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读《瑶琨美玉》有感——古玉工艺痕迹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6 14:2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拜读了台湾著名玉文化学者,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会长陈启贤先生《良渚玉雕工艺痕迹显微研究》一文,受益匪浅。为此,我找了一些相应资料进行了对比阅读,深感在鉴赏古玉过程中科学地掌握对古玉工艺痕迹显微研究手段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到玉质成器后的次生变化与古玉器微痕特征两者之间对应关系研究的结合与拓展的必要性。现在国内、台湾、香港有许多古玉研究方面的学者将古玉工艺痕迹的显微研究放到了对古玉器鉴赏真伪甄别的作为重要手段的应用课题研究上来论述,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孔福安教授将古玉工艺痕迹的研究列入了了中国技术史的范畴,这对广大古玉爱好者是一个福音。近几年来古玉给大家带来的困惑,致使了许多有识之士努力在寻找着一个新的突破。在此,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古玉爱好者向这批有识之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古玉器加工微痕显微研究是指通过光学放大技术对玉器上加工痕迹进行放大观察和辨识、判断其观察对象被加工部位的工具运动方向和方式,以及表面和痕迹中打磨抛光程度的研究形式。在当前的文博学界,器物加工痕迹显微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这一领域。它对了解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玉器的加工工艺,并诠释生产效率和因此产生的社会用玉制度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是古代玉器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但是,笔者认为如何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和辨识真伪对普通爱好者来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立体影像变成平面图像时、聚焦点、色差、光线等等都会产生差别,物理光学镜头和普通镜头观察效果截然不同,这是其一;在没有真实参照物的情况下,拿自己的东西进行分析其可信度和可靠性都难以信服,这是其二。故,笔者感到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现代工艺痕迹在微痕显微中的特征反映,因为其可靠性真实,实物得到便捷。当您充分了解了现代工艺痕迹的章法,就会认识到古代工艺不同与此的感性认识,这是一种鉴赏者必备的认知。有了工艺上的基本定位,再结合形制、玉质、、沁色、氧化层的变化等等基本定位一件器物的真伪、年代就引刃而解了。在此,我们特别要防止某些心怀叵测打着新兴学科幌子的所谓君子,拿着自己的赝品利用痕迹显微技术来忽悠那些没有接触、了解或很少接触了解这一领域的朋友。工艺痕迹研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在鉴定玉器的运用中需要其他领域技术的支持。

用工艺逻辑来观察古代玉器,较容易理解玉器是如何加工而成的,掌握了加工工艺的逻辑性有利于对玉器加工技术和社会使用规范有进一步的理解,更有利于对古玉器断代和辨伪。所以玉器工艺痕迹的观察以及逻辑性研究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玉器加工痕迹显微观察研究理论依据是玉器在制造过程中,被加工部位因力学、工具及媒介物作用而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物理变化会在玉器表面留下各种不同的切割、顶挖、勾划、打磨、抛光等加工印迹。不同的加工技术和方式、加工工具、媒介物都在玉器上反映出形制、纹饰和表面光泽的不尽相同。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因加工而产生工艺痕迹,从肉眼就能观察到的大的器型、纹饰到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细微痕迹。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依据其形状、纹饰、光泽等工艺痕迹笔者做了大致的分类,基本可以分为铡、鏨、冲、压、勾、顺等以下10种工艺类型来比较研究和观察。

1、 切割工艺痕迹

使用柔性的麻绳、棉绳等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或使用硬性的木片、岩石片、陶片、金属片、金属纽丝带动解玉砂在玉器上做单向或往复双向或多角度对玉器进行加工。这些痕迹在带有平面的器物上多可见。有时是为了把大块玉料切开成合适制作的尺寸或者进行粗线条加工,有的时候则是为了把玉料上的绺裂去掉。

2、 钻孔工艺痕迹

分为管钻、桯钻、掏划三种。管钻使用竹管、陶管、铁管等空心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加工。桯钻使用木材、竹材、金属等实心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加工。掏划是使用石英、黑曜石等石核不加解玉砂,直接对玉材进行单向或往复双向的加工。这些痕迹在玉器上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去除花枝间的余料、器皿的内堂,玉器镂空雕刻,用于配带串绳的空洞,高浮雕压地儿去料时候都会留下痕迹。

3、 打洼工艺痕迹

用实心的钻头带动解玉砂进行碾压打磨,去除洼地里的余料。表现山石,动物耳部的时候多会留下痕迹。

4、 锉磨工艺痕迹

使用一定厚度的坨子带动解玉砂进行锉磨。处理玉器边沿的部位,使其平整,在璧一类的器物上经常可以发现痕迹。

5、 拉丝工艺痕迹

也称镂空或镂孔。使用弓状框架拉直柔性的麻绳、棉绳或金属丝等工具,带动解玉砂往复运动对玉料进行镂空成形。各个时代带有镂空的器物上都很容易找到相关痕迹。

6、 直线工艺痕迹

使用片状工具加解玉砂在玉材上往复研磨而成,使用石核、锐利石片在玉材上往复刮蹭而成的直线,是玉器上最常见的加工痕迹。分为阴线阳线两种,其中阳线中还要使用打洼压地儿的工艺。

7、 斜刀工艺痕迹

斜刀工艺是在阴线琢制完成后,将阴线一侧沟边刮蹭成斜面,使纹饰在光线照射下产生多方向反射,达到纹饰艺术强化的效果。多能在商周时期器物上找到相关痕迹。

8、 卷线工艺痕迹

一条曲线是由无数个直线组成的,会形成单向刮蹭的同方向扇面、双向交织刮蹭的扇面、有锐利放射状毛刺扇面等等。

9、 圈线工艺痕迹

非常类似于卷线工艺,另外还有一种由管状工具带动解玉砂往复旋转形成的圈线,在刻画动物身上纹饰和表现眼睛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痕迹。

10、 打磨工艺痕迹

使用不同细致程度的细沙对器物表面进行打磨,在不同时代由于习惯不同和喜爱风格的差别以及砂质的成分不同会打磨出不同光泽,同时在显微观察时会看到不同沙粒留下的工艺痕迹。

以上彩色部分段落是一篇良渚文化痕迹研究的相关论文的章节,笔者感到叙述的比较全面到位。但反映的仅仅是单方面地就事论事,谈碾琢痕迹不得不谈到痕迹上的玉质次生表现。这里还有考虑时代抚摸形成的变化和氧化层产生的表现特征。只有将工具加工、次生、玉质解理、氧化层以及年代磨损通盘考量,才能得出真正的结果。丁浩峰先生和钱耀斌先生与我前不久就此问题长谈到深夜还余兴未了,我们就良渚文化器物的皮壳、玉质、痕迹、器形等各自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许多观点对我颇有启发。在这里我就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痕迹提供一部分资料给大家参考,相片全部来自国家馆藏器物的影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4:29:1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本文打算做上下两集完成的,考虑了一周,我感到有必要在强调一下微痕迹研究和玉质次生及氧化层相结合观察的重要性,故将第二集中作为补充,只好在第三集再谈古玉微痕与次生及氧化层的关系了。上一集谈了自己在拜读《瑶琨美玉》后,对其中台湾著名玉文化学者,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会长陈启贤先生《良渚玉雕工艺痕迹显微研究》一文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同时我认为古玉的加工工艺微痕鉴定剖析必须还有考虑玉质次生表现,时代抚摸形成的变化和氧化层产生的特征反映。只有将工具加工、次生、玉质解理、氧化层以及年代磨损通盘考量,才能得出真正的结果。由于我们现在可以利用高倍放大镜或电子显微镜成像来观察诸多的古玉微痕反映,故对于古玉研究的尺度和标准应该更为严谨和科学。我提倡必须引用具有说服力、真实性的成像来解读古玉。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古玉坑口的不同、玉质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古玉微痕和次生及氧化层的特征反映是极具针对性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件出土古玉的标准附加于所有同时代古玉之上,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共性,去掉其特殊性。
制玉工艺与制玉技术史反映的是制玉历史的生产过程,这种历史的生产过程一纵即逝是无法复原的。我们现在进行的古代制玉工艺和制玉技术方面的研究,因为许多的局限性只能是根据古代玉器上残留加工痕迹在相关印证材料和科学仪器观察通过的成像中进行推测,缺乏确凿的佐证。微痕研究现在很多朋友开始进行了一些有针对地尝试,但笔者感到,有相当一部分人忽视了技术背景和工具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抑止,造成了实验数据并不准确的结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古玉爱好者应该对古玉负责,对古玉的传承负责,对我们的子子孙孙负责。搞懂一点说一点,交流一点,这一点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详实的资料、前辈的总结基础上的,那并不是在华丽辞藻,几个术语的仿佛。
玉器加工痕迹显微观察研究理论依据是玉器在制造过程中,被加工部位因力学、工具及媒介物作用而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物理变化会在玉器表面留下各种不同的切割、顶挖、勾划、打磨、抛光等加工痕迹。不同的加工技术方式、加工工具、媒介物都会使玉器上留的形制、纹饰和表面光泽不尽相同,不同类型工艺痕迹形成的因果关系。原始工具轴心的不稳定,旋转速度和轨迹以及材料的不可逆转性是其共性。现代加工技术产生的机械共振,工具材料种类的多样性以及速度的调制产生的轨迹同样也有其不可改变的共性。如何排除共性,认识其非共性就是我们利用高倍放大镜研究古玉微痕的首选。笔者认为,古玉工艺微痕迹的鉴定应该是在局部的碾琢痕迹之中发现问题,而次生与氧化层的变化需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来发现问题。工艺在前,变化在后这种情况不可逆转。
在玉器上都会留下不同的碾琢痕迹,这种痕迹的规律性,便是识别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反映和不同,均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和逻辑上的相符。当我们在玉器表面发现了某一个工艺痕迹信息的存在,就必然在这个玉器上能找到其对应的因果关系的其他工艺痕迹信息,这就是玉器工艺里的逻辑。这种逻辑还必须与玉质人工碾琢、打磨、切割、盘玩成器之后产生的次生变化相结合。这种逻辑还必须与玉质入土环境介质或传世经历相结合。通量掌握加工工艺的逻辑性和古玉成器以后的质变特征有利于对古玉器断代和辨伪的进一步考量认知。用工艺逻辑和玉质次生氧化现象来观察古代玉器,对古玉爱好者来说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例如,古加工工具的跳刀和现代机械振幅引起的跳刀的不同,古代加工工艺落砣、跟砣、压砣、起砣与现代机械工艺操作的不同,由于轴心不稳定形成碾琢痕迹的不同,根与底子处理的不同等等都是工艺上值得观察的结点。
我们在对古玉器的碾琢痕迹、次生变化、玉质氧化的观察研究中,不可忽略地要注重地域、文化、时期的区别,玉器材质、玉器功能、使用阶层、埋藏条件的区别。必须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再结合器物纹饰、形制来还原当时的社会条件,分析其当时的制玉条件并进行比对。总结出各个时期的工艺特点与相关情况对加工痕迹研究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古玉器产生的次生和氧化层上,结合工艺碾琢痕迹,对包浆、沁色、绺裂、玉质晶体等等方面的完整性进行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观察有利于我们的全面认识。现在对古玉器的鉴定基本是约定俗成地借助了类型学,但建立类型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同类器型、纹饰的比较,进行时代的推定。笔者注意到,对于古代玉器的鉴定,其方法因人而已各种各样,许多结论无法统一。网上许多朋友拿着自己的东西进行微痕迹解说,笔者感到其中有许多是误人子弟的。我建议这些朋友应该学一学考古学建立的一些列方法论,这对于统一认识、提高自己论证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现代玉器加工技术可以造出古代玉器任何器形、纹饰的器物,可以造出逼真的沁色和气场甚至包浆。为此往往看器形、看纹饰、看沁色,会形成对某一件玉器几种不同的结论,其表达的语言存在颇多地主观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针对一件器物,我们不要先评估其古玉器的年代和真伪,先搞懂现代玉器加工工艺和古代工艺最大的差别在哪里。这可以从三个方面下手(1、玉器材料性质不同,造成同等加工条件下痕迹也不相同;2、加工工具的材质不同包括解玉砂,也会造成痕迹不尽相同3、加工工具的旋转速度和运动方式不同。),依据这些工艺痕迹的信息对古玉器进行观察,鉴定工艺痕迹,就不会出现一件玉器几种判断的现象发生了。那么怎么来认识这三个方面呢?笔者认为还是从新工开始比较是条捷径,先看老,后断代。应采用多科学多角度信息的研究,采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艺逻辑关系信息,玉器科学鉴定所使用的语言才能更加具象,便于理解,较容易达到认识统一、结论相同。中国古玉器的加工工艺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梳理出各个时期的玉器表面有哪些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有哪些和加工工具,媒介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哪些最终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红字为笔者感到需要关注的提要
    参考资料:
《古玉器加工痕迹显微研究》、《瑶琨美玉》、《古玉鉴别》、《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薛家岗玉器加工工艺的微痕迹初探》、《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译》
玉润墨香拙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4:29:56 | 只看该作者

前两集笔者就玉器成器的加工痕迹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工痕的微观用其清晰的成像给我们了一个放大后的观察效果,这对于研究古玉痕迹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成像时,一定要具备一个立体的感观理念。一般俗称的电镜其实就是一个高清晰的电子探头,当像素达到500万是也只能形成6寸大小的比较清晰相片。现在一般千元左右低廉的所谓高清晰显微电镜像素不过在130—400万之间,对焦点与背景之间没有足够的景深空间给予反映层次的清晰,渐进放大倍数不能很真实地反映放大倍数。故,造成许多所谓放大数百倍的成像其实根本不到真实数据。具有十字刻度的电镜在对焦时是需要换算的,对一个痕迹连长短宽窄都搞不清,怎么来分析?这简直就是在忽弄自己和别人(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在不断地总结和实践中,笔者感到微距观察设备要基本具备怎么几个条件;具有正确准确刻度显示;具备层次分明的立体效果;具备不失真色彩效果。这种设备一般光学物理观察镜比较可以胜任。
由于我们对过去时的了解甚浅,由于加工工艺涵盖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对痕迹鉴定的微痕研究同样也会感到迷茫。很少有人可以明确地解释在观察中得到的结果,除非明知是古器物(那么怎么说都不为过)。笔者向许多朋友请教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古玉器的判别真伪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观察所得到的结论,问题就是在于如何综合,什么和什么综合的问题了。玉石成器是标志其从材渐进到料并附加意义的过程,附加意义的形成需要人为加工、点化。那么加工痕迹就成了所有附加人为意义表达的操作第一步,也就是在料上的第一层面。古玉器在其存世的漫长经历中从应力释放到氧化风化,从次生变化到物质入沁,从化学变化到物理变化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条件。鉴别古玉器就必须首先搞清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和层次,还原过去时的空间。工痕既然是第一步,也就是讲必定在最底部,在其上面应该有多重的各种时代形成特征沉淀于加工痕迹之上,这就是综合观察需要的理念。
古人将伍德作为鉴定真玉的标准,前辈对古玉鉴定讲“料、工、形、纹、神、”现代人更讲究“工痕、沁色、风化、氧化、美学、凝结物”。这些整合后的研究分析为我们对古玉器的认识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手段和方式。对一件古玉器的鉴赏首先是要鉴(断定其真实性),我们连其属性都没有搞清又如何来赏呢?所以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
古玉器是在一个特定空间完成其属性的,形成这种属性有其一定的人文背景,社会阶级意识,我们要确定其属性的正确性就必须还原其当时的空间。因为我在前面的许多文章中曾从各个角度介绍了古玉器各种表面特征形成的概况,在此不再一一复述,在此仅谈自己鉴定古玉器的还原时空渐进法则的一些想法和心得。
第一、解决其新老的问题;确定为老玉器就把鉴赏的这件器物空间时推到了一个界定的空间。
第二、根据形制、纹饰、工艺将其定位到相符的年代,同时必须考量底线是否应该定位与可能仿古年代。形成一个第二空间,这个空间应该和第一空间形成渐进关系。
第三、依据器物风化、次生、氧化、入沁定位其坑口性质,对比可靠参照器物确定其地域。形成第三空间。这个空间是和第二空间相互印证关系。
第四、根据历史、文化、美学、材料来源等元素,将第二、三空间加以其中进行综合研判从而去还原其器物当时空间形成的可能性和正确性。
这种还原空间的综合考虑,笔者感到是比较严谨的,科学地,可信的,也是可行的。故,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地去讨论痕迹观察的结果,我们要将痕迹以上形成的层次逐一加以分析,层次出现断裂或颠倒都是值得怀疑的。这种相互之间的验证对器物本身的存疑可以进行有效的对比考证,这些想法可能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强,但是都是我们在鉴赏古玉器的行进中必须的。
玉润墨香拙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26 22:02:5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特别要防止某些心怀叵测打着新兴学科幌子的所谓君子,拿着自己的赝品利用痕迹显微技术来忽悠那些没有接触、了解或很少接触了解这一领域的朋友。工艺痕迹研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在鉴定玉器的运用中需要其他领域技术的支持。
这段文字讲得好啊!感谢分享!{: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04:37:09 | 只看该作者

本人明日(12月29日)出差,到元月17日返回,期间不能上网,在此特向师友们请假,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9 14:57:16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感恩!{:soso_e163:}{: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 09:06 , Processed in 0.0552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