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古玉文化概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7 08:25: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千红文化




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其为“石之美也”。玉文化是中华传统工艺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最独特、最受崇尚的文化。迄今为止的出土文物证实,玉器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在华夏先民们将玉器从一般的石制工具中脱颖而出之时起,它虽经历着神器、王器、礼器、贵器、雅器、珍器的演变,却始终是华夏民族心中最崇高的文化载体,是人们心中美好、宝贵事物之完美体现。“古人之间,凡甚美者皆以玉言之”(见(清)俞椒《群经平议、尔雅二》;古人用玉组成许多词,如玉体、玉女、玉容、玉色、玉音、玉食、玉液等等,以表达自己喜爱的事物;并形容为正义而死,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红楼梦》中的贾母则将通灵宝玉视为“命根子”。可见人们不仅将玉看成是珍贵高价的宝物,更把它看作是崇高神圣的精神依托和载体。纵观悠久浩瀚的华夏工艺文明的历史长河,先后出现了陶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漆器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木器文化、琉璃文化、等等,都曾如明星般璀璨生辉,闪耀中外,但随着生产力之进步,社会文明之发展,其后或陨落销声,或遁入寻常,或如奇葩绽放,唯有玉器文化则似参天大树,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至今还受到中国百姓的推崇、喜爱。这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也是仅见的!环顾世界文明史,曾出现治玉工艺的文明的还有五个地区。它们是古西伯利亚文明,日本古代先民,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近东的阿拉伯人。然而这五个地区的玉器文化无论在延续时间上,还是玉器工艺制作水平上,都远逊于中国。更遑论其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矣。

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史前时代,中国玉文化的初兴阶段。

    这一时期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诸文化最具代表性。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种类有数十种之多。器形主要动物类玉器及异形器,如勾云形器、猪龙、丫型器、箍型器、三联璧等。玉器通体抛光,大多数光洁无纹,少数则刻有宽窄深浅均匀规矩的瓦沟纹饰。艺术风格质朴而豪放。对动物的雕刻处理,讲究神似和准确的对称感。工艺上用圆雕、浮雕、透雕、钻孔、线刻等技法制成。缺乏兵仪和工具类玉器。特别是玉琮、璧、钺、刀、圭等后世具有专门礼器性质的玉器。

良诸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及杭州湾一带。玉器种类有四、五十种之多。除单件外,还有组装件、穿缀件、镶嵌件等复合件。其中由多种技法雕刻的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纹的琮、璧、钺、冠状饰和山叉型冠饰等都是良诸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玉器种类。后世服饰用玉中的带钩也最早发现此时。据专家推测,这一时期的治玉已出现专门的作坊,工序分为采玉、开眼、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彼时玉匠大能锯开直径达30厘米,厚仅1厘米的玉璧,小能刻划出只有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细仅3微米的纹饰。可见这一时期玉作技艺已相当精湛。这一时期取材的玉石地域性很强。红山文化的玉石主要为老岫玉。其成分主要是阳起石,还有少量蛇纹石。玉器颜色有深绿色、黄绿色、黄白色、淡蓝色等。良诸文化的玉器取材太湖周边小梅岭玉,材质主要为透闪石,也有少量为叶腊石、瑩石、玛瑙等。其出土玉器颜色多呈鸡骨白,而未受沁的则呈碧绿色。

    二、夏商周时期—礼器的辉煌

这一时期为中国玉器文化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玉器由神器向王器的转变时期。夏代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诸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一时期的玉器发现较少,最著名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从出土发现情况看,夏代玉器使用不普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礼仪玉器,多大件礼仪玉。且相当多数为由兵器转化而来的礼仪玉器。有圭、璋、戚、钺、刀、戈、镞等;二是装饰品,有柄形饰、管、珠、镯形器、绿松石饰、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其中柄形饰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开创“商周此类玉器”的先河。夏代玉器大多光素无纹,扁平几何造型。所饰花纹仅出现在边缘部位。

商代,中国出现了书写文字。在其历时的近600年时期,早期玉器种类较少,琢制粗糙,和夏代一脉相承。只是首次出现了动物形象的佩饰。到盘庚迁殷后的晚期,玉器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品种之繁、工艺之精、数量之多、纹饰之繁复都成为中国玉文化史上第一个高峰期。从出土玉器数量集中的殷墟玉器看,商代玉器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种类走向全面丰富,礼仪用品比前代多了璧、琮、凿、铲、锛、斧、锄等。装饰类玉器则增加了璜、玦、觿等品种。还首次发展了陈设用品,如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圆雕作品。生活用具类如盘、研磨朱砂的臼和杵、调色盘、梳、筓、耳勺、、匕、纺轮等;二是纹饰多样繁复,有直线纹、斜线纹、重环纹、对角方格纹、双连弧纹、三角纹、卷云纹、云雷纹、菱形纹、方折纹、回纹、兽面纹、饕餮纹、以及各种人物和动物的纹饰,其中由双勾阴线构成的卷云纹,是商代后期玉器纹饰的主体形式;三是玉器造型写实与夸张手法并用,轮廓简练,突出刻划大眼、大鼻、大嘴的人物或动物形象特点;四是首次创作出利用不同色泽玉材琢制的俏色玉器。

西周的玉器完全继承了商代玉器技艺与风格。只是在以下几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出现了丧葬用玉具,主要有玉含、玉覆面、玉握等。如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贵族玉覆面,不仅按五官形态放置相应玉片,还在周边添加了一些片形饰,为汉代系统丧葬用玉开启了先范。二是组合玉器增多,如出现了圭璧、琮璧等礼仪用组合件,而源于史前时期的合雕象生玉器如人物龙凤佩等,则在西周达到巅峰状态,其出土数量众多,造型丰富别致,构成西周玉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三是纹饰刻划讲究圆曲流畅,改商代纹饰短直线多为弧形线多。在商代双勾阴线雕琢技法的基础上,使玉器更具立体感和图案美,从而在鸟纹和兽面纹玉器上达到极佳的美学效果。四是开创了玉璧图纹装饰的先声。五是在前代玉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玉沿用和改形玉的情况相当普遍。六是新品种玉鼓和大型组玉佩(即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的创制。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政治上礼乐崩坏诸侯群起,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齐放的时代。玉器也出现了轻礼重文的倾向。实现了由神器向国器、王器的转变。自商代以来系统的礼仪用玉,只剩下圭、璋、璧、璜等还作为主要礼器在发挥作用。同时随着契约盟誓文案的需要,出现了玉简这一新的载刻盟誓的品种。而装饰用具则比前世更加精美。佩玉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象征地位、精神追求的主流玉器。复杂者有组玉佩由璧、璜、环和冲牙等由丝带穿系于项下。按上下左右称工整原则组合。简单者仅一璧一璜,或系于项下或系于腰间。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形制完备的玉剑饰则风靡于山东六国。三是纹饰由西周的简化转为繁复。器物表面布满纹饰,不留空白,且一种器物常有几种图案组成,并雕琢精细。像这一时代不少玉璧,不仅表面都雕琢纹饰且在内孔和外缘都雕有精纹的螭龙凤鸟,而镶嵌在中山王棺椁上的雕饰板,则呈现一种怪诞离奇、神秘莫测的美感。四是创新出新的生活用具,如玉杯、玉灯、玉樽、玉壶、玉卮等。五是发展出多种贵重材料组合的工艺品。通过鎏金、包金、镶嵌等工艺组成一体,贵重高雅、体现了战国时期手工艺的集成水平。六是玉器的文化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提升。由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对玉的理性诠释,把玉人格化和道德化,比作君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德的完美体现。为玉器脱离仅仅是物质财富局限成为精神符号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中国玉文化长盛不衰埋下了伏笔。夏商周时期的玉材已从新石器时代的地方玉拓展到泛区域玉,新疆和田玉、水晶、玛瑙和独山玉、岫岩玉、蓝田玉、绿松石,已一起进入玉匠的视野范围。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殓玉的盛衰

历史演近到秦尤其是两汉时代,玉器文化在继承夏商周尤其是战国时代玉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创新。鉴于秦朝国祚短暂,出土实物不多,虽有精品,但缺乏完整的反映。故略去不述。两汉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为玉器业的积累、兴盛提供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加之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成形巩固,使优良的新疆和田玉源源不绝地输入中原,为精品玉器的雕琢提供了充沛的材料保证。而独尊儒术的政治风尚,又使社会上层,崇玉、佩玉之风十分兴盛,刺激了精美玉器雕琢品的不断涌现,从而使玉器文化在汉朝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巅峰状态。两汉时期玉器彻底实现了从为神服务,到为人服务的转变。作为祭祀神灵、祖先的礼器,已相对式微,主要器形仅为圭与璋,且玉器所用材质一般,几乎为青玉。而服务于人现世和来世的玉器则精美绝伦,十分考究。汉代有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葬玉制度。据专家统计,殓葬用玉器有数十种之多。如玉衣(一种玉殓服,按身份等级将不同玉片以金、银、丝、铜丝线连缀而成)、玉璧、玉琀、玉握、玉枕、玉辅首、玉覆面和七窍玉塞等,还有发现于滇国汉墓的玉珠褥等等,以及用于葬具棺椁上的各种玉饰,以期死者像玉一样不朽长生。而反映贵族现世身份地位的装饰玉具则丰富多彩,雕琢精美。以玉璧为例,器型、纹饰变化多端,除常见谷纹、涡纹、蒲纹外,还有雕龙纹、螭虎纹、凤纹、熊纹等,且一璧多纹(璧内分三区)、有内出廓、外出廓及内外均出廓的,还有双联璧。技法上除阴刻、浅浮雕还有高浮雕、透雕等;其刻划的形象,无论精雕细琢的蟠龙螭虎,身躯矫健、张力十足;还是简练犀利刀法俗称“汉八刀”下的口琀玉蝉,形态逼真、生动传神,都显示了当时玉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高超娴熟的技艺。他们所创造的纹饰和造型如螭纹、龙纹、风纹、熊纹、虎纹、貘纹和鸟纹,一直为后世仿効之至今。汉代的玉器在新器种上除了玉衣等丧葬用具外,还有玉胜、神玉兽、玉坐屏、玉镇、玉砚滴、玉洗、玉印、司南佩、玉刚卯、玉瓶、盒、勺、玉贝、玉币等,其中除了丧葬用具自曹魏时代废除厚葬之习而绝迹外,其余各种器型都形态各异地流绪至今。现代常见的玉器“留皮”技法、也始自汉代,后一度失传,自宋代方重焕生机。在玉器纹饰上,汉代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吉祥纹饰,即反映驱邪求吉愿望的文化纹饰。如刻于玉璧上的“长乐未央”、“宜子孙”等吉祥文字图案,还有与形制相结合的玉刚卯、严卯、翁仲等。从而洞开后世世俗文化大规模融入玉文化的大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经济发展滞缓。玉器文化的发展由两汉的巅峰跌入低谷。从现有出土实物看,数量少、品种少,制作简单是这一时期特点。祭祀用玉几乎绝迹,葬玉品种也只限琀、握类。装饰用玉精品难觅。唯一有影响的是开创后朝礼仪官服设大带始源的蹀躨带。其由玉扣、方銙、方銙附环、偏孔环、铊尾等,共两十件与鞓后所衬的鎏金铜片组成,于六朝时形制趋向固定。还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对玉文化的影响出现,其一表现为随着佛教传入中土,玉雕佛像已经出现。其二表现为受道教炼丹思想影响,社会一度盛行食玉之风,以达到“服玉者,寿如玉”。此外,曹魏王粲为“尊卑有度”所创制的一套玉佩,由蝙蝠形、飞碟形、梯形、半圆形玉佩,半璧到玉璜,带穿孔的玉环及玉珠组成,一直传绪至唐五代时期。

四 、隋唐宋元时期——玉器世俗化的滥觞

自隋杨坚开国以来,终结中国内部长达数百年的内乱、分裂状态,历史复归大一统的格局。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安定、百业兴旺,文化泱泱推动着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在盛唐时期达到顶峰阶段。这一时期,多类手工艺品,如瓷器、金银器、丝织绣品、青铜器与玉器的互相渗透,交融密切。外来人员的流入,中外文化的交流空前繁荣。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进一步加强。从而奠定了隋唐宋元时期中国玉文化由战国西汉走下神坛,贴近世俗,大趋势下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其中宋代皇室对书画的偏好,对玉器收藏的着迷,金石学的兴起,绘画技艺规模型地融入琢玉技法。使玉器文化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在此大背景下的玉器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实用类器型如装饰用玉、陈设用具、日常用具等,成为玉器的主流品种。后世的不少器型都源自这一时期,如陈设用品中的山子,最早见于唐代史思明墓出土文物中。日常用具中的文房用具,据专家推测,自宋代以来也渐成套系。装饰用具中如玉冠、梳背、玉簪花皆始于唐代。即使是礼仪用玉,在隋唐五代至宋时期,流行最广泛的、使用量最大的也是官员朝服革带上的玉带饰。(完整的玉革带由带扣、带銙、扣眼和铊尾系缀于革带组成。以带銙数表示等级的高低。带銙上均雕琢着胡人、高士等人物、或狮纹、云龙纹等。)二是艺术风格注重写实及生活情趣。这一时期是中国玉文化史上运用花鸟纹饰最鼎盛的时期。仅花草纹饰就有石榴、牡丹、海棠、野菊、忍冬、凌霄花、牵牛花、百合、灵芝、团花、折枝花、竹、蔓草、卷草等,使玉的纹饰花团锦簇,生意盎然。至于与宋同期的辽、金主流玉器图饰春山、秋水则生动反映了北方草原游牧民山野情趣的自然风光。而对人物主题的反映,也充分贴近生活。像唐代的胡人伎乐、宋代的童子皆生意盎然,情趣天成。三是受唐宋绘画思想的影响。玉器的山水纹饰由此生发。整器琢制,讲究构图布局,疏密有致;人物、动物形象的雕琢则注重形神兼备。四是佛教、道教文化在玉文化中得到更充分的反映。这一时期各种玉雕佛像、菩萨像、善财童子、迦楼罗神鸟皆玉质精良,雕工精美。是多种材质佛像中的精品;源自佛文化中的女飞天形象则自唐代以来一直盛行至元代。高士形象及仙人乘鹤等造型及纹饰,无不体现了道家的烙印。五是玉器由宫廷走向民间,催生世俗化的主题造型及纹饰繁盛多姿。在宋朝时,民间用玉的禁令已废弛,社会上出现了较大的玉器市场和专门买卖玉器的店铺。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满足世人升官发财、长寿健康、多子多福心理需求的玉器造型,并成为后世延续至今的模仿范式。如绽开榴皮的石榴,取名榴开百子,象征多子多孙;莲浮鱼上,象征年年有余;花戴鸟头上,称喜报春先。鹤龟图案则象征着延年益寿等等。六是在皇帝的倡导和宋代金石学的影响下,鉴识、收藏古玉应运而生。北宋吕大临作为宫廷鉴赏家编撰《考古图》十卷,其中收录宫中藏青铜器210件,玉器14件,为中国玉器研究之鼻祖。同代的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也收录了一些古玉,但为数寥寥。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是第一部古玉专著,收录玉器41件,主要为佩饰和剑饰。而仿照商周礼仪的仿古玉也应运而生,独立成类,其主要器形有璧、鼎、簋、鬲、彝、尊、瓶等,工艺旨意在于重造型模仿,纹饰则化繁趋简以反映古意、古趣为主。七是创新出多层镂雕和立体镂雕技法。多层镂雕是指玉器上采用双层乃至三层镂空纹图。而立体镂雕则是指从周身各个方面皆可观赏的镂空圆雕通景器。此类玉器,因去掉了镂空处的余斜,从而减轻了器物本身的重量,形制轻巧,如透过镂空放出香味之器的帽顶、炉顶等。八是超大尺寸的玉器首次出现,其代表作为元代“渎山大玉海”,现置于北京北海团城,直径达1.35米,高0.7米,重达3500公斤,可贮酒30余担。为元世祖大宴群臣,命玉雕名匠耗时15年而成。其为大块整玉雕成,外壁雕满神态自然、栩栩如生的蛟龙、海马、海猪、海羊、海螺、飞鱼、青蛙等动物及兔首鱼身的奇禽异兽。沉雄博大、气势磅礴。充分反映了元代玉匠设计构思,雕琢切磨的工艺水准。

五、明清时期——古玉的完美落幕

有明一代,一方面是国家在保守专制高压政策下皇廷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封建经济高度成熟下产生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萌芽和市民阶层的雏形。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玉器业受到多重因素的推拉。一是朝廷恢复古代礼仪文化,刺激朝廷礼仪用玉的生产、使用,及复古思潮下仿古玉的继续风行。二是自上而下盛行的玩玉、佩玉之风气,也推动服务于现实生活需求的各种玉器的大量琢制。三是纯粹为海外贸易与市民贸易服务的商品玉器也应运而生。致使玉器业成为当时时尚和繁荣的手工行业。

其玉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1)玉器的种类丰富,用玉的领域广泛。宫廷玉器有带板、圭、璧、佩,文房用玉有砚、印、笔架、水洗、镇纸、炉顶。日用器皿有碗、杯、壶,服饰与首饰有冠饰、带钩、簪、戒指,玩赏用玉有寿星、观音、罗汉、太白醉酒、鹿、马、辟邪,仿古玉有觚、爵、卣、剑饰、刚卯与严卯等。(2)玉器风格多重;雅俗并行驳杂。明早期,其玉器基本承袭元代风格,到中晚期则自成一系。既有稳重典范的仿古玉、宫廷玉,又有精雅清逸的文人玉如各类文具、玉佩饰,还有满足世俗文化以各种吉祥寓意纹饰装点的饰件、挂件、实用器皿和趋吉避凶的瑞兽、刚卯等,更有逐利商贩以边皮葱料仿制的古玉和粗制滥造的外销玉。(3)在琢玉工艺方面,玉牌和器皿上,创新运用唐代隐起纹饰技法,以一种图案凸起极低的浅浮雕手法,刻划扁平器和器皿上的纹饰;而在玉带饰、头饰、服饰和炉顶、花插等器皿上则沿用宋元代以来的多重镂雕技法、只是在不同层次的工艺处理上表层精琢与地子粗制反差强烈,并呈现镂雕部位体积较大而剔除部分较多的特点。(4)在纹饰方面,因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影响,吉祥纹饰在各类玉器的运用上比宋元时期又有了新的扩充,并出现了以“寿”字为图案和福禄寿三星等新纹饰。而受文人气息的感染具有书法艺术性的篆、楷体也在文字纹饰中大行其道。新创的诗句纹饰及其与山水纹饰的合璧运用别开生面,尤其在明代独创的方牌佩饰上辟出一个崭新的山水画天地。“羲之爱鹅”纹饰则首开将典故搬上玉器的先河。(5)在玉器的研究方面,明人对玉材的研究有一定深度。主要专注于真玉与假玉,山料玉与水捞玉,同质玉中色泽、纹理差别。这在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高濂的《遵生八笺》、曹昭的《格古要论》、张应文的《清秘藏》中均有论述。如《格古要论》述:“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但冷色[即饭汤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黄玉如栗者为贵,谓之甘黄,焦黄者次之。碧玉其色,青如蓝靛者为贵,或有细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盖碧,今深青色,墨玉其色黑如漆,又谓之墨玉,价低。西蜀亦有之。赤玉其色红如鸡冠者好,人闻少见。绿玉深绿色者为佳,色淡者次之。其有饭糝者最佳。甘青玉,其色淡者带黄。”(6)制作玉器工匠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明代形成了北京和苏州两个治玉中心。尤其在苏州出现了一批身怀绝技的治玉巧匠,出类拔萃者有明晚期的陆子冈,其刻制的带“子冈”款的玉器成为当时文人、高官争相流传的珍品,并一直流绪至清代。颇具现代商业社会的品牌效应。(7)金玉合璧,璀璨生辉。明人以镶嵌、镂空、焊接、锤刻等工艺,将不同质地、色泽的金玉珠宝融为一体,为玉器更添雍容华贵之气质。

自清以降,中国古玉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清高宗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痴迷,社会上文人玩玉之风的推波助澜下,使浸润千年崇玉、赏玉之风达到顶峰状态;而乾隆二十四年回部贡玉制的实施,畅通了和阗玉往内地玉石之路,保证了宫廷和民间所需优质玉材的充沛供给;江南的苏州和扬州形成了各具风格特色的玉器专业化生产中心。前者以精雕细琢见长,雕琢的器件尤其是小件玉器玲珑剔透,表面光洁无比,镂空、套链、活环等工艺运用娴熟自然;扬州玉工则以琢治巨型玉器而闻名,风格豪放雄健。社会风尚、良玉充沛、能工巧匠荟萃这三个因素的重合迭加,使中国古玉文化在经历了清代早期平淡无奇的阶段后,在乾隆中期至嘉庆前期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嘉庆后期至宣统,随着贡玉制度的疲驰至停止,内忧外患纷起,国势衰微,宫廷玉业陷入萧条不振的状态。

清朝的玉文化是一个积淀万年中国古玉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从数量上看,精品存世量大。仅乾隆个人就收藏玉器三万多件。乾隆一朝的制玉量超过整个宋元两代。从器型上看,争奇斗艳,繁花似景。无论是片形器、圆雕件,还是器皿类;无论是方寸间的佩饰,还是胎薄如纸的用器,抑或重达数吨的巨型山子都能融汇贯通多种工艺,巧夺天工地碾琢精制。从种类上看,一应俱全,精彩纷呈。朝廷用玉、日常用玉、文房用玉、陈设用玉、佩饰用玉等各个种类的玉器都有,且品种齐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清代新创了鼻烟壶、如意、花浇、香囊、玉盂、玉家具、巨型山子等新品种。现存国内最大的一件玉制品,就是乾隆朝期间的“大禹治水”玉山。其料为青白玉,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00公斤,由清代扬州玉工用10年时间完成。从风格上看,百花齐放,兼收并蓄 。不仅有仿古的,还有写实的,写意的;不仅有传统风格的,还有中亚印度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以及藏传佛教风格七珍八宝供器,更有仿痕都斯坦风格的“西番作”。从纹饰上看,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人物纹、动物纹、花鸟纹、几何纹、宗教文化纹饰、山水纹、文字纹以及代表西洋巴洛克风格诸如洋莲、洋菊纹饰等等,或以单一的或以组合的方式炉火纯青地在各种玉器上得到精美的展示。取自故事、典故题材的图画纹饰如刘海戏蟾、西厢记、西园雅集、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等等,拓宽了明代以来这类纹饰的表达空间。在玉材方面,除传统软玉外,引入了硬玉翡翠。因受到慈禧太后的宠爱,开创了翡翠雕琢的新天地。为晚清玉业的暗淡抹上了一道亮色。对玉文化的研究也更上一层楼。清末光绪年间吴大澂著的《古玉图考》,收录的古玉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所收玉器220多件。玉器的种类多达40多种,几乎包括从史前时期直到明代所有常见的古玉品种,且绘制的玉器线图极为精确详实,并对一些重要礼器的名称进行了较详尽的考释。这本书代表了当时对古玉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也是玉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还有清代李澄渊的《玉作图》,首次展示古人琢玉的整个全过程,其中包括捣沙、开玉、扎砣、冲砣、磨砣、掏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砣、皮砣等十几道工序。

编后记:中国古玉文化历史悠远,博大精深。吾辈心甚仰止,故殚精积虑,辑其简要。但恐才陋学浅,挂一漏万,不得其奥。谨抛砖引玉,请行家赐教。


3#
发表于 2014-10-27 13:15:5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学习。谢谢车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0-27 14:41: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学习听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9:29:08 | 只看该作者
八喜 发表于 2014-10-27 13:15
关注学习。谢谢车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9:2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9:29:48 | 只看该作者
李勇江 发表于 2014-10-27 14:41
谢谢分享!学习听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0:2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8 15:01 , Processed in 0.0658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