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外不珠宝入主中国玉
明代海陆贸易发达,确保了玉宝行业的材料供应。明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船队总是满载货物往返,主要以中国产手工艺品换取各地的土特产,输出的有丝绸、瓷器、中药等,输入的有奇货重宝及珍禽异兽,如珍珠、珊瑚、红宝石、绿宝石、绿柱石、香料、长颈鹿等。1520年成书的《西洋朝贡典录》多处论及“宝石”,说明明代从西洋带回的宝石,数量是很多的。江西、湖北、南京、北京等地帝王、贵族墓中均出土外来宝石,并与中国玉和谐共处。
——400年的翠玉史
考古出土证实,翠玉在中国的传播大致是这样的,明末首先使用于云南西部地区,至清初,翡翠经云南、两广地区传入江南地区,由于江南是清代玉器的重要加工地,加上经济富裕,人文炽盛,翡翠在江南地区有较大的市场,并逐渐成为翡翠的生产中心,至清代中晚期,由于江南地方官吏、富商将上等缅甸翡翠器进贡,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缅甸翡翠成为京城上层人士的珍玩,一度供不应求,顶级缅甸翡翠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成为重要的玉器,一度超过和田玉器。丰富了中国玉宝库。
——200年前玉雕工艺的推陈出新
250—200年前,中国玉器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乾隆雕”的形成。乾隆钟爱中国文化,对玉雕工艺特别关心,爱玉如痴,不仅亲自鉴别古玉,分类定级,还改制古玉,尤其在督造新玉、褒奖玉工方面,更是不遗余力,铸成了流芳千古的“乾隆雕”,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造型之巧、产量之高、用途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250—200年前,中国玉器史上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是痕都斯坦玉的输入。痕都斯坦玉,主要是伊斯兰式玉器,产于印度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痕都斯坦玉器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选用上等昆仑玉,强调一器一色,不用杂色、巧色;器型以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为主;器具形态不爱方圆程式,取于自然法则,果、花、叶、茎,纷纷入玉;器壁外面或装饰花卉纹,或镶嵌玻璃、金属丝。“昆仑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痕都斯坦玉的艺术成就,对乾隆的玉器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仿制的“西藩作”。
——中国玉文化的本质特征
1、玉是山川精英;玉是美的化身;玉是瑞的祥符。
2、玉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是民族文化,科技文化。
3、玉器体现的是少女风韵、君子风范、高贵气派、儒家精神、民族灵魂。
4、中国人把玉当作反映美德的镜子,坚硬象征智慧,滋润象征纯洁,色泽象征自知,瑕疵象征诚实。“君子比德于玉”。
5、人在玉在,人去玉留;国衰玉微,国昌玉盛。玉成了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晴雨表。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地位
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可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对政治、礼仪、宗教、信仰、风俗、审美意识方面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没有哪一种古器物能与玉器相比;二是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灿烂的七千年中华文化,唯独玉文化一直连绵不断,贯穿始终,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中国玉器也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千古流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