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文化研究已走出传统的单纯对玉器形式、年代、功能和考古类型学考察的范畴,步入验证人类文明史和社会物质文化研究的更广阔领域。 日前在大连召开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取得的成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玉文化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 与会专家认为,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重大,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中国西辽河地区,距今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中日玉文化交流可追溯到6000年前。 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与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及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的参加。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巫、玉、神之间的关系,玉器与中国古代礼制的形成和发展、西辽河流域史前用玉制度、西辽河古玉的功能与用途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玉文化源头上溯至8000年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说,中国玉文化源头可上溯至8000年前。 他说,中国雕琢玉器的历史非常久远。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发现大量红山文化玉器,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接下来的学术探索中,人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源头是什么发生兴趣。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和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发现了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已经有了大量大型定居的村落,被命名为兴隆洼文化。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两个遗址里,陆续出土了大量兴隆洼文化玉器。这些玉器出自居室墓葬内,常见的器型有玉玦(耳环)、长条形玉坠。从这项发现看,当时的先民们已经成功地把玉材从石材中分辨出来,掌握了抛光成型、钻孔等技术。玉玦成对出自墓主人的耳部,应是佩戴在墓主人耳部的装饰品,长条形玉器是佩戴在颈部的颈饰,还有的放于胸部、腹部作为挂饰。 2001年至200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进行了发掘,在一座居室墓中,出土了两对玉玦,其中一件出自填土内,另一件嵌入墓主人右眼眶内,此类用玉习俗在中国史前时期尚属首例。 刘国祥认为,兴隆洼玉器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也由此将我国琢磨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兴隆洼文化的玉玦,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玉耳饰。
在此次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刘国祥对兴隆洼文化用玉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说,首先,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在中国用玉史上具有开先河之风范。玉器以装饰品为主,充分体现出远古人们对人体外在装饰美的追求。此外,通过对兴隆洼遗址墓主人的分析看出,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右眼有疾,死后将玉玦嵌入右眼眶内,起到以玉示目的作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女神庙内出土的陶塑人像,双眼内嵌入圆形的绿色玉片,应该是对此种用玉传统的直接承袭。这也是对玉器赋予浓重的人文观念的最早的实证。
那么,最早的玉器为什么出自西辽河流域呢?
经专家鉴定,兴隆洼文化绿色玉玦是原料,是辽宁岫岩玉。本地区拥有的丰富的玉矿资源是玉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兴隆洼文化时期,掌握了打制和加工细石器技术,为琢玉技术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美的追求和对玉器赋予的人文情怀,是本地区玉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刘国祥同时也认为,玉器的使用在当时并不普遍,仅限于极少数的居室墓葬内出土,玉器可能还具有标志墓主人生前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功能。 此次大会认为,从兴隆洼文化雕琢玉器的工艺和用玉理念看,都已经相当成熟。西辽河流域将成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区域。
据了解,考古工作者已经找到了早于兴隆洼文化的线索,期待有更进一步的探索。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会长杨伯达先生认为,中国应该存在万年的用玉史。
专家认为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起源息息相关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会长杨伯达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代玉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大连召开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研讨会上得到的消息。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玉、尚玉。杨伯达说,古代玉器应该是石器的一部分,它最早是做为工具来使用。由于其美观并具有人们无法解释的神奇特性,被做为祭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玉作为神物至少出现于距今8000年前。
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邻近地区以及江浙一带,陆续发现和辨认出几千件属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其中尤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出土了一批包括随葬玉龙、玉凤、玉人在内的动物形玉雕和各种造型特异的玉器,这批玉器出土之多,雕琢之精美,实属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