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陈子论玉(一):如何成为鉴识玉器的爱好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4 14:42: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子论玉(一):如何成为鉴识玉器的爱好者

关于玩赏中国玉器,或古玉,第一步就是认识玉器~~
关于鉴识玉器的言论很多,但是光看文字帮助不大~~

以下是实际的作法:

第一,你得先对和田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推荐去看的书籍:中国和田玉(杨伯达等著)

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字,实在是在过去这么多年,网路上关于玉器鉴赏的文字成篇累牍,但里面多数是很荒谬的文字。

甚么黑白玉,过去从没通过,大概某次胡说八道的拍卖标示了黑白玉,忽然之间变成了标准名词!
至于青花更是离谱!我想过去这些正统的玉器研究者,大概都要吐血了~~

和田玉,以玉种玉色而言,就是白玉、青玉、黄玉、墨玉。
碧玉在此书中都不能算是和田玉~~如果再细分,还可以说青白玉、青黄玉。
至于糖玉,多在玉器表层,现在也算是和田玉(巧雕为主)~~

现在还有甚么红玉的~~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总之,如果你不认同(不去看)『中国和田玉(杨伯达等著)』里面这些玉器、地质专家的文字,那你也不用继续看这篇文字了~~


先对和田玉的分类有了基本概念,
然后你要去找几十家,甚至百家的店家去实践,就是去练眼力~~


以现代和田玉来说,高档的玉器,基本在上海、北京~~其他内地主要城市虽然也有,但是高档货不多。


读者可以花半年,每个周末两天,每次去个三~五小时~~每一家玉器店慢慢逛~~
上海基本上去中福、大同(静安寺)、云舟、大木桥、(虹桥新开的,没啥东西)
北京主要是北京古玩城一楼那几家、其他大大小小新旧七、八家古玩市场,自己慢慢去逛。


不要买,就是去看,上手,问老板玉器好坏,价格多少?


你只要持续幾個月,慢慢的你就会理解,甚么叫做细致紧密、油润度、温润~~
因为和田玉的差异非常大,光是书上那些形容词看几百变,也不会增加你的『眼力』!
眼力是靠市场磨练出来的~~


等到你有点把握了,每次在橱窗里选个最好的三件,问问价格,请老板评判,然后看看你自己猜的对不对!
要是你经常一看就看见最贵的、最好的。。。那表示你的眼力有进步了!


至于现在市场上充斥的青海料、俄罗斯料、甚至韩料,给和田玉增加了更多难度!
不过道理和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多看、多问、多比价~~
因为青海料、俄罗斯料、甚至韩料和正统和田玉的价格差异很大~~
你要是找到对的玉器店,一般不会乱喊乱卖,这样你比较可以累积经验!
至于南阳玉、岫言玉,和和田玉差异很大,比较好辨认~~
中国很大,各地地方玉种也不少,这些也都是可以藉由多看而练出眼力~~
至于阿富汗料,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玩玉器的,动辄就是要子料!
子料就比山流水,山料要好!
你不想想,子料怎么来的?不是山上滚下来的?滚到一半是山流水,滚到河里是子料!
你要是不是李冰冰那么脸孔,你幸运的滚到了河理,过几几百年芙蓉姐姐可以质变成范冰冰?!
所以凡事自己要用点脑子!自己要有常识和主见!
现在带皮的才是子料,不带皮的子料都认不出来!
其实,过去的玉器几乎都是子料,都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凡事:功夫是自己炼出来的~~


现在成千上玩的玉器爱好者,不好好下功夫去看书,不好好去玉器市场上练眼力~~
每天没事发个这件玉器、那件玉器,请所谓的专家给你评断!!你不先想想,哪个是专家?
你要是这样玩玉,你一百年也是原地踏步!!
千万不要再随便乱发贴子问这个专家,那个专家~~
好好静下心来,自己看、自己想、自己锻鍊~~把自己练成专家!


你手上没看过几千件玉器,千万别说你懂玉~~


以上,这还只是当代玉器的鉴赏~~是基本功夫~~


十几、二十年前在台北,卖青海料算是假货(不是正统和田玉)~~
过去一个长约十几公分的山子,有雕工带皮的,在台北玉市不到一万~~
现在,北京古玩、上海中福类似的,没雕工的,标价要300~400万~~
所以现在真不是一般人玩玉的时机~~


不过,有钱没钱,都可以先培养玉器的专业知识~~
反正逛古董店多数都不用花钱,是吧~~哈~~


以上仅仅说的是现在玉器~~
至于古玉,你要能断代,明清、宋元、唐宋、魏晋、两汉、战国、春秋、西周、商、新石器(红山、良渚、)
那就不是光靠刚刚说的那点功夫够用的~~认识玉种只是基本~~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你也别去玩古玉了!


因为对于古玉的鉴赏,认识玉种是基本功~~


过去,因为玉器500年一断代,所以明清一直到现代都不分,都是明清件~~
不过现在大家要去看个明清件都不容易,只好先从现代玉器著手了~~


我这文字是写给有志研究玩赏中国玉器的爱好者~~
不认同的不要乱发文,我也不是来打擂台的~~
认同的,也不用发文~~好好开开心心的到市场上去练你的眼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14:44:4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陈子论玉(二):断代的迷思~~作者:wiseman
『玩赏』玉器对于新玉或是所谓的明清件,挑战非常小~~
通常就是从『质、色、形、工』论断。。。很多东西也就是一眼货~~
好与坏而已,不涉及年代问题~~

但是 一但论断高古玉(2000年以上,以两汉玉器微分水岭)~~那问题就不简单了~~

这里的『质、色、形、工』,其中的色不仅仅是玉本身的色,更挑战的是古玉的受沁之色~~
而工艺不仅仅是论断好坏,还要判断是否是古代的琢玉工艺所为~~

首先,我非常反对动辄这件玉器是『假』的说法~~
玉器没有真假,只有是这是甚么地方所产的玉器~~
如果一件玉器是人为材料灌模的,那才可以说是假的~~

一件大理石的雕刻,能说假嘛?不能!因为一件汉代的玉(大理石)熊放在博物馆,异常精美!

一件宋代『仿』汉的玉器,尽管那个纹饰工艺远远不如汉代,但是放在今天,你能说这件『仿品』是假的?!
再说了,又有谁可以百分百断定这件宋玉是仿的?

明代的画家有没有仿(崇拜)宋代?宋代的画家有没有仿(崇拜)五代和唐代?
你说一件明代的书画有没有价值?当然有~~宋画有没有价值?

难道哪个傻子会因为有人跟你说,你是齐白石仿前人的,把它烧了、撕了!?
说的人是傻子,真这么干的,也是傻子凑成对了~~~

因此,那种甚么打假的电视鉴宝的闹剧,是荒谬的误导了全国文物收藏者~~可恶!!!

文物收藏的真正关键,是这一件东西的『艺术品味』的高下!!!

同样一件竹根,今人雕刻卖一千。。。但是康熙时代的大师卖了一千万~~
这不是年代的问题,是今人雕刻不出那样的艺术品味~~
如果你可以雕刻的九分像,那至少卖个几万没问题!

所以,玉器收藏,『先论好坏,再论断代』,切记!!!

纵算你收藏到了一件汉代玉器,如果玉质差,工艺差,价格就不高!!!
大家可以去看看湖北荆州博物馆十几年前出土的百件玉器~~放在博物馆当成宝贝~~
但是同样这批玉器如果放在地摊,有几个敢断定这必定是汉玉?和现代仿品的差异不大!

另外,考古和收藏(玩赏)是两个概念!
有的东西有考古价值,但收藏价值不高!
一个百万年人类的牙齿,你要收藏嘛?
论年代,你去山里捡块石头可能都有百万年,你要嘛?

其实,无数的文物爱好者都搞错了,被人误导了一生~~
以为古代的工艺远远不如今人(现代化的工具)~~
所以古代的玉器就是丑丑的,脏脏的。。。
其实古代玉器(文物)之可贵,就是今人远远不如!!!

秦始皇和战国时代那些错金银器,你现代人能仿的出来?
商末周初的那些青铜器,上面的纹饰图腾,现在谁能仿作?!

所以,你要是有了一件精美绝伦,类似战国工艺的玉器,那么这件玉器是真的的机率,远远高出那些工艺低俗的!

不仅仅是战国,就是红山、良渚那些玉器,不少精品你说你能仿得出??

如果一件『高仿』玉器,和战汉非常类似,你应该欣慰~~
因为如果你收到一件清代高仿元代的画作,这画家也可以称作大师了,你还不高兴!!!

所以,大家不要一古脑跑去断代,却忘记了收藏本身是要收藏『艺术品』~~

说白了,一些现代陶艺家的新品,叫价也要十几二十万!那些东西都有人买,你说呢?。。。

一件玉器,先把玉种搞清楚,好坏说明白,艺术品味高下好好玩味~~
这些你都具备了,你再来断代都不迟~~这些不过关,你跑去断代,岂不是本末倒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2-24 14:54:5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15:11:2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陈子论玉(四):古玉受沁与断代作者:wiseman
研究古玉断代是玉器收藏者都想练就的本领~~
但是,偏偏古玉的断代没有任何科学手段可资利用~~

目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玉器通过某个机器,某种程序,玉器的年代就一目了然~~

面对市场上没有任何身分的玉器,玉器收藏者该如何断代???

这里,所有我传达的理念,都在『玉律:古玉甄别   谢君仪著』--可以找到~~
假如大家都看了这本书,那我也就没有写这篇文字的必要了~~
假如大家都认同且了然于胸『玉律:古玉甄别   谢君仪著』古玉受沁与断代的方法,
那我们早就可以以实物来探讨藏品断代的挑战~~

玩古玉,累的半死,花了时间、精力、金钱,所为何来??!!


其实,也就是冲著这个练就断代的挑战和眼力而来~~
要是玩新玉,没有挑战,一眼货色,无味~~

可是,偏偏市场上多数玉器收藏爱好者都没有看过,

或是好好把『玉律:古玉甄别   谢君仪著』看几遍~~!!

我在大学讲授行销很多年了,很多MBA研究生来选修品牌竞争策略、创新与行销策略等课程,

都没好好先去把基础行销学温习几遍~~
因此多数时候,都要被修理很多次,才渐渐回想起或体会基础行销学的专业术语与理念的重要,

才能从实务上验证理论~~

学问都是相通的~~也因此,如果你连基本的受沁理论都不懂,

没好好念本书,跟你说受沁与断代,说不好,是对牛弹琴,很难沟通~~{:soso_e100:}{:soso_e160:}


我之所以要如此多费唇舌的写此文,是因为在过去十几年看到内地无数的玉器爱好者,

往往以讹传讹、受人误导、白白浪费了时间与金钱!实在可惜~~

几年前也是当地所谓古董贩子的祖师爷(还入过狱)介绍我去拜访一位当地收藏家。
对方也是大学教授,满屋子的三星堆玉器,体积大的吓人~~但是,都是近年低档工厂的杰作~~
那些类似的东西,早几年我也在成都当地一位颇有名气收藏家(佛像)的家里见到过(后来都赶快卖光了)~~我对于老教授不敢说半句真话,表达我的怀疑!我不忍,因为老教授确实是三星堆古玉的疯狂爱好者!
换个角度,甚么真真假假,人家自己玩赏的高兴,我一个局外人,受人家夫妇亲切招待,怎么能去泼冷水?!

尤其是近年我发现网路上、电视上、各种媒体上,一堆无聊无理的文字充斥!!误导大众!!
甚么古玉有尸血,所以变成红色!刚好200年就会有水银沁(黑色);。。。胡说八道,真想国骂出口

最可恶的,就是无时无刻的追问,这件估个价多少钱,那件多少钱!~~全中国你看过买过几件玉器,你对价格这么肯定?!

同样一件玉器,农夫捡拾到卖了一百,高兴的要死~~那个卖了一千的更是手舞足蹈~~而转手人家又买了两万!~而两万的最后卖了二十万~~诸如此类。。。。。。我问你:这件东西的价格是多少?

南京博物院那件镇馆之宝的战国辟邪金器~~不是多年前被农渔民捡捞到~~不巧被博物馆相关人员发现了,最后上缴~~
当时给了奖状(好像还有100大元奖励,存疑),农渔工也无话可说~~要是晚个几年,或是当时没被他人发现,这件东西现在会在哪里?
是不是也会循著一百~~一千~~一万~~一百萬~~。。。最后不知道花落谁家?~~也可能到了一万就从此不再在市面上出现了~~
会不会:到了今天拿出来展示一下,多数人都说是假的?哈,有点跑题了,那是金器~~
{:soso_e100:}

任何文物,只有『价值』是永恒不变化的~~至于价格,就是看甚么时间?甚么地点?向谁买的罢了!哪有定数!!!东西说不出好坏因由,一开口就是这件值多少,那件值多少的,大概都是二楞子~~最是俗气!!


那些抱著想要挑戰、PK心态的,可以不用继续看文章了~~这里的文字不适合你~~
那些动不动就无图无真相的,你也不用继续看下去了~~
举一个粗俗的例子,而且是真实的:很多年前,你要花十几二十万,买到的是让你上手真正到代的瓷器~~
当然我不会去花这钱,这样也似乎太市侩了~~但确实有不少人愿意花这个钱去买上手的经验~~

再说的现实一点,就是发了图,你又看的懂嘛?
在市场买过东西的就知道,往往一个古董商在初期,他是不会拿甚么顶级品让你看的~~
过了一段时间,你买了相当的东西后,他才会逐渐把更高档的东西给你鉴赏~~往往好东西都在后面的房间里!
不管这是经商之道还是庸俗,常理来说,你一个初学者,看不看的懂,买不买的下,这才是关键~~

所以,如果你不认同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你也可以打住不用浪费时间继续往下看了~~


因此,我假设读者都没好好看过『玉律:古玉甄别   谢君仪著』这本书,

如果你已经看过,那你也可以不用继续看下去~~{:soso_e100:}

好了,『玉律:古玉甄别   谢君仪著』到底是谁,为什么我要特别介绍这本书?


因为,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几乎把市面上那些所谓的某院某院玉器专家的书都看烂了,

中国玉器大全这样的也翻烂了~~
东西买了一些了,上百家的古董贩子我都打过交道了。。。但是,我还是对于断代摸不著具体的头绪~~


在我的本行专业,我是说一是一,没有其他教授或学生可以反驳我说的~~但是对于玉器,花了无数的时间精力,我还是没有甚么底气~~


在那段疯狂的日子,我大概可以一星期有五天泡在古董市场~~有时候离开古董店都半夜了(台北的古董店是越夜越美丽~~)


但是,花了很多时间看书、看博物馆、逛古董店。。。却也是经常的怀疑、迷惑~~对于断代~~

先介绍一下『玉律:古玉甄别 』的作者    谢君仪吧~~
其实,我真是懒得写这段介绍~~在我的班上,教科书是你自己得去看的~~

[size=+0]不看你跟不上进度是你自己的事~~

『玉律:古玉甄别 』的自序~~


谢君仪老先生曾经和当时台北故宫玉器泰斗那志良打过小小的笔战。。。
那志良在去世前不久,还念念不忘并承认谢君仪老先生应该是对的~~这是前辈读书人的风骨~~
不是拿那志良来帮谢君仪老先生背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点早年的轶事~~

好了,言归正传:『玉律:古玉甄别 』到底说了些什么?


第一:这是一本整理了所有中国三千年以来古代文献中所有有关玉器文字,然后加以分析推敲,破解古人的谬误!

按照谢君仪老先生原先坚持,这本书不放一张自己收藏的玉器。。。
不过最后不能免俗,还是放了一点点美化图书的版面~~

第二:以近代科学的物理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玉器在土壤受沁的可能变化~~

以下,我综和本书的要点如下:
==================================================
中国近三千多年以来,直到清末,所是用的琢玉工具都是一样的~~

因为工具都一样,所以各朝各代的雕工只有好坏之分~~

纹饰无法当成有效的断代工具,因为大家的工艺室一样的,谁都可以仿作(只能论好坏)

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风格,和当时代的政治社会风气有关~~但是也总有少数的例外~~

既然工艺高下、纹饰风格都不能科学的断代~~那唯一可行的,就是『受沁现象』~~

古玉除非不入土,否则必有『受沁』现象可循~~

古玉纵使不入土,在空气也会有老化现象~~
台北故宫的明清玉器,会有表皮老化的现象,所谓的『老气』~~

何谓玉器的『受沁』?就是玉器入土之后和所处之地物理和化学现象的综和表现~~

凡是土壤多有氧化铁(酸性),和玉器产生化学变化,形成氧化钙,就是钙化现象~~

土壤中的地热、会在几百几千年和玉器产生交互作用,形成玉器的各种颜色(沁色)~~

土壤的压力会和玉器产生物理作用,长期下来,有的玉器产生『形变』~~例如像是面团一样的扭曲~~

地热所产生的受沁现象,是几百几千年的长期演化,和几小时受热产生的沁色大不相同~~

相同的土壤条件,玉器的质地越好,受沁的程度就愈低~~

乾燥沙漠地质,很多古玉彷如新品(尸体也是如此)~~

玉器上的红色受沁,和尸体的血液毫无关连(血液几天内都乾了,玉器沁泡血液内一个月,也不会受沁)

玉器受沁以五佰年为一断代,
所以明清  宋元   隋唐  魏晋  两汉  战国   春秋  西周   殷商  新石器  是断代的分类

明清玉器刚好五百年,因此明清玉器一般不断代,统称明清件(当时台北玩玉器的少人买新雕玉器)~~

古玉以『和田玉』为主角。。。和田玉才有各种受沁现象。。。和田以外的玉器不论(现在当然也可研究)

千年白玉变秋葵,秋葵,微微泛黄(或是淡黄),这是宋人当时看一千年前汉玉的受沁现象~~所以今人看宋玉可能是秋葵~~

古书上很多有关玉器受沁颜色的记载多不可靠。。。那些色彩的描述多是文学,而非科学~~可不必理会~~

[size=+0][size=+0]古书中有关『羊脂』的文献,应该用『凝脂』更确切~~
所以『羊脂』、『凝脂』,所指的是和田玉的质地,不是颜色~~
所以『羊脂白』玉是个笑话~~因为没有『羊脂白』的玉器~~
笔者注解:可以说『羊脂』白玉、『羊脂』黄玉、『羊脂』青玉、。。。

谢君仪老先生花了很多功夫在阐释论证所有古书上有关玉器的颜色,都是文字,所以看起来很累!


古书上很多有关玉器受沁颜色的记载多不可靠。。。那些色彩的描述多是文学,而非科学~~可不必理会~~

古书上很多关于玉器的用途、形制(礼器、六器等等)皆为后代古人臆想,不可信~~书中有论证~~

(这也是谢老先生和形制礼器学院派的那志良引起了笔战的原因)



[size=+0]研究古玉,以高古玉器(两汉以上)为主~~因为汉代以下中国玉器已经走下坡~~

笔者附注:例如佛像,唐代以下的佛像艺术也是走下坡~~佛像鉴赏收藏家,也是以唐以上、北齐、北魏为收藏要点~~

笔者附注:台北故宫出版清宫仿古玉器一书中研究证实,乾隆时代的好古、仿古玉器,品味相差古人很多,工艺还远远不如龙山獠面玉圭~~

谢君仪老先生根据其多年经验,总结数千件玉器受沁颜色得到的规律如下:

两汉多黄土~~受沁会由黄转红(一般人所谓的朱砂沁,和朱砂无关)~~由红转黑(所谓的水银沁,和水银无关)~~

笔者附注:玉器长期和青铜器在一起,会产生铜沁的青绿色~~

笔者附注:根据老一辈古玉书籍里面多如30多种的受沁颜色,主要是黄、红、黑三种~~
主要就是黄(浅黄、深黄、蒸栗黄、洒金黄、大老土。。。)~~红(浅红、朱砂、大红袍、。。)~~黑(浅黑、深黑、水银沁等。。。)
当然,还有甚么草上双、蛋皮青、虾子青、牛毛沁、土蛀、酸咬、水沁、。。。太多了,笔者请大家自己去归纳,总之受沁现象不一而足~~)

玉器受沁主要是两方面:表面变化;和内部变化(质地改变)

表面变化比较轻微,就好像肌肤受损,但是皮下组织还是健全~~
内部变化(质地改变),就皮肤底层细胞变化,有就是玉器的钙化现象~~

钙化现象的程度有轻有重~~彻底的钙化,届是俗称的鸡骨白~~『由玉转变为石』

古玉盘磨,对于部分质地特殊,且钙化不严重的古玉,会产生还魂现象~~『由石又反向转变为玉』

只有少数古玉因为把玩盘磨,因体热,会让玉起产生变化(晶莹油亮),但不是所有古玉都如此~~

新玉不会因为盘磨而发出珠宝的光泽,笔者第一件玉器在高档百货的玉器店购买,盘磨三个月,手受不了,放弃!
且新玉盘磨日久色泽晦暗,必须泡温水~~古人盘玉是以锦囊中置玉盘磨(见中国古玉玩赏一书)~~

实际上,早年看过一个老先生把过去十五年盘磨的玉器以相片记录,确实后来散发出宝石头般的光芒~~多年来仅见此一件~~

笔者补充:所谓生坑玻璃光,是指古玉出土,未经盘磨,玉器表面和土壤交互作用产生的光泽,和打磨光泽显著不同~~

所谓的传世玉器,是指古玉从未入土~~千年的玉器从未入土,几乎不可能~~

笔者注解:
古玉可能商代雕琢,入土,在西周出土,也许经过改造,又入土,在汉代出土。。。。
以上这仅仅是说明,一件玉器在过去千百年到底发生了甚么事情,我们今人是无从得知~~
所以对于古玉的入土受沁现象,要以保守谨慎的心态应对~~
(例如,汉玉在宋代某人手里又加以局部雕刻,这是汉玉?还是宋玉?)~~诸如此类~~

好了,这些都是所谓的书本上的理论(规律)~~
你要信就信,不信你爱怎么玩怎么玩,都是个人的偏好罢了,无所谓对错~~玩玉是雅士,要开开心心~~

以上这本书只是指点我们玉器断代的困难,受沁现象,是目前唯一可信的断代方式~~

至于如何鉴赏玉器?那又不是看完这本书可以具备的!!!

请继续去看『玉器鉴定全集』上、下册,和『中国古玉玩赏』两本书,可以有进一步的启发~~


[size=+0]『先论好坏,再论断代』~~

[size=+0]这是我玩赏玉器的理念~~也是很多民国早年玉器大家的共同理念!
不能认同的,我们不是一挂的,不会有共同的语言~~少交流为要~~
{:soso_e160:}


所谓的收藏家的眼力,就是看出好坏(艺术品味高下)的眼力!

眼力的养成,就是好东西要看的多~~没有捷径~~

玩明清瓷器的,都要先去研究阅读中国的工笔画!!!因为瓷器上的人物、花鸟、山水,就是绘画!!
连绘画的好坏都不懂,没有基本的知识,怎么收藏那些青花、粉彩、珐琅?光是画工你就给打败了!!

所以,知道好坏是所有收藏的关键!!!

行家都知道:
宋代的魑龙是死的,软趴趴的,没有一点动感(很少例外)
而汉代的魑龙,是活的!~~因为体态矫健,线条生动流畅~~因此是活的~~

没见过活的汉代魑龙,哪会知道天天玩的宋代魑龙竟是死龙~~{:soso_e100:}


居庸关元代的四大天王浮雕,明代的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
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你要是具备了鉴赏居庸关元代的四大天王浮雕的眼光,你也具备了玩赏玉器的本事~~
因为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是元代大理石浅浮雕,一个是汉代玉器高浮雕,共同的特点,生动、有力、流畅~~!!{:soso_e100:}



[size=+0]行笔至此,想声明一下:

这些文字是给少数想了解古玉玩赏的有心人看的~~
因此不认同的,先谢了,请不用跟我计较~~
认同的,希望你好好先去读书~~只有先读书,你才有本钱去玩玉~~

我说的,都是古玉~~玩赏近代玉器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不要混为一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24 15:47: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玉版分享{: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24 17:08:2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玉人版主!学习!{: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24 20:11:5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4-12-24 15:11
原文地址:陈子论玉(四):古玉受沁与断代作者:wiseman
研究古玉断代是玉器收藏者都想练就的本领~~
但 ...

玩玉的雅士,话说得耿直。学习受益。感谢分享!{: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25 09:30: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此文,讲得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0:45:23 | 只看该作者


祝圣诞快乐新年好!{: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0:45:51 | 只看该作者
豆豆武 发表于 2014-12-24 17:08
感谢玉人版主!学习!


祝圣诞快乐新年好!{: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 10:31 , Processed in 0.0644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