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hoenix 于 2015-9-3 05:49 编辑
“望 闻 问 切”识古玉 《陶勤之》
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用来鉴识古玉和其它古董是再好不过的了。“
望闻问切”给人看病和鉴识古董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 早前很是牢记“望闻问切”四个字到古玩市场寻找自己喜爱的古玉,时日已久,对新旧,真假有了认识之后, 也是对这四个字有了出手就用的境界,记住了“望闻问切”的神,而忘记了“望闻问切”这四个字的形。
取其意忘其形,是我一直主张的,不然就会束缚我们的手脚,难以发展。
就像中国改革开放前,取的是马列主义的形,结果经济很难发展,改革开放后取的是意,也就是精髓,结果不仅发展了,而且还相当的快。 让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到吃惊。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挽救了社会主义,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挽救了资本主义。 这就是形和意的区别所在,取其形,照搬照套,机械,是自我毁灭;取其意,是灵活运用,不断发展自己。
扯大了。本来我已经忘记了“望闻问切”这四个字,
前几天和一位网友讨论时“弹子去来今”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这四个字,启发了我想写写望闻问切识古董的想法。
想了一想就先写写识古玉吧。
望!在古玩市场第一步就是“望”,真真假假的古董,成千上万,你能望到自己喜欢的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远观其形,近观其工,细观其质”,讲的就是望。
望器形,望神韵,望工艺,望质底;古物形好仿神不好仿,
说到神韵,想起到朱元璋父母的皇陵,甬道两旁的石雕像,因为缺了几个,国家出资请青岛的石雕大师仿做,形似,而神和原有的相比,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根本不能相比,也许是现在的石雕大师没有压力,雕坏了打磨一下从头再来, 过去不行,特别是给皇上的老子娘的皇陵雕石像,雕坏了不是杀你全家就是灭你九族, 石雕大师们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更投入了全身心精力雕刻。
所以过去的雕件都凝聚着雕工们的心力和神韵,有一位玉雕大师说的好; 前二十年是用工去雕,又二十年是用心去雕,后二十年是用神去雕。 用神去雕,自然是出神入画。 现在的仿古做旧的作品,大都是师傅画好草图,打工崽打工妹比葫芦画瓢,又是记件的,谈何神韵和工艺。
闻!自然是用鼻子闻土香味,闻墓葬味,也闻硫酸味,油炸味和火烧的味。 凡是出土的又是受沁的玉器,都有土香味或墓葬味,开水煮,清水泡也很难除去, 再不然用食品袋将清洗干净的出土的玉装起来,扎紧食品袋, 一周后打开,土香味或墓葬味会更浓。仿古作旧的则是化学味更浓。
硫酸腐蚀的玉虽然经过碱性物进行了中和,但没有土香味和墓葬味, 也有的中和后用墓葬土包住仿古品放在微波炉和恒温箱里进行处理, 但时日已久或用热水一烫和清水一泡,用一句时髦的广告用语“一洗了之”。
问!首先是问自己,问自己懂多少, 问自己这块玉器工艺如何,质地如何,神韵如何,沁色如何,值不值得作旧,需不需要作旧;
然后再去问问那些藏友们,听听他们的意见,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拓宽个人的视野, 不要听到不入耳的话马上就恼火,从此你就很难进步,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自以为是的家伙,没有人在会给你提看法。
切!是细微的鉴别,不仅要从工艺,也要从神韵和沁色入手, 还要佩戴在身上,经常地盘玩,时日已久, 古玉器的任何先进的手段都做不出来的特征和特点也就了然与胸,也就盘玩出来。
切就是多接触,多了解,就像对待人一样,接触多了也就了熟悉了,也就了解了。
古物 是过去的生活,比现在的生活要单纯得多,你能了解几件古物,却不敢说能了解了一个人。
如果要象认识人熟悉人那样去认识熟悉古董,你也就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