书,书中收录了从各书中摘录来的我国各个时期的铜器图片,虽然图片模糊不清,却标有价格,而且是胡乱定价,竟然将陕西省文管会珍藏的隋开皇四年造的巅峰之作、无价之宝阿弥陀佛鎏金组像,定为2.8万元!又将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北魏太 平真君年间制作的极品弥勒佛立像,定为3万元,都不如一只清代铜香炉的价格!虽然这本书的定价属于个人的意见,但于此可见,汉传金铜佛像这一祖国的瑰宝,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是多么淡薄和模糊!

金铜佛像的分类


金铜佛像是佛造像的一种主要形式,用铜铸造或打胎而成,精美者表面还要镀金,供奉在家中、宫中和佛寺之中,早期称为“金人”,此后又有“金泥铜像”、“金涂像”、“镀金像”、“度金像”等名称,民国至现代多称为“镏金像”、“鎏金像”。在艺术史上,金铜佛像已作为专门

的一种艺术类型。


收藏界通常将表面鎏金、鎏银以及表面不做任何装饰处理的铜佛像,都称为金铜佛像。


目前,国内外收藏的金铜佛像分为两类:


一类是元代以前的金铜佛像,一般称作“汉传佛像”或“高古佛像”。汉传佛教是因元代盛行藏传佛像而出现的分类名称。元代以前,中原内地流行的佛像都属于汉传佛像。造像题材丰富,绚丽多姿,存世少量,工艺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其中,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金

铜佛像最为珍贵。


另一类是元代至明清的金铜佛像,通常称为藏传金铜佛像。源于西藏吐蕃时期,是为弘扬藏传佛教而制作的佛像,在元代时传入中原地区,以国教身份在全国传播,其造像题材、造像样式、制作工艺、用途等方面与汉传金铜佛像有明显不同。


藏传金铜佛像,传世品较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很高。价格也在逐年攀升,仍不失是一种保值、升值的收藏品。目前,我国收藏这类金铜佛像的藏家较多。


现在,国内收藏汉传金铜佛像的藏家寥若晨星,原因是此类金铜佛像传世较少,价格昂贵,令国内一些藏者望而却步。国外许多博物馆及一些藏家,收藏此类金铜佛像较多,财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旅日华侨彭凯栋先生,多年来搜集金铜佛像不遗余力,其精品之多可以与任何一个世界大博物馆媲美。财力虽然是他成功的条件之一,但知识和眼力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3:27:40 | 只看该作者
明清金铜佛像赏析
2014年02月25日 14:17   文物鉴定与鉴赏  
                                                  

  韩映雪(中央民族大学)
  明清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由于明代佛学兴盛,广建寺院,以朝廷布施及民间供奉的需要,使得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佛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水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是汉藏金铜佛像的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现介绍几尊明清金铜佛像如下。
  1.明铜鎏金观音像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最受欢迎的尊神。据说,他生于阿弥陀佛观想中的一道白光,以佛教神格里的核心思想───广大的慈悲胸怀救济众生。观音的变化身很多,有十一面观音、千里眼观音、千手观音等108尊观音的变化。此尊观音造像为汉传观音造像,头戴五叶冠,冠中饰其化身,面、胸、手、足处鎏金,胸前饰璎珞,左手持净杯,右手持柳叶施干露状,坐五层仰莲座,座下饰萱草基座。本座铜鎏金观音造像端庄慈祥,气势恢弘,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明铜鎏金观音像背面
  2.清宝生佛像
  宝生佛或名宝胜佛,五方佛中居南方,是五方佛中宝族诸神的主尊,代表平等性智,着佛装或菩萨装,其坐骑为两匹马。此尊宝生佛面部泥金,墨线纹眼,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表面有阴线刻划的八宝纹饰,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施禅定印,全跏趺坐,座为上下仰覆式莲花座,背饰菩提树背光,背光左右各饰尊者,顶上为金刚翅鸟。

3.清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无量寿佛中还有一品名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与无量光佛,在汉文译名中均称为阿弥陀佛。无量光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乘佛教时期,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太阳神神格的尊神,其出生地可能是在西北印度或中亚地区。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起源不同,但随着佛教的发展,二者的概念重合,印度后期经典中二者已经混同,在印度、中国等均被看作是同体异名,但在藏传佛教中则是不同的两尊佛。在五方佛系统中,无量光佛侧身其间,无量寿佛是其化身,代表寿命的延长,因而广受信仰,困其世俗的功利性较无量光佛大得多,所以其名号广为人知。一般说来,两者的造像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是手印,无量光佛手印二母指上下交错,而无量寿佛则为禅定印,二母指相触。其二无量光佛的伴神为金刚手菩萨、莲花手菩萨;无量寿佛的伴神为尊胜佛母和白度母。无量光佛只有红色身,而无量寿佛由于广受信仰,除红色外,还有白色和黄色身等。藏传佛教中的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为五方佛之一,居西方,常与白度母、尊胜佛母合供一堂,称为三长寿佛。佛像由佛身、背光、底座三部分分铸、插合而成。无量寿佛头戴宝冠,胸饰缨络,臂饰宝钏,着袒右肩衣,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双手托瓶(宝瓶已失),结跏趺坐。背光呈葫芦状,外饰火焰纹,头光及身光部分透空。底座外侈,四角饰束莲纹,座底正面錾刻“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纪年款。乾隆朝曾分别于辛己(1761年)、庚寅(1770年)、庚子(1780年)和庚戌(1790年)即乾隆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寿辰四次分铸纪年刻款宫廷礼佛器,故此尊佛像为乾隆六十大寿时宫廷造办处特铸供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3:36: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明清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术之一。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现在这些造像不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逐渐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专家认为,明清金铜佛像必将成为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国内市场的升值空间还很大,值得投资。
  明清金铜佛像拍卖渐升温
  记者日前从拍卖会现场观察发现,以前很少有人问津的明清金铜佛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拍卖价格也不断攀升。1月16日,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2008迎春拍卖瓷玉珍玩专场上,共征集到20件明清金铜佛像,第2209号拍品明万历铜错金菩萨造像拍出了297万元的成交价。红太阳国际拍卖公司的2008迎春拍卖会上,一件编号为1481的清代铜鎏金降阎摩组像从41件金铜佛像中脱颖而出,估价68万元,而最终拍得154万元。
  一直关注明清金铜佛像市场的红太阳国际拍卖公司业务经理王维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前,很少有人关注金铜佛像。自2000年后,内地的收藏爱好者开始专注于佛像的专题收藏,但当时拍卖公司推出的作品很少,销路也不是很广,价格偏低。直到2004年,金铜佛像市场才开始体现出它的优势,当时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以1798.375万港币落槌,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明铜药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内地拍卖市场佛像成交最高价。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15世纪初明代早期体形最大、手工最细致的铜像———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更是以1.04亿港元的价格落槌,这些拍品的高价成交极大地带动了金铜收藏拍卖市场。到了2007年,匡时国际拍卖公司春拍一件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以2750万元人民币被一位辽宁买家请走,使得金铜佛像市场又创新高。其中,明代早期的铜佛像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在国内外都是价格最高的,国内一尺高的官造金佛像可达1500万元以上,但数量非常稀少。”
  佛像艺术价值决定经济价值
  佛像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黄春和介绍说,现在拍卖会上,比较常见的要属藏传和汉传两种系列的佛教造像,相对来讲,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而且目前留存下来的佛像又比较成系列,特别是其中明清时期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除了数量的稀缺和工艺的精湛,王维认为,佛像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说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艺术生命力,比如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加贴近了生活。从造型配饰上看,菩萨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视觉效果非常逼真。藏传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而现在的佛像只有技术支持,神韵却很难做出来。因此,需要收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因此,金铜佛像的思想和艺术精神内涵才是最被看重的,艺术价值决定它的经济价值。
  国内成交价低于海外市场
  央视《鉴宝》节目的特邀专家、万隆拍卖公司瓷杂部经理车奇凯表示,目前虽然金铜佛像市场在一些高价成交的拍卖会的带动下明显提升,但还是参差不齐,很不稳定,还有一批十分有收藏价值的明清金铜佛像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市场价值很可能还会升高。比如,万隆本次拍卖的2209号拍品明万历铜错金菩萨造像,尺寸高达77厘米,衣裙上的错金装饰精美绝伦,最难能可贵的是该造像带有错金“邓弘万历年制”两行六字缪篆款。缪篆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对传统书写方法具有美化和夸张之功能。该类铭文具有慎防他人伪造和制造者本人识别的特殊性。因此有此类铭文的艺术品其真品率较高,也较为稀少珍贵。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错金缪篆款赝品佛造像,因为造假者根本不知道缪篆的书写章法。
  王维告诉记者,由于明代佛像数量不多,市场流通最多的是清代金铜佛像,但目前清代中早期到乾隆时期市场价位还停留在四五十万元,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推崇藏传佛教,因此佛像的铸造工艺非常好,升值空间很大。此外,与海外市场相比,同时代同样尺寸和工艺的金铜佛像在国内的成交价目前明显偏低,因此价格在几万元、几十万元的佛像都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藏家藏品鉴定】
  一位周姓的读者,是金铜佛像的收藏爱好者,他去年在文物市场上相中一件铜佛像,卖家告诉他此物是明代铜佛,原来供奉在一座寺庙里,十分珍贵,他当时以3000元人民币购得。我们请有着多年金铜佛像鉴定经验的红太阳国际拍卖公司业务经理王维为周先生的藏品做出鉴定。
  ■藏品描述
  铜制送子观音一尊,高32厘米,宽18厘米,厚8厘米。背部刻有繁体铭文“天成三年叁月山西澤州晉公府武聖殿馬顯德鑄”。
  ■鉴定结果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件典型的赝品。理由如下:首先,最明显的是铭文里体现的“天成三年”其实是后唐明宗李亶的年号,明显不是明代的;其次,佛像的发冠粗大,工艺粗糙,面部模糊,表情呆滞,细节部分如手足、胸前璎珞更是粗劣不堪,完全不符合明代金铜佛像的风格;再次,使用的铜质很纯,发紫,属于现代铜,而且佛像身上的连片黑斑锈迹有明显做旧的痕迹,看起来像用水泥糊上一层,又用黑漆或鞋油刷过一样;最后,铭文铸写的书法也显呆板。
  除此之外,王维还为收藏者指出了几点鉴别的小窍门:
  1. 青海、西藏的藏传佛教供奉的佛像如果有条件每年都会鎏一次金,铜壁非常厚。非鎏金佛像,铜锈分布得十分散,斑斑点点,呈深绿色,不会成片,因为很少有佛像入土腐蚀。官制铜质好,长出特别多的锈迹的可能性不大。
  2. 佛像里面是空的,一般都会填一些特殊名贵药材、经书、药方、舍利等物品,然后从底部封起来,因此原封造像很珍贵。可敲一敲听声音,摇看有无东西。佛像也讲究看底,古代金铜佛像都是刀砍封盖,因为造像里面是空的,需要封底,用铜皮封,再把缝用胶质抹平。而现代人作假都是用焊锡工艺接上,很容易分辨,根本看不到手工的接痕。
  3. 真品佛像几乎都是熟铜,多次炼出的,而且铜壁很厚,仿制的壁就很薄,铜料质地好,一上手分量就不一样。
  4. 注意铭文和题记。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5. 明清金铜佛像的长相和当时的帝王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明清中央集权逐步达到顶峰,佛像也呈现了把帝王神化的迹象,比如明代的佛像脸很圆,下颌骨突出,显得很丰满,眉间有白毫(俗称佛顶珠),制作十分精美,而清代的就略瘦小,基本和我们所看到的明清帝王画像相吻合。

  【收藏趣闻】
  佛像为何大多闭眼
  如果仔细观察,人们就会发现好像大多铜佛像似乎都是闭眼的。王维为我们解答了这个小疑问。其实佛像并不是闭眼,而是微睁,佛像可以说是对信徒的一种直观的宗教教学方法。其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静坐时,全闭容易昏沉,全张开容易散乱。众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所以半闭眼睛,有助于禅定。其次,它也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但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六祖说:“是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意思就是不去寻思人家的错。修道本来就是修自己为主的。古人说,自知者明。佛法也讲,自觉圣智。至于我们也会看到那些如龙王天王等却睁大眼睛,因为他们是护法神,就像我们世间的公检法机关,当然要睁开眼睛履行职责了。最后,佛像大多微闭眼外在表现的是佛对众生的怜悯。(信息来源:京华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3:43:41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翰海2010年春拍明代自在观音179.2万元成交
  由于历代对象征循声救苦、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的信仰,民间出现了各种材质的观音像。其中一个重要题材就是金铜佛像,时至今日,各色金铜观音造像成了藏家们关注的焦点。从近年的拍场上看,金铜观音造像价格上涨平稳,显示出良好的投资潜力。

  永宣两朝金铜观音拍场受宠

  在金铜佛像收藏板块,出自明代,特别是永宣两朝,由宫廷铸造的佛像历来为人们所看重,观音造像也不例外。目前位列金铜观音造型成交排行第一位的即是一件明宣德十年制作的鎏金铜“南海观音”坐像,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微博)春拍中,这件高约78厘米的罕见精品以3314万港元成交。

  明代十分推崇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在帝王的扶持下,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发展。仿效元朝,明代在宫廷专设造像机构,称“佛作”,隶属于“御用监”,制作藏式佛像。在当时赐封和西藏僧侣的朝觐活动中,朝廷便经常以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作为重要礼品赏赐或馈赠给西藏宗教上层人士。在明代宫廷佛教造像中,以永宣两朝的制品为最佳。从现存实物看,这两个时期造像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基本一致,都是在西藏定型的造像模式基础上融入内地传统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特点,是汉藏艺术完美融合的艺术模式。

  其具体表现为:造像躯体浑厚,造型敦实,体态优美大方,面相宽平,双目平直。衣纹都采取内地传统的写实手法,有较强质感,工艺上采取内地传统的失蜡法铸造,胎体厚重,表面都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莲座处都有封藏。

  明代观音行情明显好于清代

  从整体上看,目前明代观音造像的市场行情明显好于同类清代制品,在这之中除了出自宫廷的制品外,明代汉传观音造像亦有不俗表现。位列金铜观音造像拍卖成交价排行榜第二位的即是这样一件精品。在2011年天津文物秋拍中,一尊明代观音以1456万元成功拍出。作为典型的汉传佛教崇奉的佛像,此观音像高70厘米。观音头饰螺发,戴花冠,大耳垂肩,佩花形耳饰,耳边缯带向上翻卷,面形宽大饱满,双目俯视,神态慈祥宁静……衣缘錾刻吉祥花草纹,纹样清晰精美,显示出当时匠人高超的写实技法。

  虽然,从拍场表现来看,汉传观音造像和藏传造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对汉传佛像研究的日益深入,这类制品未来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从近期来看,多件汉传金铜观音造像以较高价格在拍场获得成交。在2012年中国嘉德(微博)春拍中,一件铜鎏金杨柳观音以高出估价近两倍的402.5万元成交。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此件造结跏趺坐,左手托净水瓶,右手当胸以拇指和中指结合持执杨柳枝,作抛洒甘露的手势。它通体鎏金,实为明代中晚期汉地观音造像精品。

  汉地观音早期时与其他佛教传统的菩萨像本无区别,多为蓄有胡子的男子形象,而到了宋代,随着观音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被广泛推崇,便转化为雍容慈目的仕女形象。2007年在中拍国际的拍卖会上,一件铜鎏金嵌宝石观音菩萨造像以528万元获得成交。此像格局规整,形态端庄,鎏金厚重。观音戴高冠,并嵌绿松石两颗,面庞宽大圆润,低眉垂目,项戴璎珞,嵌绿松石及红宝石。披通肩衣着鞠衣,衣领紧严将菩萨身躯紧紧裹束起来,体现了宋时期理学的影响。此像高冠,坐姿及其发髻特征均符合南宋时期造像特征。

  清代宫廷观音丰盈华贵

  相比于汉传佛教观音,藏传佛像中观音像的种类显然要复杂一些。而在拍场上,出自清代宫廷的藏传观音造像近年来也有不俗表现。在2011年北京瀚海春拍中,以460万元成交的清乾隆自在观音是目前成交价最高的清代金铜观音造像。此件自在观音舒展自在的坐姿,与佛性自如的内涵实现了完美的相合,出色地突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具有鲜明的清乾隆宫廷造像艺术风格。

  清代也崇重藏传佛教,特别是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对藏传佛教的弘扬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康熙率先在宫廷设立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其后的乾隆对造像的重视则更有过之,他不仅在宫廷专门设立“造办处”制作佛像,还亲自参与造像的图样设计和造像过程的监督。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盛大,活动频繁,参与工匠众多,制作的佛像成千上万。

  从传世器物来看,清代宫廷金铜观音像,大多面相饱满,额头较宽,脸型方圆丰颐,五官匀称,双眼造型具有写实性。服饰多为汉式大裙,强调裙的曲折生动的褶纹,腿部衣纹呈放射状,生动优美。菩萨虽然袒上身,但帔帛肩搭部分很宽肥,加上臂钏,手镯等装束的制作精美,又有丰盈华贵、富丽堂皇之美感。纹褶自然折叠曲复,极富写实性。

  典范之作成交可观

  清代十一面观音像最受追捧

  从已获成交的清代宫廷金铜观音造像可见,在各种造型中,以十一面观音最受藏家追捧。2007北京匡时(微博)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铜泥金十一面观音以212.8万元获得成交,为同类造型中成交价最高者。

  按照佛经中记述,狂妄的罗刹鬼有十个头,观音菩萨遂化作十一面,将其降服。此尊共具十一面八臂,顶严为阿弥陀佛,前三面为慈相,左三面应为嗔相,右三面现白牙上出相,后二面应呈暴恶大笑状。像身肌肤泥金,绸裙与莲座呈古铜色。正面铸刻“大清乾隆年敬造”楷书阳识,为乾隆朝宫廷造像。

  另有一件清乾隆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在北京翰海2009年“十五年庆典拍卖会”中,以123.2万元获得成交,此件黄铜铸造,质地精良,油光发亮。躯体露肉部分施金,而衣服上不施金,完全符合清宫“鎏肉不鎏衣”的工艺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宫廷造像典范之作。

  更为美观的“守护神”

  四臂观音成交率过半

  虽然八臂十一面观音市场表现良好,但就欣赏而言,这一观音造像,身形过于细长,一般也较少纹饰装扮,美观程度不如同为藏传佛像的四臂观音。

  四臂观音,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户户,皆吟诵其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广大藏蒙佛教徒还把达赖喇嘛奉为观音化身,四臂观音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截至目前,拍场共计上拍各代四臂观音380件,总成交率58.2%,共获总成交额4683万元。

  除了明代精品外,清三代制品表现同样表现上佳。其中一件清康熙四臂观音曾在2008年北京翰海春拍中,以高出估价近7倍的140万元获得成交,此尊观音全咖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主臂双手于胸前合十,左上手应持一枝莲花,右上手持念珠,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顶严上坐一化佛,应当为阿弥陀佛,标明了此尊造像的身份。

  近年来金铜观音造像拍卖成交价

  拍品 成交价 拍卖公司 时间

  明代 铜鎏金杨柳观音 402.5 万元 中国嘉德 2012 年春拍

  明宣德 鎏金铜“南海观音” 3314 万元 香港苏富比 2011 年 4 月

  明 观音 1456 万元 天津文物 2011 年 11 月

  11 世纪 莲花手观音 996.8 万元 北京翰海 2010 年 6 月

  明代 观音菩萨 957.6 万元 北京翰海 2010 年 6 月

  (根据雅昌艺术网(微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3:59:43 | 只看该作者

保利茵湖梦金铜佛像展  16世纪 自在观音
       唐朝中晚期开始出现一条腿上翘,一腿下垂,坐在岩石上的所谓游戏坐姿观音,称水月观音或南海观音,表现观音菩萨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场休憩的样子。在晚唐五代敦煌藏经洞的帛画上和西夏时的壁画上都可以看到,从宋代直到明清民间最喜欢这种样式的观音。水月观音属于观音三十二身之一,即不改变观音形象,但有各种法力,如送子观音、叶衣观音、鱼蓝观音,形象大同小异。
      此尊观音佛像为汉式风格,高发髻,横箍正中为阿弥陀佛,面相秀美,双眼俯视众生,表情慈祥闲适,似雍容华贵的妇人形象。观音菩萨的项饰,璎珞装饰细腻,帔帛搭肩绕臂飘然而下,衣缘錾刻花纹,整体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具有写实风格,体现了明代造像工艺高度水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6 08:22 , Processed in 0.0695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