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7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秦国地区玉器文化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9 09:39: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秦国发展到秦统一全国,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对它的历程与兴衰,还有物质文化经过近几十年来研究与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现已经基本清楚。有许多学者还发表论文,从秦建国以前到秦始皇统一全国,秦国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分四个阶段,提出:“史学界曾长期流行一种秦国落后论,对嬴秦早期文化遗存做认真剖析,可以端正我们的认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秦文化的发展,从而走出秦文化落后的误区”(见祝中熹《早期秦史》一文)。徐卫民《早期秦文化研究综述》中也说:“从秦早期墓葬出土青铜器、玉器等随葬品来看,当时秦人的社会经济水平确实是比较高的……”随后向东挺进,繁荣发展,秦文化继承和发展周文化,并融合周边民族文化,例如戎羌狄等的文化,随着经济、军事的强大,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区域的文化特征。在陕西的秦国地区玉器的发展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事实,现选择秦国地区出土的玉器介绍,进行分析研究。

 秦式龙首纹汉白玉璧(图1),直径3.2厘米,孔径0.3厘米,厚0.6厘米。1996年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建筑基址出土。汉白玉,圆片状,中有孔,璧正面阴刻方折秦式龙首纹,外刻一阴刻线,侧面刻秦式龙纹,另一背面无纹。春秋中期。
  秦式龙首纹玉(图2),直径2.3厘米,厚0.6厘米。1974年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建筑基址出土。牙白色,圆形片状,中心有孔,有缺口,两面与侧面秦式阴刻龙纹。春秋中期。
  秦式龙纹玉(图3),长10.1厘米,首宽2.2厘米,厚0.4厘米。2000年陕西省凤翔县八旗屯村出土。青玉,有土浸,灰白斑,曲体,前端为龙首,另一端尖状,口为开缝,口角有一孔,有凸起的角、耳与。背也有一孔,两面阴刻细线秦式龙首纹,尖部刻角形勾连纹。春秋晚期。
  蟠虺纹玉璜(图4),通长7.3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1968年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秦公一号墓出土。青白玉,片状,弧形,中部两面雕一竖凹槽,一面浅浮雕,互相勾连蟠虺纹,上下边沿因蟠虺纹而出现凸棱,其间有小圆圈、曲线扭丝状纹等纹饰;另一面无纹光素,左右两边各有一孔,做工精细,布局构思巧妙。春秋晚期。
  秦式龙纹凸斜角长条形玉器(图5),长11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1986年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墓出土。白玉,长条片状,一端为斜角,另一端为直边,其一长边中部为弧形,对应边上有一小孔。其余边有凸棱状,两面均阴刻秦式龙纹。春秋时期。
  蟠虺纹虎形玉佩(图6),长13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1992年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晚期墓出土。青白玉,片状弧形,虎形低首曲体卷尾,大口方唇内卷,方眼,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丝纹弯眉,鬃前上卷,上刻扭丝纹,口角有一孔,尾曲端有一孔,背顶中有一孔,爪在下腹处,爪部雕有圆珠纹,整体面雕蟠虺勾连纹,其间细曲线、扭丝曲线等。春秋晚期。
  兽面S形秦式龙纹玉饰(图7),高9.7厘米,宽2.1厘米,厚0.2~0.4厘米。1969年西安市雁塔区沙波西汉墓出土。白玉,片状,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为兽面形,宽鼻回勾,菱形巨目,曲眉,额上饰有菱形网状细线纹。束颈,体呈方折“S”形,上阴刻变形秦式龙纹,相互勾连。尾部长菱形,中间隐凸脊线,上同样阴刻秦式龙纹。另一面无纹饰。战国早期。
  秦式龙纹工字形衔环玉佩(图8),高5.2厘米,宽3.1厘米,厚1.2厘米。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战国墓出土。玉青褐色,有土浸斑痕,上部两管相连呈工字形,下又雕一长方形钮,钮下环,其工字体与钮上均阴刻秦式龙纹,又称玉节约。战国时期。
  龙凤纹合体玉佩(图9),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1974年陕西省咸阳市窑店村秦都咸阳城遗址出土。青玉,片状,整体曲形呈“S”状。一端龙首,长嘴,鼻上卷,巨目长眼梢,长角后抿,凸胸,有一孔,爪前伸,有翼。另一端凤鸟头,尖勾长喙,冠后抿,圆目,凸胸有一孔,有翼,龙颈上随形刻双曲线,又用二曲短阴线与边相连,凤颈同样,但近端有扁圆形内刻网状纹,其连体面上有四组圆首尖钩纹。背中有一孔。战国中期。
  云谷纹高足玉杯(图10),高14.6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壁厚0.2厘米。1976年西安市西郊秦阿房宫遗址车张村出土。青玉,青黄褐色,圆口,筒形腹,下收呈弧形状,束胫,喇叭形圈足,腹与足为两部分,粘连一体。腹外壁雕四层纹饰。口沿下一圈刻三组柿蒂纹,两侧各以直线连卷云纹,上下施双线“L”纹与“T”纹,柿蒂纹之间各雕刻一组近似双线“”与“TT”组成的几何纹。在“”上有网状纹;第二层整齐排列谷纹,上下左右互相勾连;第三层雕六组相隔变形云纹,相互交替与颠倒;第四层浅浮雕一周柿蒂纹,足束胫上部阴刻五组倒置双连“S”纹,并以双阴短线相隔。造型规整,纹饰精细。战国时期。
  上述介绍的玉器基本上是秦襄公进入陕西境内至秦始皇统一这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结合考古发掘资料看,玉器种类丰富,有礼器、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陈设品、仪仗品等。最多为装饰品。其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秦国玉器;二是前朝(西周)遗留下来的玉器;三是与秦国同时期其他国的玉器及秦式带其他国文化的玉器。
  据考古发掘资料得知,姚家岗建筑遗址,当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大郑宫的所在地。在凤翔姚家岗一带建筑工地出土的一批玉器是典型的秦国器,质地较粗(有的为石头),阴刻变形龙纹,刻工也简单,初视如同方折回纹,若与早期玉器或同时期的青铜器对比,可知是龙纹的变形勾连,比陇县边家庄春秋早期秦墓出土玉器上的龙纹繁缛。此为秦国地域特征,有学者称之为秦式文化纹饰。秦国早期,国势还不很强盛,反映在玉文化中的玉器简单质粗,在这时或稍后时期,秦物质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周文化,也融合了周边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文化特征,使秦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
  后期秦式玉器丰富,最突出特征就是纹饰延袭了早期秦式玉器纹饰特征,即阴刻方折回纹,组成简化的勾连龙纹,还有造型特殊、在其他类型文化中没有的,如:镂空宫灯形、突齿斜角长条形、亚字形、龙纹形等。雕刻工艺较前期大大进步,造型规整,纹饰繁缛精细。在这段时期的墓葬中同时出土的楚式玉器也较丰富,从纹饰与造型上能区别开来。例如:蟠虺纹束腰玉璜、蟠虺纹束腰长形玉佩、蟠虺纹玉璧、蟠虺纹牛形玉佩、蟠虺纹虎形玉佩等。楚式玉器就是带有楚国文化特征纹饰的玉器,故称之。杨建芬《楚式玉龙佩》一文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交通发达,各国交往频繁,朝聘、盟会、婚媾、贡纳、赏赐、馈赠、虏获等,屡见于史书。因此楚式玉雕不仅流行于楚及其附庸国,还散布于中原等地国家,反之,中原等国的玉器也出现于楚地。”楚式玉器在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也有出土。
 














来源:收藏界 


2#
发表于 2015-1-9 09:46:3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谢分享!{: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1-9 10:00:18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 学习了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9 10:12:3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9 11:07:5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欣赏学习。谢谢车兄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9 12:00:5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欣赏学习{: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9 12:18:20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谢谢分享{: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2:54:34 | 只看该作者
phoenix 发表于 2015-1-9 09:46
好贴!谢分享!

凤凰兄好{: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2:54:51 | 只看该作者
红山迷玉 发表于 2015-1-9 12:18
收藏了,谢谢分享

问好{: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0 12:39 , Processed in 0.0606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