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
图四透雕兽纹玉珩(图三、图四),共有两件,大小一致,纹饰相同。玉珩均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重37.5克。两件纹饰均为单面透雕,玉珩饰以0.3厘米宽的素面边框,近透雕的框边上饰一阴刻线条,透雕图案为一羊首、龙身之物。长嘴微张,双眼圆睁,一耳竖立,额头饰一束鬃毛,由头顶下缠于颈、嘴下,鬃尾上卷勾于前胸。前胸弯曲,身体呈卧式,右前爪置于前,爪前边框饰一半圆孔,右后爪伸于后。长尾上卷于∽形贴于臀。周身云气流动。玉珩造型生动别致,栩栩如生,雕琢细腻讲究,技法娴熟。
图五 玉贝(图五),白色,呈椭圆形贝状,长1.6厘米,宽1.1厘米。正面微凸,背面平整,中间透雕一竖槽,竖槽两侧阴刻锯齿状纹,上下各穿一孔。贝在古代曾作为货币使用,西汉时期其作为货币的功能已经退化,主要作为装饰品。这组玉贝共12枚,色泽白润,制作精美,在汉代装饰品种尚不多见。
图六 三凤蒲纹玉璧(图六),直径16.5厘米,肉7.5厘米,好2厘米,厚0.4厘米,重279.4克。玉璧两面雕饰相同。肉的中心部位均匀地分布有阴线棱格形地纹,每格中各饰一凸雕六角形蒲纹,蒲纹外有二周弦纹,弦纹之间又饰以斜条纹。肉的外部饰有栩栩如生、飘飞于云层中的三条凤,并将其分成三区,组成了一周凤纹。近外缘0.5厘米处又勾勒一周阴线槽,使其多层纹饰更为突出。玉色滋润,纹饰别具一格,工艺精细,技法娴熟逼真。 曹女巽墓出土了如此多的精美玉器,足可见墓主人在生前地位是非常高贵的。关于此墓的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有很多学者予以了考究,其中针对墓葬年代的讨论更多。根据研究角度和材料引用的不同,学者们对此墓年代有了西汉早期和中期两种说法,但多数认同西汉早期,并且应该为西汉初期吴姓长沙国王之后。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9年废除,共存在211年,辖境承袭秦代长沙郡辖境,将秦长沙郡治所“湘县”(改名“临湘县”)作为国都。长沙国按照长沙王姓氏可分为吴氏和刘氏两个阶段,汉朝开国功臣吴芮被封为第一任长沙王,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公元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吴氏长沙国被撤除之后,汉景帝于公元前155年重置长沙国,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国王,史称“刘氏长沙国”,仍以临湘作为都城。公元8年(西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外戚王莽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建立“新”朝,刘氏所封诸侯王国、侯国也被全部废除。次年(新莽始建国元年),末代长沙王刘舜被废,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至此,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着西汉王朝的灭亡而结。对于曹女巽的身份,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黎石生在其相关论文中有过提及,其认为“比较起来,曹女巽出自曹参家族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显赫的出身以及夫家高贵的地位,才造就了其死后用尽奢华的玉器、漆器及铜器等做陪葬物,而这一点,就连埋葬于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墓也是遥不可及的。 长沙陡壁山曹女巽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玉器,不仅见证了了西汉早期长沙国的奢华,更为重要的是其为我们揭示了西汉时期玉器的发展状况,因为这些玉器无论从纹饰还是器形等都属于西汉时期的典型器。 汉王朝的鼎盛,造就了中国玉器史上继新石器时期(史前时期)、殷商盛世、春秋时代三大高峰期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两汉时期)。西汉玉器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西汉普遍重视玉料的选择,尤其崇尚白玉,而和田玉的大量进入中原为西汉玉雕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玉器纹饰是在商、周、战国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这一时期玉器的功能性作用发生了转变,不再仅表现凝重和宗教化的特征,因为此时佩玉还是在贵族流行,所以在纹样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纹饰开始和整个的玉器的造型相融合形成一个的整体的雕饰,表现出了技艺的娴熟。尽管西汉玉器仍然带有复杂的内涵和社会功能,但许多图案的玉饰,宗教神秘的色彩少了,已经开始追寻纹饰装饰风格的优美特征。大多数西汉玉器的纹饰,已经开始装点人们的现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