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追寻美国珍藏的中国玉器珍品(人物专访)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40:2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46:56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18cbfd0100uacl.html
《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古玉珍品》一书,是第一部由著名中国玉器研究专家殷志强教授全面论述美国收藏中国玉器珍品的专著,书名取为《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古玉珍品》,一方面说明这些玉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玉器、中国文物,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目前旅居美国;二是表明美国藏中国玉器数量众多,书中选择的玉器仅仅是其中的部分珍品,当然也是美国藏中国玉器的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6-9 19:30: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23:40:45 | 只看该作者
江城秋玉 发表于 2015-6-9 19:30
谢谢分享,学习了。

感谢您的关注!{: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0:50:45 | 只看该作者
融会贯通 取舍心裁  喜读殷志强教授的玉器新著
著名文物研究专家、安徽省文物局研究员张宏明处长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28日第8版发表了《融会贯通 取舍心裁—— 喜读殷志强教授的玉器新著》书评文章。为方便网友阅读,特转载于此


十年前,就在9·11事件发生不久,台湾大学理学院举行了“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美国、日本等地的一百多位研究玉器的专家学者云集宝岛台湾台北市圆山大饭店,就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价值、地位及玉材料、玉科技、玉文明、玉工艺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研究内容最广泛的热烈讨论,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办方在台北市著名的101大楼世贸中心举办了盛大宴会,在这个宴会上,我认识了来自江苏省的玉器学者殷志强先生并向他索书,从此开始了我们的切磋玉器学问的友谊交往。
    说实话,我对图书的爱好让我在与人交道时往往唐突,经常被朋友们称之为“勒索”“强夺”。虽然志强兄是南京大学考古专业七七级本科,仅仅比我高出一届,但当时他已经出了几大本书,多次出国学术交流,又曾于1996年到台湾鉴定、讲学三周,担任了中国玉器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尤其是他早在80年代初就已开始学习、研究玉器,在玉器界可谓名满天下。而我当时才刚刚涉猎玉器未久,只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后学者。可对我的索书要求,他面无难色,概然应允。会议结束不久便寄来了《古玉至美》、《东周吴楚玉器》等让我寻觅已久的著作,着实让人开心不已,体会到他对一个学术同道和后学者的真诚帮助,也促使我对他学业上探索进展的持续关注。2008年,志强先生公派赴美学习培训三周,期间尽最大可能地走访各地博物馆的中国玉器陈列,体验观察馆藏玉器,获得了大批第一手资料。2009年9月8日,我接到志强先生发来短信:“我的访美玉器小文已发《文物天地》,请张兄指正。本想明天去省博看六十年展,但听说临时关闭,只能双休日抽空去”。志强先生身兼多职,既有教学任务在身,又担任了江苏省民革领导和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公务繁多,仍然内心向学,著述不辍。今年4月,他一下子把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旅美华玉》、《说玉道器》、《鉴玉甄宝》三本书馈赠寄来,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我过去曾研究过当代中国玉器书籍的分类,大致上主要有考古发掘报告、玉器图录、玉器鉴定、欣赏普及与研究文集五种,国内的现状是尤以属于个人思想原创性质的研究文集和具有知识合成且具有真知卓识性质的鉴定书籍最为缺乏。像文集者,目前只有杨伯达、卢兆荫、杨建芳寥寥几本,像系统鉴定者,张明华、常素霞、张广文、尤仁德等均有建树。如志强先生一次推出了集三十年心血积累的三部性质不同的玉器著作,不独国内罕见,就是国际学界也少有匹敌。这三部书分属三种类型,《旅美华玉》是图录类,属于重新整合、自成一格的玉器注释研究式图录;《说玉道器》具有个人文集性质,反映了玉器研究的新视野、新成果、新方法;《鉴玉甄宝》则是对中国历代玉器知识的汇总鉴定,用通则的方式,简明勾勒釐定了自史前至明清各时期玉器时代特点、文化风格、工艺成就、社会用途、发展变化等等,是一本具有鲜明艺术史、文化史研究特色的玉器鉴定著作。

    这三部书的特点较多。从装帧手法看,清新素雅,庄重朴实,设计精致,版式大方;从图片上看,拥有1500多幅出土玉器的标准器物和馆藏珍贵玉器,不少是作者在考察、参观时的实拍场景,可见用心之细,用功之勤;从内容上看,文字简洁,认识深邃。在高度概括的同时,对学术上存在的不同观点与作者个人研究的独特视野,一一交代清楚,处处闪烁着客观公允的科学思想的火花和厚积薄发的知识储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旅美华玉》将美国各大博物馆珍藏的通过不同渠道由中国流出的玉器珍品汇集一书,重新编排考证,对国内研究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个并没有留学美国背景的国内学者,是如何在没有课题经费资助的业余条件下,完成这样一项难度极高的搜集、整理、考释、釐定浩大工程的呢?

    中国玉器自唐宋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逐渐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汉唐以前的玉器因形制古雅、充满神秘意味而被收藏家们视为“高古玉”。清朝以降,馈赠使臣,民间贸易,玉器成为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物品而深受西方列强的青睐。一些外国收藏爱好者纷纷来中国网罗古玉,到底有多少中国玉器流向海外,恐怕永远也无法探明。伴随着对文明探索的关注和文化间的学术交流,学界人士开始关注流失海外的古玉,外国的研究者们也纷纷把辑录、出版、研究古玉作为任务。志强先生研习古玉,走了一条与众不同无师自通的道路。1982年1月考古专业毕业后,通过广泛阅读古玉著作,结合博物馆的相关工作,针对考古发掘出土品的鉴赏,运用文献与实物的双证法,从艺术欣赏入手,勤于钻研,善于搜集,持久积累,最终融会贯通,取舍心裁,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不菲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志强先生走的是“自学成才”的道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玉器的书籍非常匮乏,专门研究玉器的专家屈指乏陈。志强先生当时在南京博物院从事玉器登记的事情,因为缺乏玉器知识,他没有像许多工作人员那样应付了事,而是专门跑到图书馆查书,最后借到了1912年罗佛著的《说玉:中国考古学和宗教的研究》,1938年萨尔莫尼出版的《古代中国玉图集》。通过长时间认真研读,获得相当多有益的启示。按照志强先生的说法:“罗佛和萨尔莫尼冥冥之中成了我学术引路人,他们的著作也是我玉器研究的入门书”,“这两本书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宁静寂寞的夜晚,成了我的精神伴侣”。

    从此开始,志强先生进入了博大精深、历史悠长的玉文化史的科学殿堂。在接待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馆长罗覃先生和旅美学者屈志仁先生过程中,他们赠送的美国馆藏玉器的反转片和《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中国玉器》,为他的研究增添了许多资料。在台湾巡回演讲时,台湾友人赠送的《古代中国玉器》,收录美国哈佛大学藏玉630件,《海外遗珍》收录世界各地收藏中国古玉400件,其中美国20多家机构收藏的玉器350多件。志强先生对这些玉器逐一辨识,悉心考证,熟悉程度做到了了然在胸。所以在2008年赴美国学习培训时,志强先生挤出时间尽最大可能参观博物馆,亲身体验、亲自观察从书本上大多早已熟悉的玉器,好似要去见一批批老朋友。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搜集与准备积累,从而为《旅美华玉》的写作,夯实了坚固的学术基础。

  《旅美华玉》分为美国访玉记、文明发端、神兽灵玉、以玉行礼、君子比玉、龙行天下、楚风汉韵、风情万种、雅俗并举、吉祥如意、邻邦玉风(痕都斯坦玉器)等十一个部分,按照中国的历史纪年渐次排列,每个部分以玉器为单位列举若干条目,计有140个条目,收录200件典型玉器,图片另有玉器细部特写,总计图片多达280多幅,每个条目拥有500字的文字说明,对玉器的形态特征、时代特点、艺术特色、文化价值详加阐述,具有相当浓厚的学术性和鉴赏性,其描述精细、研究深入、分析全面、资料翔实的特色令人羡慕。不仅如此,书中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同时,通过广泛接触美国学界人士,了解他们的思考、心声,凸现了美国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与重视。

    志强先生由学者步入仕途,工作之繁忙想由可知。但是仍然能衷情学术,以传播文明,弘扬文化为己任,保持文人入仕的风骨不变,实属难得可嘉。他一定是很懂得舍得与取舍道理的,没有舍弃许多应酬机会,就不会获得读书、写作的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又怎么能有空闲思索、笔耕不断而获得文字上、著作上的丰硕积累呢。比较当下许多学人入仕的官员们,忘记了学者本色与担当,或夸夸其谈、不着实务;或忙于送往迎来、曲意逢迎;或把大把宝贵的时光浪费到酒桌上、歌舞场,对人生苦短的个人而言,既是一种知识探索上的浪费,对社会公众而言,更是人才上结构上的过度消费。我经常会关注这样的话题,当代中国为何不出大师?也许大师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不懈,更多的是需要社会形成培育大师的土壤环境与激励机制。志强先生潜心向学的经历与创作成果,似乎应该让人们读到与悟到更多的内容。 


                                                      (原载《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28日第8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0:54:13 | 只看该作者
殷志强先生玉文化书系读后
2011年5月26日团结报八版发表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徐雁教授高足许琳瑶研究生的文章,题目是 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殷志强先生玉文化书系读后 应玉友、网友的要求,特转载于此,供参考。

玉,是一种质地细腻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的美石。在中国,玉与美好的事物相联系,自远古时期就得到人们的钟爱,先人凭借粗糙的打磨工具,发展出了巧夺天工的琢玉工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玉器。

人们还认为玉石能够通祥瑞,化戾气,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因此逐渐地形成了玉的文化。“琼楼玉宇”、“玉树芝兰”、“冰清玉润”、“金相玉质”等语词,无不表达出盛赞之意。人们相信玉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传说佩戴久了之后,玉便会随主人性情更变自己的色泽,生出经络与血脉,仿佛石体内有一股精气在流动,并能显现出主人的盛衰运命。曹雪芹在著《红楼梦》一书时就对玉石情有独钟,不仅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名字中均含有“玉”,下凡人间的通灵宝玉甚至影响了贾宝玉的一生。
玉承载了中国人对生活的良好祝愿,但有关玉的知识大多数人知之甚少。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殷志强先生,于2011年3月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文集,分为《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鉴玉甄宝──中国历代玉器鉴定通则》、《旅华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三册。他以一个玉文化研究专家的角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华玉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玉器艺术的甄别和赏鉴、收藏于美国各博物馆的中华古玉器等内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一窥玉器奥秘的神奇之门。

殷先生曾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从事玉器研究数十年,他在书系中将与玉有关的知识娓娓道来。如从书中可以知道,古人对玉石的分类是极其讲究的,以“王”作偏旁的字大多意指玉,但其中又有严格区别,如瑜、琳、琪等均指美玉;琨、玢等指普通玉;玖、珂等指似玉的美石;璞等则只是含玉的石头了。

而玉石会改变色泽,也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属性,玉石的色沁本就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此类环境因素包括“地压、地火、温度以及有机或无机物质”等,系由于某些化学元素浸入玉石的肌理,而产生了化合的作用。因为玉石的这一特点,也有人专门热爱从事“盘玉”,目的就是改变玉器的色沁,或把玩,或谋利。

该书系并不是单纯地对玉石进行科普介绍,殷先生在行文中尤为着重地突出了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研究玉器。

他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像中国一样敬重玉石数千年。他指出,中国玉文化是世界六大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化,玉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脉,无法割离,离开了玉文化的华夏文明也将失去许多光彩。归结起来,中华的玉文化有五大基因──“石之美”、“神物”、“瑞符”、“珍宝”和“德”,玉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表象到表里,再从表里到内质的深化过程。但殷先生也感慨如今我们对玉的品质把握越来越精准,对玉文化的景仰却逐渐淡化了,进入了又一个以感官感受为主的时代。“学者论玉,说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玉器,近现代玉器除了工艺美术界略有关注外,学术界关注不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当谈到在近代,中国玉器遭受厄运,大批流散海外时,殷先生以文化遗产全人类共有的态度,在心中略感遗憾与感喟的同时,也对美国收藏家和科学家为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做出的研究贡献表示了感激,并且因为玉文化拉近了国际间的距离而感到欣慰。这又是对中国玉文化感悟到的另一层境界了吧。

殷先生成此三书,其理论与实践的积累耗达20余年之久。正如他自述的那样,进行玉文化研究,不能纸上谈兵,浮于文字。他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玉文化研究的经历,总结出研究玉石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着手,既要通史,也要通才,更要多实践多感受:

“一是中国玉器涉及面相当广,研究工作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二是中国玉器研究一定要多视角多层次,切忌从玉器到玉器;三是中国玉器研究一定要实地调查研究……四是中国玉器研究要先通史后断代,先断代再专题……五是做学问最好要选有潜力的冷门……”

这三册书可以说是当代玉文化研究的一个总结,而且也是第一次对美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华古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对于大多数的玉器研究外行而言,丰富的图像资料,浅显的语言文字,除赏心悦目以外,足以令其感受到,玉石饰件除了丰润的外表和精细的雕工外,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细细品味,也许会感觉到真的可以性情相通呢。

对于玉器的研究初学者而言,这套丛书又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资料,作者不仅总结回顾了自己从初学而逐步深入研究直至成为专家的这段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想,更提出了玉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构想,同时还将自己参阅大量考古文献,走访各地博物馆、遗址所得的资料一一陈列。

对于玉器研究专家而言,则是作为学术交流的基本材料的,学术研究如果不交流就很难得到发展,有新的作品问世,则对于该学科而言,是一项皆大欢喜的好事。

殷志强先生现任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他还向我们介绍说,中华玉文化是他做好海外华人工作、台湾人民工作的强大精神源泉,是天下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他曾多次去台湾讲授中华玉文化,在台湾有多本玉器专著出版,不仅增加了台湾人民对中华玉文化的认识,还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我对于阅读本套丛书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作为普通的读者,不妨先阅读《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一册,对玉石、玉器以及玉器研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阅读《鉴玉甄宝──中国历代玉器鉴定通则》,对历朝历代玉器的赏鉴与甄别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最后再回过头来阅读《旅美华玉──     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一册,这时便可运用之前学到的一些知识层面的方法去仔细的鉴赏玉器珍品了,也许你真的会发现,总还是有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22 14:41 , Processed in 0.0508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