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1|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望 闻 问 切”识古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3 01:48: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hoenix 于 2015-9-3 05:49 编辑

“望 闻 问 切”识古玉      《陶勤之》

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用来鉴识古玉和其它古董是再好不过的了。“

望闻问切”给人看病和鉴识古董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
早前很是牢记“望闻问切”四个字到古玩市场寻找自己喜爱的古玉,时日已久,对新旧,真假有了认识之后,
也是对这四个字有了出手就用的境界,记住了“望闻问切”的神,而忘记了“望闻问切”这四个字的形。


取其意忘其形,是我一直主张的,不然就会束缚我们的手脚,难以发展。

就像中国改革开放前,取的是马列主义的形,结果经济很难发展,改革开放后取的是意,也就是精髓,结果不仅发展了,而且还相当的快。
让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到吃惊。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挽救了社会主义,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挽救了资本主义。
这就是形和意的区别所在,取其形,照搬照套,机械,是自我毁灭;取其意,是灵活运用,不断发展自己。


扯大了。本来我已经忘记了“望闻问切”这四个字,

前几天和一位网友讨论时“弹子去来今”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这四个字,启发了我想写写望闻问切识古董的想法。


想了一想就先写写识古玉吧。


!在古玩市场第一步就是“望”,真真假假的古董,成千上万,你能望到自己喜欢的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远观其形,近观其工,细观其质”,讲的就是望。

望器形,望神韵,望工艺,望质底;古物形好仿神不好仿,

说到神韵,想起到朱元璋父母的皇陵,甬道两旁的石雕像,因为缺了几个,国家出资请青岛的石雕大师仿做,形似,而神和原有的相比,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根本不能相比,也许是现在的石雕大师没有压力,雕坏了打磨一下从头再来,
过去不行,特别是给皇上的老子娘的皇陵雕石像,雕坏了不是杀你全家就是灭你九族,
石雕大师们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更投入了全身心精力雕刻。

所以过去的雕件都凝聚着雕工们的心力和神韵,有一位玉雕大师说的好;
前二十年是用工去雕,又二十年是用心去雕,后二十年是用神去雕。
用神去雕,自然是出神入画。
现在的仿古做旧的作品,大都是师傅画好草图,打工崽打工妹比葫芦画瓢,又是记件的,谈何神韵和工艺。


!自然是用鼻子闻土香味,闻墓葬味,也闻硫酸味,油炸味和火烧的味。
凡是出土的又是受沁的玉器,都有土香味或墓葬味,开水煮,清水泡也很难除去,
再不然用食品袋将清洗干净的出土的玉装起来,扎紧食品袋,
一周后打开,土香味或墓葬味会更浓。仿古作旧的则是化学味更浓。

硫酸腐蚀的玉虽然经过碱性物进行了中和,但没有土香味和墓葬味,
也有的中和后用墓葬土包住仿古品放在微波炉和恒温箱里进行处理,
但时日已久或用热水一烫和清水一泡,用一句时髦的广告用语“一洗了之”。


!首先是问自己,问自己懂多少,
问自己这块玉器工艺如何,质地如何,神韵如何,沁色如何,值不值得作旧,需不需要作旧;

然后再去问问那些藏友们,听听他们的意见,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拓宽个人的视野,
不要听到不入耳的话马上就恼火,从此你就很难进步,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自以为是的家伙,没有人在会给你提看法。


!是细微的鉴别,不仅要从工艺,也要从神韵和沁色入手,
还要佩戴在身上,经常地盘玩,时日已久,
古玉器的任何先进的手段都做不出来的特征和特点也就了然与胸,也就盘玩出来。

切就是多接触,多了解,就像对待人一样,接触多了也就了熟悉了,也就了解了。



古物 是过去的生活,比现在的生活要单纯得多,你能了解几件古物,却不敢说能了解了一个人。

如果要象认识人熟悉人那样去认识熟悉古董,你也就成功了。





2#
发表于 2015-9-3 02:37:3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9-3 03:00:1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3:}{: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9-3 03:31:0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3:}{: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9-3 05:08: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9-3 06:25:21 | 只看该作者
类比很生动!受益匪浅!我不懂中医,从文字上,加以补充:望,指从远处观看,如“远望”;闻,相当于今天的“听” ,如“新闻”,金刚经常有“如是我闻”;古代的嗅,作动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闻”; 问,在此处古今意义变化不大;切,相当于今天说的“零距离”,紧挨着,如“切题”、“切中要害”。近看--- 视、细看--- 察,察颜观色,明察秋毫。与辨玉关系不大,有些跑题,即“不切题意”!狗尾续貂,佛头著粪!罪过!罪过!恳请传奇哥宽恕!(玩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9-3 07:52: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一件古玉的认定,确实要从很多不同角度的认证才能最终确定。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入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9-3 09:16:2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9-3 09:50:53 | 只看该作者
深入浅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9-3 09:51:04 | 只看该作者
深入浅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 07:36 , Processed in 0.0567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