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红山文化期鸡骨白的检测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2-5-3 14:02: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32#
发表于 2012-11-26 17:1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林喜玉 于 2012-11-26 19:27 编辑

1.4        结论
送检样品应是在加工完成后埋藏,其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两个阶段。在风化淋滤阶段中,玉石内部的孔隙逐渐增大,晶体之间逐渐失去了粘结力,导致了玉质疏松,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颜色发白等一系列变化;在渗透胶结阶段,由于上覆土壤也经历了风化作用,土壤中残留含AlSi质溶液逐渐向结构疏松的玉体中渗透,并相互结合形成高岭石,填补了玉体内部的部分晶格间空隙,从而使其密度增加,硬度也随之有所增大。由于这种渗透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所以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现象。

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古玉改变内质的先决条件,质变的过程中风化淋滤轻、原玉色就有所保留,是埋藏的时间与风化程度所决定
由于上覆土壤也经历了风化作用,【土壤中残留含AlSi质溶液逐渐向结构疏松的玉体中渗透】并相互结合形成高岭石,【填补了玉体内部的部分晶格间空隙】,从而使其密度增加,硬度也随之有所增大。

土中的物质通过松软的玉表、填补了玉体内部的部分晶格间空隙、渗透到玉中,形成色与质的改变,这些都是玉器在埋藏过程中,风化淋滤和渗透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2-11-26 17:38:38 | 只看该作者
重温。。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2-11-26 17:4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咐仕庄主 于 2012-11-26 17:50 编辑

学习!!: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两个阶段coffe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2-12-2 21:06:34 | 只看该作者
感恩老师面授,
今日又得新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2-12-2 21:09:11 | 只看该作者
扎西多吉 发表于 2012-12-2 21:06
感恩老师面授,
今日又得新知。

扎西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2-12-2 21:10:22 | 只看该作者
扎西多吉 发表于 2012-12-2 21:06
感恩老师面授,
今日又得新知。

问候扎西多吉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2-12-2 21:10:32 | 只看该作者
红林喜玉 发表于 2012-12-2 21:09
扎西兄好.

红林兄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2-12-2 21:13:48 | 只看该作者
三肖居 发表于 2012-12-2 21:10
问候扎西多吉友。

三肖版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2-12-2 21:24:53 | 只看该作者
1.1        立体显微镜观察

样品表层晶间隙多造成内反射面多,光在不同晶格间传播时,折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增强,而透射能力降低,光线无法自由顺畅地通过,因而使得玉体的透明度较差,颜色发白,其机理类似于由无色透明冰晶泡松堆积而成的雪花;相对来讲,外壳较为致密,白色基底中均匀地分布着黄色物质,所以,外壳的整体颜色为白中泛黄;在表层的孔隙处、裂隙面均有一定量的换色物质分布。

1.2        红外光谱测试

在显微镜下,分别仔细挑选出少量的白色内核、黄白色外壳及表面黄色物质,采用KBr粉末压片法进行红外吸收光谱测试,结果显示,黄色物质明显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白色内核由蛇纹石组成;黄白色外壳基本上与内核一致,即也是由蛇纹石组成,少量含有微量的高岭石。

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样品的内部结构,在扫描电镜下对样品的不同的部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所配的能谱仪测定出化学成分,并与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对照验证。即黄色物质富含高岭石,并吸附了一定量的铁质,进而呈现黄色的外观。在1000倍放大条件下,可以清晰看到叶片状蛇纹石晶体呈现杂乱、松散的堆积,晶体之间存在较多的孔隙,即蛇纹石晶体之间,几乎没有其它胶结物质存在,这是构成内核遇水即散的内在原因。从近乎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对玉体的外壳部位进行观察发现,在大致垂直于表面的断面上,外壳显示出明显的成层性,其层面大致平行于样品表面;在平行于表面的平面上,可以看到在各种取向的蛇纹石晶体之间分布有大小不一的片状颗粒,显然,这些颗粒对松散的蛇纹石晶体起到了一定的胶结作用,导致其密度明显高于内核。

1.4        结论

送检样品应是在加工完成后埋藏,其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两个阶段。在风化淋滤阶段中,玉石内部的孔隙逐渐增大,晶体之间逐渐失去了粘结力,导致了玉质疏松,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颜色发白等一系列变化;在渗透胶结阶段,由于上覆土壤也经历了风化作用,土壤中残留含Al、Si质溶液逐渐向结构疏松的玉体中渗透,并相互结合形成高岭石,填补了玉体内部的部分晶格间空隙,从而使其密度增加,硬度也随之有所增大。由于这种渗透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所以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现象。

对于送检样品,只能推测出,其经历了漫长的地下埋藏,但其具体的制作年代,还需有待进一步探讨      谢谢老师分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6 22:16 , Processed in 0.0557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